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羽田正
圖書標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前言
四百年前的世界/四百年的巨大變化/把世界視為一個整體的歷史/透過東印度公司所見兩百年的世界史/亞洲與東印度/世界中心的亞洲海域
第一章_葡萄亞的「海上帝國」與亞洲海域
◎ 達伽馬「發現」印度
東非人發現葡萄牙人/在印度洋海域世界航海/印度洋海域世界的商品與人們/印度洋海域世界的港市與王國/瓦斯科.達伽馬抵達古里/達伽馬在古里/回程的旅途
◎ 葡萄牙的「海上帝國」
威尼斯人的困境/卡布拉爾的航海/瓦斯科‧達伽馬第二次航海
◎ 葡萄牙海上帝國的成立
嘗試壟斷香辛料貿易/「Estado da Índia」――葡屬印度/葡萄牙人在「海上帝國」下的貿易/「海上帝國」與「陸上帝國」的邏輯/葡萄牙人更往東進
◎「海上帝國」的極限
壟斷香辛料貿易夢想/往私人貿易、在地化傾斜/荷蘭的威脅
第二章_東印度公司的誕生
◎ 東印度公司的成立
荷蘭人航向東方/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成立/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性質/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成立
◎ 東印度公司進軍印度洋海域
葡萄牙人與摩鹿加群島/亞洲消息在歐洲的累積/荷蘭東印度公司進軍亞洲各地/壟斷高級香辛料貿易/英國東印度公司在亞洲各地的發展/印度洋海域的王權與貿易
◎東印度公司的結構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組織與營運/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組織與營運
第三章_東亞海域秩序與日本
◎ 明帝國與東亞海域的國際秩序
東亞海域王權與國際貿易/明帝國與朝共貿易/走私貿易與石見白銀
◎ 葡萄牙人的出現與耶穌會
葡萄牙人進軍東亞海域/取得澳門/耶穌會與聖方濟.沙勿略/耶穌會的日本傳教與貿易/從戶稅至人頭稅耶穌會的傳教與領地取得/常備軍的必要性
◎ 日本的「鎖國」政策與荷蘭東印度公司
統一政權的誕生/委員會朱印船貿易的意義/禁止天主教/荷蘭東印度公司與出島
第四章_人員活躍移動的時代
◎ 亞洲人的移動
華人的世紀/伊朗、印度的移民/亞美尼亞商人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王權與國際商業
◎ 東印度公司的船隻
應該租借?還是自備?/船隻的大小與形狀/船隻內部與裝載貨品/船上的伙食/船隻的航行時間與航路/船難
◎ 往來歐洲的人
搭乘荷蘭東印度公司商船橫越大海的人/招募公司職員/多國籍的公司職員/其他的東印度公司/
◎ 亞洲的船隻――阿拉伯帆船和中式帆船
貧乏的資訊/印度洋海域的主要船隻――阿拉伯帆船/東亞洲海域的主要船隻――中式帆船(戎克)
第五章_亞洲的港市與商館
◎ 長崎與荷蘭東印度公司商館
三座港市中的東印度公司商館/出島的荷蘭人/華人與唐人屋敷/德川政權的海外貿易政策
◎ 馬德拉斯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商館
馬德拉斯的聖喬治堡/白城與黑城/由誰負責審判
◎ 阿巴斯港與多座的東印度公司商館
民族與宗教的熔爐/多家東印度公司並存/條約與恩寵/關稅半額收益特權
第六章_各種人的生存方式
◎ 長崎與女性、混血兒
專注於個人史/咬????吧的阿春/柯妮利雅與巴達維亞的生活/男人婆柯妮利雅的奮戰/丸山遊女與混血兒
◎ 馬德拉斯與私人貿易
耶魯的半生/私人貿易的誘惑/耶魯的致富之道/丹尼爾・夏丹移居馬德拉斯/戈爾康達之旅/民間商人丹尼爾
◎ 阿巴斯港與商館長
逮捕荷蘭商館長/商館長之死與槍戰/和平及其意義
第七章_東印度公司運送的貨品
◎ 胡椒與香辛料
歐風生活與東印度公司/提交給夏丹的問題清單/需要香料的理由/十七世紀前半最重要的商品/數字的戲法/香辛料進口難以成長的理由/波曼德與福南梅森
◎ 茶
夏丹與茶/東印度公司的茶葉進口/喝茶的風潮/綠茶與紅茶
◎ 織品
東印度公司的印度棉織品進口/棉織品的用途與價格/印度棉布爭議與工業革命/日本的棉織品進口/歐洲的「亞洲風熱潮」
第八章_東印度公司的變質
◎ 法國東印度公司的挑戰
晚一步成立的法國東印度公司/「與政府一體化」的先驅/本地治里與布林多內/「國旗」代表的意義/
◎ 從商業公司到政權
搖搖欲墜的「陸上帝國」/危險的一步
◎ 從「海上帝國」到「海與陸的帝國」
卡那提克戰爭/法國東印度公司的極限/普拉西戰役/孟加拉的領主/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轉變
◎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變質
亞洲境內貿易的變化/躊躇不定的領土擴張
第九章_東印度公司的終結與亞洲海域的變化
◎ 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困境
波士頓茶黨事件/東印度公司的財政危機/亞當.斯密對東印度公司的批判(一)壟斷貿易/亞當.斯密對東印度公司的批判(二)對印度的統治/「國富論」的極限/印度法案的成立/壟斷型貿易公司的終結
◎ 法國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解散
法國東印度公司的解散/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失控與廢止/逐漸轉變的時代
◎ 亞洲海域的變化
南亞的變動/西亞與東南亞的變化/十七世紀的東亞海域――明清交替與鄭氏政權/十八世紀的東亞海域――和平的清帝國/東亞海域――日本的自立
結語
東印度公司的多面性/東印度公司與美國/歐洲主權國家的建立/統治人民的印度洋海域王權/日本的王權與基督信仰/兩百年前的世界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以亞洲海域為舞颱而活躍的東印度公司,

創造齣17至18世紀世界整體的歷史。

用「海洋跨國貿易」新視角,

在「政治之海」和「經濟之海」的對照中思考近代的形成。

一般歷史書主要講述的是王朝、帝國、文明等的興亡,本書可謂是相當特別的存在,把整個「世界」視為研究主體,企圖透過幾傢東印度公司的興亡,描述整體世界在十七、十八世紀之間的變化。

呈現齣颱灣、新馬、港澳、印度所在的亞洲海域,並不是不是陸地帝國的邊陲,而是十七至十八世紀世界貿易的中心。

書中充滿大量趣味盎然、也引發思考的海洋史視角,讀者隨著荷蘭、英國、法國等多傢東印度公司的船隻,從西北歐齣發,來到西亞的經濟之海,再繞過麻六甲海峽駛入東亞的政治之海,一路充滿新奇故事,用「海洋亞洲」新視角看到全新的二百年跨歐亞整體史。

■極為大膽的史學嘗試!挑戰構築新的世界史像。

不用王朝、帝國和文明,透過「公司」二百年興亡,再現跨歐亞二百年「整體世界」。

就中文齣版品而言,過去的相關研究多以歐洲各國的東印度公司為單位進行,或是考察亞洲各國對於東印度公司的因應之策。而颱灣則更多聚焦在荷蘭和福爾摩沙的史料鉤沉和史觀建構。然而本書的特色是把這些研究、史料統閤起來,立基於一貫的視角進行考察,從而描繪齣這二百年流動的世界歷史。羽田正強調,歷史研究需要以整體性的概念理解現代世界的建構。無論是日文,還是中文,亞洲的齣版品中幾乎沒有同類型的書籍,這是本書最獨特的地方。

本書試圖描述十七到十八世紀的世界史,而在其中擔任世界舞颱引導者的正是「東印度公司」。這間公司在世界海上交通與商品流通一體化的背景下創立。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於一六○一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則成立於一六○二年。其他包括法國、丹麥、瑞典、奧地利等西北歐各國,也在不久之後成立瞭相同性質的公司。

這些公司都成立於十七世紀,在世界展開一體化的同時登場,並加速這股潮流,最後隨著在世界一體化的完成(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失去存在的意義,因而消失在世界的舞颱上。

■跳齣國族,颱灣、新馬、港澳、印度——

亞洲海域不是陸地帝國邊陲,而是17至18世紀的世界中心。

「亞洲海域」以地理位置來說,指的是包含印度洋、南中國海、東中國海在內的海域及其沿岸。印度洋以印度次大陸為界,又可以分為西側的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與東側的孟加拉灣。作者認為,亞洲在東印度公司的時代,可以說首度成為一個整體。然而,這僅僅是當時的「歐洲」人與生於後世的我們的看法。對於當時的「亞洲」人而言,並不曾想過大傢都是亞洲人,與歐洲人屬於不同的群體。

本書使用「亞洲海域」的地理概念,從而用貿易把西北歐、伊朗、印度、東南亞、中國、颱灣、日本這些在空間和時間上大跨距的歷史及不同王權整閤在一起。

亞洲海域在本書中所描述的時代,處於世界商品流通的中心地位。亞洲海域就像一座寶山,充滿瞭香料、綿織品、絹織品、陶磁器等西歐人想要取得的商品。為瞭取得這些商品,隻依靠歐洲生產的商品和貴金屬是不夠的,因此西班牙人運來新大陸的白銀,葡萄牙人則必須調度日本白銀,他們不是來亞洲海域販售歐洲生產的商品,而是被亞洲的商品吸引過來。

正如同現在世界的金融活動以紐約的股匯市為中心一樣,在當時亞洲海域的交易行為,對世界整體的商品流通帶來極大的影響。更極端地說,亞洲海域纔是當時世界的中心。

■當跨國股份公司遇到東亞「政治之海」

印度洋海域和東南亞一帶可以說是「經濟之海」。歐洲的東印度公司把勢力拓展到東南亞到西亞、把自己的理論和商業習慣加諸當地時,沒有遭受到過多的抵抗,其貿易事業之所以能夠成功地開展,與此地王權開放而且同意「自由貿易」的態度有極大的關係。

然而,東亞史的脈絡卻理所當然地認為,陸上政權(國傢)應該規範、管理海上貿易。無論是明政權、清政權,還是日本德川政權都是如此。這顯示齣統治印度洋海域與東亞海域的政權在性格上有著明顯的差異。所以,各國東印度公司從印度洋這片「經濟之海」往東挺進時,則遇到陸上政權企圖管理、支配的「政治之海」。

也就是說,至少直到十八世紀末為止,歐洲東印度公司都不是東亞海域的主導者。中國、日本政權、華商以及船員,纔是推動這片海域歷史的主角。

對中國來說,東印度公司是帶來鴉片、挑起戰爭的無良公司;在日本,東印度公司則是以引進歐洲進步文化、順從親切的貿易商人形象,得到正麵的評價。但無論差異多麼巨大,東印度公司的本質就是,發行股份、聚集大量資本、由王權乃至政府認可貿易獨佔的商業資本傢。

■一次擺脫兩種陳舊史觀(「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

用「海洋亞洲」新視角看到全新的自我。

我們要改變一種根深柢固的歷史認知,那就是一開始,歐洲文化並不先進。至少直到十八世紀末為止,世界都沒有任何一個地區的文化,對其他地區的文化佔有壓倒性優勢。十六、十七世紀的西北歐地區也經常對亞洲懷有憧憬,並汲取其文化。

本書反覆強調,被視為進步的「近代歐洲」,絕非地理上的歐洲與其居民獨力創造齣來的產物。東印度公司運來的亞洲物產與美洲的白銀,為歐洲帶來富足。歐洲以亞洲齣色的產品為目標展開技術革新,從而齣現瞭影響人類進程的工業革命。西北歐的人,從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的人類與社會,獲取難以估量的新知,並且活用這些知識,重新檢視自己的政治機構與社會製度,對其展開革新。他們找齣瞭超越基督宗教範疇的全新世界觀與自我認知,為科學技術及學術帶來飛躍性的發展。

由此可知,如果沒有歐洲以外的地區,近代歐洲就絕無可能誕生。近代歐洲是人們在世界一體化的過程中所孕育齣來的,是全世界的產物。不用說,東印度公司對於這個近代歐洲的誕生起瞭極大的作用。

當「東印度公司的時代」邁嚮終點時,包括颱灣在內的東亞世界引進瞭「近代」的概念,並隨著「近代」理論,而展開翻天覆地的變化。

■充滿大量趣味盎然、也引發思考的海洋史逸聞

本書所呈現的海洋貿易世界,與從陸地政權齣發而看到的圖像大不相同,充滿瞭許多戲劇性的小插麯和逸聞。

◎女人去印度會停經嗎?

十七世紀中葉之後的法國知識分子,對於東方的物產、食物、科技等知識幾乎一無所知,以至於問齣瞭「我聽說歐洲女性去到東印度之後,過瞭一、二年就會停經,這是真的嗎?」或是「我聽說如果把歐洲的狗帶到東印度,過瞭二、三年就不會吠叫瞭,這是真的嗎?」之類的問題。

◎歐洲船員不會捕魚

日本商人和船員好奇地發現,歐洲人在長達幾個月的遠航途中,即便遇到缺乏食物,食物腐爛,也不會去海中捕魚,烹飪齣新鮮美食。

◎多國籍員工的企業

荷蘭東印度公司不隻雇用齣身於荷蘭共和國者,外國人的雇用率也非常高。十七世紀中葉左右,約有百分之六十五的士兵和百分之三十五的船員是外國人。到瞭一七七○年,士兵和船員的外國人比例,更是分別高達百分之八十及百分之五十以上。

◎私生子問題

英國東印度公司曾經把一百多萬人從歐洲運往亞洲,把三、四十萬人從亞洲帶到歐洲。而因為自由貿易和人員流動,在亞洲各地商館裡也齣現很多異國婚姻及混血兒私生子。德川政府規定,日本女子和滯留在長崎的荷蘭人、華人所生的子女,不可以被帶到國外齣航而隻能留在日本,即在日本生下的混血兒是日本人。然而這些混血兒的社會地位是不同的。荷蘭人的地位低於華人,所以荷蘭混血小孩容易遭到嚴重歧視。

◎耶魯大學和東印度公司

耶魯大學的前身名為「大學學院」,為瞭紀念在十八世紀初,捐助大筆金額的伊利鬍.耶魯(Elihu Yale)纔改名為「耶魯學院」。耶魯究竟是一位什麼樣的人物呢?原來是十七世紀後半,任職於英國東印度公司重要據點馬德拉斯的總督。耶魯在擔任總督之前,就已經與葡萄牙的猶太教徒閤作染指鑽石貿易,而這位夥伴死後,其遺孀成為耶魯的情婦,兩人之間甚至產下一子。

◎亞當.斯密對東印度公司的批評

古典派經濟學始祖亞當.斯密在他的知名著作《國富論》中,對東印度公司的被國傢認可的壟斷特權,加以批判,主張自由放任主義的市場經濟。這種觀點成為主流。《國富論》齣版後不到十年,東印度公司的組織與經營方法就遭到根本性的修改。

====================

■ 為颱灣量身訂製的海洋視角世界史框架!

颱灣,是否要跳齣「荷治颱灣」的想像,把自身放在更寬廣的世界史參照係?

本書審定者陳國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海洋史研究專傢)認為:

颱灣很多人都可以把荷蘭東印度公司、熱蘭遮城、淡水紅毛城……等等與東印度公司連結的對象朗朗上口,甚至於對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總部雅加達或者歐洲母公司所在地的阿姆斯特丹也不算陌生,可是對這些公司在亞洲境內其他地方的活動概況、對當地以及整個亞洲或世界的歷史動嚮產生怎樣的衝擊,或者怎樣的影響,大體上除瞭少數幾位研究者之外,普遍欠缺瞭解。

也就是說,颱灣不能侷限在「荷蘭時代的颱灣」,而是「十六世紀的颱灣、荷蘭與世界」。颱灣的視野可以超越福爾摩沙,思考在更大跨距的亞洲海域歷史流動中的角色。

本書另外一個啟示是:

歷史的主體是誰?歷史的內在動能又在哪裡?從來不應該被既定史觀所綁架。本書把不被視為是歷史主體的東印度公司,當作歷史主體,這既是巨大的史學挑戰,也是重要的共同體想像。

用户评价

评分

##独特视角和史观,又不失人文关照。读书报告写了洋洋洒洒近一万字,再看全是疏漏。

评分

##作为面向大众的历史著作非常优秀。详略得当,有观点有分析还有可读性。已经列入计划开设的课程书单。

评分

评分

评分

##近代欧洲绝非地理上的欧洲与其居民创造出来的产物,它是全世界孕育出来的产物。从日本的视角看东印度公司,挺新颖的视角。

评分

评分

##本书的新视角就是在跨国贸易中以两片海的比较来说明近代欧洲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贸易。在东亚史的文脉之中,一般都会认为,大陆的政治权力(国家)对海上贸易进行管理和管制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该政权在贸易管制和打击海盗方面进展不顺的话,就可能出现弊政乃至权力衰退。印度洋海域和东亚海域的社会及政治权力的性质是大相径庭的。葡萄牙人和之后的欧洲的东印度公司从“经济之海”的印度洋海域再向东边前进,进入的却是大陆政治权力试图管理和控制的“政治之海,而在这里他们不得不遵守秩序。东印度公司这一组织及其运营方法已经不再适合时代的发展和要求,随着自由贸易的兴起,退出了历史。“近代”这一历史潮流将汹涌而至,亚洲的社会也将发生巨大变动。亚洲之海面对近代欧洲并吸纳这一潮流,开始了自身政治和社会结构大变革的时代。

评分

##最近比較關注海洋史,這本比包樂史寫得脈絡要清晰,亞洲、歐洲,到底是文化概念還是地理概念,梳理起來實在有意思。這麼說也許不公平,畢竟包那本是演講稿。

评分

##死八啦希! 大发现过程+英法荷x南亚(东南亚)东亚x微观宏观 框架煞清爽;地理大发现-全球交流-推动技术革新-工业革命的sense和视野很棒 不过力度可能略有不足 需要技术史方面的补充。另外有一个支线很有趣:当强调一个中心的基督教传播遇到内外分明的东亚 激发了东亚的保守政策。追下去可能会有些现实意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