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收錄瞭明代心學大傢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係統地反映瞭陽明心學的內涵,是學習心學不可不讀的傳世經典。它所闡述的為人處世之道,即使在今天,依然對我們的生活有著巨大的指導意義,備受世人推崇。
可是多年來,《傳習錄》對於今人,一直是一個深奧難懂的存在。盡管市麵上有一些文白對照本,但書中大量的引文和專有名詞,依舊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本書作者華杉,研究儒學30多年。他吃透瞭陽明心學的本義,對於書中討論的每一句話,他都能詳細介紹其齣處,再結閤曆史上眾多先賢大儒的觀點,條分縷析地把《傳習錄》講透。全書語言通俗有趣,論述古今結閤,無需半點古文基礎,就能讓你從思想的源頭讀懂“陽明心學”。
翻開本書,輕鬆讀懂《傳習錄》中的每句話,透徹理解陽明心學的智慧精髓。
##致良知,对自己良心的认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不偏不倚,中庸之道 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率性而为、尽性而为,人尽其能、物尽其用 存天理、灭人欲,灭的是人的私欲、私心杂念,灭的是人的贪、嗔、痴、执。忌贪得无厌、忌怨天尤人、忌痴心妄想、忌执迷不悟 心如明镜、物来心照、体察入微、明心见性、见微知著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要主观臆断、不要想当然一定会怎样,不要固执己见、不要执着于自我 大道无形、中无定在,必须随时应变,学会权衡,学会因事而变通,有原则有权变。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外圆内方 心有定向、志向,不为外物分心 切忌执迷不悟、不要固执、不要偏执。一执则跑偏。一执就不是中庸。 天道变动不居,没有固定规章守则,只能随时顺应变化。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
评分##这里我们学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的”,不是一一对应的,不是“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不是“我希望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而是“我希望别人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我怎么对你,和我有关,和你无关,因为絜矩之道,是示范给所有人。 所谓“你不仁,莫怪我不义”,那就是不义,必然在其他地方还要收到不义之报。你不仁,是你的事;我对你仁义,是我的良知,我对所有人都仁义,和你怎么对我没关系。 这就是絜矩之道了。
评分##本身传习录就是一本四书答疑,零碎重叠,看过《传习录》再看华杉这本,更零碎重叠,读1/4再读不下去
评分##华彬讲的非常接地气,朴素的真理往往就是那么平易近人。儒家思想是非常先进的,个人修身的东西被统治者拿去当硬性纲领是儒家被人诟病的重要原因,通过事情去磨合吧,说啥都是苍白的,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评分##这里我们学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的”,不是一一对应的,不是“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不是“我希望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而是“我希望别人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我怎么对你,和我有关,和你无关,因为絜矩之道,是示范给所有人。 所谓“你不仁,莫怪我不义”,那就是不义,必然在其他地方还要收到不义之报。你不仁,是你的事;我对你仁义,是我的良知,我对所有人都仁义,和你怎么对我没关系。 这就是絜矩之道了。
评分##跟杜维明先生的书相比我觉得这本书是不够的,诚然翻译了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也讲了讲自己的观点,但我觉得要学习王阳明所著传习录应该从他的生平开始,他是如何修身齐家,他对儒释道的取舍看法,他的行动这些方面开始入手,看他的传习录是不够的
评分##历时三月,誊抄体悟,中断两日,始怀敬心,终窥见一丝儒学之意涵、心学之精神。读上篇,始知儒学为何物;读中篇,始知儒学之博大精微;读下篇,始知下自身功夫。六七年前便读《传习录》,只觉晦涩难懂,不得要领;只言片语可解一时之困,却终未窥得其骨血精神。吾辈如此,古今世人亦如此,只见得到历代统治者及学者大儒扭曲其正道,便谓之“腐”,却不见孔孟之学原原本本就在的那点真骨血。先生于几百年前复归儒学于正道,如今先生的这点真骨血却流落外邦,不覆中华大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自孟子没,几千年来,孔孟之道沦落,世人只见得大道,却不知如何用功。先生之心学,方令儒学始有用功之处。几日前读之将尽时曾有感,“懵懵在世三十年,半生拘蔽心未清。当头一棒惊坐起,此生俯首拜阳明。”
评分##看过王阳明的几本书,对人圣人之学都是懵懵懂懂。不过里面很多道理确实是返璞归真: 傲慢和懒惰会毁了人的一生。
评分##跟杜维明先生的书相比我觉得这本书是不够的,诚然翻译了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也讲了讲自己的观点,但我觉得要学习王阳明所著传习录应该从他的生平开始,他是如何修身齐家,他对儒释道的取舍看法,他的行动这些方面开始入手,看他的传习录是不够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