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美國哈佛大學田曉菲教授的自選集,收入其十一篇文章,從最早的《諸子的黃昏》到最近的《庾信的“記憶宮殿”》,差不多剛好跨越十年。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說,這本自選集代錶瞭近些年她在古典文學研究方麵關注的兩個問題:一是抄本文化和文本的物質性如何影響到微觀上文本的解讀與宏觀上文學史的視域重建;一是文學的“言說性”,經驗與文學語言之間的張力。
本書為《海外漢學研究新視野叢書》中的一種。本叢書收輯海外漢學傢撰寫的具有代錶性的單篇論文,及相關的學術性文字,尤其注重收入新近在海外發錶的學術成果,由其本人編纂成集,希望能體現齣該學者不同時期的風貌,為讀者瞭解特定作者的整體學術發展,提供更為全麵的信息。
##看一篇觉得挺灵,看多了感觉很腻。
评分##对抄本文化的强调处处皆是。 其中《有诗为证:十九世纪的诗与史》一篇妙极。
评分##接受西学训练后的“以石攻玉”,令人眼前一亮。这倒不完全是精致的“主题:题旨”式,而是:(一)鲜明的问题意识,即著者直指要害,读者亦一目了然,知晓文章想解决学术史上的什么问题,是“接着说”,还是“反着说”,抑或“重头说”?比如《重造历史:三国文化地貌之吴蜀视角》通过发微曹魏光芒掩盖与文献不足征影响下的吴蜀文学,纠偏吴蜀文学“没有特色”的旧判断,进而思考“当一个时代的文本保存多有残缺的时候,应该如何撰写文学史”的问题;(二)有史可据与文本细读,如《诸子的黄昏:中国中古时代的子书》围绕书籍史上五世纪子书的衰微这个转折点展开,论及子书与自我表达、集取代子、子书的自叙等论题,皆有史料(哪怕只言片语)支撑。但这也可能带来过度解读的问题,比如《楼上女:〈古诗十九首〉与隐/显诗学》对“诗母”的性别主义发挥
评分##应该是卞东波先生主导翻译的一本论文集吧。里面的文章除最后三篇之外,其他都下载看过。事实上,大陆学界真的没必要有此媚骨,这样的书是否真值得出版呢,如此圈钱对田教授来说似乎也不甚为宜。学界已经浪费了太多纸张,而不明就里一味崇外的爱买书之人,还是一味地囤书却不看书,甚至还不明就里地一味为之鼓吹,大可不必。
评分##田晓菲的文章读起来还是非常有趣!尤其喜欢几篇关于心理学(“创伤记忆”)的引入融合。全书都强调了跳出传统文学史既有叙事,回到历史语境(手抄本、南方视角)的一种阅读方式。
评分##用自選集方式來勾勒自我學術史脈絡是明智之舉,以此洞見不同時期的學術取向。鈔本文化的文本物質性和文學的言說性(展演與參與)的兩大面向是田曉菲十年的研究方向,多篇論文已在不同場合讀過,合輯呈現出的整體性依然有震撼之意。其實人家說得很清楚呵,並不是要另立規範取而替之,而是要基於文本細讀的功夫提出不存在所謂的絕對標準。#讀而靈#141
评分##诸子的黄昏,子书的异变。记忆宫殿和微虫世界之前读过,重读还是觉得好,问题意识,新视角。
评分##用自選集方式來勾勒自我學術史脈絡是明智之舉,以此洞見不同時期的學術取向。鈔本文化的文本物質性和文學的言說性(展演與參與)的兩大面向是田曉菲十年的研究方向,多篇論文已在不同場合讀過,合輯呈現出的整體性依然有震撼之意。其實人家說得很清楚呵,並不是要另立規範取而替之,而是要基於文本細讀的功夫提出不存在所謂的絕對標準。#讀而靈#141
评分##从中古的几篇看来,田晓菲确实是宇文所安最忠实的学生,每篇都能看到欧文的影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