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田壯壯的《搖滾青年》到崔健的《藍色骨頭》,當代電影中的搖滾青年具有怎樣的特徵,同北京這座城市又有怎樣的關聯?從《傾城之戀》到《半生緣》,許鞍華為何頻頻改編張愛玲的小說,藉此錶達怎樣的城市認同?從盧昊的《消失的傢園》到王勁鬆的《百拆圖》,先鋒藝術傢們如何再現如火如荼的城市“拆遷”?從徐冰的《鬼打牆》到鄭連傑的《大爆炸》,視覺行為藝術如何思考長城的紀念碑性與當代性?本書探索當代影像(電影和視覺藝術)與城市空間的互浸與勾連,從敘事到認同,從生産到搬遷,從記憶到規訓,從漫遊到體感,城市和影像成為最精彩的當代景觀。
《穿城觀影:中國當代影像的空間生産和體感》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城市化發展為經,以聚焦城市的影像(電影和先鋒藝術)作品為緯,以“體感”和“生産”為勾連和編織方法,鋪展中國當代城市的影像地圖。在這一影像地圖上,本書尤其側重對北京和上海等大都市空間的精細雕琢,通過立體化和深度化的個案分析,探討空間與影像二者的交織與互動。所謂“穿城觀影”,不僅意指通過城市空間來觀看和分析影像作品,更強調藉由城市影像的“穿針引綫”“穿街走巷”和“穿衣配飾”來瞭解中國當代的城市化發展。
##人大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看的陈涛老师第一本书(下周就要上课)。 陈老师从电影中的城市空间(摇滚电影+底层喜剧电影+“新作者电影”+“四合院电影”)、先锋艺术对城市的书写(城市拆迁、长城、家庭老照片、“三口之家”)、个体在城市中的“游荡”与“体感”(上海、许鞍华对张爱玲的改编、出租车司机)三方面出发,大量引述了列斐伏尔等空间研究者的理论作为佐证,叙述流畅易懂~
评分##“衣文本”这个概念不错
评分##很喜欢看底层电影带有政治性能够反应更多社会群体生活现状的当代电影,也很喜欢穿城观影分享当代影像的生产,书里面写到的《白日焰火》是我最喜欢的,陈涛说是电影和社会语境做了很好的结合,所以电影的色彩就来自那个时代。希望大家在喜欢电影的同时,也喜欢这本穿城观影,更多了解电影。
评分 评分 评分##取其精华
评分 评分 评分##写得很平。对理论的分寸感和现实的敏感度都不够,“空间”理论的引入没有有效激活经验文本,仅仅是达到了“解释”的层面,对文本的分析也仅仅停留在大的现实框架,没有更深的内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