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榮獲瞭2018年吉爾德·勒曼軍事曆史奬的一部經典作品,也是全球海洋史領域知名學者、英國曆史學傢安德魯·蘭伯特的核心著作。
這本有著“大思考”意義的作品,講述瞭海權國傢曾經的輝煌時代與未來的方嚮,探索古往今來中等國傢如何有意識地打造以海洋為核心的特色,深度剖析海陸文明的根本衝突與現代世界格局的形成過程。
在這書中,作者著眼於五個對外部世界充滿好奇的海權國傢:雅典、迦太基、威尼斯、荷蘭、英國,探討其與生俱來的獨特的海權文化如何使得它們獲得瞭超越自身疆域規模的成功,成為盛極一時的“海洋霸主”。但當陸權與海權的衝突日益鮮明,全球格局因之發生劇變之時,“海洋”的地位開始被重新思考和定義,這也是我們今天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成也海洋,败也海洋.全球格木发生剧变之时,若不懂得审时度势,和谐发展,文明的火种随时都会熄灭.
评分##作者试图从五个先后曾是海权国家的雅典、迦太基、威尼斯、荷兰和英国中找出它们独有的特点,从中跟读者一并了解为何这五个例子努力想成为海权国家。大抵是因为海上贸易规模扩大和发展条件受约束,它们才想进一步扩张陆地范围。承认海权身份本身就是清晰了解力量太弱小,还有承认自身不对称的优势(海上条件与地理位置的局限)。它们最初都是为了谋求贸易发展。后来的野望或是保护本土利益,让它们崛起。然而,它们自身逐渐壮大,引来了普世君主国的恐惧(怀疑自己地位和利益受威胁)。迦太基或是这里最温和被动的。它却被认定如同新鲜的无花果一样跟罗马距离贴近(威胁到罗马利益)。是否像罗得斯那样摆低姿态保持中立就不会被侵扰?然而那样海上贸易往来就无法步步繁荣兴旺。从它们的历史中吸取教训,是后来人(读者)能做的吧。
评分##L
评分##如果作者把自定义的概念术语表放到最开头,会使本书更有阅读性。
评分##以欧洲为中心、从文化/身份角度写作的海权史,仍持海陆对立的观念。关于文化/身份性海权与战略性海权的划分颇有启发,是对马汉以来战略性海权史的补充。
评分##我来说说本书吸引我的几点:1,作者长得还挺帅,领带都是印花红色,够闷sao啊;2,书很厚重,封面烫金质感特别好,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蓝黑配色也是非常有档次的;3,内封是做旧感(我甚至更喜欢内封 ̄□ ̄||),米色,感觉旁边应该搭配一只鹅毛笔;4,参考文献,竟然有好几页好几页······5,猛吸了一下书页,没有劣质的难闻的味道;6,当然,最好的还是内容,妙。
评分##当下最受学术圈和大众最喜欢的研究“何谓中国”的跨界学者,畅销书《破茧》作者施展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政治学系主任、《西方史纲》作者李筠重点推荐。高度还原从罗马到现代海权的发展脉络,值得一读。
评分##安德鲁·兰伯特,伦敦国王学院劳顿教席教授,本书是其撰写的一部海权国家史,或这本书的英文名字直译就是海权国家。其实我们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一点都不会感觉到陌生,这本书的核心逻辑就是海权与陆权的对抗,虽然他在书的导言中,对于马汉的海权理论进行了批判,其实从内容上是认为马汉的海权还是基于陆权观,而他认为海权应该独立于陆权,成为与陆权对立的权力,因此,他比马汉的海权观念更为激进,这本书其实就是申述这样的基本观点。本书选取了雅典、迦太基、威尼斯、荷兰与英国作为这种典型海权观念的国家,并将其与波斯、罗马、法国和美国苏联的斗争结合起来论述,不断申说海权作为独立的文明,有其开放、自主、独立的价值观念,这与陆权强调统一的文明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有点给英国自吹自擂的味道了,把自由主义包装成海权理论,非常的有趣
评分##当下最受学术圈和大众最喜欢的研究“何谓中国”的跨界学者,畅销书《破茧》作者施展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政治学系主任、《西方史纲》作者李筠重点推荐。高度还原从罗马到现代海权的发展脉络,值得一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