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的實踐已經不限於英語世界,它在歐洲大陸、亞洲、南美洲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地區也蓬勃發展。關於文化史的研究對象及其研究方法,《什麼是文化史》一書提供瞭關鍵性的指引。在全新修訂的第三版中,傑齣的文化史學傢彼得·伯剋用通俗易懂的錶述,再次引導我們進入文化史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伯剋首先討論瞭雅各布·布剋哈特和約翰·赫伊津哈文化史的“經典”階段,考察瞭從弗雷德裏剋·安塔爾到愛德華·湯普森等馬剋思主義者做齣的反撥;隨後,勾勒文化史近期興起的概貌,重點介紹瞭上一代人寫作的、常常被稱為“新文化史”的著作。他將新文化史放在其自身的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重視曆史思考和寫作的新方法與女權主義、後殖民主義研究以及日常生活話語的興起之間的關聯。在此新版中,伯剋還介紹瞭該領域的最新發展,並思考文化史在21 世紀和未來的發展方嚮。
這本裏程碑式的著作,不僅是曆史學專業讀者的入門手冊,也是關心文化研究、人類學研究和文學研究的讀者的必讀書。
##这是一本文化史的学术史,如果不一边读一边做笔记整理的话,很容易被密集的案例给绕晕,但是一旦做了笔记,就会发现这实在是一本非常优美又有见地的学术谱系长篇综述。当我们在谈论新史学的时候,也应注意到新史学早已不新了,它已经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了,文化的类别在不断扩张,当化妆、睡眠、梦境、日常物品被纳入到文化史的范畴中,我忽然可以理解到,作者说的,新文化史是不是历史的最好形式?不一定,但是至少它给了历史学想象力,不被自己对材料的傲慢所误导。同时,因为文化史涉及的学科太多,作者把社会建构论、边界理论、文化接触理论、饮食人类学、女性主义人类学都谈到了,会有时不时出现“肿胀”的感觉,但这不是作者的问题,是学术史自身的处境。总之,对广义的文化研究感兴趣的话,必须要读。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有些思想史方法论的书写得像文献综述,而有些文献综述写得像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彼得·伯克的书从来不会让人失望。对文化史高屋建瓴的梳理和评述。经典阶段(1800-1930):重要人物-布克哈特、赫伊津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艺术的社会史阶段,重要人物-瓦尔堡,重要事件-艺术史(文化图示)、大逃亡、大众的发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历史人类学时期,重要人物-吉尔兹、达恩顿、勒华拉杜里、金兹堡、萨义德,重要事件-人类学的入侵,结构主义、符号学、微观史学的崛起、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兴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文化史时期,重要人物-巴赫金、埃利亚斯、福柯、布尔迪厄,重要事件-表象、想象、心态史研究、从表象到建构和叙事,对阶级、性别、身份认同、礼仪、表演的重视。文化史转向对情感、感受、直观很具有现象学味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