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詩論匯集瞭希尼任職牛津詩歌教授期間(1989-1994)的講座,他這樣描述該書題目:“校正詩歌意味著知曉並贊頌詩歌自身的力量……不僅把詩歌當作提供論點、啓迪人心的東西,而且視之為天使的潛質和靈魂的運動。”他的十場講座論及“詩歌的愉悅與驚喜,它的公正和‘在場’,時而不可預見時而不可或缺,勢不可當且自我導嚮,勇往直前地發揮齣全部潛能。”
希尼探索的詩人詩作範圍廣泛,從剋裏斯托弗·馬洛到約翰·剋萊爾再到奧斯卡·王爾德,從十八世紀愛爾蘭詩人布賴恩·梅裏曼到二十世紀美國詩人伊麗莎白·畢肖普。尤其在最後一場犀利深刻的講座“寫作的邊界”中,他指齣詩歌是對全球危機和個人危機的迴應——迴應北愛問題,迴應現代世界種種令人絕望的挑戰。
無論聚焦於所論作品的特定時刻,還是緻力於推進他的總體主題——詩歌擁有幫助我們重獲精神平衡的特殊能力——希尼的洞見和雄辯本身就體現一種詩歌秩序。
庄重,锋芒。诗学批评的典范。
评分 评分 评分庄重,锋芒。诗学批评的典范。
评分 评分 评分庄重,锋芒。诗学批评的典范。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