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哀傷共處

與哀傷共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昀鋆
圖書標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序言 哀伤会“过去”吗?
第一章 年轻子女的哀伤经验:隐藏而永不止息
隐藏的哀伤:年轻子女哀伤经验的首要主题
永不止息的哀伤:年轻子女真实哀伤的核心主题
第二章 年轻子女的追寻意义:转失序为有序的努力
失序的认知结构:年轻子女开始追寻意义的动力
重构秩序的努力:年轻子女追寻意义的核心主题
重构秩序的失败:年轻子女追寻意义的常见主题
重构秩序的转折点:顿悟时刻后的巨大转向
第三章 年轻子女的身份改变:因父母丧失而翻转的人生
没有父/母的孩子:父母丧失带来的新身份
危险与转机:父母丧失对自我结构的影响
向死而生:经历父母死亡后被修订的生命意义
变动的人生走向:关系中的人生选择和优先序
第四章 放不下的哀伤,剪不断的爱
年轻子女究竟如何与哀伤共处?
本研究的限制与未来研究的建议
实践意义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年轻子女的基本情况
附录二 年轻子女的叙说:关于我们哀伤的28个真相
附录三 针对年轻子女自助的实践建议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劉新憲、李泓作序,鬍泳、李治中、遊識猷、袁長庚、唐蘇勤、姚灝誠摯推薦!

避談“死”,焉知“生”;逃避“哀”,也是在抹除“愛”。

他們極力隱藏的哀傷故事,是每一個人都將麵對的人生課題。

----------------------------

【內容簡介】

《與哀傷共處》聚焦於一個被主流聲音長期忽視的龐大群體——經曆父母早逝的年輕子女。作者通過曆時13個月的田野調查,深入訪談瞭44位在青少年期至成年初期經曆父母離世的年輕失親者,收集瞭豐富、隱秘、深層的哀傷敘事。

本書超越瞭哀傷理論的傳統視角,沒有將喪親經驗視為純粹個人的、內在的心理反應,而是將甚少被過往研究關注的社會情境整閤融入分析框架,通過對“哀傷經驗、追尋意義、身份改變”這三個關鍵主題的詮釋,重構瞭年輕失親者的真實敘述,全麵還原瞭年輕子女在父母離世後,在哀傷與愛之間來迴轉換,不斷體驗“拆毀”與“建造”,與哀傷共處的過程。

----------------------------

【編輯推薦】

⭐從未提及,不被看見,常常忽略,極力隱藏

我們常常忘記,年輕人也會經曆喪親之痛。參考相關數據推斷,經曆過父母離世的年輕人約占群體總數的5%—11%。在本應與生機、希望相伴的年紀,他們卻不得不麵對生死離彆,他們的生活、信念、性格、身份受到瞭怎樣的衝擊,發生瞭哪些改變?這些至關重要的問題,卻幾乎從未有人提起。而他們極力隱藏的哀傷故事,是每一個人都將麵對的人生課題。

⭐曆時13個月的田野調查,44個不為人知的哀傷敘事

在一個避談生死的社會,失去至親的痛苦,是否真的像旁人想象的那樣可以“過去”?被一次次重復的“節哀順變”,是安慰、勸誡,還是傷害與冷漠?麵對竭力規避談論死亡的文化情境,香港中文大學博士李昀鋆曆經13個月的田野調查,與44位年輕喪親者進行瞭近百次深度訪談,並以敘事分析作為核心方法,深度整閤並重構瞭他們的哀傷敘事。

⭐融閤社會學、心理學、生死學的前沿成果,超越傳統的深度社會研究

哀傷,真的是一種需要被療愈的“病”嗎?文化背景、身份認同等社會性因素,如何影響我們的心理和行為?本書藉鑒並融閤瞭哀傷理論“新浪潮”中的重要觀點,提齣瞭“哀傷經驗、追尋意義、身份改變”的全新視角,突破瞭傳統心理學以內在情緒為焦點的局限,將日常生活中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情境融入到個體敘述之中,全麵再現瞭更為真實、完整的生命敘事。

⭐附帶思維導圖式的“實時總結”,匯集“同路人”的傾訴與陪伴

本書的理論基礎紮實而精簡,訪談內容豐富,情感強勁充沛。每小節附帶思維導圖式的“實時總結”,清晰、係統地呈現瞭研究的脈絡和發現,有助於讀者的歸納和理解。書末還有《年輕子女的敘說:關於我們哀傷的28個真相》《針對年輕子女自助的實踐建議》,匯集瞭眾多“同路人”真摯溫暖的分享,讓我們在哀傷中找到共鳴和力量。

⭐首印隨書附贈“療愈書寫手賬”,精選瞭書中的32條溫暖金句,搭配走心的設計和自由的書寫空間,“相信我,寫下來真的有用”。

----------------------------

【專傢推薦】

哀傷是一種普遍的體驗,當我們能夠與他人連接時,會幫助我們走齣自我隔離。感謝作者嚮那些喪親者伸齣連接之手,寫齣這部有關喪慟的力作,相信其中揭示的與哀傷共處之道,必定産生更多的連接。

——鬍泳(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喪親之痛,“喪”是失去,更是一種持續日久的空缺;“痛”是提示,提示我們必須與空缺共同生存。喪親之痛與其說是因死亡而帶來的情緒狀態,不如說是一場漫長且無定的人生修行的起點。喪親之人,甚至在死亡還未完全發生的時候就被迫要開啓這場修行。在我們的文化當中,對喪親之人的安慰、理解、支持,常常有一個時間限度,一旦超越時限,喪親者的故事和感受就被封印,幾乎不再有被言說的可能。感謝李均鋆博士的這本書,讓曾經的一切有瞭被再度言說的可能。

——袁長庚(雲南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

這是一本珍貴的關於愛與喪失,關於人性與韌性,並以紀實為基礎的研究性著作。它不僅可以直接幫助到無數有需要的年輕失親者,同時也可以幫助心理健康工作者為年輕失親者提供更好的心理撫慰。無論對年輕失親者還是心理健康工作者來說,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頭書。

——劉新憲(哀傷谘詢師,研究者)

生命總有終點,但我們社會卻竭力規避談論死亡,生命教育存在係統性缺失。李博士這本書用紮實的科研思維,把我們視綫引入那些失去父母的年輕人,讓我們瞭解沒有瞭習以為常的依靠,他們在學校、社會和生活中麵臨的挑戰。幫助他們迴歸人生軌道,是社會文明的體現,值得每個人的努力。

——李治中(癌癥生物學博士,科普作傢)

如果每個人都是一顆小星球,逝去的親友就是身邊的暗物質。我願能再見你,我知我再見不到你。但你的引力仍在。我感激我們的光錐曾彼此重迭,而你永遠改變瞭我的星軌。縱使再不能相見,你仍是我所在的星係未曾分崩離析的原因,是我宇宙之網的永恒組成。紀念我的父親顔允懋。

——遊識猷(果殼網主筆,中國科普作傢協會會員,果殼時間主播)

在我們的成長中,從來沒有人好好地和我們談論死亡和哀傷。但昀鋆的研究填補瞭這個缺口。她通過深入訪談44位經曆父母離世的年輕子女,讓我們更明白他們在哀傷的曆程中如何尋找意義,並麵對身份上的改變。我深信這本名為《與哀傷共處》的書,將更能把研究的結果分享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認識並理解這份哀傷。

——陳智豪(英國諾森比亞大學社會工作副教授)

這是一份給父母離世的年輕子女的禮物。淋過雨的人,更懂得如何為他人撐傘。書中45位年輕子女的慷慨分享,不僅講述瞭自己的人生故事,也為不知所措的同路人提供瞭溫暖的建議。這是一份給質性研究者的禮物,作者對研究開展的周全考慮、對訪談內容的精妙分析,對自身雙重角色的深入反思,會讓質性研究者感覺自己並不孤單。這更是一份給所有人的禮物,因為正如作者所言,“我們所有人都是、正是或曾經是,與哀傷共處的人”。

——唐蘇勤(深圳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哀傷與療愈實驗室負責人)

在我看來,這本書還有一種非凡的意義:讓暫未經曆至親離世的大多數人,無痛習得一定程度的心智成長。你有機會以一種“無痛”的方式走走我們之前的路,以旁觀者的視角近距離觀察哀傷,觀察到更完整、更細節的麵貌。

——陳小姐(本書第10位研究參與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哀伤并不是一个需要被“治愈”的情感,而是与逝去亲人之间的一种持续连接。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生与死,更在于我们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

评分

##读完几乎一无所获。

评分

请记住哀伤不是病,不需要被“治愈”。哀伤是爱,是我们想要继续爱她/他,即使她/他已经去世了。

评分

##作为编辑之一,对这本书的感触很深。短评里简单写一下关于结论的感想吧(可能也是一些读者重点关注的)。其实情绪问题的解决之道大同小异,无非就是接纳、认可之后,与它共存;不只悲伤,愤怒、焦虑、恐惧也都是如此。但经历过情绪危机的人都知道,做到这一点有多难。从理论角度而言,本书的结论是在Stroebe & Schut提出的双重过程模型(丧亲者会在“丧失”和“复原”两个面向之间来回摆荡,这个模型可以看作是对传统哀伤五阶段论的迭代吧)上所做的一个扩展,并构画了一个非常有中国传统色彩的太极指引图。这样就把“哀”与“爱”从双相、对立的两极,转变成了一体两面、相互转化的情绪。这对于很多陷入精神内耗的年轻人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更为有效的疗愈。

评分

##前言和第一章很催泪,作者希望这群内心受伤的人被看见,她的目的实现了。

评分

##真的是看一遍会哭一遍。也谢谢昀鋆能够把这个研究做出来,并分享给大家。回过头来看,哀伤也是一种力量,它让我更加坚定、温柔。从作为一个被访谈者,变成促成这本书的出版(虽然也只是做了很小的贡献),我觉得这也是哀伤的力量。但这是我作为过来人回看的经验,我也永远记得那时候的我有多么痛苦。

评分

##关注过作者的公号,她的文字陪伴我渡过了无数个默默流泪的长夜……没想到这么快出了书

评分

##哀伤并不是一个需要被“治愈”的情感,而是与逝去亲人之间的一种持续连接。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生与死,更在于我们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

评分

##作为编辑之一,对这本书的感触很深。短评里简单写一下关于结论的感想吧(可能也是一些读者重点关注的)。其实情绪问题的解决之道大同小异,无非就是接纳、认可之后,与它共存;不只悲伤,愤怒、焦虑、恐惧也都是如此。但经历过情绪危机的人都知道,做到这一点有多难。从理论角度而言,本书的结论是在Stroebe & Schut提出的双重过程模型(丧亲者会在“丧失”和“复原”两个面向之间来回摆荡,这个模型可以看作是对传统哀伤五阶段论的迭代吧)上所做的一个扩展,并构画了一个非常有中国传统色彩的太极指引图。这样就把“哀”与“爱”从双相、对立的两极,转变成了一体两面、相互转化的情绪。这对于很多陷入精神内耗的年轻人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更为有效的疗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