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中國與現代世界之形成》從全球史視角講述瞭明代中國開啓現代世界全球化的故事,重點論述瞭明清中國與中亞、中東、東亞、東南亞進而與歐洲的經濟文化交流曆史,展現瞭大航海時代以來中國崛起及其對現代世界曆史影響的新圖景。該書共十章。第一章總論中國與西方從明清以來數百年間的貿易交流史。第二至九章分彆論述瞭明朝與中亞、中東、東亞、東南亞和歐洲的商品貿易,以及這些商品所承載的中國物質文化和思想對各地的影響,如青花瓷的全球擴散、中國物質文化對東南亞的影響、孔子和孟子對歐洲的影響、代爾夫特瓷器的中國基因、茶葉對大英帝國的影響等,以及清末中國在西方工業化崛起後的衰落。尾聲論述瞭20世紀下半葉後,世界重新轉嚮東方。
作者通過講述明清中國五百年引領全球化與衰落的故事,認為中國在曆史上曾是全球設計和製造領域的創新中心,西方應該迴顧明代中國以來六百年的全球化故事,認識到一個新的全球中國的崛起“並非史無前例”。
------------
【編輯推薦】
中國在曆史上何時失去瞭對英美等國的創新優勢?中國目前主導著全球製造業格局,它的未來將何去何從?隨著中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斷提升,西方是走高科技工業化的新路,抑或繼續走1970年代所采用的全球化以及勞務外包的道路?解答這些問題,需要瞭解20世紀的全球化世界是如何形成的,需要瞭解西歐是如何開始主導曾經以中國和日本、東南亞為中心的亞洲經濟格局的。
1368年大明王朝的建立是世界曆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早於哥倫布一個世紀,明朝便派齣一係列的外交使團,跨越南中國海和印度洋,為中國的第一個現代全球時代鋪平瞭道路。
波斯語和奧斯曼土耳其語的壯觀記錄,描述瞭北京紫禁城的絲綢和玉石宮殿;馬來傳說講述瞭中國公主帶著瓷器和黃金禮物抵達馬六甲的故事;在歐洲的大航海時代,伊比利亞半島的水手開闢瞭通往中國的新航道,荷蘭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將其改造成利潤豐厚的茶葉航綫……
自明朝以來,世界從中國學到瞭什麼?鴉片戰爭結束後,中國的改革者開始呼籲工業革命,並終於在20世紀末作為一個製造業超級大國重新崛起。本書為理解中國今天的崛起以及中國與西方和復興的亞洲的未來聯係提供瞭重要的背景。
------------
【專傢推薦】
對600年的曆史重新定位,極為精彩。它以全球視野重新探索瞭世界與中國文明高峰時期的多方麵相遇。它的敘事,既不是以中國為中心,也不是以歐洲為中心,成功講述瞭一個非凡故事,語言簡練,內容豐富。
——王賡武,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
鬍馬雲從亞洲的視角展現瞭一長時段曆史。他對全球與亞洲互動的精彩探索,引發讀者思考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該如何理解亞洲,特彆是中國在一個不斷演進的全球秩序中的作用。曆史提供瞭一些答案。
——彼得·博爾施伯格(Peter Borschberg),《新加坡與馬六甲海峽》作者
本書簡明扼要,圖文並茂,使用的是以亞洲為中心的全球史方法,涉及絲綢之路曆史、香料貿易、歐洲海外帝國、21世紀的現代日本和全球中國等廣泛話題,富有創見,引人注目。
——安德烈·溫剋(André Wink),《印度—伊斯蘭世界的形成(約700年至1800年)》作者
這一研究令人興奮,揭示瞭全球中國在現代世界經濟體係中的位置及其層纍的曆史。從本書對曆史的長時段理解中,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看待我們與作為新的全球大國的中國的關係。
——長澤榮治,東京大學教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