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詁方法新探

訓詁方法新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琳 著
圖書標籤:
  • 訓詁學
  • 古籍整理
  • 文獻學
  • 考證學
  • 學術研究
  • 中國古典文獻
  • 經學
  • 文本解讀
  • 版本研究
  • 語義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出版社
ISBN:9787100073868
版次:1
商品编码:10686117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訓詁方法新探》首先係統論述瞭訓詁應遵循的三項基本原則,即普遍性原則、共時性原則和本原性原則,在此基礎上將訓詁方法分為靜態訓詁方法和動態訓詁方法兩大類,具體闡述瞭12種訓詁方法的學術原理、適用範圍及注意事項,使訓詁方法不僅具有理性的解析,而且富於實踐的可操作性,切實幫助讀者提高訓詁能力,分辨訓詁是非,減少訓詁失誤。《訓詁方法新探》列舉的大量訓詁例證有助於讀者加深對每一種訓詁方法的理解,也可豐富有關疑難詞語的知識,訂正舊有的錯誤認識。

作者簡介

  楊琳,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傢語委漢語語匯分技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文字學會理事。治學廣泛,涉足語言學、民俗學、文獻學等領域。著作有《漢語詞匯與華夏文化》、《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小爾雅今注》、《古典文獻及其利用》等。發錶論文160餘篇。

目錄

一 概論
(一)訓詁與訓詁學
訓詁的含義
訓詁學的含義
(二)訓詁學的功用
對“無賴”的誤解
對“極”的誤解
“經、行、道、由”的虛化途徑
“窈窕”有漫遊義
“崎嶇”有跋涉義
“素麵朝天”的原義
對“自割其股”的誤解
語文學未可輕視
(三)訓詁方法
傳統的三種方法
郭在貽的八種方法
本書的十二種方法
……
二 訓詁的基本原則
三 訓詁方法析論
後記

《訓詁方法新探》是一部深入探討漢語言文字學領域中“訓詁”這一核心研究方法的學術專著。本書旨在通過對傳統訓詁理論的梳理與批判性反思,結閤現代語言學、曆史學、文化學等多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為訓詁學注入新的活力,拓展其研究視野與理論深度。 全書共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係統地呈現瞭作者在新時期對訓詁方法進行的創新性探索。 第一部分:訓詁傳統的梳理與反思 此部分肇始於對訓詁學悠久曆史的迴顧。作者首先追溯瞭訓詁學的起源,從先秦的“書稱”、“傳疑”到漢代的“五經”訓詁,再到魏晉南北朝以來的注疏傳統,勾勒齣訓詁學在中華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演變軌跡。作者特彆強調瞭曆代學者在釋義、辨音、考證字源、疏通文義等方麵所作齣的傑齣貢獻,例如許慎的《說文解字》在字形、字音、字義上的開創性工作,以及曆代經學傢在解釋古籍時所展現齣的嚴謹學風和深厚學養。 然而,梳理傳統並非止於贊揚,作者更著重於對其局限性的反思。書中指齣,傳統的訓詁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受製於時代背景、研究工具以及認知水平,存在一些亟待改進之處。例如,部分訓詁受限於“一傢之言”的思維模式,未能充分考慮文本的多義性與動態性;對古代社會生活、風俗習慣、思想觀念的理解不夠深入,導緻釋義齣現偏差;過於依賴文獻記載,而忽略瞭考古發現、方言調查等其他證據的佐證作用;在方法論上,存在重義輕音、重字輕句、重孤立詞語解釋而忽略語境聯係等傾嚮。 作者通過對曆代訓詁典籍的細緻考察,引述瞭若乾具有代錶性的訓詁案例,深入剖析瞭傳統訓詁的優點與不足。通過這種“溯流求源”與“正本清源”相結閤的學術路徑,為本書後續提齣的新方法奠定瞭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曆史依據。這一部分的論述,既是對中國古代語言學智慧的緻敬,也是對現有研究範式的自覺挑戰,體現瞭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批判性思維。 第二部分:現代語言學視角下的訓詁理論重構 進入本書的核心部分,作者將現代語言學理論引入訓詁研究,嘗試對傳統訓詁理論進行係統性的重構。這一部分的創新之處在於,它不再將訓詁視為孤立的文字解釋活動,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語言係統與社會文化語境之中進行考察。 首先,作者引入瞭語義學的最新理論,如原型理論、概念隱喻、框架語義學等,來深化對詞義的理解。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運用這些理論來分析古代詞匯的語義場、詞義演變、詞義引申等現象。例如,通過概念隱喻的視角,可以更清晰地揭示古人如何將抽象概念與具體經驗聯係起來,從而理解某些詞義的生成機製。對於多義詞的解釋,作者主張要構建多層次、多維度的語義網絡,而非僅僅給齣幾個孤立的義項。 其次,語用學的引入為訓詁研究帶來瞭新的方法。作者強調,理解一個詞語的意義,必須將其放置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考察,區分顯性意義與隱性意義,揭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書中引入瞭預設、隱含、會話含義等語用學概念,指導研究者如何通過對語篇、語境的分析,更準確地把握古代文獻中詞語的真實含義。例如,在解釋一些古籍中的委婉語、反語時,語用學的分析顯得尤為重要。 再者,語篇分析的理論與方法也被引入。作者認為,訓詁不能僅停留在對單個詞語的解釋,而應關注詞語在句子、段落乃至於整篇文獻中的功能和意義。通過對篇章結構、銜接手段、信息流等方麵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詞語在篇章中的具體指代、功能以及與其他詞語之間的邏輯關係。這有助於避免“望文生義”的錯誤,使訓詁更加貼近文本的真實錶達。 此外,社會語言學的視角也為訓詁研究提供瞭新的維度。作者指齣,古代語言的使用者並非單一群體,不同時代、地域、社會階層的人們對詞語的理解和使用可能存在差異。通過引入方言學、社會分層語言學等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詞匯的變體、使用範圍以及由此反映的社會曆史信息。 通過對這些現代語言學分支理論的吸收與融閤,作者試圖打破傳統訓詁“就字論字”的樊籬,將訓詁研究提升到對古代漢語作為一種復雜係統進行整體性、動態性考察的高度。 第三部分:跨學科視野下的訓詁實踐探索 在理論構建的基礎上,本書的第三部分著力於展示如何將前述的理論框架應用於具體的訓詁實踐,並強調跨學科研究的必要性與有效性。 首先,曆史學的深度介入是本書的一大亮點。作者認為,對古代詞語的理解,離不開對其所處的社會曆史背景的瞭解。例如,解釋“賦”、“比”、“興”等文學手法,需要深入瞭解先秦時期的詩歌創作傳統、社會風尚;解釋某些政治、經濟、軍事術語,則需要掌握相應的曆史事件、製度沿革。書中引用瞭大量曆史文獻、考古報告,通過曆史考證來支撐和豐富訓詁的結論。 其次,文化學的視角為理解詞語的深層文化內涵提供瞭鑰匙。古代詞語往往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例如,對“禮”、“樂”、“仁”、“義”等概念的解釋,需要聯係儒傢思想、宗法製度、倫理道德等文化傳統。作者主張,訓詁者應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能夠洞察詞語背後所蘊含的民族心理、價值觀念、思維方式。 再者,考古學的發現為訓詁研究提供瞭直觀的物證。甲骨文、金文、簡牘、帛書等齣土文獻,不僅為研究古字、古詞提供瞭寶貴的原始材料,其齣土的地層、伴齣的器物等信息,也能夠為釋義提供重要的旁證。例如,通過對齣土陶器銘文的解讀,可以更準確地理解一些與手工業、日常生活的詞語。 此外,本書還探討瞭民俗學、神話學、哲學等學科與訓詁研究的關聯。通過對古代神話、民間故事、節日習俗的考察,可以更好地理解某些詞語的起源、演變及其象徵意義。例如,對一些與祭祀、圖騰相關的詞語的解釋,離不開對古代宗教信仰的理解。 作者在這一部分通過列舉具體的研究案例,生動地展示瞭跨學科研究的巨大潛力。例如,在解釋某個古代地名時,可能需要結閤曆史文獻、地理誌、考古發現、方言差異等多種信息;在解釋某個古代禮儀名詞時,可能需要參考史書、禮書、藝術史、民俗學資料。這種多源證據的整閤與分析,能夠得齣更加全麵、可靠的訓詁結論。 第四部分:訓詁方法的新走嚮與未來展望 在對傳統訓詁進行反思、理論重構、實踐探索之後,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著眼於未來,對訓詁方法的可能發展方嚮進行展望,並提齣一些前瞻性的思考。 作者認為,隨著計算機技術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計算語言學和數字人文的研究方法將為訓詁學帶來革命性的變革。例如,可以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對大規模古代文獻進行自動分詞、詞性標注、句法分析,構建古漢語語料庫,為訓詁提供海量的、可檢索的數據支持。利用文本挖掘技術,可以發現詞語的分布規律、使用頻率、共現關係,從而為詞義的確定提供更客觀的依據。 同時,作者也強調,技術手段的運用不應取代人文精神的關懷。訓詁的本質仍然是對人類智慧的解讀,是對曆史文化的傳承。因此,未來的訓詁研究需要在技術賦能與人文關懷之間找到平衡。 此外,作者還探討瞭比較語言學在訓詁研究中的潛力。通過與其他古代漢語方言、甚至是同源語言的比較,可以為理解某些詞語的語音、詞匯演變提供重要的綫索。 本書最後部分還提齣,未來的訓詁研究應更加注重“應用訓詁”,即不僅僅滿足於對古籍的解釋,更應關注訓詁成果在古籍整理、古代文學研究、曆史文獻校勘、漢語史研究、乃至當代漢語教學等領域的實際應用。 《訓詁方法新探》以其宏大的視野、深邃的思考、嚴謹的論證和創新的方法,為訓詁學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學科注入瞭強大的生命力。本書不僅是訓詁學研究者們的案頭必備,對於所有緻力於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探究漢語語言魅力的人們而言,都將是一次極具啓發性的閱讀體驗。它證明瞭,即使是麵對古老的問題,運用新的視角和方法,也能夠發掘齣寶貴的真知。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其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它不像許多學術著作那樣充斥著晦澀難懂的術語和冗餘的修飾,而是保持瞭一種難得的曉暢與精準。作者似乎深諳如何用最簡潔的文字錶達最復雜的思想。在闡述那些高度抽象的概念時,他總能恰到好處地穿插一些生動且貼切的類比,讓這些原本高高在上的理論仿佛觸手可及。這種流暢自然的敘事節奏,使得即便麵對一些深奧的論證,讀者也能保持高度的參與感,而不是中途被密集的專業詞匯勸退。閱讀過程非常順暢,簡直像是在聆聽一位高水平的導師進行深入淺齣的講解。

评分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很彆緻,封麵采用瞭一種磨砂質感的紙張,手感溫潤,色彩搭配也比較沉穩大氣,一看就知道是費瞭心思的。內頁的字體排版清晰易讀,字號大小適中,行距也留得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不會感到疲勞。裝訂工藝也相當紮實,書脊平整,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會齣現散頁的擔憂。裝幀上的用心,很大程度上提升瞭閱讀體驗,讓人在捧讀之前就已經對接下來的內容抱持著一份敬意與期待。不過,如果能附贈一個可以標記頁碼的書簽就更完美瞭,畢竟內容太豐富,總有需要迴頭查找的時候。

评分

這本書引發瞭我對自身知識儲備的深刻反思,它迫使我跳齣自己長期固守的“舒適區”。過去我習慣於在特定的研究圈子裏打轉,對外部學派的進展關注不足。然而,這部作品強有力地展示瞭知識邊界的拓展是多麼重要。它不僅僅是就事論事地解決問題,更是在方法論層麵提齣瞭一個根本性的追問:我們“應該”如何去研究這個問題?這種元層麵的審視,遠比單純的知識填充更有價值。我甚至會忍不住想,如果早幾年讀到它,我的許多研究結論可能都會有所不同。它不是一本讓你學到新知識的書,而是一本讓你學會“如何思考”的書,意義非凡。

评分

從結構布局來看,作者展現瞭極高的邏輯組織能力。全書的脈絡清晰得如同工整的建築藍圖,每一章節的遞進都像是為下一章節的深入奠定堅實的基礎,絕無鬆散或重復的贅述。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處理復雜論點時,總能先給齣宏觀的框架,再逐步細化至微觀的案例分析,最後再匯聚迴核心的理論總結。這種“大處著眼,細處著手”的寫作手法,極大地降低瞭讀者的理解門檻。我發現,即便是那些初次接觸該領域的新手,也能沿著這條清晰的邏輯鏈條,穩步攀升至對復雜問題的把握。

评分

閱讀完這本書後,我立刻感受到瞭一種思維上的衝擊,作者對傳統學術範式的挑戰,簡直可以說是石破天驚。他沒有滿足於對既有理論的簡單梳理和重復,而是大膽地引入瞭跨學科的視角,尤其是社會學和符號學的一些前沿理論,對我們習以為常的某些研究路徑進行瞭顛覆性的重構。這種前瞻性和批判性的精神,在我近期的閱讀經曆中是極為罕見的。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專著,更像是一份指引未來研究方嚮的路綫圖,讓人讀完後忍不住想要立即投入到新的實踐中去檢驗這些新穎的觀點。對我個人的研究方嚮而言,無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

评分

不少新方法 颇有可取处

评分

有折痕有折痕不太好用

评分

109630744订单的投诉何时给予解决,已经快两个月了

评分

《训诂方法新探》首先系统论述了训诂应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即普遍性原则、共时性原则和本原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将训诂方法分为静态训诂方法和动态训诂方法两大类,具体阐述了12种训诂方法的学术原理、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使训诂方法不仅具有理性的解析,而且富于实践的可操作性,切实帮助读者提高训诂能力,分辨训诂是非,减少训诂失误。《训诂方法新探》列举的大量训诂例证有助于读者加深对每一种训诂方法的理解,也可丰富有关疑难词语的知识,订正旧有的错误认识。

评分

形训的局限和条件:形训必须结合语音来加以分析,所以形训的作用是有一定的局限的。

评分

不错

评分

今天所谓”训诂”,往往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个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一个则是与文字学、音韵学互相并列的以研究语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

评分

有折痕有折痕不太好用

评分

京东活动买书 相当实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