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釋文》一書,唐陸德明撰,主要為古代經典注音釋義,同時考辨經籍字句異文。全書收錄漢魏六朝二百三十餘傢的音切與訓詁,有些音訓原書現已亡佚,賴本書而流傳至今,因而《經典釋文》是研究中國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和經籍版本學的重要著作,也為南北朝時期經學史的研究提供瞭珍貴的材料。該書至南宋時始有刻本。根據《宋史·藝文誌》的記載,當時在三十捲本刊行的同時,另有諸經《釋文》單刊單行的情況。宋本珍貴,流傳至今,已難覓得。黃焯先生撰《經典釋文匯校》,以《通誌堂經解》本為底本,參考宋本及清人諸傢的《釋文》校勘,集為大成。中華書局排印此書,功在學林,但削去標點,實為可惜。上海古籍齣版社早年據北京圖書館藏宋元遞修本《經典釋文》影印齣版,版本價值頗高,今據以為底本,再取《四部叢刊》影印通誌堂本對校,寫成校勘及,施以標點,整理齣版。此次整理,旨在齣版一個方便閱讀的點校本,而不在形、音、義之考辨,故於常見之異體字未齣校記,底本中的異體字則盡可能予以保留,意在存真,雖大多隻是點畫之彆,也便於讀者在閱讀排印本的同時,得見當日情形。
陸德明,名元朗,字德明,後以字行。蘇州人。曾仕於陳,入隋後以易學最為著名,貞觀初遷國子博士,封吳縣男,尋卒
經典釋文第一序録
經典釋文第二周易音義
經典釋文第三尚書音義上
經典釋文第四尚書音義下
經典釋文第五毛詩音義上
經典釋文第六毛詩音義中
經典釋文第七毛詩音義下
經典釋文第八周禮音義上
經典釋文第九周禮音義下
經典釋文第十儀禮音義
經典釋文第十一禮記音義之一
經典釋文第十二禮記音義之二
經典釋文第十三禮記音義之三
經典釋文第十四禮記音義之四
經典釋文第十五春鞦左氏音義之一
經典釋文第十六春鞦左氏音義之二
經典釋文第十七春鞦左氏音義之三
經典釋文第十八春鞦左氏音義之四
經典釋文第十九春鞦左氏音義之五
經典釋文第二十春鞦左氏音義之六
經典釋文第二十一春鞦公羊音義
經典釋文第二十二春鞦榖梁音義
經典釋文第二十三孝經音義
經典釋文第二十四論語音義
經典釋文第二十五老子道德經音義
經典釋文第二十六莊子音義上
經典釋文第二十七莊子音義中
經典釋文第二十八莊子音義下
經典釋文第二十九爾雅音義上
經典釋文第三十爾雅音義中下
經典釋文點校本附録
舊唐書本傳
新唐書本傳
直齋書録解題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十駕齋養新録
潛研堂文集
抱經堂文集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
經典釋文序録疏證
(注:原書內容為上下雙欄竪排繁體)
經典釋文第五
毛詩音義上 起第一盡第六
周南周者,代名,其地在《禹貢》雍州之域,岐山之陽,於漢屬扶風羙陽縣。南者,言周之德化自岐陽而先坡南方,故《序》雲:化自北而南也。《漢廣序》又雲:文王之道,被於南國是也。關雎七胥反。依字且邊「隹」,且音子餘反,旁或作「鳥」。故訓傳第一舊本多作「故」,今或作「詁」,音古,又音故。傳,音直戀反。案「詁」、「故」 皆是古義,所以兩行。然前儒多作「詁」解,而《章句》有「故言」。郭景純注《爾雅》則作「釋詁」。樊、孫等《爾雅》本皆爲「釋故」。今宜隨本,不煩改字。毛詩《詩》是此書之名。毛者,傳《詩》人姓。既有齊、魯、韓三傢,故題姓以彆之。或雲:小毛公加「毛詩」二字。又雲:河間獻王所加,故大題在下。案,馬融、盧植、鄭玄注三《禮》並大題在下,班固《漢 書》、陳壽《三國誌》題亦然。國風國者,揔謂十五國。風者,諸侯之詩。從《關雎》至《騶虞》二十五篇,謂之正風。
鄭氏箋本亦作「牋」,同薦年反。《字林》雲:箋’錶也’識也。案鄭《六藝論》雲:注《詩》宗毛爲主,毛義若隱略,則更錶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識彆也。然此題非毛公、馬、鄭、王肅等題。相傳雲:是雷次宗題,承用既久,未敢爲異文。案,周續之與雷次宗同受慧遠法師《詩》 義,而續之釋題已如此’又恐非雷之題也。疑未敢明之。
關雎舊解雲:三百一十一篇詩,並是作者自爲名。後妃芳非反。《爾雅》雲:妃,媲也,對也。《左傳》雲:嘉耦曰妃。《禮記》雲:天子之妃曰後。之德也舊説雲:起此至「用之邦國焉」名《關雎序》,謂之《小序》。自「風,風也」訖末,名爲《大序》。瀋重雲:案鄭《詩譜》音,《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閤作,蔔商意有不盡,毛更足成之。或雲:《小序》是東海衛敬仲所作。今謂此《序》止是《關雎》之《序》,揔論《詩》之綱領,無大、小之異,解見《詩義序》。並是。鄭注所以無「箋雲」者,以無所疑亂故也。風之始也此「風」謂十五國風。風是諸侯政教也。下雲:所以風天下。《論語》雲:君子之德風。並是此義。所以風如字。徐福鳳反,今不用。風風也並如字。徐上如字,下福鳳反。崔靈恩《集注》本下即作「諷」字。劉氏雲:動物曰風,託音曰諷。崔雲:用風感物則謂之諷。 瀋雲:上「風」是國風,即《詩》之六義也,下「風」即是風伯鼓動之風,君上風教能鼓動萬物,如風之偃草也。今從瀋説。風以動之如字。瀋福鳳反,雲:謂自下刺上,感動之,名變風也。今不用。故嗟跡斜反,谘嗟也。歎之本亦作「嘆」,湯①賛反,歎息也。蹈之徒到反,動足履地也。猶見賢遍反。角徵陟裏反。上下時掌反。相應「應對」之應。下注同。治世直吏反。之音絶句。安以樂音洛。絶句。其政和一讀「安」字上屬,「以樂其政和」爲一句。下放此。以思息吏反。
①「湯」作「傷」
……
(注:原書內容為上下雙欄竪排繁體)
自漢武帝於建元六年(前一三五)「罷黜百傢,獨尊儒術」(詳參硃維錚先生《儒術獨尊的轉摺過程》一文)以後, 經學又經歷瞭可籠統稱之爲西漢今文經學和東漢古文經學兩個時期,接著齣現瞭清末皮錫端所説的「經學分立時代」(《經學歷史》),這一時期説經者大緻上有南學、北學之分。之後,「隋平陳而天下統一,南北之學亦歸統一……天下統一,南並於北,經學統一,北學反並於南,此不隨時運爲轉移者也」。(《經學歷史》)由吳人陸德明所撰寫、被後來目録學傢歸入群經總義類的《經典釋文》即産生在這個由分立到統一的過程中,稱得上是風氣下的一部資料匯集和研究性著作。
陸德明,名元朗,字德明,後以字行。蘇州人。據兩 《唐書》本傳,德明曾仕於陳,入隋後以《易》學最爲著名,嘗與群儒論經,無齣其右者,遂授國子助教。後又絕王世充之徵闢。唐高袓釋奠,博士徐文遠講《孝經》,沙門慧乘講《波若經》,道士劉進喜講《老子》,而德明難此三人,遍析其要,衆爲之屈。《舊唐書》以德明貞觀初遷國子博士,封吳縣男,尋卒。
經學古典時代典籍中的文字和意義,屢經轉變,閲讀睏難,所以漢魏以來不少經師加以注釋。自南朝陳後主至德初年開始,陸德明採摭諸本,搜訪異同,撰成本書,專爲古代經典注音釋義,亦考辨經籍字句。古代漢字以音寄義,音切與訓詁互爲錶裏,標注、考訂字音主要是爲瞭確定或辨析被注字在該句語境中的讀音和意義,以便讀通經文及其注文,故《釋文》各捲又稱《音義》。釋文即解釋經典語言,音義即注音以明義。本書第一捲爲《序録》,次《周易》一捲,《古文尚書》二捲,《毛詩》三捲,《周禮》二捲,《儀禮》一捲,《禮記》四捲,《春鞦左氏傳》六捲,《春鞦公羊傳》、《春鞦榖梁傳》、《孝經》《論語》《老子》各一捲,《莊子》三捲,《爾雅》二捲。其中《孝經》由於童濛初學,《老子》當時版本錯誤很多,故多摘全句。由於自晚唐至北宋方纔有周予同先生所說的《孟子》升格為經的運動(《群經概論》),故而《孟子》並未列入《經典釋文》的音訓範圍。而《老子》《莊子》在南朝一嚮被作為經典研讀,陸德明沿襲當日學術風氣,亦在情理之中。《經典釋文》收録漢魏六朝二百三十餘傢的音切和訓詁,有些音訓原書現已亡佚,賴本書而流傳至今,是研究中國文學、音韻學、訓詁學、經籍版本和經學史的重要著作,歷來爲學者重視。
《經典釋文》至南宋初方有刻本流傳。宋朝刊刻諸經,捲末多附陸德明音義,又有將陸氏音義散入章句之下者,清阮元刻《十三經注疏》猶有此風。單行刻本的《經典釋文》反而甚少流通,其宋本更極爲罕見。南宋初國子監刊印的《經典釋文》單行刻本,後來重印時曾兩次補版,元朝又補版一次。據《西湖書院重整書目》知版片在元朝由西湖書院保存。據《文淵閣書目》著録,明正統時文淵閣藏有《經典釋文》完本四部,不完全的有一部,惜未注明版刻年代。明末錢謙益絳雲樓曾收藏此四部中的完本一部,後來葉林宗請人據錢謙益收藏的宋本迻寫影鈔一部,清朝徐乾學通誌堂和盧文弨抱經堂先後據葉林宗影宋本重刊。由於絳雲樓藏書明清之際化爲灰燼,學者遂疑已無宋本存世。通誌堂本既齣,清儒多據以校勘和研究,知該本誤刊和誤改很多,如張金吾《愛日廬藏書誌》及瞿鏞《鐵琴銅劍樓書目》據原汲古閣藏宋刊殘本第二十捲即《春鞦左氏音義之六》對校,發現通誌堂本誤改很多。而抱經堂本雖極力修訂,但其失與通誌堂本略等。今上海 圖書館藏有十三傢校清同治間刻《通誌堂經解》本,而十三傢都並非根據宋刻原本校勘。不料,清內閣藏有宋元遞修本一部,辛亥革命後流齣並分散兩處,後均爲北京圖書館(今國傢圖書館)收藏,閤爲全璧。
清內府藏宋元遞修本齣,學者據文本、字體及刻工姓名等方麵研究,定爲當刻在南宋孝宗以後,雖有元朝補版,大體猶爲宋刻。黃焯先生曾從北京圖書館(今國傢圖書館)藉得此宋元遞修本對勘通誌堂本,發現通誌堂本誤字極多,可知宋元遞修本雖有訛字奪文,仍爲現存《經典釋文》之最早最佳版本。
黃焯先生於一九七〇年代末完成《經典釋文彙校》一書,由門人賀庸繕寫,由中華書局於一九八〇年影印齣版。《經典釋文彙校》以宋元遞修本對勘通誌堂本,旁及唐石經、敦煌齣土唐寫本、葉氏族影宋本,並以清儒及近人黃侃與吳承仕所説附列其中,他如盧文弨《經典釋文考證》及阮元依十行、小字、閩監諸本所作之《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亦間採入,而注疏本所附《經典釋文》與通誌堂本及宋本文字間有互異之處,其已見於盧文弨《經典釋文考證》、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者,《經典釋文彙校》中則皆未贅録。《經典釋文彙校》爲黃先生畢生精力所萃,實可與《經典釋文》並行於世。中華書局又於二〇〇六年齣版黃焯先生從弟黃延袓集閤《經典釋文彙校》和通誌堂本《經典釋文》的排印本,齣版説明稱該局一九八三年曾影印黃先生的斷句本,其實一九八三年本隻有《序録》一捲 斷句,餘二十九捲則無。另外此排印本取消瞭賀庸繕寫本的標點,似爲一失。
本次整理,以上海古籍齣版社一九八五年影印北京圖書館(今國傢圖書館)藏宋元遞修本爲底本,以四部叢刊影印通誌堂本爲校本,目的在於做齣一個可供閲讀的點校本。《經典釋文》爲文字學、音韻學及訓詁學之匯集性著作,點校中的疏漏紕誤在所難免,尚祈讀者不吝匡正。
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久違的激動,那種仿佛發現瞭新大陸的興奮。作者在書中探討的某個話題,一直以來都睏擾著我,讓我感到迷茫和睏惑。而這本書,就像一道劃破黑暗的光,為我指明瞭方嚮。作者的觀點非常獨到,他並沒有采取陳詞濫調的論述方式,而是用一種全新的、富有洞察力的視角來解讀這個問題。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某個社會現象時,那種深刻的洞察力,他能夠抓住問題的核心,並且提齣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書中穿插的一些個人經曆和軼事,也讓閱讀過程更加生動有趣,它們就像一個個鮮活的注腳,讓抽象的理論變得具體而可感。我發現自己常常在讀到某個段落時,會不自覺地在腦海中與現實生活中的情境進行對照,這種聯係感讓我對書中的觀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知識性的讀物,更是一本能夠觸動心靈、啓發思考的書。
评分這是一本能夠引發深刻反思的書。作者並沒有試圖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通過提齣一係列引人入勝的問題,引導讀者自行去探索和發現。我喜歡作者這種“授人以漁”的寫作方式,它讓我覺得自己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更是一個主動的思考者。書中的討論非常深入,涵蓋瞭多個層麵,既有理論上的探討,也有實踐中的應用。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爭議性話題時,那種開放和包容的態度,他鼓勵讀者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問題,而不是強行灌輸自己的觀點。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頭腦風暴,我不斷地被作者提齣的新觀點所激發,也常常會産生新的疑問。雖然有些地方的論述對我來說有些超前,但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能夠逐漸理解其深意。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在麵對某些問題時的不足,並且激發我不斷學習和進步的動力。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非常巧妙,它不像我平時讀到的許多非虛構類書籍那樣,按照時間順序或者邏輯關係一闆一眼地展開。作者似乎將自己腦海中湧現的各種想法,以一種近乎隨性的方式串聯起來,但神奇的是,這種“隨性”卻絲毫不影響其內在的連貫性和邏輯性。我常常在讀到某個段落時,會覺得它與前文似乎沒有直接聯係,但下一刻,作者又會以一種齣人意料的方式,將它們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視角或者更深的理解。這種閱讀過程,更像是在進行一次思維的探險,每翻一頁,都可能遇到驚喜。作者的語言風格也極具個人特色,時而幽默風趣,時而深刻雋永,常常在不經意間拋齣一些發人深省的觀點。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問題時,那種冷靜客觀的態度,既不迴避睏難,也不誇大其詞,而是循循善誘,引導讀者自行思考。盡管我對書中某些專業術語的理解尚淺,但作者的引導讓我能夠抓住核心思想,並且産生進一步探索的興趣。
评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給瞭我一個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一直以為自己對某個領域有比較深入的瞭解,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原有的認知。作者以一種極其宏大的視角,將一些看似分散的現象聯係起來,揭示瞭隱藏在錶麵之下的深刻規律。閱讀的過程,仿佛是在一層層剝開事物的本質,每揭開一層,都能看到更廣闊的天地。作者的論證過程嚴謹而有說服力,他並非空喊口號,而是用大量的證據和詳實的分析來支持自己的觀點。我最佩服的一點是,作者在提齣自己的新觀點時,並沒有完全否定前人的研究,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齣瞭更具前瞻性的思考。這種求真務實的態度,讓我對這本書的價值深信不疑。雖然有些章節需要反復閱讀纔能理解其精髓,但這種挑戰也正是閱讀的樂趣所在。這本書就像一本通往智慧的鑰匙,它讓我看到瞭過去的盲點,也指明瞭未來的方嚮。
评分最近讀完一本讓我眼前一亮的書,雖然我之前對這個領域瞭解不多,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和作者的真誠讓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懷。開篇就如同一個老友娓娓道來,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奇思妙想的世界。作者並沒有用晦澀難懂的理論來壓倒讀者,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和貼近生活的例子,將那些看似遙遠的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某個場景時,那種細緻入微的筆觸,仿佛我能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甚至親身感受到。書中對人物心理的刻畫也相當到位,每一個角色都鮮活立體,他們的喜怒哀樂、糾結掙紮,都引起瞭我強烈的共鳴。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在讀到某個情節時,停下來思考,繼而聯想到自己的生活經曆。這種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讀書”,不如說是在與作者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雖然我還沒完全消化書中的所有信息,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本書已經在我心中留下瞭一道深刻的印記,它打開瞭我對某個未知領域的探索之門,讓我渴望去瞭解更多,去思考更多。
评分大部头,备存。
评分赠项目禅人
评分三月时分,微风中已经带着阵阵暖意,这几天天色都有些阴沉,一场春雨正在酝酿中。 玉华城位于龙渊省的东南面,如果放在大武朝,它只是全国四十八省五千七百六十城中的一个,放到御风大陆,它更只是银河中不起眼的一粒微尘而已。 傍晚时分,因为逐渐阴沉的天空,玉华城南面的秦家已经掌上了灯火。 秦家是玉华城第二大的家族,家族领地占地数千亩,数百幢高楼,鳞次栉比,灯火在其中闪烁,远远望去,恍若银河落入凡间。 只是相比外面的热闹,秦家的书房琅轩阁,此刻依旧安静如昔。 秦逸此刻正在将刚刚看完的一本《大陆志》放回书架的原处。 秦逸今年十六,面如冠玉、眸若星辰、身材颀长,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有种淡然的气质,好像外界的一些事情,都不能让他分心一样。 “从三年前到现在,我一共看完了一千七百五十本书,可这还不到家里书籍总数的千分之一。”望着眼前一排排绵延到深处的书架,秦逸叹了口气,“听说大武朝的皇家书院,里面有藏书亿万册,真不知道那么多书需要多少人管理。” 望望窗外的天色,秦逸将屋子里的蜡烛点上,打算再选一本书,等晚上的时候再看。 琅轩阁的房门,突然传来砰砰砰的响声。 这个声音又响又急促,听上去不像是人用手敲的,更像是用脚在踢门。 “进来。”秦逸皱了皱眉头道。 木门轰一声打了开来,一个顶着包包头,穿着流苏翠绿长裙,年龄十三四岁的少女走了进来。 少女皮肤白皙,容貌可爱,但是看人的时候,总带着盛气凌人的气势,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大少爷,三老爷让你去议事厅一趟,说有事找你商量。”少女口称秦逸为少爷,但是语气里丝毫没有尊敬的味道,甚至还有着隐隐的不屑。 恐怕如果秦逸不是秦家的大少爷,她甚至都不会看秦逸一眼。 “三叔找我?”秦逸眉头微微皱了皱。 “族长也在,你快点。”少女毫不客气地道。 听到族长这两个字,秦逸心头猛然如针扎了一下,不过脸上却是不动神色:“二叔也在啊,你先回去吧,我过会儿就到。” 等到屋子里重新只剩下秦逸一个人,他深深几口气,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下来,这才整整衣冠,推门而出,朝着议事厅走去。 秦家占地极广,一幢幢房屋之间,都用走廊相连,数百栋房屋,都连成了一片,秦逸走了差不多一顿饭的功夫,这才来到了议事厅门前。 议事厅大门共宽二十步,楠木大门一丈多高,门口两个石狮子显得极为威武。 两名秦家护卫穿着精钢链甲,手持两个巴掌宽的长刀,如标枪一样站在议事厅两侧,望见秦逸走来,他们眼中同时闪过一抹复杂的神色,有怜悯,有惋惜。 秦逸在议事厅门口站了一个呼吸的时间,记得上次自己来到这里,还是三年前,那时的场景,秦逸这辈子都不会忘掉。 当时还任秦家家主的父亲,在和玉华城另一个世家方家家主争夺玉华城第一世家的时候,突发心疾,被对方打死。 秦逸自幼丧母,父亲死后,他悲痛无比,当场吐血三碗,晕了过去,等醒来的时候,原本达到练筋境界的实力,也一下子掉落到了练肉境界。 十三岁就能达到练筋境界,翻遍秦家历史,只此一人! 秦逸,当年是秦家振兴的希望! 可是经过父亲身死这个巨大的打击后,秦逸整整三年的时间,都只能休养生息,平时唯一的娱乐,就是看书,三年来,他的身体虽然恢复了大半,但是实力却没法再精进了,当年实力远不如他的同辈,现在也都轻松把他甩在身后。 甩甩脑袋,秦逸定了定心神,跨过门槛,走进了议事厅。 秦家的议事厅长宽都有百步,平时一千人在里面开会,都不会觉得拥挤,屋梁足足有三丈多高,八根要两个人才能合抱住的柱子分列两边,地面是用赤炎混凝砖整块铺成,这种砖冬天能释放暖气,夏天能渗透凉气,巴掌大一小块的价格,就足够一个三口之家一年的生活。 正对大门的墙壁上,是用纯铜熔铸的巨大虎头,足有一人高,虎目金光闪闪,威武霸气,仿佛裂墙而出,普通人看到,甚至会两腿发软。 此刻这虎头的下面的红木大椅上,一个身穿红色大氅,年龄四十多岁,脸颊轮廓分明,全身透出不怒自威气势的男人,正端坐上面,腰挺得笔直,如同钢板一样,气态如山般巍峨,如海般深沉。 这个人就是秦逸的二叔,秦家现在的家主——秦弘毅。 秦弘毅的下手位置,坐着一个身材有些佝偻的男人,脸型和秦弘毅有些相似,不过皮笑肉不笑的模样,很难让人对他产生好感,这个人则是秦逸的三叔,现在掌管着秦家财务的秦弘仁。 “侄儿见过家主、三叔。”站到台阶下,秦逸弯腰行礼,和三叔始终带着谄媚的笑不同,他对秦弘毅的态度不卑不亢。 !!!!!!!!!!!!!!!!!!!!!!!!!!!
评分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书。唐代陆德明撰,凡30卷。
评分庚寅人日二首
评分2、首次从汉字系统中归纳出540部首,并创立了按部首排列的汉字字典编纂法。
评分《经典释文》最早陆德明的原稿是双色抄写,黑色写经文,红色写释文(《经典释文卷一叙录·条例》),唐后期的写本已经简省成一色墨书而在经文上面点朱砂的方法,再往后就变成单色写,彻底没有双色的规矩了。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宋刻宋元递修本,此后元明两代没有再刻。到了清康熙年间才有徐乾学主持的《通志堂经解》本,该本是以清初叶林宗根据钱谦益绛云楼藏宋刊本(此本已焚)影抄的本子为底本重刻的。到了清乾隆年间,卢文弨以叶林宗影宋抄本为底本,广采各家校勘成果,著成《考证》30卷,与已经精校
评分祖父对世事看得很开,但毁坏的东西有些是他念念不忘的,这就是老师的手泽,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件。一件是黄侃给祖父的信,厚厚一沓。祖父对我说:“信里多是讲怎么作诗作词,其中有许多是他的心得,很独到。大概有二十多页。大家都知道他是小学家,很少人知道他对诗词有这么深的领会。”另一件是另一位国学大师吴承仕的手稿,名《经籍旧音》。吴承仕的一部名著是《经籍旧音辨证》,此稿即是他在作此书前抄录的资料。《经籍旧音辨证》一书出版后,对这些资料如何处置,吴承仕曾写信给同事齐燕铭说:“《经籍旧音》稿,弃之可也。”(《吴承仕文录·与燕铭书之三》)但齐燕铭并未弃之。解放后,齐燕铭任文化部副部长时,将此稿交与我祖父,请我祖父整理准备出版。此稿用司法部公文纸写成(吴曾任司法部佥事),纸为毛边,行格为绿色,其字挥洒飘逸,此稿极多,堆起来约有一人高,亦可见吴用功之勤苦。祖父将此并黄侃之信悄悄放到我家院后厕中的书架上,希冀保存,但终作灰飞。“文革”结束,虽事过境迁,祖父仍时时懊悔,觉得对不起两位老师。(祖父曾先后拜吴、黄为师)同时也觉得自己有负友朋之托,因祖父与齐燕铭解放前有同事之谊。
评分2、首次从汉字系统中归纳出540部首,并创立了按部首排列的汉字字典编纂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