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對話:柏拉圖、休謨和維特根斯坦

哲學對話:柏拉圖、休謨和維特根斯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維·塞德利(David Sedley),喬納森·丹西(Jonathan Dancy),簡·希爾(Jane Heal) 著,張誌平 譯
圖書標籤:
  • 哲學
  • 柏拉圖
  • 休謨
  • 維特根斯坦
  • 對話錄
  • 西方哲學
  • 思想史
  • 認識論
  • 形而上學
  • 倫理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643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23595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對話是一種基本的交流形式,以對話的形式來錶達哲學思想的寫作,也由於具備瞭對話的形式而獲得瞭某種內容上的不同:它可能更為豐富、復雜和深入地錶達瞭作者的哲學思考。《哲學對話:柏拉圖、休謨和維特根斯坦》集結瞭哲學史上三位重要的哲學傢以對話形式錶達的作品,而讀者也能從中體會到以對話形式來寫作的哲學著作,其奧妙所在。

內容簡介

  很多偉大的哲學傢都曾用對話形式闡述他們的論證,但是,對話形式本身卻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哲學對話:柏拉圖、休謨和維特根斯坦》中的三篇論文分彆考察瞭柏拉圖、休謨和維特根斯坦采用對話形式寫作的理由,並探討瞭哲學內容與其文學形式之間的相互作用。

作者簡介

  戴維·塞德利(David Sedley),劍橋基督學院研究員,劍橋大學哲學教授。他發錶的論著包括與朗(A.A. Long)閤著的《希臘化時期的哲學傢》(The Hellenistic Philosophers,1987),以及很多有關古代哲學的論文。他與G.Bastianini一起編輯瞭長達335頁的有關柏拉圖《泰阿泰德篇》的佚名評論。另有《柏拉圖的〈剋拉底魯篇〉》(Plato's Cratylus,2003,Cambridge)和《創世說的古代批評傢》(Creationism and its Criticsin Antiquity,Berkeley,2007)等著述。他曾在普林斯頓、伯剋利和耶魯做古典學與哲學的客座教授。1986—1992年曾擔任《古典學季刊》(Classical Quarterly)的編輯,並於1994年當選為英國國傢學術院院士。
  
  喬納森·丹西(Jonathan Dancy),基爾大學(University of Keele)哲學教授,1988—1989年在匹茲堡大學做客座教授;1993—1994年在牛津萬靈學院做訪問學者。其主要著作有:《當代認識論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Epistemology,Blackwell,1985),《貝剋萊:一種導論》(Berkeley:an Introduction,Blackwell,1987),《道德的理由》(Moral Reasons,Blackwell,1993),《實踐的現實》(Practical Reali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和《無原理的倫理學》(Ethics Without Principl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簡·希爾(Jane Heal),劍橋大學哲學教授,聖約翰學院研究員。維特根斯坦是她的研究重點,已齣版的著述有《事實與意義:奎因和維特根斯坦論語言哲學》(Factand Meaning:Quineand Wittgenstein on Philosophy of Language,Blackwell,1989),《摩爾悖論:一種維特根斯坦的進路》(Moore's Paradox:a Wittgenstein Approach Mind,January1994),以及《心靈、理性和想象:心靈與語言哲學論文選》(Mind,Reasonand Imagination:Selected Essaysin Philosophy of Mindand Langua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1997年當選為英國國傢學術院院士。

精彩書評

  蘇格拉底並非一位進行哲學對話的人,柏拉圖也並非一位書寫哲學對話的人。如果說柏拉圖對這種藝術形式的處理是精妙絕倫的,那麼,其中的一個原因將會是:對他來說,對話就是哲學。甚至“辯證法”,他用來錶示正確的哲學方法的術語,從非常字麵的含義上講就是指進行對話的學問。
  ——戴維·塞德利David Sedley

目錄

演講一
柏拉圖《斐多篇》的戲劇人物
戴維·塞德利(David Sedley)

演講二
“因為作者在此被抹去”:
對休謨在《自然宗教對話錄》中運用對話形式的哲學反思
喬納森·丹西(Jonathan Dancy)

演講三
維特根斯坦與對話
簡·希爾(Jane Heal)

譯後記

精彩書摘

  書摘隨讀
  至此,我主要談的是西米亞斯和剋貝的共同之處。但是在對話中,他們還具有另一種、甚至不大被人們充分意識到的意義……
  為此,我想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89d91c那段針對“厭惡推理”(misology)或討厭論證的方法論討論上。蘇格拉底試圖對有些人如何會對推理或論證感到厭惡作齣解釋。他以那些不加批判就輕信他人的人作類比:他們很可能會對他人感到失望,最終對人性喪失信心,並成為厭惡人類者。與此類似,那些剛開始很樂意相信他們所聽到的任何論證而不運用其批判力的人,一旦發現論證是虛假的,很可能就會對論證感到失望,最終或許還會變成“厭惡論證者”,對論證本身的效力喪失信心。開始的過度輕信會導緻最後的過度生疑。
  在這種關鍵時刻,蘇格拉底為什麼不是嚮西米亞斯或剋貝而是嚮斐多本人發錶他的評論?我覺得,這是因為他是在隱秘地談論西米亞斯和剋貝。在緊前麵的一段,西米亞斯和剋貝都對蘇格拉底有關不朽的諸論證錶示強烈懷疑。但是,西米亞斯的那些懷疑從動機上講卻完全不同於剋貝,而談到厭惡推理的那段則能讓我們弄清其中的緣由。剋貝的懷疑從方法論上講是正確的,並最終會把他引嚮對問題的滿意解決。但是,西米亞斯的懷疑卻開始齣現厭惡推理的癥狀。下麵,就讓我對此作齣解釋。
  對話開始不久就顯示,西米亞斯是他們倆中更容易輕信的人。在63a,蘇格拉底自己也注意到他們之間的這種差彆:“剋貝總是在核查論證”,他帶著明顯贊同的口吻說,“而不願立刻相信任何人所說的”。(而西米亞斯,在後麵的77a,也證實他的朋友剋貝的確是這樣的人:“在不輕信論證上,他是人們當中最頑固的。”)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主要用于书橱填充,偶尔也会翻翻。10本书评论10次,累!

评分

  我将从最近在英语国家中发生的“科学之战”(science wars)开始我的阐述。有人认为,美国发生的“科学之战”是从1996年《社会文本》(Social Text)季刊发表《跨越边界:迈向一种量子引力的转型诠释学》(Transgressing the Boundaries:Towards a Transformative Hermeneutics of Quantum Gravity)开始的。在我看来,这篇文章的作者阿伦·索卡尔是个二流的物理学家。文章是一个有意设计的骗局,目的是为了表明文学理论家和人文学科研究者的无知。《社会文本》是一本激进的文学理论刊物,编辑们这次上当受骗,接受和发表了这篇带有欺骗性质的文章。这个事件逐步从学术圈流传到报纸和因特网上。从广义上来说,这场“战争”涉及的是科学是否普遍有效,科学是否是享有特权的知识,科学是否在文化和价值上中立和科学是否变成了“科学的卫道士”这些问题。人文学者是这场论战中受愚弄和受攻击的对象,他们被认为是攻击科学的;他们宣称是相对主义者,否认普遍和绝对的真理。对他们来说,所有的知识形式都仅仅是主观的(在这里,通常攻击的目标是解构主义者、女性主义者和“社会建构论者”)。当然,这场广受瞩目的讨论让索卡尔“名利双收”,书籍、文章、电视访谈都介入了这场争论。

评分

挠蚕的积分规则,让人丹腾。导致大量无意义的文字堆积,打开评论,眼前黑压压的一片,如果这样也可以得积分的话,人们则竞相仿效、何乐不为。挠蚕的积分规则,让人丹腾。导致大量无意义的文字堆积,打开评论,眼前黑压压的一片,如果这样也可以得积分的话,人们则竞相仿效、何乐不为。挠蚕的积分规则,让人丹腾。导致大量无意义的文字堆积,打开评论,眼前黑压压的一片,如果这样也可以得积分的话,人们则竞相仿效、何乐不为。挠蚕的积分规则,让人丹腾。导致大量无意义的文字堆积,打开评论,眼前黑压压的一片,如果这样也可以得积分的话,人们则竞相仿效、何乐不为。挠蚕的积分规则,让人丹腾。导致大量无意义的文字堆积,打开评论,眼前黑压压的一片,如果这样也可以得积分的话,人们则竞相仿效、何乐不为。挠蚕的积分规则,让人丹腾。导致大量无意义的文字堆积,打开评论,眼前黑压压的一片,如果这样也可以得积分的话,人们则竞相仿效、何乐不为。挠蚕的积分规则,让人丹腾。导致大量无意义的文字堆积,打开评论,眼前黑压压的一片,如果这样也可以得积分的话,人们则竞相仿效、何乐不为。挠蚕的积分规则,让人丹腾。导致大量无意义的文字堆积,打开评论,眼前黑压压的一片,如果这样也可以得积分的话,人们则竞相仿效、何乐不为。挠蚕的积分规则,让人丹腾。导致大量无意义的文字堆积,打开评论,眼前黑压压的一片,如果这样也可以得积分的话,人们则竞相仿效、何乐不为。挠蚕的积分规则,让人丹腾。导致大量无意义的文字堆积,打开评论,眼前黑压压的一片,如果这样也可以得积分的话,人们则竞相仿效、何乐不为。

评分

很多最伟大的哲学家都曾用对话形式阐述他们的论证,但是,对话形式本身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哲学对话: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中的三篇论文分别考察了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采用对话形式写作的理由,并探讨了哲学内容与其文学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评分

评分

  在那个时代,一个贫穷的苏格兰人能选择的生涯途径相当少,休谟面对的是成为家庭教师或是成为商人的职员这两个选项,他最后选择了后者。1734年,在于布里斯托经商数个月之后,休谟前往了法国安茹的拉弗莱舍(LaFlèche)旅游,在那里休谟经常与来自Prytanée军大卫·休谟事学校的耶稣会学生进行哲学讨论,勒奈·笛卡尔也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在那里定居的四年中休谟替自己订下了生涯计划,决心要“过著极其简朴的生活以应付我那有限的财产,以此确保我的独立自主性,并且不用考虑任何除了增进我的文学天分以外的事物。”在法国定居时休谟也完成了《人性论》(ATreatiseofHumanNature)一书,当时他年仅26岁。

评分

好书,不错,挺好

评分

  我将从最近在英语国家中发生的“科学之战”(science wars)开始我的阐述。有人认为,美国发生的“科学之战”是从1996年《社会文本》(Social Text)季刊发表《跨越边界:迈向一种量子引力的转型诠释学》(Transgressing the Boundaries:Towards a Transformative Hermeneutics of Quantum Gravity)开始的。在我看来,这篇文章的作者阿伦·索卡尔是个二流的物理学家。文章是一个有意设计的骗局,目的是为了表明文学理论家和人文学科研究者的无知。《社会文本》是一本激进的文学理论刊物,编辑们这次上当受骗,接受和发表了这篇带有欺骗性质的文章。这个事件逐步从学术圈流传到报纸和因特网上。从广义上来说,这场“战争”涉及的是科学是否普遍有效,科学是否是享有特权的知识,科学是否在文化和价值上中立和科学是否变成了“科学的卫道士”这些问题。人文学者是这场论战中受愚弄和受攻击的对象,他们被认为是攻击科学的;他们宣称是相对主义者,否认普遍和绝对的真理。对他们来说,所有的知识形式都仅仅是主观的(在这里,通常攻击的目标是解构主义者、女性主义者和“社会建构论者”)。当然,这场广受瞩目的讨论让索卡尔“名利双收”,书籍、文章、电视访谈都介入了这场争论。

评分

  其次是关于下定义的准则。苏格拉底认为,“现在大多数人都不明白自己并不知道事物的本质,因此在讨论时,他们把人们一致赞同的关于某个事物的定义搁在一边,还以为自己知道这个事物,而在耗费精力进行讨论之后,他们最终当然就会发现自己的看法既相互矛盾,又自相矛盾。因此,你和我一定要避免再犯这种我们指责别人的错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一个人是更应该陪伴有爱情的人还是没有爱情的人?我们必须先对爱情的定义取得一致看法,这个定义要显示爱情的本质及其效果,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讨论爱情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这一段话中,苏格拉底是在告诉我们,在对一个事物进行讨论之前,首先要对这件事物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这个定义要能显示事物的本质及其效果,才是最完备的定义,才会有接下来进一步的讨论。只有建立在明确、完善的定义之上,讨论才能有根基的得以发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