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厚對話集:九十年代

李澤厚對話集:九十年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澤厚 著
圖書標籤:
  • 李澤厚
  • 文化
  • 哲學
  • 對話
  • 九十年代
  • 中國思想史
  • 知識分子
  • 學術
  • 曆史
  • 社會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32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7659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李泽厚对话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著名思想傢李澤厚90年代對話錄的最新全集。
  不僅談哲學、美學和思想史,還有力圖解決精神危機的社會關注、人文關懷。
  立足時代,勇敢正視與深切理解這個時代的問題,把脈、體會自己本民族深切的精神危機和意義渴求,做齣自己創造性的迴應。很多思想對仍在睏擾當前的問題和矛盾依舊具有啓發意義。

內容簡介

  90年代,思想傢淡齣,學問傢凸顯。李澤厚仍在言說,仍在對話,他的思想蔥蘢、日新,他的哲學蓬勃、自生。
  《李澤厚對話集:九十年代》為李澤厚在20世紀90年代發錶的對話錄文章結集,全麵梳理瞭李澤厚90年代的思想,有助於當代人瞭解90年代思想界狀況和李澤厚思想的發展。很多思想和言論對於當前的我們仍有啓發意義。

作者簡介

  李澤厚,當代著名思想傢、哲學傢、美學傢。1930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著有《美的曆程》、《批判哲學的批判》、《中國(古代、近代、現代)思想史論》、《論語今讀》、《己卯五說》、《哲學綱要》等。2010年齣版的以權威和標準嚴格著稱的《諾頓文集》,他的著作與柏拉圖、亞裏士多德、休謨、康德、萊辛、黑格爾等大哲學傢的代錶作一起入選。李澤厚是美學、馬剋思主義和身體理論這三種類彆目錄下唯一的非西方哲學傢。

目錄

要康德還是要黑格爾(1992)
馬剋思主義與現代化(1994)
哲學是一種視角的選擇(1994)
文化心理結構與心理文化結構(1994)
美是自由的形式(1994)
宗教性道德與社會性道德(1994)
美學——中國人最高的境界(1994)
治學之路: 微觀宏觀之間(1994)
思想傢淡齣, 學問傢凸顯(1994)
如何活: 度與情(1995)
中國史是從前現代進入到現代(1995)
曆史主義與倫理主義的二律背反(1995)
“我的書是給人以啓發的” (1998)
偉大的真理就是簡單的(1998)
世紀之交的中西文化和藝術(1999)
“六經注我” 和“我注六經” (1999)

前言/序言


《李澤厚對話集:九十年代》是一部承載著深刻思想碰撞與時代迴響的文獻。它收錄瞭中國當代最重要的思想傢之一李澤厚先生在九十年代與各界人士進行的深度對話,旨在呈現一位思想巨匠在世紀末期對中國現實、文化傳統、現代化進程以及人類命運的獨特洞察與前瞻性思考。 本書的問世,絕非僅僅是簡單地將零散的談話內容匯集,而是經過精心梳理與編排,力圖勾勒齣李澤厚先生在那個特定曆史時期思想光譜的延展與變遷。九十年代,是中國社會經曆劇烈變革、價值觀念多元碰撞的十年。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外開放的深入、傳統與現代的張力,共同塑造瞭一個既充滿機遇又暗藏挑戰的時代。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李澤厚先生以其深邃的學養和敏銳的洞察力,與知識分子、藝術傢、社會活動傢乃至普通民眾展開瞭一係列坦誠而激烈的對話。 對話的深度與廣度: 本書的對話內容極為豐富,涵蓋瞭李澤厚先生思想的多個維度: 對中國現代化道路的追問: 九十年代是中國開始深刻反思“趕超”戰略、“一個中心”模式的十年。李澤厚先生在對話中,反復探討瞭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特殊性,他並未簡單套用西方模式,而是強調中國本土文化、曆史經驗與現實國情相結閤的重要性。他討論瞭“告彆革命”的理念,試圖在曆史的斷裂與延續之間尋找一條更為平穩、更具建設性的發展路徑。他深入分析瞭市場經濟對中國社會結構、倫理道德帶來的衝擊,並提齣瞭如何在新形勢下建構中國特色的現代性。 文化本體論與傳統文化的再認識: 在全球化浪潮衝擊下,如何處理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是九十年代知識界普遍關注的焦點。李澤厚先生在本書中,繼續深化瞭他關於“文化本體”的理論,強調中國文化並非一成不變的僵化教條,而是在曆史演進中不斷生成、自我革新的活態體係。他反對全盤否定或盲目復古,主張在開放藉鑒外來文化的同時,要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並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他關於“情本體”、“生殖器崇拜”、“天人閤一”等概念的解讀,在對話中得到瞭更具象化、更生活化的闡釋,引發現代人對自身文化根源的重新審視。 藝術與美學的時代關懷: 九十年代是中國藝術經曆輝煌與迷茫的十年,當代藝術思潮湧動,西方藝術理論大量湧入。李澤厚先生作為一位兼具哲學與美學造詣的學者,在對話中,針對當時的藝術創作、藝術批評、審美觀念等問題,提齣瞭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強調藝術創作應根植於現實生活,與民族情感、社會命運緊密相連,而非僅僅是形式的堆砌或概念的模仿。他對傳統美學思想的當代解讀,以及對現代藝術的批評性反思,為當時的藝術界提供瞭重要的思想啓示。 知識分子的角色與責任: 麵對社會轉型帶來的諸多復雜問題,知識分子應如何自處?如何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李澤厚先生在對話中,多次錶達瞭他對知識分子群體命運的關切。他強調知識分子要保持獨立思考,不隨波逐流,要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以求真務實的精神,為社會發展貢獻智慧。他反對將知識分子神化或妖魔化,而是將其視為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建設者。 哲學反思與人生智慧: 除瞭宏大的社會議題,本書中的對話也觸及瞭更具個體性的人生哲學與生存智慧。李澤厚先生以其豁達的人生觀和深刻的哲學思考,對個體的自由、幸福、意義等問題進行瞭探討。他在對話中展現齣的那種既溫和又堅定的批判精神,以及對生命本身的尊重與關懷,為讀者提供瞭麵對人生睏境的啓迪。 對話的價值與意義: 《李澤厚對話集:九十年代》的齣版,具有多方麵的價值: 曆史文獻價值: 本書是研究九十年代中國思想史、文化史、社會史的重要一手資料。通過這些對話,我們可以窺見當時社會思潮的激蕩、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以及中國社會轉型期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 思想啓濛價值: 李澤厚先生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啓發性。他的對話不僅是對復雜問題的剖析,更是對讀者獨立思考能力的激發。本書鼓勵讀者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以更開闊的視野審視當下,思考未來。 傳承與對話的典範: 本書展現瞭李澤厚先生與不同背景、不同領域的對話者進行平等、開放、深入交流的態度。這種對話方式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思想傳承方式,它打破瞭學院的圍牆,將深刻的哲學思考與廣闊的社會現實連接起來。 時代精神的縮影: 九十年代是一個充滿希望與焦慮的時代,是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探索前行的關鍵時期。李澤厚先生的對話,猶如一麵鏡子,摺射齣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脈搏、精神追求與時代特徵。 本書閱讀體驗: 閱讀《李澤厚對話集:九十年代》,讀者將感受到一種思想的盛宴。李澤厚先生的語言風格,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隨和與幽默。他善於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將抽象的哲學概念變得通俗易懂。在對話中,他既有深邃的理論闡述,又不乏對現實問題的犀利點評,更有對人生境遇的體悟。對話的參與者,也來自不同的領域,他們提齣的問題和觀點,也為對話增添瞭豐富的層次和角度。讀者仿佛置身於一個思想交流的場域,與李澤厚先生以及其他思想者一同進行一場關於中國、關於文化、關於人生的深刻探索。 本書並非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拋齣問題,引發思考。它鼓勵讀者在閱讀中,對照自身的經驗和思考,形成獨立的判斷。對於任何一位關心中國發展、對中國文化抱有熱情的讀者而言,《李澤厚對話集:九十年代》都將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思想旅程。它不僅是對一位偉大思想傢的緻敬,更是對那個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精神風貌的生動呈現,對我們今天理解中國、把握當下、展望未來,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李澤厚對話集:九十年代》給我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我一直覺得,與書本上的理論著作相比,對話更能展現思想傢的鮮活和真實。九十年代,那是一個充滿希望與迷茫的十年,中國社會經曆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種思想觀念激烈交鋒。李澤厚先生作為那個時代的思想巨擘,他的聲音無疑具有標杆性的意義。我特彆期待能夠從這些對話中,捕捉到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獨到見解,以及他對“新啓濛”等概念的深入闡釋。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李澤厚先生個人的思想記錄,更像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集體思考的縮影。通過閱讀,我希望能更好地理解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精神睏境與追求,感受他們為國傢民族命運而思索的激情與擔當。

评分

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是思想界的一場盛事。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李澤厚先生思想動態的讀者,我一直期待著能有這樣一本集中的對話錄,將他九十年代,這個充滿變革與反思的時期,與各界人士的深度交流匯集在一起。九十年代,一個承載著太多曆史印記的年代,既有改革開放帶來的勃勃生機,也伴隨著價值觀念的碰撞與重塑。李澤厚先生作為那個時代重要的思想領軍人物,他的聲音,他的思考,對我們理解那個時代的精神脈絡至關重要。我特彆想看到他在麵對時代變遷時的敏銳洞察,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解讀,以及他對未來發展方嚮的審慎展望。這本書能夠收錄不同領域的對話,說明瞭李先生思想的輻射力和跨界影響力,這本身就極具吸引力。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更立體、更深入地理解李澤厚先生的思想體係,感受他那富有啓發性的智慧火花,更能藉此梳理和反思那個時代的復雜圖景,或許還能從中汲取麵對當下挑戰的啓示。

评分

這本《李澤厚對話集:九十年代》的齣現,仿佛一次穿越時空的思想迴溯。九十年代,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充滿探索和求索的年代,也是一個在物質和精神層麵都經曆著劇烈變動的時期。我一直對李澤厚先生的“情本體”等思想深感興趣,並希望通過這本對話集,能夠更清晰地瞭解他在那個特定曆史語境下的思考脈絡。他與不同領域人士的交流,必將摺射齣當時社會思想的多元圖景,以及他對時代問題的深刻迴應。我特彆想知道,在那個充滿瞭不確定性和變革的年代,李先生是如何保持其思想的獨立性,又是如何與時代思潮進行對話的。這本書,不僅是瞭解李澤厚先生思想的重要途徑,更是理解中國九十年代思想史的一份珍貴材料。

评分

初拿到這本書,一股厚重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李澤厚先生的思想,嚮來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嚴謹的邏輯著稱,而九十年代,恰恰是他思想體係發展和成熟的關鍵時期。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探那個時代思想碰撞的火花,以及李先生如何在這些對話中展現其獨特的學術風貌。我非常好奇,在那個社會轉型期,麵對多元思潮的湧入,李先生是如何保持其思想的獨立性,又是如何迴應各種質疑與挑戰的。他對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思考,對傳統文化價值的重新發掘,對啓濛精神的堅持,這些都是我一直以來非常關注的重點。我相信,通過這些對話,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他思想的來龍去脈,感受到他理論體係的精妙之處,以及他那種“情以待人,智以圖事”的處世哲學。這本書不僅僅是學術的探討,更是一份曆史的記錄,一份思想的傳承。

评分

作為一個普通讀者,我對李澤厚先生的思想一直心存敬意,但有時覺得他的理論體係過於宏大,難以完全消化。而這本《李澤厚對話集:九十年代》,提供瞭一個更具親和力的視角。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看到李先生如何用更接地氣的方式,與不同背景的人進行交流,解答他們的睏惑,分享他的思考。九十年代,社會生活發生瞭巨大的變化,人們的思想也隨之活躍起來,各種新事物、新觀念層齣不窮。我想知道,在這樣的背景下,李先生是如何看待這些變化的,他對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有什麼樣的理解,他的哲學思考是否也融入到瞭日常的對話之中。這本書,或許能讓我感受到一個更具溫度、更富人情味的李澤厚,也能讓我通過他的視角,重新審視那個我們共同經曆過的時代。

评分

孔广森,清朝学者。字众仲,一字撝约,号顨轩,堂名仪郑,以希追踪郑玄。山东曲阜人。孔子七十代孙。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年十九岁中辛卯科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出身高贵,少年得志,一时争与之交。然性淡泊自守,耽于著述,不登显贵之门。以养亲告归,遂不复出。以居祖母及父丧,哀伤而卒。广森性聪颖,尝从戴震、姚鼐受经学。经史小学,无不深研,尤精《公羊春秋》,多独到之见。擅骈文,论者以为兼有汉魏六朝初唐之胜。江都汪中读之,叹为绝手。著有《顨轩孔氏所著书》,有嘉庆二十二年曲阜孔氏仪郑堂刊,凡《春秋公羊经传通义》一一卷叙一卷、《大戴礼记补注》一三卷序录一卷、《诗声类》一二卷《声类分例》一卷、《礼学卮言》六卷、《经学卮言》六卷、《少广正负术内篇》三卷《外篇》三卷、《骈俪文》三卷。又《仪郑堂文集》二卷、《仪郑堂遗稿》一卷、《勾股难题》一卷、补注北周卢辩注《曾子十二篇读本》一卷。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一《儒林》二本传、《清史列传》卷六八《儒林传》下一本传、阮元《孔广森传》等。

评分

很欢的书,值得收藏,,,,

评分

《李泽厚对话集·八十年代》和《李泽厚对话集·九十年代》分别为李泽厚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发表的对话录文章结集,《李泽厚对话集·中国哲学登场》则是李泽厚先生与刘绪源2010、2011年对谈录,围绕李泽厚的读书经历、思想渊源、各种哲学观点,通过中西哲学、思维的对比分析,勾勒出李泽厚一生的思想脉络和哲学思考的轨迹,《对话集》实为李泽厚思想导论。

评分

李泽厚,当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193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著有《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论语今读》、《己卯五说》、《哲学纲要》等。2010年出版的以权威和标准严格著称的《诺顿文集》,他的著作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休谟、康德、莱辛、黑格尔等大哲学家的代表作一起入选。李泽厚是美学、马克思主义和身体理论这三种类别目录下唯一的非西方哲学家。

评分

正如我之前说明的,我的这项工作从收集资料、建立与收入和财富分配有关的历史时间序列开始。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有时会借助于理论和抽象的模型和概念,但我尽量少这样做,除非这个理论能够加深我们对观察到的变化的认识。举例来说,收入、资本、经济增长率和资本收益率都是抽象的概念——是理论概念而非数理推导得来的确定性概念。然而我会证明这些概念可以帮助我们以有趣的方式来分析历史现实,只要我们对于精确性有限的衡量标准保持清醒和批判的态度。

评分

李泽厚仍在言说,仍在对话,

评分

已看完,不错!在书店看看看看

评分

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评分

虽然还没有看,但是印刷还不错,送货嗖嗖的,服务嘎嘎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