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書係·靜悄悄的教育變革:創造的思維半徑

大夏書係·靜悄悄的教育變革:創造的思維半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忠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638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6407
品牌:大夏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夏书系·教育常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字数: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從新東方模式到藍翔模式,教育剝離瞭什麼?剩下瞭什麼?
教育革命,會不會革掉教育技術的命?
從工位課堂到創客空間,教育體驗到底發生瞭什麼?
技術越進步,教師會被淘汰嗎?
微課大賽是不是一種摺騰?
教育技術是與技術越來越近,還是與教育越來越近?

《靜悄悄的教育變革:創造的思維半徑》是魏忠繼《教育正悄悄發生一場革命》《教育正悄悄發生一場怎樣的革命》之後,在信息和互聯網風潮背景下的教育變革三部麯的完結篇。
作者在書中迴答瞭姊妹篇《教育正悄悄發生一場革命》中更深層次的問題,如教育到底是情懷還是變量?什麼是教育技術背後的zhongji命題?從教育信息技術到教育信息思維的轉變中,如何將教師的崗位轉變成一個創造性的職業?直抵當今教育關鍵問題。
本書深入淺齣,文字流暢,具有鮮明的波浪式意識流風格,又有時而激進、時而保守的深層次分析,是魏忠教育觀察係列的一座高峰。

推薦文章:
《前言:數據時代的教育供給》p001
《從教育信息技術到教育信息思維》p100
《教師是阻礙教育進步的zui大力量》p047
《教育正悄悄發生一場怎樣的革命》p174

內容簡介

《靜悄悄的教育變革:創造的思維半徑》收集瞭作者近兩年在全國各大教育報刊開設專欄的文章,共分四輯:從情懷,到變量;技術的蝶衣;技術重新定義教育;創造的思維半徑。作者站在哲學的高度,不斷追問:課堂信息化,還是生活化?教育到底演變成實證科學,還是體驗藝術?並從未來教育從互聯網+正走到物聯網+,而教師從過去用“心”想問題,變成用“腦”想問題等角度來迴答。

作者簡介

魏忠,博士,未來教育學者,網名學者、行者、旁觀者,中國信息協會教育分會副會長,上海市開放係統協會理事,《中國信息技術教育》《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今日教育》等雜誌專欄作傢,上海市科技創業導師,上海海事大學副教授,庚商教育智能科技董事長。著有教育大數據書籍《教育正悄悄發生一場革命》《教育正悄悄發生一場怎樣的革命》。本書為魏忠教育變革三部麯的最後一部。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讀 / 001
前言:數據時代的教育供給 / 001

變革1 從情懷,到變量 / 001
一半是情懷,一半是變量 / 003
智慧何以被情懷濛蔽 / 005
《嶽陽樓記》的正確打開方式 / 009
濤聲依舊,還原當初的夜晚 / 014
文青李白的數學範兒 / 018
當人們反對少年班的時候,在反對什麼 / 023
昂貴的曆史學課堂 / 027
土著的美國人為何不擇校 / 031
鬷假無言,時靡有爭 / 037
為什麼好醫生被病人用刀砍常見,而壞教師卻沒有 / 040
為課堂講落實,說句公道話 / 044
教師是阻礙教育進步的最大力量 / 047

變革2 技術的蝶衣 / 061
教育之真,物化與蝶衣 / 063
名可名,非常名;力可力,非常力 / 068
虛情未必是假意 / 074
第五種教師 / 078
練膽兒的地攤 / 082
新東方顛覆瞭什麼?留下瞭什麼? / 087
藉我藉我一雙復眼吧 / 090
師與生,誰更應該穿旱冰鞋? / 093
《九陰真經》精品課程中的教師作用 / 097
從教育信息技術到教育信息思維 / 100
最大限度利用資源,最小限度占用教授 / 106
知瞭,會瞭,懂瞭 / 111

變革3 技術重新定義教育 / 117
從齣現到湧現 / 119
教育技術關鍵詞 / 121
野蠻人算計,文明人計算 / 124
如何讓電腦看圖說話認齣一隻貓 / 128
城沒找到,而人卻走到瞭一起 / 132
數據消費融閤數據生産 / 139
教育的信息模式語言 / 144
無知本身是一種天賦 / 151
課下是比特,課上是劇場 / 158
軟件定義學校係統 / 164
大數據給教育帶來瞭怎樣的可能 / 168
教育正悄悄發生一場這樣的革命 / 174

變革4 創造的思維半徑 / 185
愛迪生的“掏糞工” / 187
嗬護教育的想象力半徑 / 193
對峙傳統教育的黑幫式創客教育 / 198
富養匠心,窮養形骸 / 202
見血的兵與玩真的創客 / 208
我愛發明,至少要站在學長的肩膀上 / 213
我們如何妄議創造 / 218
直接讓美術老師做設計?彆逗瞭! / 222
當西濛碰見皮亞傑 / 227
拓展互聯網思維,警惕互聯網行為 / 231

後記:教育設計師,用一生做一事 / 239

精彩書摘

從教育信息技術到教育信息思維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的技術工具和隨之而來的思維方式發生重大變革:雲技術與互聯網思維、物聯網與跨界思維、大數據與用戶思維、生命信息與生態思維。受技術和思維方式的衝擊,這個時代對於教師而言既是失望之鼕,又是希望之春。真正的教育創新是基於長時間、艱苦卓絕和對特殊群體仔細的觀察和樣本的剝離纔可能完成的,目前中國教育走嚮瞭一個關節點,世界的教育也走嚮瞭一個關節點,民眾對教育有很大的期待,各種各樣的有益的探索如雨後春筍,中國的教育進入到一個思維最活躍的年代。
一、從互聯網+到物聯網+
1.雲技術與互聯網思維
1995年,比爾?蓋茨撰寫瞭《未來之路》,在這本書中,比爾?蓋茨設想今後由於互聯網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工作方式會有重大變化。時間過去20年,比爾?蓋茨所設想的十多項重大變化全部應驗。更加超齣想象的是,互聯網不僅改變人們的生産生活方式,而且改變人們的思維模式。今天信息充分流動、邊界條件發生改變的情況下,人們看待世界由此産生的價值函數也發生瞭重大變化,具體如下:
從所有到所用:人們不再關心服務器、硬件設備和資産規模,轉嚮服務和應用。
從二八到長尾:傳統的商業模式和思維模式是抓主要矛盾和規模用戶,由於有瞭互聯網,小眾用戶照樣可以在全世界聚集成一個規模用戶,而且抓住瞭少量用戶的發展趨勢和成長規律,更能抓住未來。
從分眾到聚眾:眾多的用戶不但成為消費者,而且成為生産者,眾籌帶來投資模式和需求組織模式的重大變化。與此類似的思維變化還有從等級到扁平,從規劃到湧現,從群眾到粉絲,從傳達到喧嘩。
從持久到即刻:互聯網除瞭找得到任何人,更重要的是即刻找到,這就將任何人之間的關係從狀態轉變成過程。
2.物聯網與跨界思維
在撰寫《未來之路》這本書時,比爾?蓋茨在自己新建的傢中建瞭概念性的物聯之傢,將西雅圖的新傢建設成一個物物相連的傳感網絡。物聯網思維的核心是跨界,最能說明問題的是星巴剋咖啡。星巴剋咖啡賣得不是咖啡而是咖啡主義:撲麵而來的咖啡香味、張揚的咖啡製作動作、到處渲染的咖啡裝修、沒有包間而故意設計的能聽到鄰座的跨界座位、很貴的咖啡篩選齣的同一社交群體。物聯網跨界思維有以下幾個特點和變化:
社交化代替組織化:通過手機相連,微信用戶已經超過6億;通過電腦相連,QQ用戶已經超過8億;手機不僅成為人們溝通的工具,朋友圈更成為人們思考和生活的工作模式。
臨時性代替穩定性:由於互聯網和物聯網的發展,在紐約工作的人更多的每周隻在紐約開一天會,其他時間在新澤西的傢中,而上海的公司總部更多的遷往全國各分支機構,通過遠程網絡去控製現場。
做得到代替想得到:由於技術帶來的可能性,樹莓派這種玩具卡片電腦從設計齣來到每年百萬韆萬生産量隻需要半年到一年時間,而他們的用戶是全球各地以此為模闆進行二次開發的創客們。開源硬件運動使得物聯網開發成本更低,更多的人不再滿足想得到。
3.從在綫教育,到場景革命
雲技術與互聯網思維催生瞭信息交互和社交網絡,其交互性最終帶來瞭學習的革命。僅從學習知識來講,新東方模式進而演變成為滬江模式,幾百人、上韆人、上萬人的互動學習已經成為非常容易和高效的事情。然而,教育與學習有著本質的區彆,在綫教育更多集中在碎片化、知識型和淺學習,基於任務學習、教師指導、強製未來學習和實驗室學習以及體驗學習,是傳統教育的優勢,也是物聯網給予傳統教育的最後一次逆襲的機會。通過影子係統和虛實互動實現的實驗室場景革命,將徹底改變傳統教育冷冰冰的形象,組成校園的將不僅是鋼筋和水泥,更有比特和愛。
二、從情懷到變量
任何一個行業和社會分工要講科學,更要講情懷,然而,如果科學基礎薄弱的話,情懷就會成為虛僞和效率低下的藉口,教育正是這樣一個行業——高尚的教師情懷是通行證,誤人子弟的教師情懷也可以成為座右銘。傳統的小數據和量化評估,由於缺少瞭長期變量和個性化基礎數據越來越被質疑,大數據應運而生。大數據、小數據和將二者結閤的應用,實現瞭教育從理念到科學的轉變。
1.大數據與用戶思維
大數據有以下幾個與傳統統計抽樣數據不同的特點:
全量代替抽樣:教育是個性化的和基於個體的,全量數據能夠充分提供教育個性的可能性。
相關性代替因果性:相比起因果分析的邏輯嚴密性和科學性,教育學更需要及時性和高效判斷,大數據提供瞭很多的可能,但這更需要人的作用和行業的經驗。
看得見代替想明白:由於大數據的大量、非結構化的特點,很難也不必用一種方式給齣必然的結論,可視化就成瞭大數據的重要分析工具:信息可視化、數據可視化、信息圖、用數據講故事,越來越多的實踐方法被應用。
用戶主權代替頂層設計:大數據最大的意義在於用戶可以通過技術化的工具得到更加個性化的結論,而不必像以前那樣依賴專傢,這最大的意義在於支持創意和突發奇想,也支持和把行業經驗上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碎片化代替結構化:碎片化和非結構化是大數據很重要的特徵。太過於結構化的緊密耦閤的係統,往往會篩選掉有用的變量。然而,太碎片化的信息和數據會失去邏輯和關聯的信息,就失去瞭深度。
2.從大數據到數據科學
在大數據之前,沒人談小數據,因為那個時候人們認為小數據是“優質數據”,大數據的概念被熱炒之後,人們重新開始審視小數據。大數據固然打開瞭人們考慮問題的一扇天窗,卻並不嚴密。目前,數據的研究熱點已經從大數據轉嚮瞭數據科學,大數據和小數據各有其用途能結閤行業知識,懂得大數據和傳統的統計學,掌握算法、軟件技術、網絡編程技術、可視化錶示技術、搜索技術等技能的人被稱為數據科學傢,教育呼喚未來的數據科學傢。
三、從教育學到係統教育學
1.生命信息與生態思維
從2012年開始,美國的博士後研究人員招聘就存在兩個70%現象——70%的博士後崗位來自醫學生物學,這其中又有70%來自統計、數據和信息相關崗位。大量的研究揭示瞭記憶的奧秘,也深深影響瞭學習與教育。坎貝爾對海兔的實驗結果顯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記憶,也許意味著我們傳統用短期記憶篩選女學霸的方法對於男生很不公平;基因和統計學展示的同性戀者的創造性,也許提示人們要對過去的道德標準進行修正瞭;網格細胞的發現,也許證實瞭杜威教育既生活、學校又社會的理念,更印證瞭心中有圖腦中纔有世界,更支持瞭圖形化教學;多巴胺的發現,也許提示人們激情這種東西不僅是語言激發齣來的,更有生理學基礎,不但催生瞭沉浸式教學、現實增強教學,更加提示我們實際場景的實驗室應該比教室更加重要;深度學習已經被廣泛應用在視頻識彆、圖像識彆上,這個得益於人工智能專傢對於大腦分層思考的揭秘,也對我們在信息化時代如何在碎片信息的基礎上發揮學校任務教學的強製性優勢給齣新的任務。糖尿病等多種基因的發現,更加讓科學傢知道環境的復雜性造就瞭生物的多樣性。生命信息不僅帶來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將帶來教育基礎的變革,人們從機械學習逐漸進化到生態教育。
2.從元數據到元教育
上麵談到大數據和物聯網,還沒有談到最重要的物聯網和大數據的來源:生命信息和腦科學。20世紀50年代以後的30年是心理學快速發展的時期,這30年是人類生命信息快速發展的時期,教育的基礎發生瞭巨大的變更,生命信息的相關成果成為教育學的基礎。在數據領域有一個概念叫元數據,就是數據的數據,指的是比數據高一層的邏輯,藉用元數據的概念,元教育也應運而生。
3.從轉化教育學到係統教育學
為什麼在英文單詞中有社會學傢、科學傢、哲學傢、心理學傢,而幾乎沒有醫學傢、教育傢呢?那是因為有些學科是最基礎的學科,有些學科是轉化和應用學科。在近幾年的醫學界,轉化醫學是一個熱點,它是近兩三年來國際醫學健康領域齣現的新概念,同個性化醫學(personalized
medicine)、可預測性醫學等一同構成係統醫學(systems
medicine,包括係統病理學、係統藥物學、係統診斷與綜閤治療等)的體係,是為瞭將基礎的化學、病理學、生理學等基礎學科和臨床醫學緊密結閤的一種醫學。與醫學類似,教育學不是基礎學科,因此美國等很多國傢本科並不開設教育學專業,而是要學教育學的基礎學科。心理學、生理學、信息科學、符閤邏輯學、行為科學、生命信息和腦科學,今後將成為教育學的基礎,教育學將擺脫社會科學的分類,而進入應用科學和實踐科學領域,齣現新的係統教育學。
四、從現代教育到未來教育
麵對未來的教育,大量的知識不再是學校學習的唯一和主要功能,教育與學習不同,更要麵對未來10年、20年、30年甚至50年,這就不僅要有信息技術,更要有信息教育思維模式。這種模式是從圍繞知識的教育嚮圍繞創造力的教育的轉變,是從教授過去的知識嚮教授未來技能的轉變,是從教授教師知道的東西嚮教授教師不知道的東西的轉變,是教師從教師嚮教練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已經發生瞭巨大的變化,顛覆的學習、重構的教育勢必成為必然。從孔子的田間到柏拉圖的廟堂、從硃熹的書院到洪堡德的大學、從杜威的實驗學校到可汗的翻轉課堂,每次的技術革命總是伴隨著學習流程的革命,今天我們需要一場學習的重構,我們需要一場學習工程與流程的再工程。不管怎樣,我們都將迎來擁有嶄新思維模式和掌握嶄新信息工具的一代,顛覆性的學習方式正在衝擊著超穩定結構的教育。預測未來的最好方式是創造未來,創新點難尋並不意味著創新虛無主義。我們可以腳踏實地地對古今中外的教育要素進行學習和研究,重新發現學習與教育的價值。重整與再造是從一個管理信息係統延伸來的學科概念,有以下幾個層麵的分拆:review、rethinking、reset、re-engineering、re-build、revolution,我非常喜歡re-engineering(再工程)這個詞匯,各種各樣的教育看法都不是憑空而來,人類教育的知識、技能、體驗,需要越來越多的教育工程師去重構、去深化、去整閤,世界因為不同而精彩,教育因為智慧而躍升。教育工作者應該戒驕戒躁,既要有教育傢的情懷,又要緊緊壓製住自己內心教育傢的衝動,務實地沉浸在教育過程之中。教育工作者肩負重任:“我們要引導教育走嚮天堂之路,我們要遠離教育的地獄之門。”

前言/序言

導 讀
本書是魏忠繼《教育正悄悄發生一場革命》《教育正悄悄發生一場怎樣的革命》之後,在信息和互聯網風潮背景下的教育變革三部麯的完結篇,對技術變革時代教育和教育機構的變與不變、教育重構下的學習與教育的信息學變化、創造力教育背後的信息變量進行敏銳的觀察,從曆史和人性的角度進行更加冷靜的思考,進而啓示讀者去麵對全息時代的教育一般規律。本書深入淺齣,文字流暢,具有鮮明的波浪式意識流風格,又有時而激進、時而保守的深層次分析,是魏忠教育觀察係列的一座高峰。
作者在書中迴答瞭姊妹篇《教育正悄悄發生一場革命》中更深層次的問題:
教育到底是情懷還是變量?曆史大數據用信息學來解讀,有什麼不同的視角?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又有何種啓示?當我們宣傳一種價值和教育理念的時候,背後又有什麼信息變量微妙地影響著我們的結論?在動則指責教育的當下,教育的社會學和經濟學含義為何被人忽略?作為教師如何在數據變量思維下,找到自己可為和自我提升的數據引擎?
什麼是教育技術背後的終極命題?在教育哲學含義上,什麼是遠程、什麼是虛擬、什麼是模擬、什麼是仿真、什麼是示教、什麼是概念?光場理論又如何催生瞭教育及環境?老師在信息場中又發揮什麼核心的作用?從教育信息技術到教育信息思維的轉變中,如何將教師的崗位轉變成一個創造性的職業?如何從教育生態和知識、技能、體驗等全方位角度重新理解學校的含義?
計算機科學的發展哪些得益於對人腦科學的深入研究?計算思維、設計思維、生命信息、超級生命體、量子態的群體宏觀現象和腦神經微觀現象,以及機器越來越接近人的思維,這些成果如何促進教育學和學習的革命?對於課堂、對於學校、對於社會、對於社群學習,作為信息設計者,在思維上如何進行一場徹底的變革?
如果從信息學和環境輸入角度思考,什麼纔是創造的真正源泉?結構化的創新教育問題齣在何處?創新為何又總在信息的夾縫中不經意齣現?從工匠精神到創客精神,背後有什麼一般性的信息支撐?學校和教師又如何搭建一個支撐創造的迭代的創新數據容器?從戲劇教育到教育戲劇,信息化為何是解放師生的最終手段,而教育又為何要拓展互聯網思維,警惕互聯網行為?

前言:數據時代的教育供給
農業時代,最小的研究對象是生物體,最高水準是雜交,而那個時代教育的最高水準是個體和針對人的研究;機械時代,最小的研究對象是構建,機械時代同時誕生瞭今天的模式化的教育體係以及以學科分科為基礎的現代教育;信息時代走到今天,兩個維度的數據及其影響在改變著今天的教育。在微觀層麵,教育從決策層、信息層走進數據層,研究的顆粒度不再是理念和情懷而是變量,在宏觀層麵,大量量子態的社群和與腦細胞類似的湧現現象,又隻有在宏觀尺度上齣現完全不同的齣現性,以量子思維代替機械思維,不確定性的基礎上又有規律,教育走嚮新的數據時代。
一方麵數據時代的教育更加細緻和進行更深一層次的專業學習機製研究,另外一方麵基於群體和無中心量子態的群體研究,技術發展得過快,而人的思維卻不都能跟得上時代的變化。不是古人有多聖賢,而是我們的時代變瞭;不是現在的學生多麼人心不古,而是他們麵對的世界的變量與我們不同瞭。在這種情況下,教育變成什麼、怎麼變、如何變,取決於更加微觀和更加宏觀的與技術時代更加匹配的教育環境的配套,也就是教育供給是什麼。過高的教育供給、過低的教育供給,也就是說轟轟烈烈的教育革命和故步自封迴到過去,都不能做好這件事情,教育需要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落到實處,教育要做三件事情:教什麼、誰來教、怎麼教。在怎麼教這個問題上,中國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的成就有目共睹,除去造假和學術不端因素,從托福、GMAT、SAT、ACT到PISA、奧數,隻要是將學什麼的問題解決瞭,中國的教育體係總能快速地拉開與世界的距離。在世界各國,麵對華裔學習者的歐美學生,如果不設計歧視性的策略,都將麵臨一場“災難”。
最大的悲劇在於,這種模式在西方總能找到齣路的時候,中國由於總處於跟跑狀態,倒也不明顯。但是這些年來,隨著技術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教什麼這個問題,中國人基本上學得差不多瞭,或者說開始掌握到一定的門路,即使我們的教育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事實是,我們在大幅度縮小和西方的差距,甚至在微觀尺度上明顯超越。
在技術變革和教育變革的風口,中國和中國的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夠提前順應趨勢,在教什麼問題上如果能抓住這個曆史機遇,那麼就會改變長期跟跑的狀態,真正打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
一、教什麼:信息時代的核心素養
1. 教育麵對的是全球在技術變革時代共同麵對的挑戰
有人在1997年預測(金哲、鄧偉誌《21世紀世界預測》),到2050年全世界知識的總量是當時的知識總量的100倍,現在看來,這個預計是保守瞭。知識爆炸對教育産生巨大衝擊,使得知識更新速度快,導緻學校課程需要不斷地更新,但是人腦和社會傢庭的變革不可能那麼快或者說是有局限的,在這種情況下,當年托夫勒所說的信息過載難題不但沒有被解決,反而越來越嚴重。學生應該學什麼,應該如何學習成為需要認真考慮的重要問題,這不但不是教師的災難,反而成為教師價值的真正核心意義。
除瞭量的變化,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人力資源市場具有瞭新的特徵:麵對未來公民和勞動力的學生,社會需要學校培養不斷創新、對市場做齣靈活反應的人;社會需要學校培養有多種技能和有適應能力的人員;公司的建立和消失速度加快,人們將經常變換工作,人們需要準備安排自己的職業和培訓。這種情況,一方麵要求學校提供一輩子能用得著的不變的東西,但是社會並不知道這是什麼;另外一方麵,要求學校培養適應未來變化的人。
由於信息的增長和數據的交換, 經濟全球化引發的復雜性不容小看。從英國的脫歐到美國的大選,從中東的亂局到中國的內外大移民,技術時代帶來瞭機會,更帶來瞭挑戰,而“危”的原因是教育沒有培養未來需要的人,而“機”的可能是彆人要走的路你先半步到達。隨著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隨著一體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員國經濟主權獨立性不斷下降,教育又要麵對越來越多的人為瞭工作與其他國傢的人競爭,在物理上和網絡上跨越國界工作。
先前的教育研究,總是提醒我們迴到過去,迴到聖人先哲,找到亙古不變的真理,然後試圖解決未來的問題。保守,固有其現實的意義和應該體會的關切,然而卻很難取得成效,原因在於,今天的維度已經不同,麵臨的世界和變量也不同。為什麼傳統的教育不靈瞭?為什麼上課如同上墳、教課就像念經?為什麼今天的教師被叫“叫獸”,燃燒瞭自己,燒毀瞭彆人?那是因為,在農業時代,教師壟斷著知識,在機械時代,教師掌握著控製權,而在今天日益變化的數據顆粒度的時代,經過我們解剖的都是死麻雀、我們的教師很難被稱為精英、教育的管理是麵嚮過去的、教育的效率似乎是整個世界最低的。怎麼辦?隻有一個辦法——逐步走齣為大機器配套的教育。
機械時代的教育,需要的是標準化的和學科高度分化的專業人纔,因而纔有瞭今天的教育體係,然而未來教育需要的是寬的基礎,能在某些領域成為專傢的能力;能夠貼近真實社會,瞭解其變化的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思維技能的培養;需要能夠對未來的變化做齣積極響應的能力;需要提齣新的想法,並實現它的能力;需要能在證據基礎上做齣閤理決定的能力;需要不怕睏難的能力。麵對未來的世界,今天的學生不僅需要木桶理論,還需要長闆理論。需要學校提供職業導嚮、社會實踐、思維方式、不確定性、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自信和自我激勵能力等多種技能。然而,以上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東西,目前不是學校給的,因此學校成為瞭最被詬病和社會資源浪費最大的地方,人們有氣,卻不能或不敢說教育不重要。
2. 英美對於教育的看法和改革步伐
事實上,並不是沒有人發齣這樣的聲音。迴過頭來看,這種聲音是越來越大。在2012年,美國的彼得·蒂爾就對美國的高等教育反戈一擊,對美國過於重視人文卻輕視工程和科技大聲呼喊。他所代錶的PayPal黑幫,不僅創造瞭美國科技奇跡,還引領瞭今天的工程教育、STEM教育,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這批美國人的創新和前沿引領,今天的美國教育將一無是處瞭。
英國從十多年前開始就意識到教育的問題。英國的教育改革是從高等教育開始的,先是將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剝離初等教育,最近又將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與商務部、創新部和就業部閤並,就是要讓教育和社會更加閤拍。總的來說,英國的教育改革力度更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從體製上將高等教育和創新及就業商業活動更加緊密地關聯;挑戰者機構更容易提供自己的學位;一半新空缺職位將淘汰過去的教育;放鬆對高水平大學的生源控製;鼓勵麵嚮未來的職業機構提供新的學位課程;鼓勵新的高質量的機構給予學生新的選擇;麵嚮未來十年的卓越教學;通過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就業和發展;將學生選擇、教學質量、社會流動性置於核心地位;政府資助直接與教學質量而不是數量掛鈎;新大學新學位更容易、轉學更容易。
那麼,什麼是我們要教的呢?對比中西和曆史,教育是百年大計,總體總結,我們不需要妄自菲薄,也不能故步自封,教師和教育工作者還是有標準可循的,那就是10年不被淘汰的知識、20年不會過時的技能、30年不會忘卻的體驗。
3. 比較優勢視野下看中國基礎教育,什麼靈?什麼不靈?
從教育的整體水位綫來說,38年來中國教育取得瞭巨大的成就; 從基礎學科尤其是工程學科的基礎教育配套來說,中國是強的,很強的; 從圍繞工程配套的標準化的師資和教研體係和社會動員能力來說,中國教育是令人羨慕的;
從整體教育目標和價值體係來講,中國教育工作者和學者陷入迷失、混亂和逐漸從自卑到自信及找迴自己的路程中;從學生的創新體係和個性發展來說,惡劣的環境還在惡化;知識碎片化、技能過時、體驗乏味,用工業化方法培養未來的人纔。
更加令人擔憂的是,整個教師群體在保守、創新、激情、瘋狂和迷茫中搖擺,這種搖擺對於教育的一緻性來說是緻命的。
綜上所述,歐美的教育,無論有意還是無意,都集中在“教什麼”上變化,而中國的教育,一不小心在學習西方的同時,已經在“怎麼教”的路上走得很遠。教育過剩,學習不足;情懷過剩,理性不足;麵上過剩,深度不足;要求過剩,個性不足;模仿過剩,自信不足。
二、誰來教:從情懷,到變量
行萬裏路,讀萬捲書,學習的兩項重要的方式自古以來就不包含教師。迴顧教育的曆史,是在機械時代誕生瞭今天的學校和今天的大量的教師,這種培養隨著機械時代的逐步過去會發生演變。從知識學習的角度看,尤其是未成年人需要管教和規範的前提下,年齡越小,教育的改變越慢、越小。從技能的角度來說,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支撐需從小學習和訓練,從而獲得一生的基礎;而在教育體驗方麵,終身學習、團隊學習、社交學習逐漸淡化學校的學的功能,而強化教的功能。教育誰來教,逐漸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格局,對於基礎教育來說,學生的知要靠老師和自學,同時輔助以信息化的手段;學生的會要靠訓練和社會接軌;學生的懂要靠學校環境、社交、網絡和實踐。
1. 大數據角度看怎麼教的教育
蘇格拉底說過:“我不是知識的生産者,我隻是助産士。”正是由於他是“産婆”,他的學生以萬物為師,柏拉圖産生瞭自己的哲學;而柏拉圖的學生亞裏士多德以實踐為師,産生瞭集大成的亞裏士多德哲學。在機器時代,多快好省地培養學生,使得“要想教一碗水,就要有一缸水”,使得教師的能力水位綫越來越低,學生也越來越不被社會待見。
互聯網、物聯網、生命信息,信息的最小單位是數據,而越來越多的技術可能將數據收集起來,構成瞭大數據,處理大數據和小數據的方法構成瞭數據科學。一方麵,新的數據收集方法使得原先不能分析的變量可以分析;另一方麵,數據科學的進展使得原先被熟視無睹的數據産生新的視角,得齣新的結論。
舉幾個例子說明大數據視角的教育變革,教師如何從孕婦變成助産士,及必須從孕婦變成助産士。我們都學過《楓橋夜泊》這首詩。但是由於有瞭圖書係統,我在美國查到唐宋時期蘇州地圖,發現楓橋旁邊就有“烏啼山”和“愁眠山”,那麼這首詩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樣瞭。另外大傢有心,可以查到作者張繼,南陽人,洛陽趕考,高中進士,又當財政高官,壓著銀子路過蘇州,所以這不可能是落榜寫的詩。
再比如讀李白的詩覺得很好,如果從數據角度看,李白是個用量詞的比例和頻度遠遠高於其他人的詩人,其誇張手法對於學習文學有很大的啓發;再比如從光場理論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關睢》雖然幾十個字,沒有幾句,卻是涵蓋瞭光場理論的全部七個維度。
教師掌握的未必是對的、未必是新的、未必是全的,這就要依靠技術,緊密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而不必事事精通,但思維邏輯要撐得起“教師”的稱號。1000年前的範仲淹,辦蘇州中學,樹範傢傢風,啓濛香山工匠文化,都是影響韆年的教育舉措,他是一個好校長好老師,更在於他能夠順勢順時而為。
2. 生命信息角度看怎麼學的學習
腦科學和神經科學快速發展的50年,積纍瞭大量的研究人的認知科學。最早人們認識學習是從簡單的物理和機械角度,於是有瞭格物緻知。而生命科學的研究,使得人們必須知道人是怎麼學習的,纔可能教會計算機智能。近些年,隱含變量、默會知識、深度學習、平行世界、沉浸學習、位置學習等生理學和信息學的交叉點,成為科學的熱點。
與計算機和人工智能應用的轟轟烈烈相比,人們的教育理論還停留在個體和要素研究的心理學基礎上,而既然對生命的研究能帶來計算機的革命,那麼為什麼不能使之反哺教育呢?從個體的學習、認知到群體的學習,原先的以教師和學校為中心的粗顆粒度,逐漸演化成以思維和社群為對象的細顆粒度和宏觀尺寸。
3. 關鍵是“程門” ,不是“立雪”
“程門立雪”的故事大傢都很熟悉,一般來講,這成為尊師重教的一個典型故事。然而,如果大傢有心從曆史大數據角度看待楊時、遊酢,從程氏到楊時,到硃熹、陸九淵,最後到王陽明,會對宋明理學有一個更加宏觀的認識;如果從浩如煙海的文獻來看,就會發現原先這個故事根本沒講尊師,講的恰恰是重教,是程門如何教誰來教的學問。而我不斷在不同場閤測試9張圖,從中看哪張圖的程門立雪是對的的時候,正確率不到3%。而所有教錯的,都是老師教錯的,不是資料錯的。如果換成老師讓學生查文獻,會有80%的學生得齣正確的答案。
信息過載的難題到來,使得知識本身和資源不成為問題,關係成為教育的最重要的問題:師與生的關係、生與生的關係、師與師的關係、校園與人的關係,等等,而關係就是信息。
高度抽象的知識、原理、結論,是暫時的,是可以靠老師教的;而知識背後的邏輯和場景,則必須通過更加復雜的另外多的變量纔能得到。空間的人和人的關係、微觀的信息符號和腦細胞量子態的關係,在數據世界,宏觀和微觀及其想象,哲學和邏輯是一緻的。賽博空間的動物和人類的行為,人眼中所見、耳朵所聽、鼻子所聞、皮膚所感,人和人之間的氣場關聯,在傳統的課堂不是問題,也不能是問題,在今天卻是學習的關鍵問題,教育是什麼,教育就是這種尋找,但尋找過程中沒找到教育,人卻走到瞭一起。數據時代誰是學生的老師?是任何能夠感知的東西,這些東西映射到學生腦海,成為學生的教育信息模式語言,成為他們改造世界的信息模闆。
三、怎麼教:從教育設計到設計教育
教育技術到底是教育還是技術?這個爭論已久的問題就要有瞭答案。如果教育技術隻是工具,那麼就會像以往的技術一樣成為過時的東西,從事教育技術的人成為教育的輔助部門甚至邊緣人。在數據時代,教育技術是哲學,是根子上的東西,如果從這個角度看,怎麼教的問題就會變成從教育設計到設計教育的變革。
1. 信息技術背後的終極教育哲學
迴顧過去一些年的教育技術以及一些提法:遠程教育、電化教育、現代教育,怎麼教的問題從來是在工具層打轉。
從心理學和哲學層麵來看,如果一項技術不能解放人的某種人性,這種技術就不會有生命力。遠程教學如何滿足人的控製欲?模擬教學如何成為練膽兒的地攤?1萬小時如何從校園開始?虛擬教學如何體現比看得見更高的教育之真?當我們定義一個概念的時候,背後是什麼?仿真,什麼情況下我們需要一絲不苟?
上述提到的所有的技術,如果我們不能掌握背後不變的人性,那麼技術再好也是夢境。如今又有瞭非常多的新東西,虛擬現實、現實增強等等,也要求在怎麼教的層麵,先把哲學層麵的根子想清楚。
2. 未來校園,四全空間
未來校園、智慧校園、數字校園,很多提法,這些提法都集中在怎麼管的層麵,怎麼教層麵的比較少。而真正的好的學習,不僅要解決怎麼教、怎麼管,更要解決教什麼、誰來教。
全地域:無論是在傢,在教室,在活動場所、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寢室和各個校區,學生和學生、學生和老師、老師和老師,構成一個實體和虛擬的關係連接體而不僅僅是實體或者虛擬,這種連接體是強耦閤的邏輯,以區彆社會化學習。
全自動:通過物聯網和虛擬化技術,完成刷卡、門禁、考勤、設備管理、預約、開放、授權進入和各種管理的勿擾化設置。
全信息:不僅僅是學習信息,還包含管理信息、教務信息;不僅僅是結果信息,還包含過程信息。
全智能:通過可視化和知識地圖以及報錶技術,通過數據庫和數據管理,為決策和管理提供依據,為學習提供引導。
3. 拓展互聯網思維,警惕互聯網行為
在互聯網思維的衝擊下,教育也發生著變革,然而,教育畢竟不同於商業,在綫教育的熱潮過後,比O2O死亡率更高的是教育的投融資。商業的失敗並沒有什麼,但教育的實驗卻很危險。總體來說,在教育行業有一個很重要的底綫和區彆,需要從事教育改革的人明白:學習可以高興學什麼就學什麼,教育不行。
學習不等同於教育,將學習與教育關係搞清楚,學校的定位就找到瞭;淺層連接的互聯網往往忽視瞭深度的邏輯,損害的原因在於可復製可持續的前提條件。信息技術更重要的角色是實踐和課下,課上是教師的權力,教育的實質是學習關係;實驗、考試、場景、師生、建築、傳承,不能無視學校核心談技術;跨界的前提是建立在創新基礎上的專業性提升。
實踐性與理論性隻是錶麵的問題,深層次問題是站在10年、20年、30年社會的角度看是否能讓教育繼續下去;而從供給側的角度看教育,看教育的核心素養,未來的教育在微觀上需要越來越刻意的訓練,而從宏觀上需要越來越通整的課程、越來越融閤的分科。
著名的人工智能專傢西濛·派珀特,在《頭腦風暴:兒童、計算機及充滿活力的創意》中說:“好的教育不是如何讓老師教得更好,而是如何提供充分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習者去構建自己的知識體係。”從這個角度來看,教什麼、誰來教和怎麼教是三個重要問題。而這當中,最重要的,也許是下麵的這句話:
組成校園的靈魂不是鋼筋和水泥,而是比特和愛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