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的閱讀觀(第3版)》作者硃永新是近年來推廣閱讀的“第一人”。他提齣瞭“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纔會是一個美麗的城市”、“共讀共寫共同生活”、“改變,從閱讀開始”等觀點,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作者多年來筆耕不輟,寫書讀書,不但齣版教育文集、堅持寫教育隨筆,與讀者分享教育理念,同時為其他學者和一綫老師齣版的著作撰寫瞭大量序言。《我的閱讀觀(硃永新教育作品)》選擇作者關於閱讀的觀點與部分精彩的序言,匯編成冊,讓讀者走進他的閱讀世界。
作者簡介
硃永新,1958年8月生,江蘇大豐人。現為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常委,蘇州市副市長,蘇州大學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同濟大學等兼職教授,教育部心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教師教育專傢委員會委員。著有《中華管理智慧》、《管理心理學》、《人力資源管理心理學》、《硃永新教育文集》(十捲)等多部著作,並主持《教育科學精品教材譯叢》、《新教育文庫》、《教育在綫文庫 》等多種大型叢書的編纂工作。先後主持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國傢社會科學基金、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委托研究項目等。
目錄
閱讀的力量(捲首詩)
改變,從閱讀開始(代序)
引言:什麼是閱讀
第一章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
閱讀改變人生
閱讀滋養心靈
閱讀:有品位的生活方式
閱讀:重塑心的文化
追隨偉大的靈魂
青春伴書最癡狂
閱讀讓教育更美麗
少點煙酒味,多些書捲氣
企業傢需要讀書嗎
閱讀讓全民族精神起來
第二章 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
閱讀的力量
全民閱讀應該成為國傢戰略
中國人需要自己的“國傢閱讀節”
閱讀能力也是“生産力”
敲響閱讀的“鬧鍾”
儀式與形式
飽讀不知餓讀飢
餘鞦雨先生為何看輕閱讀
從牛津乞丐讀書說起
不讀書的民族沒有希望
我們需要國傢基礎閱讀書目嗎
為什麼需要設立國傢閱讀基金
全國圖書資源信息應該共享
第三章 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閱讀與中國教育改造
兒童閱讀需要階梯
晨誦、午讀、暮省
把最美好的東西給最美麗的童年
童書是最美妙的種子
為新世紀教師與學生營造精神傢園
童年的秘密與童書的價值遠未被發現
藉孩子的眼睛看繪本
超越年齡的快樂閱讀
拯救教師的閱讀
讓中小學圖書館成為開放的精神綠地
大學教育亟須一場閱讀革命
教材為何不能納入國傢圖書評奬
“讀書無用”與“讀無用書”
第四章 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個美麗的城市
閱讀,讓城市更美麗
閱讀造就學習型城市
和諧城市需要閱讀節的盛典
閱讀與市民素質
“地鐵閱讀”應成為城市風景
閱讀與學習型企業
疏通文化傳播的“毛細血管”
社區圖書館的意義
中國齣版需要一座博物館
第五章 共讀、共寫、共同生活
建設共同的精神傢園
師生共讀:書寫生命的傳奇
親子共讀:避免成為熟悉的陌生人
電視應該“贖罪”
共同編織幸福的教育
推動搖籃的手能撬動地球
從“親子共賞”到“親子共讀”
傢庭教育的密碼
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給孩子記錄生命的曆史
農傢書屋該建在哪兒
附錄
附錄1 閱讀斷想
附錄2 閱讀小語
附錄3 閱讀敘事
後 記
精彩書摘
大傢知道,中國社會在文化心理上正麵臨一場閱讀危機。201 1年4月,由中國新聞齣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項目,發布瞭第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報告稱,2010年我國18—70周歲國民的圖書閱讀率為52.3%,比2009年的50.1%增加瞭2.2個百分點。而0-17周歲未成年人的圖書閱讀率為82 7%,未成年人年均圖書閱讀量超過瞭成年人。 自1999年以來的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前七次調查成人圖書閱讀率分彆為60.4%、54.2%、51.7%、48.7%、48.8%、49 3%、50.1%。前五次調查顯示,總體上中國人的閱讀率在下降,重視閱讀的比例也在下降。近幾年在一大批學者的呼籲和推動下,纔開始有瞭緩慢的迴升。 相比之下,盡管美國的成人閱讀率也在下降,但其75%左右的水平要高齣中國很多。 2010年,我國18—70周歲國民人均閱讀圖書4.25本,比2009年的3.88本增加瞭O.37本。而韓國年閱讀量是人均11本,日本是40本,以色列是64本。2010年,新聞齣版部門發布的第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錶明,我國有58.1%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少。 中國人的閱讀信仰在今天麵臨著被破壞甚至是消失的危險。這主要錶現在兩個方麵: 一是對讀書持懷疑態度,覺得讀書無用。很多經濟發達地區的孩子上完高中甚至是初中就輟學離校,開始學習做生意。他們似乎覺得知識多少無所謂,能掙錢就行瞭。創業固然值得提倡,為社會創造價值更是值得尊敬。但18歲前就輟學創業,代價未免太大,失去的可能遠比得到的要多。 二是讀書的人中,真正有閱讀信仰、相信閱讀價值、願意讀經典的人越來越少。對閱讀的信仰,既包括信仰著作中傳授的精神,更包括對閱讀本身的敬重。過去,讀書是一件很神聖的事,讀書人幾乎是有修養的人的代名詞。過去,很多人沒有閱讀能力,但他們很想讀書,甚至文盲對讀書都有一種敬畏和羨慕的情感,因此市井間纔會流傳著類似“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不完全正確、但能充分顯示極其重視閱讀的話。而現在,有閱讀能力的人越來越多,有閱讀信仰的人卻越來越少。有閱讀能力但沒有閱讀信仰,比沒有閱讀能力但有閱讀信仰要糟糕得多。 閱讀信仰的缺失必然導緻精神信仰的缺失。現在很多中國人對於自己真正在追求什麼並不清楚。“80後”被稱為“迷茫的一代”,就是社會急劇變遷和文化根基缺失的結果。在今天的社會中,人流、車流、信息流讓我們流連忘返,但卻失去瞭前進的方嚮。 《論語》曾經是中國人的“聖經”,可現在《論語》之類的經典幾乎成為瞭隻有專業學者纔閱讀的書。中國人需要重新尋找屬於我們自己的“聖經”。每一個華夏兒女都亟須通過閱讀來認識自己及自己所屬的民族: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娥們要到哪裏去?對於這些問題的迴答,決定瞭我們中華民族文化自覺的程度,決定瞭我們是否能在融入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並保持民族的獨立性。
前言/序言
硃永新教育作品捲7:我的閱讀觀(第3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