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基本信息
| 書名: | 善治-新加坡微觀察 |
| 作者: | 曹雨真 | 開本: | |
| YJ: | 62 | 頁數: | |
| 現價: | 見1;CY=CY部 | 齣版時間 | 2015-04-01 |
| 書號: | 9787302394068 | 印刷時間: | |
| 齣版社: | 清華大學齣版社 | 版次: | |
| 商品類型: | 正版圖書 | 印次: | |
內容提要 作者簡介 曹雨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MPA,從事文化傳播與交流工作。曾為聯閤早報網和新華網相關頻道撰寫專欄,通過細節處的城市觀察和公共治理特色觀察,為讀者提供多維視角,分享多元信息和務實理念。作品主要為2012—2013年專欄文章和研究隨筆的結集。 精彩導讀 一道書香的誘惑
【2012-11-12】
人與圖書館充分交融,泡圖書館成為一種享受。這道“書香的誘惑”把一半以上的新加坡人變為注冊讀者,每年有數倍於城市人口的到訪人次。
有人說,SJ上Z壯麗的宮殿,是藏書Z多的圖書館。對於南洋理工大學的同學,校園Z美的宮殿,應是李偉南圖書館。它位於校園坡地的高處,上下貫通五層。弧狀造型,D特而大氣,巨型空間,充盈而明亮。坐在環形落地窗前,校園蔥蘢盡收眼底。這裏是寜靜的處所,閱讀修習處連咳嗽一聲都不好意思;這裏也是動感的地帶,在電子區域,除瞭上百颱普通電腦,還有供多人同時瀏覽的三屏聯機,有供小組討論的視頻投影角落,和偌大屏顯的電子報刊。這裏的空調溫度低得足以讓人清醒無眠,而不間斷供應的熱水和緊鄰餐廳熱乎乎的飯菜又足以讓人留得下來。盡管無緣這裏的英文理工科藏書,我還是慢慢成為它的常客,像彆人泡吧一樣,泡上瞭圖書館。
常去李偉南圖書館,帶著從中文圖書館藉來的書。中文圖書館J在教學樓下,“麻雀雖小,五髒俱全”,感受之後也頗為吃驚。一是沒想到書可以放這麼多。空間不大,書量不小,圖書架一個挨著一個,沒有常規的間距。人們找書怎麼辦,先開方嚮盤,原來圖書架下有活動軌道。二是沒想到藉書還書都自己動手。先在網上查閱,通過作者、書名和關鍵詞等搜索,找到書的編碼後依次對應書架位置。還書時,扔進圖書館外牆上帶有自動掃描的窗口即可。三是沒想到圖書這麼離不開電腦。藉書前可上網查閱,書不在可網上預約,藉書後臨限未還,會收到提示郵件,選擇還書或續藉。令人汗顔的是,在掌握這套操作係統前,常需請教年紀不輕的圖書管理員,一頭花白的頭發,運用起電腦來得心應手。想起近前流行的段子,57歲的圖書管理員焦靈花成為SJ麻將GJ,曾為解放軍某部圖書管理員的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奬,圖書管理員這個職業,韆萬不可小看,哈。
早已慕名LGY先生的《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一書,中文版麵世後,媒體紛紛報道,老師大力推薦。如此熱門書籍,能在中文圖書館藉到嗎?不齣所料,館存的幾本都已藉齣。D一次嘗試網上預約,做好瞭耐心等待的心理準備。令人驚喜的是,半月後的YT,打開郵箱,便跳齣圖書館的通知,請去辦理藉閱手續。捧著這本被管理員特地加上保護膜的圖書,一邊感受它的熱度,一邊慨嘆它的流轉效益。它在我處的藉閱周期稍長瞭點,感興趣的同學又讓它停留多日。但是因等來不易也倍加珍惜,D它迴到圖書館時,完璧如初。
正D我為身在校園擁有美妙宮殿而深感慶幸時,外齣考察更見識瞭這個城市的宮殿群落。2005年落成的新加坡國傢圖書館,位於市中心,高16層,樓層中建有花園,據說其運行比普通建築節省約80%的能源,以其環保、美觀和低成本的結閤,獲得新加坡綠色建築認證Z高的“白金奬”。其實,它的ZY更在於主業領域,XJ的信息技術,高水準的人性化服務,高素質的人力資源隊伍,提供瞭完美的讀者體驗。自動化更進一籌,圖書館大廳一字排開的電腦供藉書人掃描,電腦自動識彆圖書並作記錄,讀者藉一本書平均隻需二三秒鍾。上文提到的還書體驗,也是來自它耗費巨資引進的射頻技術,圖書館外牆上的“bookdrop”,意思是把書一丟J行瞭,讓整個還書過程在瞬間完成。如此一來,不論圖書館是否開館,讀者YT24小時都可還書。而且不論在哪裏藉的書,可以還到新加坡的任何一傢圖書館。
任何一傢,是指這個城市擁有的5個區域圖書館、23個社區圖書館、10個社區兒童圖書館、10個學校和學術館、14個政府特彆服務館,和計劃中的100所鄰裏圖書館。它們多位於地鐵站附近、商業中心和鬧市區,人們信步可至。這些社區和專業圖書館得到瞭眾多網友的贊嘆,“太有親和力瞭”,成人和小孩都能安得其所,樂享其中。
圖書館無疑是一個公共文化項目,可是獅城的圖書館體係卻有媲美成功商業項目的業績,並入選哈佛MBA案例。圖書館遍布島國,與人們近在咫尺;XJ的科技手段,藉還書方便到Z簡;人與圖書館充分交融,在圖書館成為一種享受。這道“書香的誘惑”把一半以上的新加坡人變為注冊讀者,每年有數倍於城市人口的到訪人次。如果新加坡政府是這個項目的CEO,那麼經營戰略和目標是什麼?打造SJYL的公共圖書館與信息谘詢係統,鼓勵人民終身學習,“知識的積聚和交流將産生新的知識,新知識的運用將創造齣無限的可能,從而使新加坡在D代知識經濟中分享收益”。
古人雲,書中自有黃金屋,不假矣。
古往今來,國人皆尚讀書。但是有媒體報道,中國也在成為SJ上年人均讀書量Z少的國傢之一。近年來,GN城市的公共文化工程拔地而起,省、市級圖書館不乏宏偉建築,有的成為醒目的城市地標,不同程度造福瞭D地百姓。不過著眼持續發展,有一些問題如,圖書館是否承載更大的價值意義,在民生工程中體現投資未來;圖書館是否CY它的物質呈現,在建築體外有更重要的網絡體係;圖書館是否發揮政府投入的Z大效益,用成熟的商業理念實現擁有讀者的公共目標,值得管理者深思。
…… 目錄 D一部分 細節處的城市觀察
細節處的城市觀察
行走獅城“一卡通”
美哉百萬“綠巨人”
沒有蚊子的夏日
德士是您的車隊
為何行人是老大
為何行人是老大(續)
一道書香的誘惑
穿梭在兩個SJ的人(一)
穿梭在兩個SJ的人(二)
穿梭在兩個SJ的人(三)
機場Z愛是樟宜(一)
機場Z愛是樟宜(二)
GJ名校麵麵觀(一)
GJ名校麵麵觀(二)
GJ名校麵麵觀(三)
小販中心大民生
文明其實很簡單
吞雲吐霧的代價
陽光總在風雨後
體育引導健KS活
在那蘭花盛開的地方
小有小的發展邏輯
東西兼容的樂齡社會
求人不如求己
D二部分 公共治理特色觀察
關於務實的故事--新加坡公共決策的特色觀察
如果政策是不受歡迎的--新加坡公共政策執行的特色觀察
像“瑞士腕錶”一樣運轉--新加坡公共部門的執行力觀察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目錄
。。。。。。。。。。
《善治:新加坡微觀察》 本書簡介 《善治:新加坡微觀察》並非一本宏大的學術巨著,也非一套麵麵俱到的理論體係。它更像是一扇窗口,一次深入新加坡街頭巷尾、社區角落的細緻“望診”,旨在通過一係列聚焦微觀、生動鮮活的觀察,勾勒齣“善治”這一理念在新加坡這座城市國傢落地生根、生機勃勃的真實圖景。本書不追求對新加坡整體製度的全麵梳理,而是選擇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卻又至關重要的細節,通過這些細節的呈現,揭示新加坡治理智慧的獨特之處。 新加坡,一個以其高效、廉潔、有序而聞名於世的國傢,其“善治”的實踐早已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然而,在無數關於其經濟奇跡、社會和諧的宏大敘事背後,隱藏著無數細碎的、精巧的設計,它們如同精密的齒輪,驅動著整個城市的運轉。本書正是要探究這些“看不見的”機製,將它們從幕後拉到颱前,讓讀者得以窺見其運作的肌理。 第一章:流動中的秩序——城市交通的精微藝術 我們從城市最活躍的脈搏——交通係統開始。本書第一章將聚焦於新加坡如何以一種近乎藝術的精妙,化解超大城市固有的交通擁堵難題。這並非僅僅依靠基礎設施的投入,而是對人類行為、技術應用以及精細化管理的深度整閤。 “擁堵稅”的哲學: 探討新加坡電子道路收費係統(ERP)的運行機製,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介紹,更深入分析其背後的經濟學原理和社會學考量。它如何通過價格杠杆,微妙地調節車輛的齣行時間和路綫選擇,既保證瞭交通流量的暢通,又避免瞭過度乾預個人自由。我們將剖析它如何被設計成一種“自我約束”的激勵,而非強製性的懲罰,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市民的行為。 “最後一公裏”的智慧: 關注公共交通的“最後一公裏”連接問題。從無處不在的巴士服務,到遍布社區的行人天橋和地下通道,再到共享單車的引入,本書將細緻觀察這些元素的協同作用。我們將探究新加坡如何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通過多樣化的齣行選擇,最大程度地滿足市民的齣行需求,並鼓勵綠色齣行。這其中包含瞭對站颱設計、換乘便利性、信息提示的周全考量。 行人的權利與義務: 觀察新加坡對於行人交通的重視。狹窄街道上的行車速度限製,清晰的斑馬綫設計,完善的盲道係統,以及對闖紅燈行為的嚴格執法,這些細節共同構建瞭一個對行人友好的城市環境。本書將深入分析,這種對弱勢交通參與者的保護,如何體現瞭城市治理的溫度和人文關懷。 技術賦能與人性考量: 探討新加坡在交通管理中對科技的應用,如智能交通信號燈、實時交通信息係統,但更重要的是,這些技術如何與人性化的設計相結閤。例如,如何通過信息透明化,讓市民能夠自主做齣更優的齣行決策。 第二章:綠意中的寜靜——城市空間的人本設計 呼吸著花園城市的新鮮空氣,我們進入第二個觀察領域:城市空間的設計與維護。新加坡的綠化程度舉世聞名,但其“綠”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城市功能、居民福祉與生態平衡的有機統一。 垂直花園與空中走廊: 剖析新加坡在寸土寸金之地,如何利用垂直空間創造綠色景觀。從居民組屋樓下的社區花園,到摩天大樓外牆的垂直綠化,再到連接建築的空中走廊,本書將觀察這些設計如何最大化綠色覆蓋率,改善微氣候,並為居民提供休閑交往的空間。 社區公園與遊樂設施: 聚焦於社區公園的設計與管理。探討新加坡如何確保每個社區都有觸手可及的公園,並配備適閤不同年齡段的遊樂設施。這些設施的設計,不僅僅考慮瞭安全性,更融入瞭促進社區互動、鼓勵兒童戶外活動的理念。 水資源的智慧利用: 關注新加坡在水資源管理上的創新。從收集雨水用於灌溉,到先進的水處理和淨化技術,本書將觀察新加坡如何將每一滴水都視為寶貴的資源,並在城市規劃中充分考慮其可持續利用。 與自然和諧共生: 探討新加坡如何在城市發展中,盡可能地保護和融入自然生態。例如,在開發過程中如何避讓原始森林,如何在城市河流旁建立生態走廊,以及如何鼓勵居民參與到城市綠化和生態保護中來。 第三章:社區的溫度——鄰裏互助的溫情脈絡 治理的最終落腳點是人。本書第三章將深入新加坡的居民社區,觀察“善治”如何在鄰裏之間,在日常的互動中,傳遞齣溫暖和力量。 組屋區的社區生活: 深入新加坡最具代錶性的公共住房——組屋區,觀察其獨特的社區文化。探討組屋的規劃如何促進鄰裏交往,從共享的活動空間,到社區中心的多元化服務,再到各種居民自發的社團活動。 社群組織的活性: 關注新加坡活躍的基層社群組織,如居民委員會(RCs)和公民谘詢委員會(CDCs)。本書將分析這些組織在連接政府與民眾、解決社區問題、組織社區活動等方麵所發揮的關鍵作用,以及它們如何以一種靈活、貼近居民需求的方式運作。 “互助”的文化基因: 觀察新加坡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互助精神。從鄰裏之間的義務互助,到誌願者服務的廣泛開展,再到政府如何通過政策和資源支持這些民間互助行為,本書將揭示這種“大傢庭”式的文化基因如何為社會增添穩定性和凝聚力。 多元文化下的融閤: 探討新加坡如何在其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社會背景下,通過社區層麵的融閤與理解,構建和諧的鄰裏關係。觀察在社區活動中,不同種族、不同背景的居民如何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共同為社區的美好而努力。 第四章:精益的傳承——教育與人纔的“微滴”力量 教育是國傢發展的基石,而人纔的培養則是“善治”得以持續的動力源泉。本書第四章將從微觀視角,審視新加坡在教育和人纔培養方麵所做的細緻工作。 從小學到大學的“嚴謹”: 並非要評判教育體係的優劣,而是觀察其在細節上的精益求精。例如,如何通過細緻的課程設計、評估體係,以及對教師隊伍的嚴格培訓,來確保教學質量。探討新加坡教育體係如何平衡學術競爭與學生心理健康。 終身學習的生態: 關注新加坡如何構建一個鼓勵終身學習的社會氛圍。從政府提供的各種技能提升課程,到企業內部的培訓機製,再到個人主動學習的意識,本書將觀察新加坡如何通過各種途徑,幫助公民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經濟需求。 “精英”與“大眾”的平衡: 探討新加坡在人纔選拔與培養中,如何兼顧精英教育和普惠教育。觀察那些被認為具有潛力的“精英”學生,以及他們所獲得的資源和機會,同時也關注如何為更廣泛的群體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途徑。 “匠人精神”的培育: 深入觀察那些在技術、技能領域做齣貢獻的“匠人”。探討新加坡如何通過職業培訓、技能認證等方式,尊重和鼓勵那些在平凡崗位上追求卓越的專業人士,以及這種“匠人精神”如何為國傢的整體競爭力注入“微滴”力量。 第五章:秩序的守望——法律與道德的“軟”約束 “善治”的背後,離不開健全的法律體係和普遍的道德共識。本書第五章將聚焦於新加坡如何在法律執行和道德引導方麵,展現其獨特的“軟”硬兼施的治理智慧。 “不容試探”的底綫: 探討新加坡在反腐敗、打擊犯罪方麵的嚴厲措施,以及這些措施如何在社會中形成一種“不容試探”的法律底綫。分析其執法力度與公民權利之間的平衡,以及如何通過透明化的執法過程,贏得民眾的信任。 “文明”的提示與引導: 關注新加坡在城市文明建設方麵的各種“微”舉措,如禁止亂丟垃圾的罰款,公共場閤的禁煙令,以及各種提示性的標語和宣傳。分析這些看似細小的規定,如何共同塑造瞭這座城市的整體氣質。 道德的“浸潤”與“塑造”: 探討新加坡政府如何通過各種社會運動、價值觀宣傳,以及對公民行為的引導,來潛移默化地塑造社會道德風尚。分析其如何在鼓勵個人自由的同時,強調集體責任和公共利益。 法律與人性的交織: 觀察新加坡的法律體係如何體現瞭對人性的洞察。例如,在某些情況下,如何通過社區服務、教育矯正等方式,代替單純的懲罰,從而達到更深層次的社會改造效果。 結語:細微之處見真章 《善治:新加坡微觀察》不是一部教條式的指南,也非一套普適性的模闆。它試圖通過對新加坡治理細節的深入挖掘,為讀者呈現一種“耳聞不如一見”的真實體驗。本書相信,偉大的成就往往孕育於細微之處,卓越的治理也體現在點滴日常。希望通過這些“微觀察”,能為讀者帶來對“善治”理念更深刻的理解,以及對城市發展與社會治理的更多啓示。這並非是一次對新加坡模式的簡單復製,而是對其中那些值得藉鑒的智慧和精巧設計的審視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