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1
0.1 化學科學研究的對象與內容 1
0.2 “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的基本內容及其與學科之間的關係 4
0.3 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的學習方法 4
D1章 定量化學分析概述 6
1.1 定量分析概述 6
1.1.1 定量分析的一般過程與方法的選擇 6
1.1.2 測定結果的錶示與物質組成的量度 8
1.1.3 滴定分析法概述 11
1.2 誤差與數據處理 13
1.2.1 誤差的分類 13
1.2.2 誤差的錶示方法 14
1.2.3 誤差的減免 17
1.2.4 實驗數據的處理 18
1.3 有效數字 23
1.3.1 有效數字的位數 23
1.3.2 有效數字的修約規則 24
1.3.3 有效數字的運算規則 24
習題 25
D2章 化學反應基本原理初步 28
2.1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關係 28
2.1.1 熱力學基本概念 28
2.1.2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29
2.1.3 化學反應熱的計算 32
2.2 化學反應的方嚮 33
2.2.1 化學反應的自發過程和熵變 33
2.2.2 吉布斯(Gibbs)自由能 35
2.3 化學反應速率 38
2.3.1 化學反應速率的基本概念 38
2.3.2 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40
2.3.3 反應速率理論 43
2.4 化學平衡 45
2.4.1 可逆反應與化學平衡 45
2.4.2 標準平衡常數K 45
2.4.3 多重平衡規則 47
2.4.4 有關化學平衡的計算 47
2.4.5 標準平衡常數與標準摩爾Gibbs自由能變 48
2.4.6 化學平衡的移動 49
習題 54
D3章 酸、堿與酸堿平衡 57
3.1 酸堿質子理論與酸堿平衡 57
3.1.1 酸、堿與酸堿反應的實質 57
3.1.2 酸堿平衡與酸、堿的相對強度 59
3.2 酸堿平衡的移動 61
3.2.1 稀釋定律 61
3.2.2 同離子效應 62
3.2.3 其他因素 62
3.3 組分的分布與濃度的計算 63
3.3.1 分布分數與分布麯綫 63
3.3.2 組分平衡濃度計算的基本方法 65
3.4 溶液酸度的計算 67
3.4.1 溶液酸度計算的一般方法 67
3.4.2 酸堿質子理論中的代數法 68
3.5 溶液酸度的控製與酸堿指示劑 73
3.5.1 酸堿緩衝溶液 73
3.5.2 酸度的測試與酸堿指示劑 76
3.6 酸堿滴定法 79
3.6.1 強堿滴定強酸 79
3.6.2 強堿滴定一元弱酸 80
3.6.3 多元酸(或多元堿)、混酸的滴定 81
3.6.4 酸堿滴定法的應用 82
習題 84
D4章 沉澱的生成與溶解平衡 87
4.1 沉澱-溶解平衡及其影響因素 87
4.1.1 溶度積與溶解度 87
4.1.2 影響沉澱-溶解平衡的主要因素 89
4.2 分步沉澱、沉澱的轉化 95
4.2.1 分步沉澱 95
4.2.2 物質的分離 97
4.2.3 沉澱的轉化 98
4.3 沉澱的形成與純度 99
4.3.1 沉澱的類型與沉澱的形成 99
4.3.2 影響沉澱純度的主要因素 101
4.3.3 獲得良好、純淨沉澱的主要措施 102
4.4 沉澱分析法 103
4.4.1 稱量分析法 103
4.4.2 沉澱滴定法 105
習題 106
D5章 氧化還原反應與電化學基礎 108
5.1 氧化還原反應與電J電勢 108
5.1.1 氧化數與氧化還原反應 108
5.1.2 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 110
5.1.3 原電池與電J電勢 113
5.2 影響電J電勢的主要因素 117
5.2.1 能斯特方程式 117
5.2.2 條件電J電勢 119
5.3 電J電勢的應用 121
5.3.1 判斷原電池的正、負J,計算原電池的電動勢 121
5.3.2 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方嚮與次序 122
5.3.3 確定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的限度 124
5.3.4 計算有關平衡常數和pH 值 126
5.3.5 元素電勢圖 127
5.4 氧化還原滴定法 129
5.4.1 對滴定反應的要求及被測組分的預處理 129
5.4.2 氧化還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129
5.4.3 常用氧化還原滴定法 132
5.4.4 氧化還原滴定結果的計算 136
習題 137
D6章 配閤物與配位平衡 141
6.1 配閤物與螯閤物 141
6.1.1 配閤物及其組成 141
6.1.2 螯閤物 143
6.1.3 配閤物的命名 145
6.2 配位平衡及其影響因素 146
6.2.1 配位平衡及配閤物的穩定常數 146
6.2.2 配閤物的穩定性以及影響配位平衡的主要因素 151
6.3 配位滴定法 154
6.3.1 滴定麯綫和滴定條件 154
6.3.2 金屬指示劑的作用原理 157
6.3.3 提高混閤體係配位滴定選擇性的方法 158
6.3.4 配位滴定方式及其應用 161
習題 162
D7章 原子結構 164
7.1 原子結構的基本模型 164
7.1.1 原子的玻爾模型 164
7.1.2 原子的量子力學模型 167
7.2 核外電子運動狀態 168
7.2.1 薛定諤方程和原子軌道 168
7.2.2 四個量子數 169
7.2.3 原子軌道和電子雲的角度分布圖 170
7.3 原子電子層結構和元素周期係 172
7.3.1 多電子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 172
7.3.2 元素周期係 177
7.3.3 元素基本性質的周期性變化規律 179
習題 183
D8章 分子結構與晶體結構 186
8.1 共價化閤物 186
8.1.1 價鍵理論 186
8.1.2 雜化軌道理論與分子的幾何構型 189
8.1.3 分子軌道理論 192
8.2 配位化閤物 196
8.2.1 配位化閤物價鍵理論的基本要點 196
8.2.2 配位化閤物的形成和空間構型 196
8.2.3 外軌型配閤物與內軌型配閤物 198
8.2.4 配位化閤物的穩定性和磁性 199
8.3 分子間作用力和氫鍵 200
8.3.1 分子的J性和變形性 200
8.3.2 分子間作用力 201
8.3.3 氫鍵 202
8.4 離子化閤物和晶體結構 204
8.4.1 離子鍵的形成及特徵 204
8.4.2 離子晶體 205
8.4.3 離子J化 208
8.4.4 其他晶體 210
習題 213
D9章 p 區重要元素及其化閤物 216
9.1 氟、氯、溴、碘及其化閤物 216
9.1.1 通性 216
9.1.2 鹵素單質 217
9.1.3 鹵化氫和氫鹵酸 218
9.1.4 鹵化物 219
9.1.5 含氧酸及含氧酸鹽 219
9.1.6 鹵素離子的鑒定 223
9.2 氧、硫及其化閤物 224
9.2.1 通性 224
9.2.2 氫化物 224
9.2.3 硫的重要含氧化閤物 226
9.2.4 微量元素——硒 228
9.3 氮、磷、砷、銻、鉍及其化閤物 228
9.3.1 通性 228
9.3.2 氮及其重要化閤物 229
9.3.3 磷及其重要化閤物 232
9.3.4 砷、銻、鉍的重要化閤物 234
9.4 碳、矽、锡、鉛及其化閤物 236
9.4.1 通性 236
9.4.2 碳的重要化閤物 237
9.4.3 矽的含氧化閤物 238
9.4.4 锡、鉛的重要化閤物 239
9.5 硼、鋁及其化閤物 240
9.5.1 硼的重要化閤物 241
9.5.2 鋁的重要化閤物 242
習題 243
D10章 s 區、d 區、ds 區重要元素及其化閤物 246
10.1 s區元素 246
10.1.1 通性 246
10.1.2 s區元素的重要化閤物 247
10.2 d區元素 252
10.2.1 通性 252
10.2.2 鈦的重要化閤物 254
10.2.3 鉻的重要化閤物 255
10.2.4 錳的重要化閤物 257
10.2.5 鐵、鈷、鎳的重要化閤物 260
10.3 ds區元素 264
10.3.1 通性 264
10.3.2 銅族元素 265
10.3.3 鋅族元素 269
10.4 鈉、鎂、鈣、鋅、鐵等金屬元素在生物界的作用 272
習題 274
D11章 可見光分光光度法 277
11.1 可見光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277
11.1.1 物質對光的選擇性吸收與物質顔色的關係 277
11.1.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279
11.1.3 偏離朗伯-比爾定律的原因 280
11.2 可見光分光光度法 281
11.2.1 分光光度計的基本部件 281
11.2.2 顯色反應及其影響因素 282
11.2.3 吸光度測量條件的選擇 284
11.3 可見光分光光度法的應用 286
11.3.1 標準麯綫法 286
11.3.2 高含量組分的測定——示差法 286
11.3.3 多組分分析 287
習題 288
D12章 常用分離方法 290
12.1 萃取分離法 290
12.1.1 分配係數和分配比 290
12.1.2 萃取效率和分離因數 291
12.1.3 萃取體係的分類和萃取條件的選擇 292
12.1.4 萃取分離法在無機及分析化學中的應用 293
12.2 色譜分離法 294
12.2.1 柱色譜 294
12.2.2 薄層色譜 295
12.3 其他分離方法 296
12.3.1 沉澱分離法 296
12.3.2 離子交換分離法 297
12.3.3 揮發和蒸餾分離法 298
12.2.4 氣浮分離法 298
12.3.5 膜分離法 299
習題 300
附錄 301
附錄1 常見標準熱力學數據(298.15K) 301
附錄2 常見弱電解質的標準解離常數(298.15K) 303
附錄3 常見難溶電解質的溶度積(298.15K,離子強度I=0) 305
附錄4 常見氧化還原電對的標準電J電勢E 305
附錄5 一些氧化還原電對的條件電J電勢E 308
附錄6 常見配離子的穩定常數 308
附錄7 分子量 309
參考文獻 312
剛拿到這本《無機及分析化學(第3版)》,第一感覺就是厚實,滿滿的知識感撲麵而來。翻開目錄,內容涵蓋範圍確實很廣,從基礎的元素周期律、原子結構,到復雜的配位化學、電化學,再到各種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可以說是把無機化學和分析化學的精髓都囊括瞭。我尤其對裏麵關於金屬配閤物的章節很感興趣,裏麵詳細介紹瞭配閤物的成鍵理論、結構、性質以及它們在催化、材料等領域的應用,這對於我理解許多現代化學研究的前沿方嚮非常有幫助。而且,書中的例題和習題設計得也相當不錯,既有鞏固基礎的簡單題,也有啓發思考的綜閤題,非常適閤我這種需要通過大量練習來加深理解的學生。感覺這本教材雖然厚重,但內容組織得非常係統,邏輯性很強,從易到難,層層遞進,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循序漸進地掌握。印刷質量也很好,紙張厚實,不易破損,排版清晰,圖片和圖錶的標注也很明確,閱讀體驗非常舒適。
评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分析化學部分的處理。不同於一些教材將分析方法簡單羅列,它在介紹每一種分析技術時,都深入淺齣地講解瞭其背後的原理,例如光譜分析中的吸收、發射、熒光等現象是如何産生的,質譜分析中離子的産生和分離機製。更讓我驚喜的是,它還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介紹瞭一些現代分析技術,比如高效液相色譜(HPLC)、氣相色譜(GC)以及各種質譜聯用技術,並且對這些技術的儀器結構、操作要點和應用範圍進行瞭詳細的闡述。這對於我們做實驗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寶貴的指導。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實際案例分析,通過真實的研究數據來展示分析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重要性,例如環境監測、食品安全檢測等方麵,這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分析化學的實踐價值。我還在書中找到瞭一些關於誤差分析和數據處理的章節,這對於提高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至關重要。
评分作為一名初次接觸無機及分析化學的學生,我發現這本《無機及分析化學(第3版)》的學習麯綫設計得非常平緩。一開始,它從最基礎的原子模型、元素周期律入手,逐步引入化學鍵、分子結構等核心概念,每個概念都輔以豐富的圖示和通俗易懂的語言。等到進入分析化學部分,書中循序漸進地介紹瞭滴定分析、重量分析等經典方法,並詳細闡述瞭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介紹每一種分析方法時,都會強調其適用範圍、優缺點以及可能遇到的問題,這為我們在實際操作中規避風險、提高效率提供瞭寶貴的經驗。此外,書中的一些“知識拓展”和“思考題”設計得非常有啓發性,能夠引導我們去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記憶層麵。
评分這本書的寫作風格嚴謹又不失靈活性。雖然作為一本教材,它的語言是專業且精確的,但作者在處理一些復雜的理論時,會采用類比、舉例等方式,讓原本晦澀難懂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我尤其喜歡它在介紹化學平衡和化學動力學部分時,采用瞭大量的圖錶和麯綫來展示反應進程和平衡移動,這比純文字描述要直觀得多。而且,在分析化學的各個章節中,作者都十分注重實驗的可操作性和實際應用,詳細介紹瞭各種儀器的使用方法、實驗結果的判斷標準以及誤差的來源和消除方法。這對於我們這些即將步入實驗室的學生來說,是極其實用的指導。書中還提到瞭許多現代分析技術在各個學科領域(如生物、醫學、環境科學)的應用案例,這讓我意識到,學習好分析化學,對於未來的專業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评分這本書在講解無機化學部分的時候,對於一些抽象的概念,例如量子力學在原子結構中的應用,給齣瞭非常形象的比喻和解釋,這大大降低瞭理解難度。書中的插圖和化學結構式的繪製也非常精美,清晰地展示瞭分子的三維結構和電子雲分布,讓我能夠直觀地理解化學鍵的性質和分子的空間構型。我特彆欣賞的是,它在介紹不同元素的性質時,不僅僅是簡單地陳述,而是將它們的性質與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存在形式以及在工業生産中的應用聯係起來,這樣讀起來就不會顯得枯燥乏味,更能激發我對化學世界的探索欲。例如,關於稀土元素的章節,不僅介紹瞭它們的獨特物理化學性質,還詳細講述瞭它們在永磁材料、催化劑等高科技領域的應用,讓我對這些“神秘”的元素有瞭更深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