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的終結》是一本反思互聯網時代對普通人日常生活影響的書。作者認為,我們都曾渴望有一段遠離現實生活煩擾的“瓦爾登湖”時光,悠閑地沉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從飛速變化的漩渦中暫時“缺失”。然而,互聯網生活讓我們每時每刻被互聯網化,手環監測著我們的心跳和睡眠,微信、臉書、推特讓我們人在床上就與世界鏈接起來,跑步瞭嗎?走路瞭嗎?英語單詞背瞭嗎?早餐的卡路裏是否超標?坐在辦公室,無數亟待處理的信息狂風暴雨般地湧上電子屏幕和手機屏幕,十幾個窗口同時打開,每個人都成為數字移民,在虛擬的世界中真實地活著,不再具有專注力,不再耐心,無法深度思考。我們的記憶還有用嗎?我們還需要背誦詩歌、名字和史實嗎?維基百科可信嗎?網絡欺淩能被製止嗎?我們會不會是最後一批做白日夢的人?作者擔憂的是,我們這代人還能夠短暫地遠離互聯網,而齣生在00後的孩子,會不由自主地用拇指和食指放大一本雜誌上的照片。“缺失”被永遠地終結。
此必滅彼?大可不必!
作者認為:技術已經來瞭,我們為什麼要把我們創造齣來的東西刪除或歸零呢?技術無所謂好和壞,我們每個人各自決定要與技術進行多大程度的互動,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真正能夠從中獲益的東西是什麼?我們現在要如何生活?
這本書是希望引起大傢的反思,而不是開齣一張救世良方。不加思考地擁抱和一味地拒絕,都不是答案。絕對的拒絕,其實也是一種依賴。但你可以嘗試告訴你5歲的兒子,聖誕節期間,互聯網放假瞭;也可以像中國人一樣,擠上春運擁擠的火車,和傢人有一個真實的團圓。
##有话题性,但是废话太多,干货大概仅限于书标题。
评分##用虚构写作的方法写非虚构写作。
评分##因为信息时时充足,生活中“留白”的终结。就像梭罗住在湖畔,不是厌弃人类关系,反而是要寻找更深层的人性。不是彻底隔绝别人,而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接触,这样宁缺毋滥,有更深层的领悟。书中讨论,代际对网络认识的不同,网络原住民可能已经不懂“留白”,小孩用双指想放大一张纸质照片,隔绝网络就像是切掉一个内脏一样难受。我们不能忘却了反思、留白。书中关于网络云端,成为我们记忆,我们自己反而很少背诵的一章尤其有意思。网络的精确无比的记忆,和人类大脑的记忆很不同。通过背诵诗歌,而不是必要时搜索诗歌全文,我们似乎是内化了这些内容。而关于维基百科更是引人思考。
评分##用虚构写作的方法写非虚构写作。
评分##把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翻译成《看懂媒体》
评分##好久没看了
评分##用虚构写作的方法写非虚构写作。
评分##写的关于是互联网的发展对我们生活影响的一些反思,主观认为讲的比较浅显表面,而且举得都是国外的一些例子,我们读起来有些生硬和难以理解。这也是译作的通病。没有经历过“前互”的年轻人肯定会觉得有些矫情,哈哈。但我对作者的很多想法还是很能感同身受的。大赞作者的文笔以及庞大的知识系统。
评分##还能找到来时的路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