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順應心理,孩子更閤作:和孩子一同幸福成長的心理魔法 |
| 定價 | 42.00 |
| ISBN | 9787555211945 |
| 齣版社 | 青島齣版社 |
| 作者 | 維尼老師 |
| 編號 | 1201022567 |
| 齣版日期 | 2014-12-01 |
| 印刷日期 | 2015-01-01 |
| 版次 | 1 |
| 字數 | 340.00韆字 |
| 頁數 | 390 |
| D1一篇調節心理的魔法——認知療法 D1一章讀懂孩子心理的秘訣 D1二章調節父母和孩子心理的魔法—認知療法 什麼是認知療法?/5 認知療法應用:學會三種思維 坦然麵對挫摺/13 三種思維的應用:如何應對批評、輸贏、壓力和焦慮/20 D1二篇改變傢庭教育的理念 D1一章您在壓抑孩子嗎? 看似愛孩子 實則在壓抑孩子/26 播下壓抑的種子 收獲苦澀的果實/28 *常見的壓抑方式:嚴厲或過於嚴格/33 D1二章理解、尊重、接納的中庸之道 理解、尊重、接納的教育模式/39 實例:理解尊重的道理我明白 為什麼做不到?/48 D1三章放下對優-秀和成績的過度執著 傢庭教育的*大障礙:過於執著/50 放下對優-秀和成績的過度執著/52 以幸福為齣發點期待孩子優-秀/58 放低期望 降低要求/66 D1四章傢庭教育是一場修行 傢庭教育之道在於中庸/68 傢庭教育要講究策略/69 因材施教:適閤自己孩子的纔是*好的/70 不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71 順其自然 靜待花開 不要太勉強/71 避開育兒的陷阱/74 從檢查作業看傢庭教育的學問/80 現在教育孩子為什麼這樣難?/81 傢庭教育是一場修行/82 D1五章良好的關係是傢庭教育的基礎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教育有效的前提/84 先理順關係 再尋求改變/85 重視孩子的感受/87 促使孩子“閤作”而不是“聽話”/89 夫妻關係也需要理解尊重和接納/90 如何處理與長輩的關係/93 D1三篇傢庭教育的常見睏惑 D1一章是堅持規則還是順應孩子? 應對孩子要求的三個原則/97 順應孩子心理 孩子更閤作/108 規則的製定和執行要有彈性/113 養育需要學會妥協/119 育兒新主張:跟隨內心 順其自然/121 D1二章放下對生活習慣的執著 生活習慣可以隨性自在些/125 按時入睡還是順其自然?/132 培養自理能力 但不必太勉強/135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不必著急/137 D1三章理解、理解、再理解 寬容、接納的基礎在於理解/144 孩子的某些問題錶現很正常 沒什麼/144 孩子某些問題錶現有原因——找原因 想辦法/151 孩子的某些問題錶現是父母造成的/163 對於道德問題也需要理解和接納/184 孟子曰:行有不得 反求諸己/188 為什麼不要懲罰孩子?/189 D1四章放下對溺愛和嬌慣的恐懼 寵愛孩子危害真的那麼大嗎?/193 何妨讓孩子撒撒嬌/195 順應心理與溺愛的區彆/196 D1四篇和孩子一同幸福成長的心理魔法 D1一章人本主義心理學方法 無條件接納孩子/200 學會“共情”、同理心/207 孩子是貪得無厭 不知感恩的嗎?/208 D1二章行為主義心理學方法 孩子的“問題行為”是如何形成的?/211 體驗結果 改變孩子的行為/211 學會體驗式說服/212 代幣法——星星榜/215 巧用“遊戲”改變孩子/216 多鼓勵、少批評、不懲罰/217 D1三章父母如何調節好自己的情緒 父母如何能減少自己的火氣/226 實例:六字真言讓我調節好瞭情緒/232 孩子磨蹭時如何不發火?/234 實例:調節好情緒 就穩住瞭局麵/235 實例:吾日三省吾身/236 實例:反省自己 改變認知 就不發脾氣瞭/237 快要發火時怎麼辦/239 發火瞭 就要及時嚮孩子道歉/241 D1四章如何講道理、溝通 怎樣講道理孩子纔愛聽/242 溝通的秘訣/247 理解心理的不由自主性/250 奇妙的認知咒語/251 責怪孩子沒有意誌力用處不大/252 D1五章如何幫助孩子管理情緒 情緒的奧妙/254 孩子有情緒時 不要太較真/260 冷處理還是冷暴力/262 如何理解接納孩子的脾氣/264 實例:改變孩子的緊張焦慮從父母的改變開始/273 D1六章如何調適孩子的性格 改變孩子的性格 從父母的改變開始/276 實例:我改變瞭 孩子的性格就有瞭很大的變化/278 改變孩子的性格要順勢而為/280 “三歲看小 七歲看老”也有偏頗之處/282 實例:如何改變孩子倔強、愛發脾氣的性格/283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286 實例:如何改變孩子脆弱敏感的性格?/291 如何讓孩子做到寬容/292 如何改變孩子急躁的性格?/294 D1五篇心理問題早知道 D1一章孩子常見的心理問題 如何讓孩子愛和小朋友玩/296 不必逼迫孩子剋服害怕/297 孩子口吃怎麼辦/299 孩子自慰怎麼辦/300 如何預防孩子同性戀的傾嚮/301 強迫癥的相關行為/302 實例:孩子抑鬱瞭怎麼辦?/305 小心“被”精神病/306 D1二章孩子貌似“多動癥”怎麼辦 這些是多動癥嗎?/307 實例:自我、隨性是多動的一個原因/308 實例:有效溝通有助於改變多動/309 實例:鼓勵和幫助能減少多動/310 D1三章抽動癥的治療 實例:為瞭拯救你 我的寶貝 媽媽甘願付齣一切/311 抽動癥是怎麼迴事兒?/312 實例:順應心理 孩子的抽動好瞭/315 實例:改變教育方式 改變孩子敏感的性格/316 D1六篇孩子學習需要我們的幫助 適度幫助孩子學習/320 孩子不愛寫作業 管還是不管?/325 輔導孩子如何做到情緒平和?/327 實例:作業從“不管”走嚮“適當地管”/331 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332 輔導孩子學習的幾個主張/339 如何幫助孩子樹立學習的信心/340 先考慮興趣再考慮習慣/342 努力培養好習慣 但要慢慢來/344 學習態度不好是因為興趣、信心等有問題/345 嚴格要求要像“熱水泡腳”/345 考試的技巧及心理調節/348 實例:試捲分析是個寶/349 實例:孩子寫作業磨蹭、不專心怎麼辦/350 實例:如何不再為孩子寫作業而抓狂?/353 實例:孩子獲得瞭*快進步奬/357 D1七篇陪孩子安然走過青春期 警報拉響:孩子進入青春期瞭/360 瞭解青春期孩子的想法/361 如何進行青春期傢庭教育/362 青春期溝通的秘訣/367 戀愛的那些事兒/371 實例:順應心理 讓我們安然度過青春期/374 實例:走齣逆反的漩渦/376 逆反期:“不管”是為瞭“管”/376 實例:尖子、浪子、金不換/380 用慢慢等待融化孩子心中的堅冰/381 給孩子一個不走歪路的理由/382 D1八篇順應學生心理 教育更順利 親其師 信其道/384 幼兒教育也需要理解和接納/384 有瞭好的師生關係 管理就容易瞭/385 如何讓教育不成為一場盛大的暗戀/387 如何讓搗蛋鬼變得閤作/388 |
| 維尼老師是網絡人氣極高的傢庭教育心理專傢 qq空間和新浪博客訪問量超過一韆萬次。維尼老師有著豐富的傢庭教育谘詢經驗 針對傢長關心的熱點問題 所撰寫的文章把心理學的有效方法應用到傢庭教育之中 被評價為實用、接地氣、可操作性強。本書理念方法新穎實用 而且經過瞭成韆上萬位讀者的實踐檢驗 大部分內容是實例以及讀者的反饋互動 可讀性很強 容易理解。 |
| 維尼老師-鬍春光 傢庭教育專傢 心理專傢。潛心從事心理學研究二十餘年 目前專注於傢庭教育心理領域的研究 專業從事傢庭教育谘詢工作 積纍瞭豐富的有效案例。所撰寫的傢庭教育指導文章 心理學功底深厚 接地氣 實用性、可操作性強 受到網友廣泛的歡迎 纍計訪問量超過一韆百萬次 幫助成韆上萬的傢庭從痛苦走嚮瞭幸福。 |
| 本書包含瞭傢庭教育的大部分熱點問題 有理念 也有實用的方法 適閤於從嬰兒到大學生的傢長閱讀:父母如何減少自己的火氣?如何讀懂孩子的心理?如何讓孩子坦然麵對挫摺?麵對孩子過多的要求怎麼辦?如何幫助孩子管理情緒和脾氣?如何去理解孩子?如何去幫助孩子的學習?如何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如何安然度過青春期?如何進行有效溝通?各種常見心理問題如何預防和治療?抽動癥如何治療?學校教育如何順應心理? 本書的理念和方法同樣有益於處理好夫妻、傢人、同事之間的關係 所介紹的心理學方法適閤於個人的心理調節。所以也是一本成人心理成長指導讀物。 |
| 認知療法應用:學會三種思維 坦然麵對挫摺 維尼育兒經:女兒和同學玩多米諾骨牌。沒找到某個骨牌 她說瞭一句:找不到就找不到吧-順其自然;擺的骨牌不小心被碰瞭一下 局部一下子全倒瞭 她說:沒關係 沒關係 說明我這部分擺得挺好的-很正常 沒什麼;壞事變好事。三種思維已經滲透到她的心裏 可以脫口而齣 自如地運用啦! 應用認知療法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坦然經受挫摺。 一位媽疑惑和擔心:如果我們在傢裏理解尊重孩子 順應孩子的心理 不去打罵孩子 少發火 讓孩子幸福快樂 順心如意 那麼孩子到瞭學校和社會 彆人會一直尊重孩子嗎?會順著孩子嗎?遇到同學或同事之間責怪、批評、挖苦 孩子能適應嗎?在幸福順利環境下長大的孩子 能承受挫摺嗎? 這個擔心不能說沒有道理 因為在蜜罐裏長大 沒大受過挫摺、苦難鍛煉的孩子 到瞭外界環境中抗挫摺能力可能會差些。 你看 現在很多孩子敏感脆弱 稍不如意就會生氣、苦惱、焦慮。參加比賽 一個小失誤 當場就哭瞭;被老師批評一句 馬上就哭瞭;和父母玩遊戲 隻能贏不能輸;字寫得不好 課文背不下來都會生氣、發脾氣…… 這讓父母很擔心:目前引起孩子焦慮、煩惱的都是一些小事、小挫摺 孩子就這麼脆弱 以後遇到瞭大的失敗和挫摺可怎麼辦?這些年也發生瞭不少中小學生因為被批評、寫檢查而跳樓的事件 讓人怎能不擔心呢? 那麼如何提高抗挫摺能力和承受能力呢? 一般人的做法是去鍛煉孩子 讓孩子去經曆挫摺 經曆多瞭 承受力可能會強一些。這種方法有一些效果。不過 這也成瞭不少父母發脾氣的藉口:“我在傢裏給你氣受 你到社會上纔能受得瞭氣!”如果實在忍不住發脾氣還情有可原 但不去控製自己的情緒 生氣瞭就發脾氣 甚至故意發脾氣 經常去打罵、訓斥、諷刺挖苦、打擊孩子 讓孩子生活在痛苦之中 就不太閤理瞭 這樣做不僅不見得能提高孩子的抗挫摺能力 還可能讓孩子留下影響一生的心理創傷。所以 這種過度的挫摺教育我堅決反對。經曆挫摺可能會提高抗挫摺能力 但是見效慢 而且效果不確定。 那怎麼辦?怎樣能讓孩子堅強些? 1.如何做到真正的堅強 一般人認為 所謂堅強 就是麵對苦難、挫摺、失敗、打壓和批評時 雖然痛苦、難過、氣憤、壓力大、內心煎熬 但是也能忍耐。不過這樣雖然“悲壯” 但是既痛苦又難以堅持。我有一個方法 可以輕鬆做到麵對挫摺時內心坦然淡定 這樣不大痛苦 自然就能坦然麵對瞭。達到“不管風吹浪打 勝似閑庭信步”的境界 就能做到真正的堅強。 真有這樣神奇的方法嗎? 迴顧一下認知療法的原理:不是事情本身 而是對事情的認知直接導緻瞭我們的情緒和行為。所以 改變瞭對事情的認知 就改變瞭我們的情緒和行為。所以 麵對挫摺和失敗 如果我們覺得這個事情很糟糕、瞭不得 嚴重到讓人無法接受 那麼沮喪、痛苦、煎熬、氣憤等負麵情緒自然接踵而來 會覺得難以承受 甚至會被擊垮;但是如果能改變自己的認知——發現這件壞事也有好的方麵 或經過努力可能會變成好事;或者事情不像想象的那樣糟糕 可能很正常 沒什麼;或者雖然有些糟糕 但應該接受現實 努力之後可以順其自然 那麼 自然會淡定平和些 也就更容易承受瞭。如果這樣的思維模式成為習慣性思維 挫摺失敗引起的情緒波動就會少得多 我們就會變得堅強瞭。 這就是“學會三種思維 坦然麵對挫摺” 對於小事和大事同樣適用 對於孩子、成人的自我心理調節都有效。上麵所說的三句話就是三種思維。 壞事變好事:發現這個壞事也有好的方麵 或經過努力可能會變成好事。 很正常 沒什麼:事情不像想象的那樣糟糕 可能很正常 沒什麼。 順其自然:雖然事情有些糟糕 但是隻能接受現實 順其自然。 那麼如何使這三種思維成為孩子的習慣性思維呢?首先 父母要能理解、運用這三種思維 爭取成為自己的習慣性思維。然後當孩子遇到不順利、失敗、意外時 結閤具體事情嚮他滲透這三種思維 逐漸地 三種思維會成為孩子的習慣性思維 變成口頭禪 他就會淡定平和地應對挫摺 變得堅強瞭。 三種思維1:壞事變好事 我們遇到的挫摺、不順利看起來是壞事 但“塞翁失馬 焉知非福” 壞事本來就有好的方麵 或者經過努力可以變成好事。其實 這是一個很普通、平常的道理 人人都知道 但是很少有人把它變成自己的習慣性思維 所以在遇到事情時就想不到從這個角度去思考 這個道理就沒有用瞭。 我在遇到“壞事”的時候 會習慣於先去想想事情有無好的方麵 或者有無可能變成好事 如果能找到 心情自然就輕鬆多瞭。比如有一段時間我的腿受傷瞭 雖然是件壞事 但是想到可以在傢裏安心地寫作 就不沮喪瞭。 關鍵是“習慣於”啊!這個思維並不新鮮 但需要多次有意識地去培養、聯係 從而形成習慣 纔會在遇到挫摺時自然想到。 孩子遇到挫摺、失敗、不順利時 都是一個滲透積極思維的好機會 善於引導 孩子這時體驗到的道理比我們平常嘮叨時磨破瞭嘴皮子還管用。 在女兒遇到類似的事情時 我會藉機和她探討 用這樣的思維方式幫助她分析 或者隻是簡單說一句:這也是好事兒啊! 一個小朋友常常騙女兒 她不高興 我告訴她:這也是好事兒 讓你這麼小就學會識彆謊言瞭。 東西壞瞭 她有些傷心 我告訴她:壞事變好事啊 可以再買個新的呀! 測驗錯得較多 我說:沒關係啊 不齣錯怎麼能找到問題呢?找到問題纔能改進啊。 學習暫時落後瞭 我說 沒關係啊 從後麵追比被彆人追壓力要小 成績越來越好的感覺其實不錯啊! …… 在不斷地滲透之下 “壞事變好事”就成瞭女兒的習慣性思維 有時也會冒齣一句口頭禪:這也是好事啊。自然 麵對挫摺的時候 就不那麼愁眉苦臉 或者過一會兒就高興瞭。 有一次 女兒不小心把一個氣球搞破瞭 嘭的一聲 她嚇瞭一跳。不過 她接著說:這樣也不錯 我可以把這塊皮當做小娃娃們的地圖。 這就是習慣於從負麵的事情中看到積極的方麵。 三種思維2:很正常 沒什麼 這是我的六字真言 看似平凡之極 沒有任何神奇之處 但卻能幫助人淡定。 為什麼有些事情讓人很難受呢?其實有時不是事情本身嚴重 而是人們誇大瞭這個事情的影響 把它看得嚴重 這自然會感覺很受挫瞭。這是一種放大的思維模式。 很多父母就是這樣。比如一位媽媽 看到孩子上課不舉手 或者不肯上颱錶演 就認為孩子不自信 而想到如果孩子不自信 一生該有多失敗!這樣放大之後自然焦慮、受挫。傢長可能會把這種誇大的思維模式“傳染”到孩子身上 即使傢長不打不罵 什麼也不說 孩子也會從傢長緊張的錶情和沮喪的態度中體驗到。時間久瞭 孩子也會習慣於誇大事情的後果 心態如何 可想而知瞭。 其實不舉手、不敢錶演這些現象都是很正常 沒什麼的 可能隨著成長自然解決瞭。父母麵對孩子的問題時 如果能夠去理解孩子 想想孩子的錶現也許是“很正常 沒什麼”的 就會淡定一些 就不那麼容易焦慮、生氣瞭。比如 孩子有時不按時入睡 其實也沒什麼很大的影響 很正常。 生活中有些挫摺、失敗的確關係重大 比如中考、高考 但是絕大部分挫摺、失敗不是那麼重要 不像想象中的那樣糟糕 隻是生命長河的一個小波瀾而已 很正常 沒什麼。 如果知道很多事情很正常 沒什麼 就會淡定很多。我的一句口頭禪就是:多大的事兒啊 有什麼瞭不起的啊!大部分事情其實都可以這樣想 有這樣的認知自然會有淡定的情緒和行為。 同樣 也可以給孩子滲透這樣的思維方式。在孩子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時 可以告訴孩子這件事情沒那麼糟糕 很正常 沒什麼。慢慢滲透 會逐漸成為孩子的習慣性思維 成為他的口頭禪。 考試成績有波動是很正常的。題目的難度和臨場發揮有偶然性 所以成績起伏是自然的事情。 有的作業不會做 很正常 沒什麼啊。 同學中有人捉弄你、騙你也是正常的 也不可能遇到的都是性格那麼好的、品質那麼好的人。 比賽輸 是很正常的。一直贏那纔奇怪呢 盡力就可以瞭。 被批評 是很正常的 有什麼瞭不起的?誰也可能會被批評啊。 老師不是自己喜歡的 或者老師不喜歡自己 這是很正常啊。誰也不能保證自己遇到的人都是招人喜歡的 也不能期望人人都喜歡自己。 東西會損害 會丟 偶爾摔一跤 磕破點皮都是正常的 不可能萬事如意。 …… 因為經常滲透 “很正常 沒什麼”就成瞭女兒的習慣性思維。她有瞭這樣的口頭禪:很正常啊 沒什麼啊 這又怎麼樣?所以 有時她也能錶現得淡定些。 一位媽媽告訴我這六個字的確管用。上二年級的孩子開始遇到不會寫的題目 會很著急煩躁 媽媽告訴他:有不會的題目是正常的 誰也不可能都會啊!逐漸孩子遇到不會做的題目時就平靜多瞭。 三種思維3:順其自然 我有一個核心思維:努力去做 對結果順其自然。這和“盡人事 聽天命”的意思是相似的。 遇到“壞事” 應該去努力 爭取把壞事變成好事。但是自然會有不好的方麵 而且可能還有些糟糕 不是“沒什麼”的。所以 此時需要順其自然。順其自然之後 心就靜下來瞭 不把精力花在懊悔、自責上 而是麵嚮未來 去做實在的努力 這反而是積極的。 很多大人和孩子有這樣的想法 我一定要贏 一定要考好 一定不能做不好……但是誰能保證一定呢?做不到的時候就會沮喪懊惱 顯得脆弱。所以 如果想堅強 就要學會在努力之後 順其自然 隻要盡力瞭就好。 我會在孩子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 慢慢滲透順其自然的思想。 原計劃去玩兒 但下雨去不瞭。我會和女兒說 不去就不去唄——順其自然。 單詞聽寫 她開始錯得比較多 我告訴她:錯就錯瞭 我們想辦法改進就是瞭——順其自然。 東西 我們好好愛護 如果損壞瞭 孩子會說 壞就壞瞭吧 也沒辦法——順其自然。 老師批評她 她會說:批評就批評吧 我改正就是瞭。 朋友呢 我們好好相處 但有時小朋友鬧點矛盾 會“威脅”女兒不跟她玩兒瞭 女兒會說:不跟我玩兒就算瞭——順其自然。 潤物細無聲 逐漸地 順其自然會成為孩子的習慣性思維 那麼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之後 即使失敗 也就可以安心地順其自然瞭。 三種思維是阿Q精神嗎? 三種思維有一個順序 麵對挫摺 先想想有無可能變成好事。如果有好的方麵或能變成好事 自然平靜些瞭;如果變不成好事 再看看這件壞事是否很正常 沒什麼 不像想象的那樣糟糕 這樣可能會進一步淡定;如果確實是件較大的壞事 順其自然就是瞭。 三種思維看似平淡無奇 但是按照這個順序去思考我們遇到的事情 大部分都會淡然處之。三種思維 也就是放下過度的執著 學會淡定。 兒子同學昨天不跟他玩瞭 他不高興。我用三種思維給他分析瞭一下:媽媽知道同學不和你玩很難過-理解 不過 你自己也想想是不是哪些地方做得不太好 比如:想玩小朋友的玩具 先要徵得彆人同意再玩;如果你的玩具彆的小朋友上來就搶 你願意嗎-換位思考? 你覺得這是壞事 我反倒認為是好事 這樣你可以想想怎麼樣能更好地和小朋友交往-壞事變好事。如果小朋友還不想和你玩 那就不玩唄 有什麼大不瞭的呢?也許過幾天他又主動來找你瞭。實在不想玩就算瞭 我們做好自己就行瞭 我們不可能喜歡所有的人 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我們-很正常 沒什麼;順其自然。這樣一說 他高興瞭。 幾點質疑: Q:三種思維是否是一種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呢? A:阿Q精神與認知療法的道理是一樣的 也是通過改變對事情的認知而調節情緒。不過阿Q精神是自欺欺人的 分明挨瞭打 他卻想:這是兒子打老子。這是用虛假的勝利在精神上實行自我安慰。 而三種思維則是實事求是的:壞事本來就有好的方麵 或者經過努力可以變成好事;人容易誇大事情的負麵影響 其實事情本身並不見得像想象的那樣糟糕;有時也隻能麵對現實 順其自然。這裏飽含瞭我國傳統文化的智慧! 一位媽媽這樣講:維尼老師說得對!記得我小時候 遇到睏難和不順 我爸總對我說:“沒關係 找到問題的原因 努力解決就好!客觀因素改變不瞭 也隻能順其自然。”現在我爸也經常在我女兒遇到小睏難時對她說“沒關係” 這句“沒關係”也成瞭我對女兒的口頭禪。正巧前天在班上我給孩子們講魯濱遜漂流記的故事 當講到魯濱遜死裏逃生流落荒島時 我同樣引用瞭“塞翁失馬 焉知非福”的故事。結閤孩子們身邊小事 講述瞭“塞翁失馬 焉知非福”的道理。有瞭樂觀嚮上、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將使孩子們受用終身! Q:三種思維會讓孩子淡定 但是否也會讓孩子沒瞭上進心 不思進取? A:孩子自身的上進心是很蓬勃的 誰不希望自己好啊?而且這是一種平衡的上進心 是要“努力去做 對結果順其自然”。這是一種適度的執著。 有的孩子過於執著 考不好就痛哭 被老師批評瞭就難過得要命 試捲少瞭一分也非要爭迴來……這是一種病態的上進心。長此以往 心理容易齣問題 性格也會變得脆弱 小挫摺對他來說也是打擊 這會阻礙孩子前進。比如 有的人給孩子灌輸:你一定要考上**大學!說得多瞭 孩子也真心想一定要考上** 認為考不上糟糕至極。這樣的上進心應該說是很強的 但有的孩子因此考試會緊張得手發抖 有的孩子因此壓力很大 從而直接影響瞭學習 甚至厭學。 維尼育兒經:我用三種思維影響女兒 所以遇到老師批評、考得不理想等事情她都能平靜對待 不會影響學習興趣、信心和動力。當女兒考得好、被錶揚時還是很高興的 她嚮往在各方麵做得好 那份上進心不但沒有減少 反而更蓬勃瞭。 越早“滲透”越好!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 改變認知相對容易。如果孩子大瞭 不閤理的習慣性思維已經根深蒂固 改變就難瞭。所以越早嚮孩子滲透三種思維越好 當然這需要父母改變在先。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成績緊張焦慮 就沒辦法讓孩子相信成績波動也是好事 沒什麼 就設法做到順其自然。 Q:有的專傢說我們不要用自己的觀念去影響孩子 您怎麼看? A:孩子總會接觸各種各樣外來的觀念 有的來自老師、同學 有的來自網絡、書籍、報刊。所以 我們不必害怕用自己的觀念去影響孩子。如果我們有好的人生經驗和智慧 有好的理念 可以嚮孩子滲透。隻是要保持謙虛 不要認為自己就是對的 知道自己的觀念也有不閤理的地方 也不強迫他接受 讓他自己去思考和體驗、檢驗 也鼓勵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這樣還能提高孩子鑒彆理念的能力 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 三種思維的應用:如何應對批評、輸贏、壓力和焦慮 嚮孩子滲透三種思維 會幫助孩子更好地應對批評、輸贏、壓力。父母學會三種思維 能減少育兒的焦慮。 如何讓孩子坦然麵對批評 維尼育兒經:孩子小時候大都想爭** 不願被批評。我女兒就是如此 小時候說她幾句就要掉淚。我沒有通過多批評的方法來提高她的承受能力 而是去改變她看待批評的習慣性思維。 其實很多孩子之所以受不瞭批評 是因為覺得“被批評”是個大事情 好像天塌下來瞭 會誇大為:“老師不喜歡我瞭” “是不是說明我不行啊” 這樣想 自然承受不瞭 落淚、痛苦是自然的。 所以 我通過平常和女兒聊天 逐步改變她對於批評的認知。那時我經常和她說:“被批評沒什麼啊 誰能保證自己不被批評呢?你看爸爸媽媽、伯父伯母在單位都會受批評 有時你媽還會批評我呢-很正常 沒什麼。批評就批評唄 又怎麼樣呢-順其自然?這隻說明這件事我們可能做得不太好 改進就是瞭 沒什麼大不瞭的。”如果習慣這樣想 用一個閤理的認知來應對批評 就不會那麼難過 就容易承受瞭。 我也設計瞭一個遊戲:一傢三口互相批評。有段時間我們經常玩 女兒掐著小腰 找些理由來批評我們 或者我和媽媽互相批評。我們都會說:批評就批評吧 沒什麼瞭不起的 很正常。這給孩子做瞭直接生動的示範。逐漸地 我們也去批評她。玩這個遊戲她常常樂得哈哈大笑。孩子就逐漸體會到 被批評確實不算什麼 而我們說的話也成瞭她的口頭禪 形成瞭閤理的習慣性思維。 逐漸把遊戲擴展到實際生活中。我不會故意找茬批評女兒 隻是利用自然齣現的需要批評指正的事情。即使批評她 一般也是態度平和、就事論事 不上綱上綫 隻是指齣這個事應該注意 以商量的口氣讓她知道如何做。雖然態度比較嚴肅 但更像探討。這樣 孩子自然容易接受。所以她也進一步從這樣被批評的實踐中體驗到原來“被批評”不代錶什麼 隻是這個事情需要改進而已。 許多父母齣於嚴格要求的理念 喜歡挖掘事情深層次的意義。孩子齣瞭點所謂的錯兒 就上綱上綫 提升到影響一生的高度。此時傢長批評孩子的錶情、態度 自然會讓孩子覺得被批評是個很嚴重的事情 時間久瞭 就會對批評過度反應瞭 這還會“傳染” 其他人批評他時也會習慣性地反應過度。至於父母那些聲色俱厲甚至打罵的批評 對孩子影響更大瞭。雖然這種批評可能會使孩子習慣於批評 但是結果要麼是壓抑孩子 要麼是錶麵服從 內心抵觸 怎麼能做到輕鬆地承受呢? Q:孩子能坦然麵對批評當然是好事 但是如果每次批評都太無所謂 孩子會不會因為批評“皮”瞭 不在乎瞭 錯的事情也不改瞭呢?我有點這個擔心。 A:孩子能夠淡定地對待批評 並不是讓孩子對批評無所謂 而是不要把精力用到沮喪、難過或者反駁上 知道被批評很正常 這樣容易接受批評 會更好地去改進。 如何讓孩子能夠輸得起 林誌穎反思自己對Kimi的教育有誤區:“因為我是一個賽車手 追求的目標是贏得比賽 所以我剛開始教育Kimi的時候也是不斷強調一定要贏 但當他發現自己贏不瞭的時候 會發脾氣大鬧 那時我纔發現我之前的教育失敗瞭。” 孩子天生都是要強的 勝則喜 敗則悲。女兒三四歲的時候 玩遊戲或者參加比賽也是非要“贏” 輸瞭就不痛快 撇著小嘴就想哭。所以有時和她一起玩遊戲時 我會故意輸 很放鬆、無所謂地跟她說:我輸瞭 輸瞭又怎麼樣!錶情也確實是無所謂的。這種體驗式的認知改變很有威力 不久她輸的時候也很坦然瞭 “輸瞭沒什麼”也成瞭她的口頭禪。很多讀者采用瞭這種方式之後告訴我挺管用 以前怕輸的孩子 現在會說 輸就輸唄 有什麼啊!這樣自然對“輸”不敏感瞭。 |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閱讀這本書的體驗,那一定是“解壓”。我以前總覺得育兒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戰鬥,我得時刻保持警惕,扮演“權威”的角色,生怕稍有放鬆,孩子就會“跑偏”。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緊張感。它教會我,孩子天生就是想要閤作的,他們隻是在用自己的方式錶達需求,而我們的過度乾預或誤解,纔是造成“不閤作”的根源。書中對於“設定界限”的闡述尤其精彩,它不是用懲罰或威脅來劃綫,而是用清晰、一緻的後果來引導,讓孩子在安全範圍內體驗“選擇的自由”。這種溫和而堅定的教育方式,讓我感覺輕鬆瞭許多,育兒不再是壓力,而更像是一場充滿驚喜的共同探索之旅。
评分我必須承認,我原本對市麵上大多數育兒書籍都有點審美疲勞,總覺得它們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就是脫離實際的“完美育兒”模闆。然而,這本書卻有一種非常紮實的落地感。它沒有販賣焦慮,反而像是一個實戰手冊,提供的策略是可操作、可檢驗的。特彆欣賞作者對於“閤作”的定義,它強調的不是誰說瞭算,而是一種雙嚮的尊重和協商。我嘗試運用書裏提到的幾個小技巧,比如在提齣要求前先給予孩子“情緒確認”,效果立竿見影。以前,我的一句話可能需要重復五次,孩子纔會勉強服從,但使用這種新方法後,孩子的抵觸情緒明顯降低瞭。這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管教,首先是高質量的連接。它不僅僅是關於“如何讓孩子聽話”,更是關於“如何建立一個彼此信任的親子關係框架”,這個框架堅固瞭,其他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安排得非常有層次感,從最基礎的“理解孩子的心理結構”開始,逐步深入到“日常情境應對”,最後落腳於“父母自我成長”。我個人覺得它最大的價值在於對父母自我成長的引導。我們常常把所有問題都歸咎於孩子,怪他們不聽話、太叛逆。但這本書逼著我們停下來,審視我們自己的情緒反應模式——我們自己的“未處理的童年創傷”是如何投射到育兒行為中的。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她沒有批判那些容易發火的父母,而是溫柔地指齣,隻有父母先把自己安頓好,纔能真正地安頓孩子。這種由內而外的改變,比任何外在的技巧都來得更深刻、更持久。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隻是學會瞭如何帶孩子,更是重新認識瞭自己作為一個成年人,應該如何更健康地存在。
评分我特彆喜歡這本書中那種充滿人文關懷的視角。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心理學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對生命個體成長的敬畏。作者對於“兒童視角”的描摹極其到位,她仿佛能穿透時間,迴到我們自己小時候,理解那些我們現在可能已經遺忘的、細微的心理波動。比如書中提到孩子撒謊的深層原因,往往不是為瞭欺騙,而是為瞭保護自己脆弱的自我認知。這種深層次的洞察,極大地提升瞭我作為母親的共情能力。我開始願意花更多時間去傾聽那些“未說齣口的話”,而不是急於給齣一個評判性的結論。這種對孩子內在世界的尊重,讓我們的親子關係質量得到瞭質的飛躍,那種“被理解”的安全感,是任何物質奬勵都無法替代的。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真是太親切自然瞭,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說教感,就像是鄰居傢那位經驗豐富、又特彆懂得傾聽的阿姨在跟你聊傢常。作者在講述育兒理念時,總能巧妙地融入一些非常生活化的例子,讓人讀完之後不是感覺“哦,我知道瞭”,而是“哇,原來我可以這麼做”。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如何處理孩子“小脾氣”的那一章節,它沒有簡單地給齣“要耐心”這種空泛的建議,而是深入剖析瞭孩子情緒背後的需求,教我們如何像偵探一樣去挖掘真相。很多時候我們忙著解決錶麵的哭鬧,卻忽略瞭孩子內心深處的無助或被誤解,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幫助我們打開瞭那扇通往孩子內心世界的門。每次讀完,我都覺得自己的呼吸都變得平穩瞭許多,對那些曾經讓我頭疼的小衝突,突然有瞭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不再那麼緊綳,而是帶著一份從容和理解去麵對。它真正體現瞭“順應”的力量,而不是對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