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懂得,是好的愛
定價:29.8元
作者:李躍兒
齣版社:長江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35477811
字數:198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兒童教育專傢數十載心血之作
父母讀懂孩子內心的早教寶典
硃永新、李鎮西、孫雲曉、盧勤、周國平聯袂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為幼教專傢李躍兒的著作,以兒童發展心理學理論為依據,以造就“因教育而美好”的傢庭為目標,圍繞著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不同發展需要以及傢長的期待,用自然而深情的心靈獨白、真實的生活場景下深刻的心靈對話、美好而耐人尋味的親子教育故事、典型的教育案例分析和點評,揭示並深入解決傢庭教育中所可能齣現的主要問題,在此基礎上,從孩子與自己、孩子與他人、孩子與傢庭、孩子與學校、孩子與社會、孩子與自然等關係和相應的生活情景齣發,幫助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會環境下的傢庭係統地設計齣一係列立足於傢庭生活本身、簡單易行、效果顯著的傢庭教育活動。期望讓每一位傢長更瞭解自己的孩子,因為,懂得,纔是對孩子的愛。
目錄
作者介紹
李躍兒,知名美術教育傢、油畫傢;李躍兒教育創始人,“李躍兒芭學園”創辦人;後由美術教育轉入幼兒教育,上海行健職業學院學前教育係特聘教授;曾為《父母》雜誌教育答疑專傢、央視少兒頻道簽約專傢。著有《誰拿走瞭孩子的幸福》《誰誤解瞭孩子的行為》《誰瞭解孩子成長的秘密—關鍵期關鍵幫助》《把幸福還給孩子》《幼兒園那些事兒》等書。
2004年,榮獲第三屆中國國際傢庭教育論壇“華錶奬”和“形象大使”稱號。
2006年,榮獲“2006年中國幼兒教育百優十傑”(名)稱號。
2009年,榮獲“2009中國民辦幼兒教育十大傑齣人物”稱號。
2013年1月22日,作為“教育創新者”的代錶之一,參加瞭搜狐教育的2012年度盛典,並獲得“教育木蘭奬”。
文摘
有一種蔓延全國的“三年級現象”,是說這類幼兒在小學的年大都是班裏的尖子,因為很多知識以前都學過瞭。到瞭二年級成績也行,不用功也能取得好成績。到瞭三年級有一些孩子就突然感到學習很吃力,因為背會的知識已經用得差不多瞭,之前的早期開發使得孩子把精力過多地用在瞭死記硬背上,忽略瞭大腦工作能力和學習方法的創造,以及學習內在動力的培養。
有一個漂亮女孩被幼兒園小朋友稱做“小公主”。小公主齣生之前,奶奶天天盼著兒媳能給她生個孫子。齣生時,在産房外焦急等待著的奶奶發現是個女孩,一句話沒說掉頭便走。
受到打擊的媽媽發誓要把女兒養育成人見人愛的孩子。四年時間,媽媽每天把孩子打扮得像花朵一樣,無論走到哪裏,都能引起彆人的注意,被人稱為小公主。直到有一天,媽媽發現女兒對事物關係的辨彆能力要比其他孩子弱許多,對數字的概念竟然還不如一個兩歲半的孩子,因為她無法將“四的數字”與“四的數量”配對。
媽媽著急瞭,她製定齣詳細的學習計劃,每天一遍又一遍地教女兒。一嚮嬌生慣養的小公主怎能承受這樣的重壓?所以,每次的教學都會在女兒的大哭和母親的心痛中結束。
無奈之下,媽媽將女兒轉到孩子之傢,小公主的公主裙被老師脫下,換上普通的衣服。之後,不到兩個星期,小公主從一個公主變成瞭普通人——滿嘴髒話,行為粗暴,所有的小朋友和老師都被她打罵遍瞭。去掉瞭虛假做作的外殼,她一時無法找到真實的自我,便自然地將以前從周圍人身上吸收的不良行為錶現齣來瞭。
這是一個典型的“以傢長為本”的案例。小公主的媽媽無視孩子的發展規律,以自己的想象和好惡左右孩子的成長軌跡,差一點害瞭孩子。
美國孩子心理學傢格塞爾在1929年做過一個的實驗。格塞爾選擇瞭一對雙生子進行對比研究,在試驗之前,他已經肯定雙生子的行為發展水平是相當的。在雙生子兩歲零兩個月時,研究人員對雙生子A進行爬樓梯、搭積木、運用詞匯等訓練,而對B則不進行相應訓練。這種訓練持續瞭六周,其間A比B更早地顯示齣某些技能。六周過後,當A能夠達到學習爬樓梯的成熟水平時,纔對B進行集中訓練,發現隻用少量的時間,B就達到瞭A的熟練水平,又經過瞭兩周的訓練,A和B的能力已經沒有差彆瞭。
研究結果使格塞爾斷定,孩子的學習取決於他的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程度。如果教育以成人為本,孩子成長的真理就會被忽視,孩子的潛能就會被破壞。
序言
這本書最難能可貴的一點,在於它傳遞齣一種令人信服的“落地性”。許多理論書籍讀完後,閤上書本,生活依舊如常,感覺那些道理隻存在於紙麵之上。然而,這本書中的許多理念,我在閱讀過程中就忍不住嘗試在日常生活中應用,並且很快捕捉到瞭積極的變化。比如,關於如何處理負麵情緒的描述,它提供的方法非常具體且具有操作性,不需要復雜的儀式或昂貴的工具,隻需要調整觀察問題的角度。這種“即學即用,即用即顯效”的體驗,極大地增強瞭我對作者洞察力的信任。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改變並非一蹴而就的宏大宣言,而是無數個細微、覺察到的瞬間纍積的結果,這本書就是幫助我積纍這些瞬間的“工具箱”。
评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心理成長領域的讀者,我不得不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來審視我們與周圍世界的關係。它沒有采用那種居高臨下的指導口吻,而是更像一種並肩前行的探討。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界限”的論述,它沒有簡單地將其定義為“拒絕”,而是拓展到瞭如何更健康地去“連接”與“共存”。書中分析瞭許多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容易陷入的誤區,並且提供的解決方案不是僵硬的規則,而是一係列靈活的思維框架。這使得讀者在麵對具體問題時,能夠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調整和運用,而不是死闆地套用模闆。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在書頁旁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感悟和反思,這證明瞭它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一次深度的自我對話的催化劑。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硬殼的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那種觸感立刻提升瞭閱讀的儀式感。翻開扉頁,油墨的清香混著紙張的微澀,構建起一個讓人安心的閱讀空間。我特彆喜歡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號大小適中,行距疏密有緻,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其中,眼睛也不會感到明顯的疲勞。封麵設計上,那種留白的處理和色彩的搭配,透露齣一種剋製而有力量的美感,讓人在喧囂中瞥見一隅寜靜。裝幀的細緻之處,比如側邊書口的打磨,都體現瞭齣版方對書籍本身的尊重,這已經超越瞭一般的工具書範疇,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拿到這本書,就忍不住想把它放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不隻是為瞭內容,更是為瞭這份精心的製作工藝。它讓我重新燃起瞭對實體書的喜愛,那種指尖劃過紙張的真實觸感,是電子閱讀永遠無法替代的溫暖記憶。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清晰,每一章的過渡都顯得自然而流暢,仿佛一條精心編織的河流,引導著讀者從一個水潭流嚮下一個更開闊的湖泊。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章節末尾設置的“小結”或“反思提問”部分,這些設計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主動性和互動性。它們不是簡單的內容重復,而是指嚮更深層次的內省,促使你將書中的理論與自己的真實體驗進行碰撞和驗證。我發現,當我帶著這些問題去迴顧前文時,許多原本一掃而過的內容,突然間閃現齣全新的光芒。這種循序漸進的知識構建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復雜概念的門檻,讓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心理學概念變得觸手可及,讓學習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初讀時會覺得有些平實,甚至帶著一種娓娓道來的樸素感,但正是這種不加雕琢的真誠,纔使得其中的觀點更容易滲入人心。作者的敘事手法非常巧妙,她似乎沒有急於拋齣宏大的理論,而是通過一係列看似日常、瑣碎的生活片段來構建她的思想體係。這種“潤物細無聲”的錶達方式,反而構建瞭一種強大的說服力。讀到一些關鍵章節時,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流淌齣的那種深厚的生活積纍和冷靜的觀察力。語句中偶爾齣現的比喻,既貼閤生活實際,又富有哲理的深度,讓人在會心一笑的同時,陷入更深層次的思考。它不像某些暢銷書那樣追求爆炸性的衝擊力,而是像一位智慧的長者,慢條斯理地為你剖析事物的本質,讓人感覺每讀完一個段落,心頭都會被點亮一盞小小的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