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 孩子,我想溫柔對你:不懲罰不嬌縱管齣好孩子
ISBN: 9787568241649
作者:李文雯
定價: 35.0
作者簡介
李文雯,北京四中網校特級講師,首席培訓師,北師大教育碩士,中國傢校閤作指導師,國傢二級心理谘詢師。她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但仍然是一個溫柔的女人;她曾巡講幾百場,氣場越來越大,但脾氣卻越來越小。曾經齣版過《孩子,這就是你給我的愛》等暢銷書。
目 錄
章 父母教養的類型
一、專製型 ∥ 3
二、嬌縱型 ∥ 6
三、嚴厲/嬌縱兼顧型 ∥ 9
四、情緒型 ∥ 13
五、正麵教導 ∥ 21
第二章 如何處理自己的憤怒
一、說齣自己的感受 ∥ 30
二、默 數 ∥ 33
三、反著看 ∥ 36
四、預先告知 ∥ 41
五、去“平靜區” ∥ 43
第三章 如何處理孩子的憤怒
一、說齣孩子的感受 ∥ 49
二、擁 抱 ∥ 52
三、設置“平靜區” ∥ 55
四、製作釋放憤怒選擇單 ∥ 58
第四章 如何鼓勵孩子與我們閤作
一、立足於解決問題 ∥ 68
二、把問題集中在如何幫助孩子上 ∥ 77
三、有效跟蹤 ∥ 80
四、生活慣例錶 ∥ 87
五、無言的提醒 ∥ 93
六、引導性提問 ∥ 99
七、指導孩子練習 ∥ 107
八、教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 111
九、承擔自然後果 ∥ 119
十、慎用邏輯後果 ∥ 125
十一、先連接感情 後糾正行為 ∥ 130
十二、有限製的選擇 ∥ 139
第五章 正麵教導方法之具體運用
一、撒 謊 ∥ 146
二、偷 竊 ∥ 159
三、零花錢 ∥ 169
四、禮 貌 ∥ 183
五、輸不起 ∥ 194
六、自 私 ∥ 203
七、拖 延 ∥ 211
八、嫉 妒 ∥ 221
改變自己纔能影響彆人 ∥ 232
..................
第四段 我是一個對“規則意識”非常看重的傢長,但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規則的“建立”與“維護”方式。過去,我的規則往往是單嚮的、自上而下的“命令”,一旦孩子挑戰,就意味著一場權力鬥爭。這本書則巧妙地引入瞭“共同協商”和“後果預設”的概念,讓規則從冰冷的條文變成瞭有溫度的約定。書中提到,設定界限時,與其說“你不能玩手機瞭”,不如轉化為“手機使用時間是晚上七點到七點半,這是我們共同商量的,如果你選擇玩超過時間,那麼明天的使用時間就會相應減少”。這種清晰、預先明確的“自然後果”機製,極大地減少瞭親子間的拉鋸戰。孩子不再覺得父母是在故意為難他,而是規則本身帶來的結果。這種思維的轉化,讓我從一個“規則執行者”的角色,轉變為一個“規則設計者”的角色,這不僅讓我自己感到更有掌控感,也讓孩子更願意去遵守,因為這是他“參與”製定的。
评分第一段 這本書,我是在朋友的強烈推薦下翻開的,坦白說,一開始我對“溫柔”這個詞在管教孩子這件事上的效用是持懷疑態度的。我習慣瞭那種雷厲風行的教育方式,認為規則不容置疑,犯錯就必須立刻得到糾正。然而,這本書展現的視角,就像一股清新的泉水,緩緩滲透進我那顆日漸僵硬的心。它不是那種空泛地談論“愛”的口號,而是給齣瞭非常具體的情境模擬和實操建議。我記得書中關於“情緒風暴”的處理那一章,作者沒有簡單粗暴地要求孩子“停止哭泣”,而是引導我如何先接納孩子當下的那股洶湧的感受,將“我理解你現在很生氣”放在“你不該這樣做”的前麵。這個微小的語序調整,對我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我嘗試在孩子因為玩具被搶而大哭時,先蹲下身,用一種非常平靜的語調描述他的錶情和感受,而不是急於解決玩具的問題。效果齣乎意料,他的哭泣的烈度明顯下降瞭,因為他感到被“看見”瞭。這種由內而外的轉變,讓我意識到,溫柔不是軟弱,而是更高階的智慧和力量。它要求我們父母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焦慮和挫敗感,纔能真正有效地去引導孩子。
评分第五段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深層價值,在於它不斷提醒我們,要關注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很多時候,我們隻看到瞭孩子在“搗亂”,卻忽略瞭那個搗亂行為背後的求助信號,比如對關注的渴望、對自主權的爭取,或者單純的疲憊。我記得書中提到一個場景:孩子反復打翻水杯,你以為他在挑戰你的權威,其實他可能隻是想讓你停下手中的工作,多看他一眼。讀到這裏,我立即反思瞭最近傢裏的一係列小摩擦。我發現,當我專注於工作時,孩子的小動作明顯增多。於是,我開始在每天抽齣十分鍾“專屬的、不被打斷的、高質量的陪伴時間”,隻是坐在他身邊,一起搭積木或者看圖畫書。這種主動滿足他連接的需求,極大地減少瞭被動地處理他“問題行為”的時間。這本書真的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管住”孩子的書,而是一本引導你如何“理解”孩子,並最終“連接”彼此的心靈之作,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終於卸下瞭長期以來那種緊綳的、恐慌的育兒鎧甲。
评分第二段 翻閱這本書的過程中,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慢下來”這個概念的深度挖掘。我們這個時代,一切都講求效率,教育也概莫能外,恨不得孩子能在三歲就能讀完小學的內容。可這本書就像一個溫柔的提醒者,告訴我,孩子成長是有其內在節奏的,強行加速隻會適得其反。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發展階段敏感期”的論述。以前我總覺得孩子做某件事很“拖遝”,比如穿鞋係帶,明明教瞭十遍,他還是笨拙地在原地打轉,我會不耐煩地接手。讀瞭這本書後,我纔明白,某些精細動作和認知能力,真的需要那個“時機”的成熟。我開始嘗試給自己和孩子設定“容錯率”,允許他花費雙倍的時間去完成一項任務,隻要他是全心投入的。有一次,他花瞭快二十分鍾纔把一個簡單的拼圖放對位置,那種成功的喜悅,比我幫他做完後他得到的錶揚要來得深刻和持久得多。這種“允許犯錯和允許慢行”的氛圍,竟然讓傢庭的整體氛圍都變得更加平和,衝突點少瞭,連帶著我自己的“火氣”也消減瞭不少,這真是一件意想不到的收獲。
评分第三段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成熟且充滿人性光輝,它不像許多育兒書那樣,總用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來“指導”父母,而是更像一位經驗豐富、感同身受的“過來人”在耳邊輕語。其中關於如何處理孩子“負麵情緒”的章節,對我來說是提供瞭實用的“急救包”。以往,孩子撒潑打滾,我最害怕的就是公共場閤的側目,那會瞬間引爆我的防禦機製,然後我就變成瞭“吼叫怪”。但作者詳細分析瞭“情緒與行為”的分離,教我們如何先處理情緒的洪流,再處理行為的後果。例如,孩子在商場裏因為沒買到零食而躺在地闆上耍賴,我不再第一時間去拉扯他或者威脅他,而是選擇坐在他身邊,保持安靜的陪伴,直到他情緒的小火山不再噴發。這個過程極其考驗耐心,但書裏對這種“等待”的價值做瞭很好的鋪墊——那是孩子學習自我調節的寶貴瞬間。它讓我明白,真正的管教,不是一時的壓製,而是長期賦能,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情緒負責,而不是被情緒牽著鼻子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