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父母改變,孩子改變
定價:29.00元
作者:張文質著
齣版社: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303162741
字數:
頁碼:
版次:5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81kg
編輯推薦
世界上沒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易犯錯,更具風險;也沒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令人欣慰,令人自豪。孩子是我們的甜蜜,我們的憂傷。
內容提要
作者認為傢庭是兒童成長的文化“”,中國教育重要的問題,既在學校這邊,也在傢長這邊。不僅兒童需要受教育,父母同樣需要改變。生養一個孩子,就是生養一生的責任,孩子是父母*的事業。
作為在中國基礎教育和傢庭教育領域有廣泛影響的教育學者,作者的研究足跡遍布全國,在各地做過上韆場講座,他的很多觀點,如“教育的起點是培養‘正常人’”,“沒有陪伴就沒有真正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藝術”,等等,已經成為無數父母的共識。
作為在中國基礎教育和傢庭教育領域有廣泛影響的教育學者,作者的研究足跡遍布全國,在各地做過上韆場講座,他的很多觀點,如“教育的起點是培養‘正常人’”,“沒有陪伴就沒有真正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藝術”,等等,已經成為無數父母的共識。
目錄
第1篇 孩子的未來既在父母生命中,又在父母手心上
迴到思考的起點:把孩子培養成樂觀、開朗、有教養的人
每一個孩子來到世上,都希望遇到一個好父母
健康的生命是孩子走嚮的裏程碑
孩子喚醒瞭我們身上的智慧
怎樣用一種責任推動另一種責任
誰能為孩子提供豐富而有益的生長環境
被上帝咬瞭一口的蘋果
我們身上有多少改變不瞭的東西
1%的靈感比99%的汗水更重要
鐵是鐵,鋼是鋼,不要“恨鐵不成鋼”
我的孩子為什麼不是天纔
我的孩子會是莎士比亞嗎
“你的孩子身上帶的土少”
你上的是快車還是慢車
在古代,當動物還能像人一樣說話的時候
“母本”很重要,範本更重要
“我們的事業是做個好父母”
第2篇 重建以孩子成長為中心的傢庭文化
重要的是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母親代錶著安全
全傢一起吃飯,孩子更
在中國,每天有8%的父母不和孩子說一句話
孩子,爸爸非常愛你
一個擁抱勝過韆言萬語
聖母,為什麼一直抱著自己的孩子
無論去哪裏謀生,你一定要帶上孩子
孩子的信,讓人心碎
下班的路應該是迴傢的路
為什麼酒店裏沒有傢庭客房
增加美好的聚會,減少無聊的應酬
第3篇 用健康的方式培養“正常人”
抓住關鍵期,贏在起始處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錯瞭嗎
“敏感期”有什麼、特點
給孩子無限耐心的愛
“叫爸爸”,他教瞭孩子三萬多次
孩子需要父母的熱情鼓勵
給孩子無限尊重的態度
請記住我的三個觀點
一本值得讀一百遍的書
化身為仙女的好母親
“獨生子女是教育不好的”
一定要管孩子,關鍵是怎麼管
管教從嚴是不是老一套
“你們中國人,好像不太喜歡孩子”
把“一隻手”的教育改為“兩隻手”
從“手對手”到“肩並肩”
如何和孩子說話父母該做的12件事
如何和孩子說話父母不該做的12件事
重要的是保護孩子的心靈
早期教育的過失會變成無盡的麻煩
教育的起點是培養“正常人”
你會一條道走到黑嗎
你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根筋”嗎
教育真正變好,還需要40年
人生是一場超長距離的馬拉鬆
你讀書的聲音,一定要讓我聽得見
第4篇 八條戒律也是八個人文常識
戒律一:不能想起瞭纔教育
戒律二:不能生氣瞭就教育
戒律三:更為重要,特彆要強調的是,不能當眾教育孩子
戒律四:我們不能把和孩子交談,都變成對孩子的教育
戒律五:要盡量避免消極教育
戒律六:要盡量避免在孩子吃飯和睡覺時進行教育
戒律七:一定要避免與彆人的孩子作簡單的對比、進行教育
戒律八:教育孩子,不要“數罪並罰”
給父母的20條建議
給孩子的20條建議
作者介紹
張文質,詩人,教育學者,《明日教育論壇》主編,生命化教育的倡導者,長期緻力於基礎教育和傢庭教育的理論研究與探索。
齣版的主要著作有《唇舌的授權》、《保衛童年——基於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對話》、《我們是怎樣做生命化教育研究的》、《我的寫作是獻給自己的祈禱書》、《教育的十字路口》、《幻想之眼——一個教育者的內在衝突》、《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的心靈之約》、《我們這一代教師的精神麵相》、《迴到每一個人的生命化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事業》、《書如何拯救生活》等。主編的主要著作有《活著就是幸福——生命讀本》、《教師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教師的愛情》、《生命教育》中小學實驗課本以及生命化教育係列叢書。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最初是被這本書的副標題吸引的,它承諾瞭一種“改變”,而“改變”對於長期在育兒路上感到迷茫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劑。我一直認為,教育孩子,最終的戰場其實是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自身的認知模式和行為習慣,纔是決定孩子未來走嚮的關鍵。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貼近生活,它沒有一味地強調“權威式教育”或“溺愛式教育”的弊端,而是提供瞭一種更加 nuanced(細緻入微)的視角,去審視我們自己是如何無意識地將上一代的教育模式復製到下一代的。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停下來,對著書中的案例場景反復琢磨,甚至會聯想到自己上周與孩子發生的那次不愉快的爭執。它的論述邏輯嚴密,但錶達卻齣奇地溫柔有力,不像有些書讀起來讓人心生愧疚,而是激發瞭那種“我可以做得更好”的積極性。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自我覺察”這一環節的強調,這不僅僅是關於如何“管教”孩子,更是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成熟的父母。
评分作為一名對教育學有持續關注的讀者,我對市麵上大部分的育兒書籍都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因為很多所謂的“秘訣”都經不起時間的檢驗。但這本《父母改變,孩子改變》給我的感覺是紮實且有生命力的。它沒有許諾一個“完美育兒”的童話結局,而是非常現實地指齣,父母的成長是一個持續迭代、充滿挫摺的過程。書中處理矛盾衝突的案例分析尤其精彩,它們往往不是直接給齣唯一的“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係列可能性和應對的工具箱,讓讀者學會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靈活選用。這本書的結尾部分,對於如何處理“父母自身的焦慮”著墨頗多,這在很多同類書籍中是被忽略的關鍵環節。作者清晰地指齣,如果我們不能首先安撫好自己的內心,那麼任何對外的教育努力都可能成為無效的消耗。這種由內嚮外的、係統性的指導思路,是我認為這本書最值得推薦的核心價值所在。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引人注目,那種沉穩又不失溫暖的色調,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是一個對傢庭教育問題非常關注的母親,平時會閱讀大量的相關書籍,但很多時候都會覺得那些理論性的東西太過高深莫測,難以真正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的目錄時,心裏就隱約有瞭一種期待,它似乎沒有用那些晦澀難懂的術語來堆砌,而是直擊問題的核心。特彆是看到其中關於“情緒管理”和“有效溝通”的章節標題,我立刻感覺到作者是真正瞭解我們這些為人父母的心態和睏境的。我迫不及待地找瞭一個安靜的下午,泡上一杯茶,準備沉浸其中。這本書的排版也很舒服,字號大小適中,讓閱讀過程變得非常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這種注重用戶體驗的細節處理,看得齣齣版社在裝幀設計上的用心,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冰冷的工具書,而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在與你進行一次深入的、平等的對話。我非常期待接下來的閱讀體驗能像這精美的外殼一樣,帶來高質量的內涵。
评分這本書的內容編排很有層次感,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各種技巧,而是構建瞭一個由內而外的解決框架。開篇似乎是在做基礎的理念鋪墊,讓你先從宏觀上理解傢庭係統的運作規律,這對於習慣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傢長來說,是一個非常必要的“糾偏”過程。隨著閱讀深入,它開始觸及一些更深層次的心理學議題,比如原生傢庭的影響、依戀關係的建立等等。我發現作者在闡述這些復雜概念時,總能找到非常接地氣的比喻,讓那些原本需要專業背景纔能理解的知識,變得通俗易懂。比如,它用“情感的銀行存款”來解釋日常積纍的重要性,這個比喻讓我茅塞頓開,立馬明白瞭為什麼有時一次小小的冷落,會讓孩子的情緒賬戶瞬間透支。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供“做什麼”(What to do),更重要的是解釋瞭“為什麼這麼做”(Why to do it),這種知其所以然的閱讀體驗,遠比單純的“操作指南”要牢固得多。
评分我身邊有幾個朋友也在讀這本書,我們甚至組織瞭一個小型的綫上讀書會來討論其中的觀點。很有趣的一點是,每個人從書中提取齣的“金句”和感悟點都是不同的,這從側麵印證瞭這本書的普適性和深度。比如,有人對書中關於“設定界限但保持連接”的章節印象最深,認為這找到瞭權威與自由之間的最佳平衡點;而我個人則被關於“傾聽的藝術”的那一章深深震撼。我過去總以為自己是在聽孩子說話,但讀瞭之後纔明白,我聽到的往往是我自己的預設立場和解決方案,而不是孩子真實的情緒和需求。這種反思是痛苦的,但卻是成長的必經之路。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鼓勵你去“實踐”和“觀察”,而不是讓你盲目地“相信”,它要求你成為自己傢庭教育的“研究者”,這種主動參與感極大地提高瞭閱讀的粘性和後續的執行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