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心理學經典實驗書係:健康心理學
定價:29.00元
作者:瀋曉紅著
齣版社:浙江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53387849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9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阿拉伯諺語說:“有健康的人,便有瞭希望;有希望的人,便有瞭一切。”對健康的不懈追求是全人類共同的目標,更是健康心理學的責任,因此,健康心理學任重而道遠。
本書著重介紹應激與健康、人格與健康、社會關係與健康、生活方式與健康以及對病人的心理行為乾預這幾個領域的實驗研究,希望通過對這些實驗的介紹,使大傢對心理社會因素與健康的關係有更深入的瞭解,同時能更好地通過心理和行為努力來維護和促進自身的健康。
目錄
前言
部分 應激與健康
1.動機衝突也是應激源嗎——陶特曼的“認知失調、心理應激與病毒誘發感冒”實驗(1977)
2.生活事件越多,人就越容易得病嗎——雷赫的“生活事件量與疾病發生的關係”的前瞻性研究(1969)
3.心理應激會增加個體對感冒的易感性嗎——科恩的“心理應激影響個體對普通感冒的易感性”實驗(1991)
4.應激容易導緻胃潰瘍的發生——布瑞迪的“執行猴”實驗(1958)
5.不可控製的電擊更容易使老鼠患胃潰瘍——韋斯的“不可逃避的電擊”實驗(1971)
6.不可控製的電擊會導緻“習得性無助”的發生——塞裏格曼的“習得性無助”實驗(1967)
7.不可預測的電擊是否更容易使老鼠患胃潰瘍——韋斯的“不可預測的電擊”實驗(1970)
8.慢性應激會影響對流感疫苗的免疫反應——基科特·格拉澤的“阿爾茨海默氏病患者配偶注射流感疫苗”實驗(1995)
9.慢性生活應激會影響個體在經曆急性應激時的免疫反應——派剋的“慢性生活應激對經曆實驗室急性心理應激源的反應的影響”實驗(1997)
10.慢性心理應激影響傷口愈閤——基科特·格拉澤的“傷口愈閤進程受慢性心理應激阻礙”實驗(1995)
11.經曆慢性應激的人更容易患感冒——科恩的“哪種應激源會增加健康成年人對感冒的易感性”實驗(1998)
12.完成認知任務會導緻生理反應——麥肯的“對實驗室認知任務的心血管和神經內分泌反應”實驗(1993)
13.心理應激反應存在性彆差異——柯屈鮑姆的“心理應激的唾液可的鬆反應的性彆差異”實驗(1992)
14.人的應激反應性是穩定的——科恩的“應激反應的跨時間穩定性”實驗(2000)
15.有些人不會對應激産生習慣化——柯屈鮑姆的“重復心理刺激可的鬆反應”實驗(1994)
16.對煩惱事件的迴憶也能産生應激反應嗎——格林的“對煩惱事件的迴憶是否産生心血管反應”實驗(2007)
17.為什麼大鼠喝瞭糖精水會死亡——愛德爾和科恩的“條件反射性免疫抑製”實驗(1975)
18.糖精水也能當藥用——愛德爾的“條件性免疫抑製與小鼠的係統性紅斑狼瘡”實驗(1982)
19.急性心理應激如何影響免疫功能——伯瑞斯科特的“急性心理應激對外周血細胞分配和功能的影響”實驗(1992)
20.柳胺心定會降低應激時的細胞免疫反應嗎——貝肯的“腎上腺素能阻滯劑促進心理應激引起的細胞免疫反應”實驗(1995)
21.急性應激下的免疫反應會隨時間的改變而改變嗎——柯繆瑞的“急性應激反應在交感神經和免疫係統的時間變異”實驗(2004)
22.考試會阻礙傷口愈閤——基科特·格拉澤的“考試阻礙傷口愈閤”實驗(1998)
23.對於被動的和主動的應激源,我們的反應有差彆嗎——磯輪登紀子的“對主動的和被動的急性應激的免疫、內分泌和心血管反應”實驗(2003)
24.應激會削弱記憶功能——柯屈鮑姆的“應激引起的可的鬆水平升高對陳述性記憶功能産生影響”實驗(1996)
25.看同樣的電影為什麼皮膚電反應不一樣——斯貝司曼和拉紮勒斯的“大學生看‘創傷’電影”實驗(1964)
26.想法改變你的血壓反應——海登的“認知應對對冷壓任務引起的心血管反應的影響”實驗(1991)
27.想法影響你的可的鬆反應——蓋博的“認知評價對可的鬆反應的決定作用”實驗(2005)
28.采取消極的應對策略容易導緻惡性腫瘤的發生——艾茲匹奧茨的“社會性應激源以及應對策略與惡性腫瘤生長的關係”實驗(2008)
29.認知行為應激管理技術有利於改善心身狀態——蓋博的“認知行為應激管理效果評價”實驗(2006)
第二部分 人格與健康
第三部分 社會關係與健康
第四部分 生活方式與健康
第五部分 對病人的心理行為乾預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作為一名對健康領域頗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我曾嘗試閱讀過不少相關的書籍,但很多都讓我感到信息碎片化,缺乏係統性。《心理學經典實驗書係:健康心理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就像一張精密繪製的地圖,為我勾勒齣瞭健康心理學發展脈絡的全景圖。書中對‘認知行為療法’(CBT)的起源和發展,以及它如何在治療抑鬱、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上發揮關鍵作用的實驗過程,描繪得尤為詳盡。我驚嘆於早期心理學傢們如何通過對個體思維模式的觀察和乾預,取得瞭如此顯著的治療效果。書中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著重於那些具有代錶性的實驗,例如關於‘習得性無助’的經典研究,其對理解抑鬱癥的病因和治療提供瞭重要的啓示。作者通過嚴謹的學術研究,將復雜的心理學理論轉化為瞭易於理解的知識,並且讓我看到瞭這些知識在實際應用中的強大生命力。這本書讓我對‘健康’有瞭更廣闊的理解,不再僅僅局限於生理健康,而是將心理健康視為整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
评分“我一直對‘心理學’這個領域充滿好奇,但市麵上充斥著各種普及讀物,往往流於錶麵,缺乏深度。直到我拿到這本《心理學經典實驗書係:健康心理學》,纔找到瞭那種‘尋寶’的感覺。這本書並非那種一本正經地羅列理論、公式的枯燥教材,而是以一種生動、故事化的方式,將一個又一個經典的健康心理學實驗娓娓道來。它讓我明白瞭,在每一個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健康觀念背後,都可能隱藏著一段充滿挑戰和突破的科學探索。書中對‘依戀理論’在成年人健康關係中的應用,以及它如何影響人們應對疾病的策略,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不僅僅是描述瞭實驗本身,更深入地剖析瞭實驗的設計思路、倫理考量,以及實驗結果所帶來的深遠影響。我特彆喜歡書中穿插的案例分析,這些真實的例子,讓抽象的心理學原理變得觸手可及,也讓我能更直觀地理解,這些經典實驗是如何在現實生活中産生積極作用的。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心理學,尤其是健康心理學,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
评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經典’書籍,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並不斷提供新的啓發。這本《心理學經典實驗書係:健康心理學》無疑就是這樣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它並非僅僅是曆史的迴顧,更是對當下健康心理學研究的有力支撐。書中對‘社會支持’在疾病恢復中的作用的探討,通過一係列經典的社會心理學實驗,揭示瞭人際關係對個體身心健康的重要影響。我尤其被書中對於‘疫情期間心理健康’的研究案例所吸引,盡管是現代社會背景下的研究,但其理論基礎卻深深植根於那些經典的心理學實驗。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理解人類的心理行為,需要深入到其最根本的驅動力,而經典實驗恰恰是解開這些驅動力的鑰匙。作者的敘述風格沉穩而不失生動,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乏人文的關懷。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健康心理學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更對如何更好地關照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有瞭更清晰的方嚮和更堅定的信心。它是一本能夠‘滋養’心靈的書。”
评分“當我翻開這本《心理學經典實驗書係:健康心理學》時,內心是懷揣著一絲期待和些許忐忑的。畢竟,‘經典’二字往往意味著深度和難度,而‘健康心理學’更是個龐大且精深的領域。然而,書中的開篇就以一種極其親切且極具吸引力的方式,將我引入瞭研究的殿堂。它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晦澀難懂的理論,而是從幾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比如為什麼有些人即使在順境中也常常感到焦慮,或者為什麼有的人對健康問題格外敏感,甚至在沒有明顯癥狀時就過度擔憂。作者巧妙地將這些生活化的觀察與早期的經典實驗聯係起來,讓我們看到瞭科學研究如何一步步揭開瞭這些謎團。我尤其被一個關於‘安慰劑效應’的實驗深深吸引。實驗的設計之精巧,數據分析的嚴謹,以及最終得齣的結論,都讓我對人類認知和身體反應之間的復雜互動有瞭全新的認識。它讓我開始反思,很多時候,我們對‘健康’的感知,可能不僅僅是生理上的狀態,更深受心理因素的影響。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導著我一步步探索,而不是簡單地告知我結論。這種潛移默化的學習過程,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吸收瞭大量的知識,並且能夠將其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産生共鳴。”
评分“不得不說,《心理學經典實驗書係:健康心理學》在內容的選取上,有著非同尋常的獨到之處。它沒有一味地堆砌近年來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而是迴歸到那些奠定瞭健康心理學基石的裏程碑式實驗。這對我而言,是一種寶貴的‘溯源’體驗。我發現,很多如今被視為常識的健康心理學觀點,其背後都有著一段麯摺而充滿智慧的探索過程。例如,書中對‘壓力與疾病’之間關係的研究,從早期弗雷德曼和羅森曼的A型人格研究,到後來對皮質醇等應激激素的深入分析,層層遞進,邏輯清晰。我清晰地看到瞭科學傢們如何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嚴謹的實驗設計,一步步證明瞭長期的心理壓力是如何悄無聲息地侵蝕我們的身體健康的。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書中的一些實驗,即便是在幾十年前進行的,其研究方法和結論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現實意義。這不僅體現瞭這些研究的‘經典’價值,也讓我深刻體會到,科學研究的魅力在於其普適性和可重復性。讀這本書,更像是與一群偉大的思想傢進行跨時空的對話,感受他們的智慧,學習他們的探索精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