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28包郵 重新定義心理學:關於心理學的另類思考

滿28包郵 重新定義心理學:關於心理學的另類思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彼得·金德曼 著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另類思考
  • 包郵
  • 暢銷書
  • 科普
  • 自我提升
  • 思維方式
  • 行為心理學
  • 滿28包郵
  • 心理學入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梅凯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48424
商品编码:2995123216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重新定義心理學:關於心理學的另類思考

定價:59.00元

作者:【美】彼得·金德曼

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30024842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28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本書是英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分會主席富有開創性的心理學新作。
2.打破瞭傳統心理學觀念,從革命性新視角解釋人類行為,重新定義瞭心理健康模式。

內容提要


如果我們知道人們是如何理解世界的、理解的框架是如何習得的,那麼人類的行為、想法、情緒、行動和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可以解釋的。
我們的看法、情緒和行為以及心理健康水平都是由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方式所決定的,當我們能夠主宰自己的思想時,就能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
《重新定義心理學》一書中所提到的新的心理學方法,為我們呈現瞭對人類境況更加樂觀的觀察。這種方法帶來瞭新的思考方式——心理學的新定律:我們不是生物機器,也不是沒有思想的黏土,而是受到社會和環境壓力的共同塑造;我們不隻是基因的生物學産品,也不隻是後效強化事件不可避免的結果,我們能夠領悟世界的意義;我們的看法、情緒和行為以及心理健康水平都是我們對自己、他人、世界和未來思考的産物;我們從社會環境、生活事件和經曆中學習,從我們對它們的理解和反應中學習。
這種思考方式將會改變我們對人類、對心理健康甚至對道德和自我意識的理解。同時,它還帶來瞭對待心理健康的新態度——聚焦於提升健康水平,而不是治療所謂的心理疾病。它將改變診斷所謂的心理疾病的方式,為苦惱的人們提供現實的幫助。

目錄


01 我們受大腦的控製嗎 / 1
已知宇宙中復雜的物體/3
每秒鍾産生180萬個新聯接/4
神經能量/8
生物心理學/9
人文的心理保健方法/13
大腦與環境/13
環境如何影響大腦/17
大腦與思考/19
英國男子氣概的全盛期/20
常見的創傷/21
剝奪/23

02 心理學的已有定律 / 25
行為心理學/29
經典條件作用:巴甫洛夫的狗/30
強化/32
思維的作用/37
心理地圖/40
理解世界,犯錯誤/42
有時我們無法相信自己的感覺——幻聽/42
三閤一的消極認知—你的看法可能是錯的/44
妄想狂……他們在抓你/47
我們學得有多快/49
快速學習者/50
習得的,而不是給予的/52
思維的基礎/53

03 心理學是一切的核心 / 55
歐洲委員會綠皮書“因素的多樣性”/58
生物心理社會模型/59
壓力—脆弱性模型/62
新的解釋—中介心理過程模型/64
我們會受想法的影響/72
測試這個觀點/74
學習涉及心理機製/74
心理學的新定律/76

04 對診斷的新思考 / 77
心理障礙的分類/84
診斷的可靠性/90
診斷的正確性/92
有病還是青春期/94
標簽能說明問題嗎,或者隻是標簽/95
精神病房裏的正常人/97
治療的有效性/100
統計上的有效性/102
其他診斷方法:連續體法/104
它重要嗎/107
正常—沒有不正常—心理/109
維度方法/110
現象學方法/111
心理公式/112

05 對幸福的新思考 / 117
真實世界中的幸福/119
世界衛生組織與幸福的其他定義/122
心理資本與幸福感/125
幸福經濟/126
測量幸福/128
幸福的政策基礎/131
臨床心理學與幸福/132
幸福的心理模型/134
道德/137
犯罪是一種瘋狂嗎/138
理性與道德/140

06 對治療的新思考 / 141
獲得幸福的五種方法/144
更真誠的心理療法—認知行為療法/152
認知偏差/155
以不同方式進行認知行為治療/170

07 主宰自己的命運 / 173
什麼在塑造我們的命運/175
我們為什麼這樣想/177
為什麼重要/178
如何能成為命運的主宰,靈魂的首領/180
改變你的生活,一次改變一個想法/182

譯者後記 / 185

作者介紹


彼得·金德曼博士
利物浦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研究方嚮是妄想與自尊的聯係,並對在心理健康上有長期問題的患者施以援手。
彼得·金德曼博士曾服務於英國國民健康服務體係(NHS),兩次擔任英國心理學會(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臨床心理學分會主席,為製定國民健康和社會護理的公共政策齣謀劃策。

文摘


序言



智海探幽:重塑認知邊界的思辨之旅 一本直擊心智深處,挑戰既有框架的思想盛宴。 在這部浩瀚的智識探索中,我們將暫時擱置對傳統心理學既有理論的依賴,轉而投身於一場更具原創性與顛覆性的思維曆程。本書並非對現有學科的簡單羅列或知識總結,而是一次徹底的“方法論重構”與“經驗範式遷移”。我們旨在挖掘那些潛藏在學科結構底層,卻常被主流話語所忽略的觀察角度與哲學基石。 我們關注的焦點,從個體內部的認知機製,轉嚮宏大係統與微觀交互的交匯點。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應用”心理學技巧的工具書,而是一本引人深思的“認知批判學”。它要求讀者以一種近乎人類學傢的審慎,去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心智”是如何被構建、被語言固化、又如何在不同文化與技術背景下不斷重塑。 第一部分:心智的物質性與非物質性邊界的消融 我們將從一個大膽的假設開始:“心智”並非一個孤立的、儲存在大腦中的實體,而是一種在物質環境、社會互動與工具使用中動態湧現的“過程現象”。 1.1 工具的延伸與認知的“藉用” 本書深入探討瞭“外部化認知”的革命性意義。我們不再僅僅將記憶視為大腦皮層的儲存能力,而是將其視為對書寫係統、計算設備乃至社會信任網絡的依賴與整閤。例如,在分析現代人的“數字記憶”時,我們考察的不僅僅是信息儲存的效率,更是這種外部依賴如何重塑瞭“自我敘事”的完整性與連貫性。我們將引用大量跨學科案例,探討從古代的結繩記事到如今的雲計算,人類如何不斷地“外包”自己的認知負荷,以及這種外包行為對個體能動性的真正影響。 1.2 情感的物理學:從神經遞質到群體共振 傳統心理學傾嚮於將情感還原為生物化學反應。本書則力圖超越這種還原論。我們引入瞭“具身化情感理論”的深化視角,研究情感如何通過身體的姿態、空間的布局、甚至環境的溫度和濕度而得到物理性的編碼與傳遞。我們探究在高度連接的社會結構中,群體情緒(如集體狂熱或集體恐慌)是如何通過非語言的、幾乎是“物理接觸”的方式進行快速復製與放大,形成超越個體神經係統的“情感場域”。這要求我們使用物理學中的係統理論來理解情緒的擴散與衰減規律。 1.3 時間感知的相對性:經驗的“非綫性”編織 人類的“時間感”是心理體驗的核心,但我們通常用綫性的方式去描述它。本書質疑這種綫性模型的局限性。通過考察不同文化中對未來和過去的哲學態度,以及在高度專注或極端壓力下的“時間膨脹/收縮”現象,我們試圖構建一個“經驗時間流”模型。這個模型更貼近於文學和藝術中的體驗,強調“重要性”而非“順序性”在構建個人曆史中的作用。我們探討記憶如何通過情感的“錨點”被重新排序和強調,從而使得“過去”是一個不斷被當下重寫的動態文本。 第二部分:社會建構:權力、語言與“常態”的解構 心理學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正常人”和“異常人”的界定。本書將心理學的探究轉嚮社會結構層麵,解構這些界定的權力基礎與曆史偶然性。 2.1 語言的“陷阱”:概念如何限定思維的疆域 語言是我們理解和錶達“內在世界”的工具,但它也是一種限製。我們深入剖析特定的心理學術語(如“自我”、“潛意識”、“適應”)如何在不同曆史時期被賦予特定的意識形態內涵。本書質疑,當一種“病癥”被命名並被賦予明確的生物學或認知解釋後,患者的自我感知是否因此而“固化”在瞭這個標簽之中?我們探索那些“無法被言說”的體驗的價值,它們往往在主流框架之外孕育著更深層的洞察。 2.2 群體行為的“湧現”與個體的“幻覺” 我們轉嚮復雜係統理論,來分析群體決策與社會規範的形成。本書認為,許多被歸因為“個人偏見”的行為,實則是係統約束下的穩定狀態。例如,在分析“從眾心理”時,我們關注的不是個體對壓力的反應,而是信息流在特定網絡結構中如何自我強化,使得偏離規範的個體在計算上被係統性地“排除”齣信息獲取的路徑。這要求我們用社會動力學而非個體動機論來解釋群體“非理性”。 2.3 技術介質對主體性的重塑 在數字時代,我們的“內在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外部算法所塑造。本書詳細分析瞭推薦係統、反饋循環和社交媒體的“點贊”機製如何構建瞭一套外部奬勵係統,它在微妙地引導我們的注意力和價值取嚮。我們不將此視為對注意力的“分散”,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外生性動機”的植入,質疑這種新型動機如何侵蝕傳統意義上的“自發性”與“內在驅動力”。 第三部分:方法論的飛躍:從“解釋”到“共創”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提齣一種新的研究範式,超越傳統的實證主義或純粹的現象學描述。 3.1 “在場”的倫理: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融閤 我們倡導一種更具介入性的研究姿態,強調“實踐作為知識本身”。這涉及到對傳統實驗設計中“觀察者效應”的深刻反思。我們探討如何通過參與式觀察、深度共創工作坊等方式,讓研究本身成為改變認知邊界的催化劑,而不是僅僅記錄既有事實的工具。知識的産生,成為一種與研究對象共同承擔的、帶有倫理責任的行動。 3.2 模擬與詩學:想象力的迴歸 在麵對超越傳統模型復雜性的現象時(如意識的整體體驗或深度危機中的個體意義建構),純粹的量化分析往往力不從心。本書呼籲重新重視隱喻、敘事結構與藝術錶達在心理學探究中的作用。通過對文學、音樂和視覺藝術的深入解析,我們尋找那些無法被簡化為變量的“質性洞察”,並試圖將這些洞察轉化為具有啓發性的、可供思辨的“思維模型”。 這本書獻給所有對“理所當然”感到不滿足的思考者。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更具張力與深度的提問,引領讀者進行一場真正的、不設邊界的認知拓荒。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真的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自己對心理學已經有一些瞭解瞭,但這本書的齣現,就像在我麵前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我從來沒想過,一些看似很普通的社會現象,背後竟然隱藏著如此深刻的心理學原理。作者的論述方式非常獨特,他沒有使用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用大量生動有趣的案例,將復雜的理論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群體心理”的分析,它讓我更好地理解瞭網絡上的各種輿論現象,以及人們在集體中的行為模式。之前我總是覺得,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會輕易被煽動,或者做齣一些理性的判斷。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個體在群體中,會受到各種心理因素的影響,從而做齣一些平時不會做的選擇。這種洞察力,對於我理解社會運行的規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這本書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我是否也受到瞭這些“群體效應”的裹挾,而失去瞭獨立思考的能力?這讓我感到既警醒又興奮,因為我知道,我正在一步步地認識自己,認識這個世界。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徹底顛覆瞭我之前對心理學的一些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心理學就是關於情緒管理、人際交往,或者分析人格特質的。然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心理學更廣闊的疆域,以及它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韆絲萬縷的聯係。作者用一種非常生動形象的方式,將一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論變得妙趣橫生。比如,書中對“決策疲勞”的解釋,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每天在做無數個微小決定時,真的在消耗著自己的精力,難怪下午效率會下降。再比如,關於“認知偏差”的探討,不僅讓我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可能存在的思維陷阱,也讓我對彆人的行為多瞭一份理解和包容。我發現,這本書並沒有給我一套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思考工具,鼓勵我去探索,去發現,去應用。它更像是一位睿智的長者,在循循善誘地引導我,而不是強迫我接受某種理論。每一次閱讀,我都能從中找到新的閃光點,都能引發我更深層次的思考。這是一種非常愉悅的學習體驗,讓我覺得心理學不再是冰冷的學術,而是充滿智慧和溫情的指南。

评分

我必須承認,當我拿到這本書時,對於“重新定義心理學”這個說法,我內心是有些不以為然的。畢竟,心理學作為一門發展瞭幾十年的學科,已經有瞭一套相對成熟的理論體係。然而,這本書卻挑戰瞭我一直以來的認知,它以一種非常大膽和創新的視角,重新審視瞭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心理學概念。作者在書中提齣的許多觀點,都非常具有啓發性,甚至可以說是“顛覆性”的。它沒有停留在錶麵的現象分析,而是深入挖掘瞭行為背後的根源,並且將心理學與哲學、社會學,甚至一些新興的科學領域聯係起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過程中所展現齣的批判性思維。他不會盲目地推崇任何一種理論,而是鼓勵讀者獨立思考,去質疑,去探索。這種開放式的探討方式,讓我覺得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書,更像是在參與一場思維的盛宴。我會被作者提齣的問題所吸引,然後不由自主地去思考,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重新定義”,並非是推翻一切,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想得更深。

评分

這本書名本身就很有趣,"滿28包郵 重新定義心理學" 放在一起,瞬間就有一種經濟實惠又顛覆傳統的既視感。我剛看到這個標題時,腦子裏閃過無數個場景。第一個浮現的是一個普通的周末下午,我可能剛結束忙碌的一周,癱在沙發上,手裏拿著手機,在電商平颱上漫無目的地瀏覽。突然,這個書名跳齣來,帶著點市井的親切感,又挾著知識探索的野心。我可能會想,28塊錢就能買一本“重新定義”的心理學?這簡直太劃算瞭,而且“另類思考”四個字,瞬間點燃瞭我內心深處對常規打破和新知渴望的火苗。我一直覺得,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可能隻是某個時代、某個群體的共識,未必是普適真理。心理學作為研究人心的學科,更是應該與時俱進,不斷突破邊界。所以,我毫不猶豫地加入瞭購物車,期待著它能帶給我一些意想不到的啓發,一些能讓我跳齣固有思維框架的視角。也許它能幫我解釋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奇怪現象,或者讓我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為。總之,這個書名成功地勾起瞭我的好奇心,也讓我對這本書的價值充滿瞭期待,感覺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著作,而是更接地氣,更貼近生活,也更願意與讀者進行一場平等對話的良師益友。

评分

老實說,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立刻就被它的內容吸引。我是一個比較務實的人,對那些過於玄乎或者天馬行空的理論總是保持警惕。我更傾嚮於那些有科學依據,或者至少能用邏輯解釋得通的觀點。所以,當我翻開書頁,看到一些不同於我以往認知的一些心理學解釋時,我的第一反應是懷疑。我仔細地閱讀瞭其中的一些章節,試圖從中找到邏輯的漏洞,或者與我已有的知識體係相矛盾的地方。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開始發現,作者並非是隨意地否定前人,而是在現有的基礎上,提齣瞭一些更為細膩,或者從不同角度切入的分析。比如,我一直認為的某些行為模式,在書中的解讀就顯得更為復雜和 nuanced。它沒有給齣一個簡單的“是”或“否”,而是探討瞭背後的多重驅動因素,以及情境對行為的影響。這種嚴謹又不失靈活的態度,讓我逐漸放下瞭戒備,開始認真地思考作者提齣的觀點。我意識到,心理學本身就是在不斷發展和演變的,所謂的“另類思考”,或許隻是對現有理論的一種補充和深化,而非完全的顛覆。這本書讓我學會瞭用更開放的心態去接受不同的觀點,也讓我反思自己過去的一些固有認知,這對於我個人成長來說,意義重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