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學界研究中國文學理論批評,一般是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分界,此前的稱為“中國文學批評史”,此後的稱為“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給人造成的印象是,古代的文學理論批評似乎發展到晚清就結束瞭,現代的文學理論批評都是從外國藉來的。到底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的傳統與現代之間是不是斷裂的關係?“五四”以後的新文學理論是否完全是外來的?傳統與近現代文論存在怎樣的“通”與“變”的關係?
《中國文論通史/21世紀復旦大學研究生教學用書》以翔實的文獻梳理、材料解讀和理論闡釋,迴答瞭這些問題。
《中國文論通史/21世紀復旦大學研究生教學用書》突破古代文學與現代文學學科相分割的限製,將自先秦至1949年的文學理論批評作古今貫通式的研究,闡釋傳統文論的發生、發展,以及嚮近現代的演變和新生,追溯現代文學理論批評與傳統的內在聯係。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貫通古今的《中國文論通史》。
##强行通三统的最后一章不喜欢,中间很精彩
评分##适合有一定基础,作专题看。周老师把诗歌、词学、文章、小说、戏曲几项分体来开展文论整合,是有一定道理的,至于名词解释的方式,好像也没有什么别的更好的办法…这样挺好的;不太满意之处是…古代文论还有出路么……
评分##上了一學期課發現其實這本書就是周老師的知識背景和問題框架……隨著大家做報告和老師點評會發現局限性和沒有說清楚的內容還是挺多的。尤其是小說戲曲和現代的部分過於程式化和老舊……不過作為本科生的入門導論也足夠了……依然是很好很好很精彩的書
评分##适合有一定基础,作专题看。周老师把诗歌、词学、文章、小说、戏曲几项分体来开展文论整合,是有一定道理的,至于名词解释的方式,好像也没有什么别的更好的办法…这样挺好的;不太满意之处是…古代文论还有出路么……
评分##以“名词解释”贯通古今,探求中国传统、近代、现代文学理论的“会通适变”,愈到晚清民国,愈能发见老师的问题框架和个性之论。
评分##分体述论,故能分擘源流、详张纲目。其文清隽通侻,而能后素;其识廉而锐勇,要不失其正。
评分##没有严格的按照历史年代来平铺直叙,而是针对一个个概念来展开讨论。
评分##要言不烦,文论入门当为“名词解释体”。
评分##以“名词解释”贯通古今,探求中国传统、近代、现代文学理论的“会通适变”,愈到晚清民国,愈能发见老师的问题框架和个性之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