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索引和術語錶部分做得非常專業和詳盡,這對於需要快速檢索特定信息的專業人士來說,無疑是極大的便利。翻閱起來,你能感受到編纂者在標準化和信息可及性上所下的苦功。然而,在核心的技術章節中,內容的可讀性和深入性存在明顯的偏科現象。例如,關於建築性能模擬(BEM)的章節,它詳細介紹瞭各種模擬軟件的理論基礎和輸入參數,但對於如何解讀和驗證模擬結果的有效性,卻是一筆帶過。在工程實踐中,模擬結果的準確性往往比模型的建立過程更具挑戰性。我個人更關注的是,如何通過後期的監測數據來反饋和修正模擬模型,以實現真正的“設計-建造-運行”的閉環優化。這本書似乎更偏嚮於“設計階段”的閤規性檢查,對於建築交付後的長期能耗錶現、用戶反饋機製以及持續運營的優化策略,介紹得不夠深入。它更像是一個精美的“藍圖”,描繪瞭建築應該是什麼樣子,但對於這座建築在未來數十年裏如何保持其“綠色健康”,提供的指引還不夠細緻入微,缺乏對長期運營維護(O&M)階段的係統性關注。
评分這本書的排版布局設計得相當人性化,這一點必須點贊。在處理復雜的技術文檔時,清晰的層次結構是保持閱讀動力的關鍵。你看它使用瞭大量的顔色區分、粗體強調以及側邊欄的“專傢提示”區域,這些設計元素有效地將核心概念和輔助信息分離開來。我特彆欣賞它在引入新術語時,總會附帶一個簡潔明瞭的定義框,這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不過,內容上的豐富性似乎並沒有完全匹配其精美的外觀。例如,在討論到綠色屋頂的植被選擇標準時,書中僅僅羅列瞭幾個常見的植物類型,對於不同氣候帶和不同承重限製下的具體推薦,內容顯得非常單薄。我期待看到更具地域針對性的分析,比如針對華南濕熱氣候與華北乾燥寒冷氣候下,不同生態屋頂係統的維護成本和生態效益的量化比較。這本書更像是針對“標準美國LEED實踐”的概覽,對於不同地域工程師的本土化應用指導性不足。它為我們提供瞭“標準食譜”,但對於如何根據當地“食材”進行調整的秘訣,書中提及甚少。總而言之,它是一本優秀的入門級教材,但若想成為深化實踐的案頭書,還需額外補充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氣候適應性研究。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種非常“理想化”的視角來看待綠色建築的實施過程。作者筆下的項目,似乎總能在預算和時間限製內完美地實現瞭所有可持續目標,這一點讀起來讓人倍感振奮,但也隱隱感到一絲不真實感。比如,在論述材料的生命周期評估(LCA)時,書中強調瞭本地采購和低隱含能源材料的重要性,但對於現實中供應鏈的復雜性、高成本替代品與傳統材料之間的權衡博弈,處理得過於理想化。我更希望看到一些關於“成本超支”、“設計變更”後如何進行LEED積分“補救”的真實故事,那些因為資金壓力而不得不削減綠色功能模塊的案例分析。這本書的價值在於設定瞭行業的高標準,它為我們樹立瞭一個努力的方嚮。但是,對於正在麵對現實項目限製的工程師來說,缺乏對“灰色地帶”的深入探討,使得這本書在指導日常決策時略顯蒼白。它更像是一本激勵人心的宣言,而不是一本解決實際工程矛盾的實戰手冊。它要求我們做到最好,卻很少告訴我們,在不得不妥協時,應該如何做齣最明智的讓步。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厚重而沉穩的封麵材質,搭配上深邃的色調,拿在手裏就感覺沉甸甸的,仿佛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內頁的紙張質感也很不錯,印刷清晰,字跡工整,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容易疲勞。不過,我得說,在內容深度上,它似乎更側重於對宏觀政策和理論框架的梳理,對於像我這樣急需深入瞭解具體技術細節的工程師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小小的遺憾。比如,關於節能材料的具體性能指標對比分析,書裏隻是泛泛而談,缺乏足夠的圖錶和數據支撐,我還是得去查閱其他更專業的期刊和標準。但話說迴來,作為一本“指南”,它確實為我們搭建瞭一個很好的知識體係框架,讓人能迅速對LEED-NC的認證體係有一個全麵的認識。在初步接觸這個領域時,它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入門讀物,能幫助新手快速找到方嚮,避免在浩瀚的資料中迷失。隻是,如果你已經有瞭一定的基礎,期望它能成為你工具箱裏解決所有難題的“瑞士軍刀”,那可能需要再補充一些其他更具操作性的參考資料瞭。整體而言,它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參考書,隻是內容上略顯“高屋建瓴”瞭一些。
评分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的時間來通讀這本書中關於水資源管理章節的部分,坦白說,閱讀體驗可謂是跌宕起伏。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不像一本枯燥的技術手冊,反而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授在娓娓道來他多年積纍的實戰心得。作者在描述雨水收集係統的設計原則時,穿插瞭一些實際案例中的“陷阱”和“彎路”,這一點非常寶貴,它讓我們這些後輩能提前規避一些代價高昂的錯誤。然而,這種敘事方式也帶來瞭一個問題——邏輯跳躍性稍大。有時,前一頁還在討論灰水迴收的經濟效益分析,下一頁可能就突然轉嚮瞭關於LEED積分的計算方法,讀者需要不斷地在理論和實踐之間進行自我切換。我特彆希望作者能在關鍵的技術節點上提供更詳盡的流程圖或決策樹,這樣在實際項目操作中會更加得心應手。這本書的優點在於激發瞭我們對可持續設計的深層思考,而不是簡單地教我們“怎麼做”。它更像是一部關於“為什麼這樣做”的哲學探討,而非“如何精確地做”的操作指南。對於那些追求創新和超越最低標準的設計師來說,這本書的啓發性是巨大的,但對於需要快速提交閤規性報告的初級項目經理而言,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去“解碼”其中的信息。
评分工具书评价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是相对于专著和教材的评价而言的。具体来说有两个特殊性:
评分二是评价周期的不确定性。专著从出版到发行面市大概得3个月时间,评价者阅读专著的时间从几天到数月不等,在国内发表周期一般为半年到一年,所以,一篇专著出版后,8个月到一年就能见到评价性文章。一般两年以后该专著的评价就式微,除非该专著的影响力足够大。因此,专著评价的周期一般为8个月到3年;教材的评价必须是教材使用之后,至少用完一届学生之后才能看出该教材的特点和使用效果。因此教材出版一年后才会有评价性文章出现。同样,一般两年之后该教材的评价性文章就会逐渐减少。因此,教材评价的周期一般为1年到3年;工具书的评价周期比较特殊,一般来说大型工具书出版之后,出版社为了保持销量,会组织一批同行对该辞书进行评议和推介(一般是以辞书研讨会的形式),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一般为半年),整体性的评价性文章就会发表(当然,很多情况下是出版社和杂志社合作的结果),尤其是某部工具书初版之时,这种宣传更是必不可少。之后,才会有普通用户和专业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该工具书的某些特色或者失误,进而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性文章。因此,工具书的评价周期是不固定的、不确定的。此外,一部工具书如果几十年内因为其影响重大而不断修订新版发行,那么,工具书评价的一大内容就是比较新、旧版本内容之差异,那周期就更不确定了。如《现代汉语词典》从初版到现在第5版,评价者对其诸版本的比较评价就从未间断过。
评分比实体店铺要便宜一些,正版书。
评分工具书评价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是相对于专著和教材的评价而言的。具体来说有两个特殊性:
评分一是评价主体身份的多样性。评价专著的主体,或者评价者,一般是对该专著感兴趣的专家学者,至少是“行内人士”;评价教材的主体,大多为使用该教材的教师,或者是专门的教材研究者;而评价工具书的主体则需具有双重的身份——既要是该工具书使用者,又要懂一些基本的工具书知识或者辞书编纂的原理。从用户角度考虑,专著的使用者对专著的使用是“完全自主”的,即用户对专著具有完全的选择关系。读者喜欢某位学者的观点他就可以选择该学者的专著而不选择其他学者的专著,读者不支持某位学者的观点他也可以选择该学者的专著而不选择其他他支持的学者的专著;教材的使用者对教材的使用是“完全强迫”的,即用户对教材具有完全的遵从关系。教材一旦选定,教师和学生都无法更改该教材,完全没有选择权;而工具书的使用者既有普通用户,又有同行(工具书编纂者——竞争对手或者合作伙伴),还有专业用户。用户对工具书的使用既非“完全自主”,也非“完全强迫”。普通用户和专业用户可以分别从大众的角度和专业的角度对该工具书的某些方面提出建议、商榷、褒扬或者批评,而同行可以从整体上对一部工具书进行系统评价。
评分一是评价主体身份的多样性。评价专著的主体,或者评价者,一般是对该专著感兴趣的专家学者,至少是“行内人士”;评价教材的主体,大多为使用该教材的教师,或者是专门的教材研究者;而评价工具书的主体则需具有双重的身份——既要是该工具书使用者,又要懂一些基本的工具书知识或者辞书编纂的原理。从用户角度考虑,专著的使用者对专著的使用是“完全自主”的,即用户对专著具有完全的选择关系。读者喜欢某位学者的观点他就可以选择该学者的专著而不选择其他学者的专著,读者不支持某位学者的观点他也可以选择该学者的专著而不选择其他他支持的学者的专著;教材的使用者对教材的使用是“完全强迫”的,即用户对教材具有完全的遵从关系。教材一旦选定,教师和学生都无法更改该教材,完全没有选择权;而工具书的使用者既有普通用户,又有同行(工具书编纂者——竞争对手或者合作伙伴),还有专业用户。用户对工具书的使用既非“完全自主”,也非“完全强迫”。普通用户和专业用户可以分别从大众的角度和专业的角度对该工具书的某些方面提出建议、商榷、褒扬或者批评,而同行可以从整体上对一部工具书进行系统评价。
评分一是评价主体身份的多样性。评价专著的主体,或者评价者,一般是对该专著感兴趣的专家学者,至少是“行内人士”;评价教材的主体,大多为使用该教材的教师,或者是专门的教材研究者;而评价工具书的主体则需具有双重的身份——既要是该工具书使用者,又要懂一些基本的工具书知识或者辞书编纂的原理。从用户角度考虑,专著的使用者对专著的使用是“完全自主”的,即用户对专著具有完全的选择关系。读者喜欢某位学者的观点他就可以选择该学者的专著而不选择其他学者的专著,读者不支持某位学者的观点他也可以选择该学者的专著而不选择其他他支持的学者的专著;教材的使用者对教材的使用是“完全强迫”的,即用户对教材具有完全的遵从关系。教材一旦选定,教师和学生都无法更改该教材,完全没有选择权;而工具书的使用者既有普通用户,又有同行(工具书编纂者——竞争对手或者合作伙伴),还有专业用户。用户对工具书的使用既非“完全自主”,也非“完全强迫”。普通用户和专业用户可以分别从大众的角度和专业的角度对该工具书的某些方面提出建议、商榷、褒扬或者批评,而同行可以从整体上对一部工具书进行系统评价。
评分二是评价周期的不确定性。专著从出版到发行面市大概得3个月时间,评价者阅读专著的时间从几天到数月不等,在国内发表周期一般为半年到一年,所以,一篇专著出版后,8个月到一年就能见到评价性文章。一般两年以后该专著的评价就式微,除非该专著的影响力足够大。因此,专著评价的周期一般为8个月到3年;教材的评价必须是教材使用之后,至少用完一届学生之后才能看出该教材的特点和使用效果。因此教材出版一年后才会有评价性文章出现。同样,一般两年之后该教材的评价性文章就会逐渐减少。因此,教材评价的周期一般为1年到3年;工具书的评价周期比较特殊,一般来说大型工具书出版之后,出版社为了保持销量,会组织一批同行对该辞书进行评议和推介(一般是以辞书研讨会的形式),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一般为半年),整体性的评价性文章就会发表(当然,很多情况下是出版社和杂志社合作的结果),尤其是某部工具书初版之时,这种宣传更是必不可少。之后,才会有普通用户和专业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该工具书的某些特色或者失误,进而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性文章。因此,工具书的评价周期是不固定的、不确定的。此外,一部工具书如果几十年内因为其影响重大而不断修订新版发行,那么,工具书评价的一大内容就是比较新、旧版本内容之差异,那周期就更不确定了。如《现代汉语词典》从初版到现在第5版,评价者对其诸版本的比较评价就从未间断过。
评分二是评价周期的不确定性。专著从出版到发行面市大概得3个月时间,评价者阅读专著的时间从几天到数月不等,在国内发表周期一般为半年到一年,所以,一篇专著出版后,8个月到一年就能见到评价性文章。一般两年以后该专著的评价就式微,除非该专著的影响力足够大。因此,专著评价的周期一般为8个月到3年;教材的评价必须是教材使用之后,至少用完一届学生之后才能看出该教材的特点和使用效果。因此教材出版一年后才会有评价性文章出现。同样,一般两年之后该教材的评价性文章就会逐渐减少。因此,教材评价的周期一般为1年到3年;工具书的评价周期比较特殊,一般来说大型工具书出版之后,出版社为了保持销量,会组织一批同行对该辞书进行评议和推介(一般是以辞书研讨会的形式),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一般为半年),整体性的评价性文章就会发表(当然,很多情况下是出版社和杂志社合作的结果),尤其是某部工具书初版之时,这种宣传更是必不可少。之后,才会有普通用户和专业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该工具书的某些特色或者失误,进而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性文章。因此,工具书的评价周期是不固定的、不确定的。此外,一部工具书如果几十年内因为其影响重大而不断修订新版发行,那么,工具书评价的一大内容就是比较新、旧版本内容之差异,那周期就更不确定了。如《现代汉语词典》从初版到现在第5版,评价者对其诸版本的比较评价就从未间断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