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體驗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其文本的“連貫性”與“斷裂性”並存。一方麵,康德的思維脈絡始終圍繞著他那套核心的批判哲學體係鏇轉,邏輯的鏈條環環相扣,讓你感受到一種無懈可擊的整體性。然而,另一方麵,當他深入到“教育學”的篇章時,這種高冷的思辨色彩似乎被一抹溫暖的人文關懷所取代。他談論道德養成、自由意誌的培養時,語言風格驟然變得更加直接和富有教誨意味,仿佛這位形而上學的巨匠暫時放下瞭他的三批判書,化身為一位殷切的導師。這種從純粹理論到實踐倫理的過渡,處理得相當巧妙,沒有顯得突兀。我甚至能想象齣,如果將這些論述應用於現代的教育實踐中,它們依然能提供非常有力的思想武器,挑戰那些僅僅關注結果而忽略瞭主體精神塑造的教育觀念。
评分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地展示康德如何構建其知識論體係邊緣的著作,而這本書恰好填補瞭我的這一空白。很多人談論康德,往往聚焦於《純粹理性批判》的“三大律令”,但本書中對邏輯學(特彆是作為思維工具的邏輯)的詳盡闡述,提供瞭一個更基礎的視角,去理解他是如何確保他的推理工具本身是可靠的。這部分內容,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理解西方理性主義傳統的讀者來說,是無價之寶。它揭示瞭康德的哲學活動並非憑空齣現,而是建立在一個經過精心打磨的、關於“思考可能性的思考”的基礎之上的。這種對基礎方法的深入剖析,極大地增強瞭我對康德整體哲學大廈穩固性的信心,也讓我對“係統性”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遠超齣瞭簡單的章節編排,而是一種深植於作者內在思維結構中的秩序感。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深沉的墨綠色調,配上燙金的字體,透露齣一種古典而莊重的氣息,讓人一拿到手就感覺這不是一本普通的讀物,而是承載瞭深厚學識的珍寶。我特意選瞭一個陽光很好的下午,在靠窗的書桌前打開它,紙張的質感很棒,不是那種廉價的塗布紙,而是略帶紋理的、米白色的紙張,墨跡清晰,排版疏密有緻,閱讀起來眼睛非常舒服,長時間沉浸其中也不會感到強烈的疲憊感。特彆是那些關鍵的哲學概念和術語,書裏似乎都做瞭細緻的標記和區分,這對於初次接觸康德思想體係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幫助。我翻閱瞭其中關於“先驗演繹”的一些章節,雖然內容本身已經足夠晦澀,但編輯在注釋和版式上下的功夫,確實讓那種知識的重量感和可讀性達到瞭一個很好的平衡點。總的來說,光是這種物質層麵的呈現,就已經值迴票價瞭,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讓人忍不住想要慢慢品味,而不是急於求成地一口氣讀完。
评分對於習慣瞭當代學術寫作的讀者來說,閱讀這本全集的某個部分需要一個“適應期”。現代論文講求精煉、直接切入主題,而康德的論證過程,尤其是涉及邏輯學建構的部分,是極其冗長、層層遞進的,充滿瞭大量的定義、限定和對反駁意見的預設迴應。這要求讀者必須投入極大的耐心和專注力,不能有絲毫的走神,否則很容易迷失在他那龐大的邏輯迷宮之中。我發現自己不得不頻繁地使用便利貼來標記關鍵的術語定義和推理的轉摺點,否則,當讀到第十五頁時,可能已經忘記瞭第三頁建立的某個基礎判斷。但正是這種“慢讀”的必要性,反而讓我體會到一種久違的、對知識的敬畏感。這感覺就像是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過程無比艱辛,但一旦到達頂端,所獲得的視野和心胸開闊感是任何輕鬆閱讀都無法比擬的。
评分當我真正沉浸到文本內部時,纔發現作者在梳理康德的這些特定領域——比如純粹的邏輯建構或者他對世界秩序的早期觀察——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嚴謹到近乎苛刻的體係構建能力,簡直令人嘆為觀止。我尤其對其中關於“自然地理學”的論述部分留下瞭深刻印象。這部分內容遠非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地理學那樣側重於實證的描摹,而是更像是一種將宇宙生成論與人類認知能力相結閤的宏大敘事。康德似乎在試圖建立一個框架,用以解釋我們為什麼會以這種特定的方式來感知和組織我們周圍的物理世界,而不是其他任何形式。這種試圖跨越純粹思辨和經驗觀察的努力,在我讀過的眾多形而上學著作中是相當罕見的。它迫使我不斷地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看似基礎卻又無比關鍵的前提假設,思考自身認知結構的局限性,這是一種非常“燒腦”但又極度充實的閱讀體驗。
评分读不完的康德,有深度,初学慎入!
评分以上似乎恰是徐英瑾老师在《哲学教育的灵魂: 经典阅读,还是论证?》这篇文章中讨论的问题,对于这份作业来说倒也不必如此上纲上线,且两种路径的兼顾和结合是可能的。而我之所以没这么写,一是因为这份作业是对读“奠基”原著时的直接思考的记录和整理,更多是就文本而谈文本;另外是眼界不足,且没有多查资料,此外如果掺杂哲学历史探讨,就会把问题扩大很多,恐怕不是几页纸能说得完、几天内能完成的状况。所以在写作时,我将重点更多地放在如何有逻辑地说理、完整、清晰地阐明一个问题,并将自己的某些思考融入其中上,试图让自己的思考和写作,具有更多的技术性,结果似乎.......╮(╯_╰)╭
评分1784年,康德写成了《一个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这篇历史哲学论文从理论上典型地发挥了他本人乃至整个启蒙时代的历史观念,从而大大地推进了18世纪的历史哲学,并成为后来许多更为周详的历史哲学的先导。
评分伦理学方面
评分2.如果文中搞混了“先验”与“先天”,或是发现“共情”“同情”的概念混淆,请尽情呵呵后,这只是一个弱爆了的本科生在六天旅行前后完成的作业,且糟糕的是,她在旅行回来后,面对完成度2/3的作业,完全不记得当初的构思了。
评分品相、翻译都很不错,值得留一套。
评分《康德著作全集(第9卷):逻辑学、自然地理学、教育学》内容简介:自康德委托我整理出版他在公开讲课时为其听众讲授的逻辑学,并以简明手册的形式将它交付公众以来,已经一年有半。为此目的,我从他那里得到了他自己在讲课时使用的手稿,他对我表示了特别的、令人荣幸的信任,即我熟知他的体系的一般原则,在这里也容易进入他的思路,不致歪曲或者篡改他的思想,而以必要的清晰和明确,同时在恰如其分的秩序中把它展示出来。既然我接受了这一荣幸的委托,并且试图尽我之所能,按照这位值得赞誉的大师、我极为尊敬的老师和朋友的愿望和期待去完成它,以这种方式,一切涉及讲授、思想的表达和解释、阐述和整理的东西,部分地应记在我的账上,所以,我就当然也有责任就此向康德的这一新著的读者们作出一些解释。因此,此处有关于这一点的一种说明,以及别的更详细的说明。
评分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康德在书中指出: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演变来的。这团星云由大小不等的固体微粒组成,“天体在吸引力最强的地方开始形成”,引力使微粒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较大的团块,团块越来越大,引力最强的中心部分吸引的微粒最多,首先形成太阳。外面微粒的运动在太阳吸引下向中心体下落是于其他微粒碰撞而改变方向,成为绕太阳的圆周运动,这些绕太阳运转的微粒逐渐形成几个引力中心,最后凝聚成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卫星的形成过程与行星相似。
评分本文观点是,道德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不能作为道德的根据,康德道德原则的推出,犯了因果倒置和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而道德的心理基础是人类共有的同情心(情感),道德源于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对“善”的行为共识,是这种共识逐渐外化为习俗与文化,进一步内化为个人的意识,进而产生道德自律与道德的崇高感,在此层面上,道德具有意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