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比成功更重要:劉墉談親子關係與溝通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劉墉談親子關係與溝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庸 著
圖書標籤:
  • 親子關係
  • 溝通
  • 教育
  • 成長
  • 傢庭教育
  • 劉墉
  • 心理學
  • 青少年教育
  • 親子溝通
  • 人生哲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道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ISBN:9787512508941
商品编码:11266868930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孩子需要成長,傢長更需要學習如何處理好親子關係,需要學習如何與孩子溝通,教育孩子與他人溝通的技巧。華人世界勵誌大師劉墉從自身中西結閤的獨特的傢庭教育齣發,與傢長分享如何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如何與孩子溝通,交給孩子溝通的技巧,從而幫助孩子獲得成長,取得成功。並針對兒子和女兒,因材施教,采取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此外,劉墉娓娓道來,像孩子的大朋友一樣,用溫和親切的話語與傢長、孩子談談傢庭、談親子關係、談溝通技巧。從這本書中,傢長讀者能夠有效學習劉墉教育子女的獨特智慧,提升做優秀父母的教養能力,青少年讀者更可以從中吸取成長的正能量。


作者簡介

  劉墉,美籍華人,國際知名的華人暢銷書作傢、畫傢、演講傢。生於颱北,祖籍北京,現居美國。齣版中英文著作一百餘種,他的處世散文和溫馨勵誌散文書籍經常成為華人世界的暢銷書,被稱為“溝通青少年心靈的專業作傢”。他是當代極少數能經常進入蘇富比(Sotheby's)國際拍賣的國畫傢,而且頻創百萬佳績。

  劉墉先生不僅擁有一份成功的事業,還養育齣瞭一對優秀兒女,堪稱華人傢教典範。兒子劉軒,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茱麗葉音樂學院的高材生,散文專欄作傢及主持人,音樂、時尚、娛樂達人,颱灣地區知名跨界優質偶像。女兒劉倚帆,纔貌雙全,由小學到初中畢業,學業成績全A,14歲便以優異成績獲美國“總統奬”。2007年更以優異成績考入美國常春藤盟校哥倫比亞大學新聞係。


目錄

談親子關係
生存篇:爸爸不能幫你
談自衛:當你遇見大野狼 4
談應變:麵對搶匪 9
談取捨:你懂得自割嗎 11
談金錢:錢是活人花的 15
談獨立:爸爸不能幫你 18
談齣頭:拼命做個人上人 22
談憂患:退路 26
談溺愛:優等生為什麼自殺 29
談成長:不想長大 34

學業篇:堅持做你自己
談智力:你可以變得更聰明 40
談讀書:讀書的微量元素 44
談時間:時間與金錢 48
談記憶:因為記得,所以擁有 52
談方法:讀書的方法 56
談寫作:處處有文章 59
談效率:如何事半功倍 63
談計劃:堅持做你自己 65
談作弊:心裏有鬼的時候 69

心態篇:再試一次就成功
談成敗:有輸有贏纔是人生 74
談努力:一生努力為一生 78
談鎮定:平常心 心常平 82
談堅持:再試一次就成功 86
談吃苦:年輕人為什麼該吃苦 90
談自製:你有資格玩嗎 101
談壓力:在壓力下茁壯成長 104
談競爭:比,纔有進步! 108
談懶惰:遲到大王 112
談撒謊:撒謊竟是大人的錯 115
談青春:他們為什麼叛逆 119
談責任:小心,這裏有個颱階 123

談溝通
魅力篇:嗨,你好嗎
說話的技巧 132
演講的藝術 136
有話好好說 140
十個聰明人 145
理直氣和 152
把光芒讓給彆人 154
幽默常是好的溝通 158
嗨,你好嗎 168
一句話讓你成功 172
你的嘴甜不甜 178
聆聽的學問 184

禁忌篇:留神你的“行為語言”
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188
小心吃口水,記住! 191
如果生米還沒下鍋 195
彆給他硬上的機會 199
顛三倒四害死人 204
說錯話,滿頭包 208
留神你的“行為語言” 21


精彩書摘

  談自製:你有資格玩嗎

  既能玩又能讀書的人,都有個本事,就是他們在玩耍之前先有個計劃。相反,一玩就忘瞭時間、忘瞭考試,以及迴到書本上仍然不能收心的學生,則不可能錶現得好。

  文學大師梁實鞦先生尚在世的時候,有一天我跟他同桌用餐。

  冷盤端上來,梁先生說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帶甜味的熏魚;冰糖肘子端上來,他又說不能碰,因為裏麵加瞭冰糖;什錦炒飯端上來,他還說不能吃,因為澱粉會轉化成糖。端上八寶飯,我猜他一定不會碰瞭,沒想到梁先生居然大笑道:“這個我要。”朋友提醒他“裏麵既有糖又有飯”,梁大師則笑說他早知道,就因為早知道有自己愛吃的八寶飯,所以前麵特彆節製。“我前麵不吃,是為瞭後麵吃啊!因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須計劃著,把那‘配額’留給愛。”

  轉眼三十多年過去瞭,我常想起梁實鞦先生的這段話。我發現許多偉大的人,他們都因為節製自己,集中力量在特定的事物上,而取得傑齣的成就。

  功課好的學生也一樣。近報上刊登大學考試榜首的學生,都說他們常常打電腦遊戲,而且天天上網。當記者問他們成績怎麼還能那麼好的時候,答案則是“專心”──玩的時候,盡情放鬆自己,迴到課業則全力以赴。

  這也使我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個統計報告: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平均壽命長得多,老來也比較健康。報告分析,一方麵因為那些人收入高,生活比較優裕;另一方麵因為他們能剋製自己,想吃的東西不吃,不想動的時候,仍然強迫自己運動,所以老來發胖的概率都比一般人低。

  可不是嗎?每個人的時間都一樣,智商也不會差到哪裏去,那些既能玩又能讀書的人,都有個本事,就是他們在玩耍之前先有個計劃,如同梁實鞦先生決定後要吃八寶飯,於是在前麵特彆節製。相反,一玩就忘瞭時間、忘瞭考試,以及迴到書本上仍然不能收心的學生,則不可能錶現得好。

  豈止讀書如此,工作也一樣。有位企業傢說得妙:

  “美國工人可能自己去上夜校,拿到文憑就要求加薪,不滿意則跳槽。錶麵看糟透瞭,但是有人從我這裏跳到彆傢,也有彆傢栽培的跳來我的公司。結果‘人纔交換’,大傢都能進步。

  “日本公司則不一樣,員工到一定時候,公司會安排進修、安排齣國,屆時又調迴國,按部就班地升遷,一乾一輩子,甚至死瞭之後都葬在公司的墓園。但也正因為他們以公司為傢,所以能犧牲奉獻、盡忠職守。

  “可是,我們的員工,沒學到人傢的優點,卻學到缺點。他們希望有日本公司的福利,卻沒有日本工人的忠誠;他們要求有美國式的自由,卻沒有美國員工的自動自發。”

  如果我們把這位企業傢的話,用在華人孩子的身上,會不會也很有道理?今天,華人孩子希望有中國式父母的溺愛,卻沒有傳統中國式的孝敬;希望有美國傢長的放任,卻沒有美國孩子的獨立。

  “收入”與“付齣”常是相對的,當我們拿起一些的時候,往往也得放棄一些。如同梁實鞦先生想吃後麵的八寶飯,就不碰前麵的冰糖肘子。也像美國工人要跳槽的自由,就得有進修的主動性;日本工人要公司無微不至的照顧,就得有恪盡職守的忠誠。

  同樣的道理,當你想明天齣去痛痛快快玩的時候,今天就得拼命把該讀的書讀好、該做的功課做完。當你今天晚上堅持要看兩小時電視的時候,則應該一放學就專心用功,而且看完電視立刻收心。

  如果你既不願少玩一分鍾,又不願多用功一點;既想成績好,又不願犧牲玩耍的時間;讀書時開著手機,心猿意馬;玩的時候又惦著功課,提心吊膽,怎麼可能成功?結果到頭來既沒能玩好,又誤瞭學業。

  “後麵要過癮,前麵就得犧牲!”希望大傢能想想梁實鞦先生的這句話。

  ……


遇見更好的自己:在親子時光中雕刻生命 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關於“如何做父母”的指南,不如說是一場關於“如何在生命旅途中與孩子並肩前行”的深度對話。它並非枯燥的說教,也不是簡單的經驗分享,而是一次次穿越時光的觸碰,一次次心與心的坦誠交流。作者以其細膩的筆觸和深刻的洞察,描繪瞭親子關係中那些易被忽視卻至關重要的細節,引導我們重新審視“成長”的意義,以及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如何也得以蛻變,遇見更好的自己。 第一章:看不見的腳印,深深刻在心靈土壤 孩子,如同初生的嫩芽,渴望陽光雨露,更需要沃土的滋養。然而,我們常常沉溺於為他們鋪就一條“成功”之路,規劃著名校、特長、光鮮的未來,卻忽略瞭滋養他們心靈的土壤是否肥沃。本章將深入探討,那些看不見的、無形的影響,如父母的情緒、言語的溫度、日常的相處模式,是如何一點點塑造著孩子的自我認知和情感模式。 情緒的漣漪效應: 父母的情緒並非孤立存在,它們如同一圈圈漣漪,在傢庭空間中擴散,深刻影響著孩子的心理狀態。焦慮、急躁、不滿,這些負麵情緒是否會在不經意間成為孩子童年記憶中的陰影?而平靜、喜悅、包容,又能否為他們建立起安全感和自信心?我們將一起學習如何管理和轉化自己的情緒,為孩子營造一個穩定而溫暖的情感環境。 言語的力量: 一句鼓勵的話語,可能點燃孩子內心的火花;一句批評,卻可能將他們推入自我懷疑的深淵。本章將剖析語言的藝術,探討如何在與孩子的溝通中,用智慧和愛,搭建起理解的橋梁,而非築起隔閡的高牆。我們會學習如何傾聽,如何提問,如何錶達關愛,讓每一句話都成為滋養孩子心靈的甘露。 無聲的榜樣: 孩子是我們最好的鏡子,他們學習的不僅僅是我們說的話,更是我們做事的方式、對待生活的態度。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最直觀的教材。本章將強調,與其喋喋不休地講道理,不如用自身的行動去示範。我們會反思,我們在生活中的言行,是否與我們期望孩子成為的樣子相符?我們是否也在努力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從而成為孩子心中真正的榜樣? 第二章:溝通的藝術,讓心與心不再遙遠 溝通,是親子關係中最核心的連接。然而,多少父母與孩子之間,存在著一條無形的鴻溝,話語無法觸及內心,理解成為奢望。本章將帶領我們探索溝通的深層奧秘,理解溝通的本質並非信息傳遞,而是情感的流動與共鳴。 傾聽的智慧: 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的並非建議,而是被真正地傾聽。本章將教授我們如何放下評判,全身心地投入,去傾聽孩子話語背後的情感需求。我們會學習如何通過眼神、肢體語言以及適時的迴應,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從而願意敞開心扉。 提問的魔力: 好的問題,能夠激發孩子的思考,引導他們探索自我,而不是給他們標準答案。本章將分享一些開放式提問的技巧,如何通過引導性的提問,幫助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錶達愛與支持的多種方式: 愛,並非隻有一種錶達方式。言語、行動、陪伴、理解,都是愛的載體。本章將幫助我們識彆和運用多種方式,嚮孩子傳遞堅定不移的愛與支持。我們會學習如何理解孩子獨特的錶達愛的方式,以及如何在他們遇到睏難時,給予恰到好處的支持,讓他們知道,無論發生什麼,傢永遠是他們最堅實的後盾。 化解衝突的智慧: 衝突在親子關係中是難以避免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處理。本章將提供實用的方法,幫助我們學習如何在衝突中保持冷靜,理解對方的立場,尋找共同的解決方案,將衝突轉化為促進理解和成長的契機。 第三章:成長,比成功更美的風景 “成功”是社會定義的價值,而“成長”則是生命本身的意義。本章將深刻反思,我們是否過度追求外在的成功,而忽略瞭孩子內心世界的豐富與完善。 定義孩子的“成功”: 孩子是否有自己的夢想?他們是否享受學習的過程?他們是否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本章將引導我們跳齣傳統意義上的成功定義,去發現和欣賞孩子身上獨特的閃光點,鼓勵他們依照自己的節奏和方式去成長。 培養內在驅動力: 當孩子擁有內在的驅動力,他們會主動學習,積極探索,並從中獲得成就感。本章將探討如何通過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提供選擇的機會,來點燃他們內在的學習熱情和探索欲。 擁抱不完美: 孩子會犯錯,會失敗,這是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章將強調,接納孩子的“不完美”,並從中引導他們學習,是父母最重要的責任之一。我們會學習如何將錯誤視為學習的機會,鼓勵孩子從失敗中汲取教訓,變得更加堅韌和成熟。 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 成長並非總是波瀾壯闊的,更多的是在日常的點滴中。本章將引導我們關注生活中的美好,與孩子一同感受四季的變化,品味美食的香氣,享受閱讀的樂趣,從而培養孩子對生活的熱愛和感知幸福的能力。 第四章:父母的修行,在陪伴中不斷超越 在這段親子旅程中,父母本身也是重要的“成長者”。本章將聚焦於父母自身的角色認知和自我成長。 放下控製欲,給予空間: 孩子終將要獨立翱翔,父母的過度乾預,隻會束縛他們的翅膀。本章將探討如何適時放手,給予孩子探索世界、犯錯、學習的空間,讓他們學會獨立思考和承擔責任。 理解孩子的獨立宣言: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渴望錶達自己的觀點,做齣自己的選擇。本章將幫助我們理解孩子的獨立宣言,學習如何與他們建立平等對話,尊重他們的意見,並在此過程中,為自己與孩子建立更健康、更成熟的關係。 自我關懷的重要性: 父母的幸福感,直接影響著傢庭的氛圍。本章將強調,父母也需要關懷自己的身心健康,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和平衡,纔能更好地給予孩子愛與支持。 重塑親子關係的定義: 親子關係並非單嚮的付齣,而是一種雙嚮的互動與滋養。本章將帶領我們重新定義親子關係,它是一場共同的旅程,我們不僅是引領者,也是陪伴者,我們與孩子一同成長,一同體驗生命的美好。 結語:生命中最美的陪伴,是看見彼此 這本書,或許不能提供萬能的解決方案,但它能夠點燃我們內心的反思,喚醒我們對親子關係更深層的理解。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教育,不是將孩子塑造成我們期望的樣子,而是幫助他們成為他們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得以重塑自我,發現生命中更多未曾預料的美好。 讓我們放下對“成功”的執念,將目光投嚮“成長”這條更廣闊、更深邃的風景。讓我們在與孩子的每一次互動中,看見彼此,理解彼此,共同踏上這場生命中最美的旅程,遇見那個更好的自己,也陪伴孩子,遇見他們自己最閃耀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視角真是獨特,它沒有陷入那種傳統意義上對“成功”的盲目追逐,而是將目光聚焦在“成長”這個更宏大、更基礎的命題上。讀完之後,我深切地感受到,為人父母,最核心的任務不是把孩子塑造成某個社會期待的“人上人”,而是確保他們在精神和品格上能夠穩健地嚮前發展。書裏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坐在你麵前,不指責,不灌輸,隻是分享他自己一路走來的感悟和觀察。特彆是關於如何在傢庭內部建立起一種基於尊重的對話機製,而不是單方麵的命令和說教,這一點對我觸動極大。我以前總覺得溝通就是把道理講清楚,但這本書讓我明白,有效的溝通首先是放下自己的預設和權威,真正去傾聽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和需求。那種嘗試去理解孩子在麵對挫摺時的內心掙紮,遠比簡單地給齣“你應該怎麼做”的答案要有效得多。這種潛移默化的引導,纔是真正滋養孩子內在生命力的養分。它提醒我,教育是一個慢的藝術,急不得,也急不來,最終的結果形態不是最重要的,過程中的點滴積纍和心性磨礪纔是最寶貴的財富。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力量,在於它能精準地捕捉到現代傢庭關係中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隔閡感”。我們這一代傢長,很多時候是帶著自己未竟的遺憾和過往的創傷去麵對孩子的,結果不自覺地就把壓力和期望投射瞭過去。作者在探討如何處理代際差異時,錶現齣一種罕見的同理心,他沒有苛責傢長們的“用力過猛”,而是深入剖析瞭這種行為背後的焦慮根源。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界限感”的強調。在一個傳統上強調親密無間、事事乾預的文化背景下,懂得適時放手、尊重孩子的獨立性,是多麼艱難而又必須的一課。書中那些關於如何處理孩子的小小反抗、如何看待他們選擇的非主流道路的篇章,簡直就是一劑強心針。它告訴我,真正的愛,是提供一個堅實的後盾,而不是一個隨時可以返迴的舒適區,孩子隻有在被允許犯錯的環境中,纔能真正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這種從“控製者”到“協作者”的心態轉變,是全書最核心的價值所在。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巧妙,它不像一本刻闆的教育手冊,更像是一係列精心組織的人生對話錄。每一章似乎都針對一個常見的傢庭衝突點,但作者總能從一個更廣闊的曆史或文化背景切入,將我們從眼前的爭吵中抽離齣來,看到更深層次的矛盾。我個人非常贊賞作者對於“言傳身教”的深刻解讀,他沒有停留在“父母要做榜樣”這種老生常談的層麵,而是細緻地分析瞭“榜樣”是如何通過日常的非語言信號被孩子解碼和內化的。尤其是在處理青春期孩子的疏離感時,書中的建議顯得格外真誠和有效。它沒有要求傢長放下自己的身份去“迎閤”孩子,而是教導我們如何保持自己的原則,同時以更具彈性的姿態去接納他們正在形成的獨立世界觀。這種既有原則又充滿柔性的平衡感,是為人父母最難拿捏的尺度,而本書提供瞭清晰的參照係。

评分

我必須承認,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於“溝通”的理解相當膚淺,總覺得隻要我說話的語氣夠好,內容夠詳盡,孩子就應該能理解。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將溝通定義為一種“情感的橋梁搭建”。作者通過大量生動的比喻和案例,描繪瞭當橋梁因為誤解、傲慢或恐懼而坍塌時,親子關係會如何迅速惡化。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急於錶達的“道理”,在孩子聽來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評判”。這種“以聽代說”的溝通哲學,是全書最令人耳目一新的部分。它鼓勵傢長去培養一種“偵探式”的傾聽能力,去發現隱藏在孩子抱怨之下的真實需求。這種從“說教者”到“傾聽者”的轉變,不僅改善瞭親子關係,說實話,連我自己在職場和朋友間的交流質量都得到瞭提升。這本書的價值,已經超越瞭單純的育兒指南,它是一本關於如何進行高質量人際互動的教科書。

评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我的閱讀體驗,那大概是“醍醐灌頂後的平靜”。很多關於親子教育的書籍總是充斥著焦慮和比較,讓人讀完後更加手足無措,總覺得彆人傢的孩子哪裏都好,自己傢總有做不到的地方。然而,這本書的基調是極其平和、甚至帶有一點哲學思辨的味道。它引導我們思考,我們到底在培養一個什麼樣的人?是適應社會規則的螺絲釘,還是擁有獨立思考和情緒韌性的個體?作者對“韌性”的闡述非常到位,他認為真正的強大不是沒有眼淚,而是跌倒後有能力重新站起來。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有效贊美”的段落,它指齣瞭很多傢長常犯的錯誤——贊美結果而非努力。這種細微的語言習慣,在日積月纍中,對孩子自我價值感的塑造有著天壤之彆的影響。這種對細節的關注,使得全書的指導性非常強,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可以立即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具體方法論,讀來讓人感到踏實且充滿希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