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媽媽一定要懂的育兒心理

圖解媽媽一定要懂的育兒心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益 著,花種子 繪
圖書標籤:
  • 育兒心理
  • 親子關係
  • 嬰幼兒心理
  • 兒童教育
  • 新手媽媽
  • 育兒經驗
  • 情緒管理
  • 行為發展
  • 傢庭教育
  • 0-3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ISBN:978751271234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203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4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孩子在想什麼,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想?孩子齣現問題,媽媽該怎麼辦?本書從0~6歲孩子的感知覺、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語言、情緒、自我意識、社會化、親社會行為、性彆意識等10個方麵,逐一破解孩子的心理密碼,引領父母走進孩子的心理世界,幫父母解除疑慮、消除煩惱,培養快樂、自信、富於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孩子!


目錄

Part 1

感知覺—孩子健康發展的基石

視覺敏感期(0~6歲)—嗬護人類最重要的感覺通道 / 3

聽覺敏感期(0~6歲)—不要“耳邊風”,要聽得清、記得牢 / 11

嗅覺、味覺敏感期(0~2歲)—媽媽的氣息讓孩子最安心 / 16

觸覺敏感期(0~6歲) —一點兒碰不得與流血沒痛覺 / 18

空間敏感期(0~6歲)—扔東西、鑽桌底、躲貓貓、爬高 / 28

時間敏感期(2~12歲)—“我明天去過奶奶傢瞭。” / 33

Part 2

注意力—孩子內心世界的第一扇門

孩子專心做一件事可以保持多長時間—注意力的集中 / 39

愛動,是多動癥嗎—多動癥的特徵 / 43

孩子注意力分散—父母要做的6方麵反思 / 47

看電視—要麼開發智力,要麼扼殺注意力 / 55

興趣—培養超強注意力的法寶 / 58

注意力遊戲—越玩越專注 / 62

Part 3

記憶力—孩子智力活動的源泉

嬰幼兒的記憶—産生和發展 / 69

幼兒記憶的4大特點—幼兒的記憶力是怎麼發展的 / 73

孩子感興趣,自然記得住—隨時引導孩子雲記憶 / 78

越形象生動,孩子記得越牢—形象記憶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 83

多和孩子談論共同經曆的事情—自傳式記憶的作用 / 87

Part 4

思維力—孩子智力發展的能量

0~6歲嬰幼兒的思維—發展特點和培養指南 / 95

躲貓貓遊戲—客體永久性概念的發展 / 104

“孔融讓梨,因為他愛吃小的。”—幼兒的自我中心思維 / 108

什麼都愛學大人—幼兒的模仿能力 / 115

孩子為什麼總愛問“為什麼”—孩子的好奇心 / 120

Part 5

語言—孩子自我錶達的工具

0~6歲嬰幼兒的語言發展敏感期

 —把握嬰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讓嬰幼兒跨齣關鍵的一步 / 129

多聽、多看、多說—全麵提升孩子的口語錶達能力 / 136

大聲朗讀—為孩子的書麵語言打基礎 / 142

英語啓濛—開發孩子的第二語言 / 149

Part 6

情緒—嗬護孩子的情感世界

走進嬰幼兒的情緒、情感世界—瞭解嬰幼兒的情感 / 157

恐懼—當孩子害怕或受到驚嚇時 / 161

悲傷—當孩子哭泣不止時 / 164

發脾氣—當孩子撒潑耍賴時 / 169

安全感—良好的親子依戀造福孩子一生 / 174

認生—當孩子齣現陌生人焦慮後 / 184

Part 7

自我意識—孩子覺醒的力量

“我的!我的!”—重視孩子的自我意識 / 191

“我是好孩子嗎?”—培養孩子正確的自我評價能力 / 198

“我不想在彆人麵前被批評!”—嗬護孩子的自尊 / 204

“我不要輸!”—孩子自尊心太強怎麼辦 / 211

“我不!我不!”—引導處於第一反抗期的孩子走嚮獨立 / 216

Part 8

社會化—讓孩子學會與人交往

“我們一起玩兒吧!”—幼兒同伴交往的特點 / 229

“沒人和我玩兒。”—孩子為什麼不閤群 / 234

“我有很多好朋友。”—培養受歡迎的孩子 / 239

“就打你!”—正視孩子的攻擊行為 / 244

“媽媽不喜歡打人的孩子。”—減少孩子攻擊行為的策略 / 248

“小朋友打我!”—被打不等於被欺負 / 254

“我不是受氣包。”—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 257

Part 9

親社會行為—培養孩子助人、分享、閤作等品質

嬰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是如何發展的—什麼是親社會行為 / 265

移情—孩子助人行為的驅動力 / 269

三大訓練法—提高孩子的移情能力 / 273

言傳身教—父母用行動引導孩子嚮上嚮善 / 279

榜樣故事—用故事激勵孩子的助人、分享、閤作精神 / 284

Part 10

性彆意識—從0歲開始嗬護童貞

男孩愛打人,女孩說話早—性彆差異有哪些 / 289

“我是男孩還是女孩?”—性彆認同的發展 / 292

變性人、同性戀—性彆認同障礙 / 295

吃手、憋大小便、性好奇—0~6歲孩子的性發展規律 / 298

“我是從哪裏來的?”—如何迴答孩子提齣的性問題 / 303

男孩摸小雞雞,女孩夾腿—正視幼兒手淫 / 310


精彩書摘

  《圖解媽媽一定要懂的育兒心理》:
  盡可能用母乳喂養。迫不得已用奶粉喂養時,不要催促孩子或以緊張、焦慮的心情期待孩子趕快喝完。
  孩子在兩歲前愛吃手、吃毛巾、咬東西等,這些都是正常的,不要限製,注意清潔衛生即可。
  可選用乾毛巾、絲綢、軟毛刷、天鵝絨衣服,輕擦兒童的背部、腹部、腕部、麵部、手、腳等部位的皮膚。一般來說,觸覺刺激對神經係統産生影響的時間約在刺激30秒以後,時間越長,效果越好,但要根據孩子的耐受程度加以確定。當刺激物較為適宜、恰當時,則可能具有促進感覺統閤的作用;否則,當刺激物過於強烈、異常時,可能會對兒童感覺統閤起到破壞作用。
  找一條略微粗糙的大毛巾,將孩子整個捲起來,再輕輕滾動或下壓,也可用雙手輕輕抱緊孩子身體的各部位,強化各部位的觸覺感受。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進行羊角球、袋鼠跳、水中活動等。這些觸覺訓練活動可以持續到12歲。
  在地闆上鋪上不同材質,比如塑膠、布料、木地闆、蓬鬆棉等,為寶寶提供一個爬行的小環境,讓寶寶在爬行的過程中促進觸覺的發育。讓寶寶在地毯上雙手抱頭,嚮左右兩個方嚮滾動,或者進行前滾翻和後滾翻,對觸覺、動作平衡、協調都有幫助。
  多讓孩子玩土、泥巴、沙子、石子、水。
  用帶突起的小刺球在孩子身上滾動或輕壓,四肢和前胸可以由孩子自己成後背則由父母輔助進行。
  大的奇奇喜歡坐在玩具堆裏玩兒,抓住什麼就放到嘴裏又啃又咬,口水流得老長,無論是硬的還是軟的他都用嘴嘗個遍,感覺什麼都很好吃,什麼都可以吃到肚子裏。
  為什麼孩子喜歡用嘴嘗各種東西?比如,喜歡吃手?
  對於剛齣生的嬰兒,唯一能使用的“工具”就是嘴。口的敏感期齣現於孩子齣生三四個月之後。
  兒童天生具有吸吮與抓握的能力,這就意味著兒童最先使用的嘴比其他的器官更加敏感。當嬰兒第一次將手無意間伸到嘴裏後,由於吸吮手指帶來瞭精神愉悅,嬰兒就會無意識地練習將手送到嘴裏,之後發展到抓到東西也能夠熟練放到嘴裏。這個時期的兒童急切地用他的舌頭和嘴唇去感受事物,憑藉來自舌頭的味覺和嘴唇的觸覺,吸收環境中每樣東西的特質,以便尋找采取行動的方法。
  對於2~34"-月的嬰兒來說,吃手標誌著其心理發育進入一個新階段——手指功能的分化和初期的手眼協調,是智力發展的一種信號。此時手是寶寶最好的玩具。父母若能細心觀察就會發現,當寶寶感到不安、煩躁、緊張時,吃手能鎮靜安慰他的情緒。有的寶寶在淺睡狀態時,會用吮手指來尋求自我安慰而重新入睡。在心理學意義上,吮吸手指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滿足,使孩子獲得快感。
  1歲前孩子“吃手’’是正常生理行為,父母不用特彆擔心。尤其是2~64個月大時,孩子吃手是必要的。父母要做的是經常幫寶寶洗手,保持寶寶的手部衛生,以防細菌入侵引起寶寶的胃腸道感染。
  ……

前言/序言

前言

媽媽養育0~6歲的嬰幼兒,常常會遇到各種睏惑和難題。比如:

孩子為什麼愛吃手,抓到什麼東西都往嘴裏塞?

孩子為什麼不斷扔掉手裏的東西,你撿起來給他,他又扔掉?

孩子為什麼愛學舌?

孩子為什麼拿著大人認為又髒又沒意思的小石塊、小煙頭、小紙片玩個不停?

孩子為什麼做事總是東瞅瞅西看看,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動不動就哭鬧,怎麼辦?

孩子愛說“我就不”,總和媽媽對著乾,怎麼辦?

孩子怕生人,怎麼辦?

孩子愛打人,怎麼辦?

……

像這樣的“十萬個為什麼”數不勝數,媽媽按下葫蘆起瞭瓢,覺得孩子真是太難教育瞭。

其實,這些難題往往不在於孩子有多難教,而在於媽媽不懂幼兒的心理,不能從幼兒的心理特點和規律齣發,而是按照成人的思維去看待問題、對待孩子,從而齣現教與學的錯位,自然收不到期望的效果瞭。比如:

孩子愛吃手、愛咬東西,是他在“通過口和手來感受事物、認識世界”,這是孩子在不會說話、不會走路前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媽媽不瞭解這個心理特點,一味阻撓,就破壞瞭孩子的學習過程,有些行為(例如通過用口感知事物)被抑製後,會在孩子三五歲,甚至更大年齡時以其他形式齣現,比如吸吮手指、咬人等。

孩子學舌是他在通過“模仿”這一方式來學習語言。孩子不僅模仿媽媽的言語,而且也模仿媽媽的行為:媽媽炒菜,他也炒菜;媽媽掃地,他也掃地。媽媽應該知道:模仿是0~3歲孩子很重要的智力發展過程;讓孩子去做,模仿不是錯;放慢自己的動作,滿足孩子模仿的需要,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孩子愛玩小石塊、小煙頭、小紙片,這是孩子“進入瞭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在發展他的觸覺、視覺、手眼協調能力、觀察力等。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往往是媽媽的要求不符閤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要知道“6歲前孩子的注意力隻能維持幾分鍾到十幾分鍾”,媽媽卻要求孩子安安靜靜地長時間做一件事。另外,所謂注意力不集中,往往是父母造成的—同時給孩子提供多個玩具,一次嚮孩子提齣多個要求,讓孩子做不感興趣的事情……

孩子說“我就不”,和媽媽對著乾,是他在發展“自我意識”,是獨立、自尊、自我控製的突齣錶現。

孩子怕生人,是因為孩子具有“陌生人焦慮”。孩子見到陌生人的錶現,反映瞭孩子與媽媽的依戀關係質量。如果親子依戀的質量高,孩子擁有安全感,見到陌生人的恐懼就少些。

……

正是由於媽媽不瞭解孩子的心理特點,纔導緻很多教育難題的齣現。首先,媽媽不瞭解孩子為什麼會齣現這些行為現象,甚至認為這些行為現象是不正常的。其次,媽媽不知道如何麵對和處理這些行為現象,或者勉強下手。這相當於一位醫生不會號脈或號錯瞭脈,開齣的藥方不僅不治“病”,“病”還會越治越重。而掌握瞭兒童心理學知識的媽媽,就像醫術高超的醫生,對癥下藥,藥到病除。

所以,媽媽首先應該學習幼兒心理的一些基本常識。這是媽媽的必修課和基本功,是獲得“傢長執照”的前提。

幼兒心理學是研究幼兒心理活動和行為錶現的科學。它能幫助媽媽正確瞭解幼兒。通過學習幼兒心理的知識,我們不僅會知道幼兒的眼睛看到的事物、頭腦裏想到的事情、活動中錶現的行為與成人完全不同,而且能知道幼兒為什麼會這麼想,為什麼會這麼做。

更重要的是,它能為媽媽提供理論依據和教育指南。隻有在正確理論和觀念的指導下,媽媽纔能避免盲目的教育、無效的教育,纔能盡可能減少對孩子的傷害,纔能在正確的時候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和培養。小樹在渴瞭的時候我們需要給它澆水,餓瞭的時候需要給它填土施肥,這樣小樹纔會茁壯成長。同樣的,接受正確教育的孩子纔能不被誤解和耽擱,纔能按照規律有節奏地成長。

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將幼兒心理的權威理論和傢庭教育的實踐經驗緊密結閤起來。書中介紹的理論代錶瞭當前兒童心理學發展的最高水平和最新發現,推廣的教育經驗經過瞭傢教專傢的論證和廣大傢長的驗證,適閤廣大傢長靈活運用。

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傢陳鶴琴說過:“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影,而是有他獨特的生理、心理特點的。幼兒期是身體智力發展的極為重要的時期,必須掌握其特點,掌握其生長發展的科學規律,纔能把幼兒教好、養好。”

願這部濃縮瞭中外兒童心理學發展結晶和東西方傢庭教育智慧的親子教育作品,使眾多的中國媽媽能夠瞭解0~6歲孩子發展的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走齣幼兒教育的迷局和睏境,培養齣身心健康、全麵發展的孩子。



《圖解媽媽一定要懂的育兒心理》是一本旨在幫助新手媽媽們更好地理解孩子、科學育兒的實用指南。本書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深入淺齣地剖析瞭嬰幼兒和兒童各個發展階段的心理特點,為媽媽們提供瞭切實可行的育兒策略和方法。 第一章:孕期心理準備——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在迎接新生命降臨之前,準媽媽的心理狀態對胎兒的發育和未來的親子關係都至關重要。本章將從孕期的生理變化如何影響情緒入手,引導準媽媽認識並接納孕期可能齣現的焦慮、恐懼、興奮等各種情緒。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傢人的支持、積極的心理調適,以及瞭解孕期相關的知識,來構建一個穩定、愉悅的孕期心理環境。內容將包括: 孕期情緒的 rollercoaster: 詳細解析孕激素、黃體酮等激素變化對情緒的影響,解釋為什麼會齣現情緒波動,並提供應對策略,如深呼吸練習、正念冥想、規律作息等。 對分娩的期待與恐懼: 幫助準媽媽理性看待分娩過程,瞭解醫學上的安全保障,學習分娩減痛方法,並鼓勵通過參加孕婦課程、與有經驗的媽媽交流來緩解對未知的恐懼。 母性的覺醒與身份認同: 探討女性從“自己”到“母親”身份的轉變過程,分析在這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挑戰,如自我價值感的重塑、對未來角色的迷茫等,並提供積極的心理建設方法。 伴侶的支持與共同成長: 強調丈夫在孕期的重要作用,指導準爸爸如何給予情感支持,共同學習育兒知識,建立和諧的傢庭氛圍,為迎接寶寶的到來做好全方位的準備。 prenatal bonding (孕期胎教心理學): 介紹如何通過與胎兒互動(如撫摸腹部、輕聲交談、播放舒緩音樂)來建立早期親子連接,促進胎兒的情感發展。 第二章:新生兒的秘密——理解0-6個月寶寶的語言 新生兒雖然不會說話,但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溝通方式。本章將帶領媽媽們走進新生兒的世界,理解他們的哭聲、錶情、肢體動作背後隱藏的心理需求。我們將詳細講解: 哭聲的奧秘: 區分不同哭聲的含義(飢餓、尿布濕瞭、睏倦、不適、尋求安慰等),指導媽媽如何準確解讀並及時迴應,建立安全感。 非語言的溝通: 介紹寶寶的錶情(眉毛、眼睛、嘴巴的變化)、肢體動作(蹬腿、揮手、抓握)所傳遞的信息,幫助媽媽更敏銳地捕捉寶寶的情緒信號。 建立依戀關係的基礎: 強調早期肌膚接觸、眼神交流、及時迴應在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中的重要性。我們將提供具體的互動技巧,如抱哄、撫摸、溫柔注視等。 睡眠與喂養的心理學: 解析新生兒睡眠模式的特點,指導媽媽如何培養規律的睡眠習慣,並理解喂養過程不僅僅是生理需求,更是情感交流的重要時機。 感官發展的啓濛: 介紹新生兒的視聽觸嗅味覺發展特點,並提供在傢中就能進行的簡單感官刺激遊戲,促進寶寶大腦的發育。 媽媽的産後心理調適: 關注新手媽媽可能齣現的産後情緒低落(“寶寶憂鬱”)及其原因,提供有效的應對方法,鼓勵媽媽尋求幫助,並強調自我關愛的重要性。 第三章:探索與認知——1-3歲寶寶的“小宇宙” 1-3歲的寶寶正處於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他們的好奇心爆棚,開始探索周圍的世界,並逐漸形成自我意識。本章將重點關注: “我”的力量: 解釋寶寶為何會說“不”,發展齣獨立的意誌,以及如何引導他們認識自我,建立健康的自我認知。 探索的邊界與規則: 介紹寶寶的探索行為,如爬行、行走、觸摸、拆卸等,並指導媽媽如何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給予寶寶充分的探索空間,同時逐步引入適度的規則。 語言發展的奇跡: 講解寶寶語言發展的規律,以及如何通過親子閱讀、日常對話、鼓勵錶達等方式,促進寶寶的語言能力。 情緒的萌芽與管理: 分析寶寶常見的情緒,如發脾氣、哭鬧、害怕等,並提供幫助寶寶理解和管理情緒的方法,如情緒命名、共情、轉移注意力等。 遊戲的力量: 強調遊戲對寶寶認知、社交、情感發展的重要性,介紹不同發展階段適閤的親子遊戲,以及如何通過遊戲促進親子關係。 如廁訓練的心理準備: 探討如廁訓練的最佳時機、方法,以及如何在過程中給予寶寶支持和鼓勵,避免造成心理壓力。 建立基本生活技能: 指導媽媽如何引導寶寶學習自己吃飯、穿衣、收拾玩具等基本生活技能,培養他們的獨立性和責任感。 第四章:規則與秩序——3-6歲兒童的成長路上的“地圖” 3-6歲是兒童社會化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開始理解社會規則,學習與他人相處,並形成更復雜的思維模式。本章將深入探討: 規則的建立與執行: 詳細講解建立傢庭規則的原則,如何讓規則清晰、閤理、易於執行,以及如何有效地處理違規行為,讓孩子學會尊重規則。 情緒的錶達與調控: 深入分析兒童情緒發展的特點,如嫉妒、憤怒、沮喪等,提供更高級的情緒教育方法,如情緒對話、換位思考、解決衝突等。 友誼的建立與社交技能: 介紹兒童社交發展的過程,如何引導孩子交朋友,學習分享、閤作、協商,以及如何處理與同伴之間的矛盾。 好奇心的引導與學習興趣的培養: 強調保護和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指導媽媽如何將生活中的事物轉化為學習的機會,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想象力與創造力的釋放: 鼓勵媽媽為孩子提供自由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空間,如角色扮演、故事創作、手工活動等。 解決問題的能力: 引導孩子學習分析問題、思考解決方案,並付諸實踐,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剋服分離焦慮與適應新環境: 針對即將入園或換學校的孩子,提供心理準備和應對策略,幫助他們平穩過渡。 第五章:獨立與自主——6-12歲兒童的“自我探索” 6-12歲是兒童走嚮獨立、發展自我認知的重要階段,他們開始有更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並對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有更清晰的認識。本章將聚焦: 小學階段的挑戰與適應: 探討小學生活對孩子帶來的變化,如學業壓力、人際關係、時間管理等,並提供相應的支持策略。 學習動機的激發與保持: 分析不同學習風格的孩子,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方法,如目標設定、奬勵機製、學習方法指導等,幫助孩子建立內在的學習動機。 同伴關係的影響與引導: 深入分析同伴在兒童成長中的重要性,指導媽媽如何幫助孩子處理更復雜的友誼,應對校園欺淩或被孤立等問題。 價值觀的形成與道德教育: 探討如何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理解是非對錯,培養同情心、責任感和公正感。 興趣愛好與特長發展: 鼓勵媽媽支持孩子發展個人興趣愛好,挖掘其特長,培養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青少年早期心理變化的跡象: 提前瞭解青少年早期可能齣現的心理變化,如叛逆、獨立意識增強、情緒波動等,為未來的青春期做好準備。 親子溝通的深化與獨立空間的尊重: 如何在孩子日益獨立的時期,保持良好的親子溝通,既給予支持又不乾涉過度,尊重孩子的個人空間。 本書的特色: 圖文並茂,生動易懂: 大量精美的插圖和圖錶,將抽象的心理學理論轉化為具體、形象的畫麵,讓媽媽們更容易理解和吸收。 案例豐富,貼近生活: 結閤大量真實案例,呈現不同情境下的育兒挑戰,提供具有操作性的解決方案。 科學嚴謹,實用性強: 內容基於兒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並經過資深育兒專傢的審閱,確保科學性和實用性。 情感關懷,支持媽媽: 不僅關注孩子,也十分重視媽媽自身的心理健康,提供情感支持和自我調節的方法,讓媽媽們在育兒過程中充滿力量。 《圖解媽媽一定要懂的育兒心理》不僅僅是一本育兒書籍,更是一位智慧的育兒夥伴,它將陪伴媽媽們度過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關鍵時刻,幫助她們成為更自信、更從容、更懂得孩子的優秀母親。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真是讓我茅塞頓開,尤其是在處理孩子情緒波動的時候。我記得有一次,我傢小寶因為玩具被哥哥不小心弄壞瞭,瞬間就開始歇斯底裏地哭鬧,我當時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安撫,隻能乾著急。讀瞭這本書裏的“情緒急救箱”那一章後,我纔明白,孩子哭鬧時,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講道理,而是先接納和命名他的情緒。書裏提供的那幾個簡單卻有效的引導句,比如“我看到你現在非常非常生氣/難過”,簡直就是我的救命稻草。我試著用那種平靜而堅定的語氣去迴應他,奇跡般地效果立竿見影,他的哭鬧強度明顯減弱瞭。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貼近生活,完全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朋友在耳邊輕聲細語地分享心得。它讓我認識到,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管教”方式,可能恰恰是阻礙孩子健康發展的無形高牆。我特彆喜歡它對於“有效溝通”的拆解,不再是空泛地說“多溝通”,而是具體到眼神接觸的時長、肢體語言的運用,這些細節上的打磨,讓我感覺自己真的在育兒的路上踏實前進瞭不少。現在麵對孩子的“小脾氣”,我已經不再感到手足無措,而是多瞭一份從容和理解。

评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排版和圖示設計簡直是為我這種“實用主義”的傢長量身定做的。我是一個時間觀念很強的人,不太耐煩看大段大段的文字理論,但這本書恰到好處的圖錶和流程圖,讓我能一眼抓住核心要點。比如,在談到“建立規則與界限”的部分,作者用一個非常清晰的“三明治溝通法”圖解,把“肯定感受—明確要求—提供替代方案”這個復雜的步驟給簡化瞭,我甚至不用翻迴去看文字就能在腦海裏構建起整個談話的框架。最讓我受益匪淺的是關於“正麵管教”的案例分析。過去我總覺得“懲罰”是必須的,但讀完後,我開始嘗試用“自然後果”和“邏輯後果”來代替簡單的責罵和沒收玩具。記得有一次,孩子把顔料弄到牆上瞭,我沒有發火,而是引導他一起清理,並讓他明白弄髒東西會帶來清理的責任,整個過程雖然比直接吼一頓要耗時,但孩子在動手擦洗的過程中,那種“哦,原來弄髒瞭就要自己負責”的領悟,遠比我單純的批評深刻得多。這本書真的把那些看似玄奧的心理學概念,轉化成瞭廚房裏、客廳裏就能立即執行的操作手冊,對於忙碌的職場父母來說,簡直是效率神器。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動,也是最齣乎我意料的地方,在於它對父母自我關懷的強調。很多育兒書都聚焦於如何“改造”孩子,但這本書花瞭不少篇幅來提醒我們——“一個內心平和的父母,纔能養育齣內心穩定的孩子”。作者坦誠地分享瞭自己作為母親的掙紮和疲憊,這讓我感覺自己不再孤單,那些偶爾冒齣來的“我快要崩潰瞭”的念頭,原來是如此正常。書裏關於如何設定“喘息時間”和識彆“育兒倦怠”的章節,提供瞭非常實用的建議,比如如何和伴侶進行有效的責任分工,以及如何識彆自己哪些情緒是源於孩子,哪些是源於自身未解決的壓力。我開始給自己定下每周一個小時的“完全屬於我自己的時間”,哪怕隻是去樓下咖啡館發呆,也感覺整個人的“電量”又充滿瞭。這本書的格局很大,它讓我們明白,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健康,不是自私,而是對孩子最負責任的愛。它讓我從一個疲憊的“執行者”,變成瞭一個更愛自己的“養育者”。

评分

這本書對親子依戀關係深入骨髓的探討,徹底顛覆瞭我對“獨立”的理解。我一直以為,愛孩子就是要培養他獨立自主,所以很多時候我會刻意“放手”,讓他自己去麵對睏難。但讀瞭關於“安全基地”的章節後,我纔明白,真正的獨立是建立在足夠的安全感之上的。孩子隻有確定無論他們在外麵遇到多大的風浪,傢永遠是他們可以安全迴歸的港灣,他們纔敢於去探索世界。這本書裏提到一個觀點——“高質量的陪伴不是時間長度,而是專注度”,這讓我瞬間反思瞭自己每天晚上刷手機陪孩子做作業的習慣。我現在有意識地放下手機,哪怕隻有二十分鍾,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世界裏,聽他講學校裏的小八卦,看他畫的那些“抽象派”作品。這種專注帶來的連接感,是任何昂貴玩具都無法替代的。我的孩子明顯變得更願意和我分享他的小心思瞭,那種被完全接納和傾聽的感覺,從他的眼神裏就能讀齣來。這不隻是育兒技巧的書,更是一本教我們如何重新構建親密關係的指南。

评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在處理“學習動力”方麵的內容,對我這個焦慮的“雞娃傢長”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我一直習慣於用奬勵和分數來驅動孩子學習,結果發現他越來越功利化,隻關注“做這件事能得到什麼”,而不是“學習本身有什麼樂趣”。書裏詳細分析瞭“內在驅動力”是如何産生的,它強調的是興趣、自主感和勝任感。作者給齣的建議非常具體,比如如何把枯燥的背誦任務,變成一場尋寶遊戲,或者如何在他取得微小進步時,給予針對性的、關於過程的贊美,而不是泛泛地說“你真棒”。我開始嘗試把“你這次考瞭第一名”變成“我看到你為瞭解決這道難題,查閱瞭那麼多資料,你的堅持真的很有價值”。這種轉變,讓孩子對學習的態度從“不得不做”變成瞭“我想試試看”。這種潛移默化的心理引導,比任何物質奬勵都要持久有效。它幫助我跳齣瞭“唯分數論”的怪圈,真正關注到瞭孩子的心靈成長和長期發展潛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