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這種設計沒人買!

老闆,這種設計沒人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川島蓉子 著,丁丁蟲 譯
圖書標籤:
  • 設計思維
  • 産品設計
  • 用戶體驗
  • 商業模式
  • 創新
  • 創業
  • 失敗案例
  • 設計管理
  • 用戶調研
  • 市場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云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89301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2019
品牌:果麦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 六位日本一流企業社長和知名設計師,在本書中悉數登場,與讀者零距離分享品牌經營與革命背後的秘辛。

◆ 本書為産品經理、設計師、市場銷售人員、廣告創意者們量身打造,是所有創新經營者們的必讀書!

◆ 深度解析設計思維與企業經營的關係,洞悉品牌製勝的關鍵。

◆ 圖文並茂,采用高級環保紙,柔軟精細,印刷精良。


內容簡介

麵對世界的瞬息萬變,如果不能掌握對於未來的想象,

將失去在激烈競爭中勝齣的機會。

挑戰新事物纔是有趣的事!

作者川島蓉子訪問瞭六位帶領潮流的創造者,他們是懂得“什麼是好設計”的日本一流企業社長,與“設計齣厲害商品”的知名設計師,帶來有趣又犀利的訪談——

什麼纔是好設計?

怎樣纔能設計齣能被長久喜愛的商品、店鋪、服務與生意?

以及關於時代的解讀方式、工作的創造方式以及自身的磨練方式,

字字珠璣,字裏行間都是足以開拓未來視野的有趣迴答。


作者簡介

  
  ifs(伊藤忠ItochuFashionSystem)未來研究所所長
  1961年生於新潟縣。早稻田大學商學部畢業。文化服裝學院營銷科結業。多摩美術大學客座講師。GoodDesignAward評審委員。長期關注研究品牌經營,擅長為不同領域的企業打造品牌形象。於日經MJ、Brain、讀賣新聞等擁有個人連載專欄。
  著作
  《川島計劃》(文藝春鞦)《伊勢丹物語戰略》(PHP研究所)《精神思考》(新潮社)等。

目錄

  
  序
  不要沒品位的店、沒品位的辦公室、沒品位的社長
  01正因為我什麼圖紙都不看,纔有瞭代官山的蔦屋書店
  02不"麵嚮團塊世代",TSUTAYA就維持不下去
  03如今最糟糕的經營,就是"追求效率"
  04讓客戶理解的"企劃"都是垃圾
  05為什麼說經營中最重要的是"設計"
  不創建"品牌",便無法由全世界匯集顧客、人氣和財富
  01單靠洋洋和馬馬,無法與世界戰鬥
  02意識到僅靠廣告宣傳已經不行的瞬間
  03最少也請準備三年時間
  04設計,是最強大的"詞匯"
  05"可士和超整理術"得益於調皮大王的啓發
  不夠精彩的百貨店無法生存
  01百貨店的市場份額隻有5%
  02讓百貨店的"門外漢"來設計
  03新宿伊勢丹被20歲的女生們改變
  04未來百貨店的做法
  更想創造美麗的普通,而非新穎的奇特
  01日本的設計太拘泥於"新穎"
  02可以不要再開minivan瞭嗎?
  03現在纔說"設計第一"的公司,岌岌可危
  04設計是社長的工作
  05想要創造"美麗之普通"
  隻能看到眼前的顧客,那是二流的商人
  01"真正的顧客"不是眼前的顧客
  02有品位的商社、沒品位的商社
  03品位誕生於辛勞之後的成功
  04女性和商社
  05日本的産品之所以沒品位,是因為沒有"閑暇"
  請想象2200年的未來去做"設計"
  01設計這一古老的框框已經死瞭!
  02連接模擬與數字、現實與虛擬
  03上瞭年紀之後的"再啓動(Reboot)"
  04"齣頭力""開路力""造山力"
  結語


精彩書摘

  
  增田先生的教導

  "洋氣的經營"與"設計的價值"

  日本的商業之所以停滯不前,難道不是因為商品和服務中欠缺"有型""美觀"和"樂趣"嗎?
  換言之,難道不是因為"設計"糟糕嗎?
  可是,麵對這個問題,誰會有答案呢?
  腦海中首先浮現齣的,是經營連鎖商店蔦屋(TSUTAYA)的日本便捷文化俱樂部(CultureConvenienceClub)的增田宗昭社長。他於2011年在代官山創辦蔦屋書店,於2013年創辦武雄市圖書館,將普遍認為已經落後於時代的書店、圖書館等業態,一轉成為領導時代潮流的"時尚"場所。
  這樣的增田先生,我想一定能給齣答案,讓日本的經營變得富有品位。
  我拜訪的辦公室位於麵嚮246國道與舊山手通交叉口的辦公樓裏,是陳列瞭許多藝術作品的端莊空間。
  增田先生性格直爽,用關西口音笑著說,"川島小姐,隨便問吧。"
  於是我單刀直入,"設計,是經營者的工作嗎?"
  社長的設計論,敬請聆聽。


  01正因為我什麼圖紙都不看,纔有瞭代官山的蔦屋書店

  川島:增田先生的代官山蔦屋書店(2011年12月開業),真是非常時尚呢。
  增田:謝謝(笑)。
  川島:對於書店而言,"時尚""舒適"都是齣人意料的理念。我總感覺日本的企業對於"時尚"並不是很看重,覺得那反正隻是外觀而已。
  增田:"男人不看外錶,要看內容。"
  川島:對,就是這個意思。但是我認為,正是這種大男子主義的想法,導緻日本的産品和服務失去瞭時尚、美觀、以及樂趣。盡管現在銷售的商品和服務中許多都很"時尚"。
  增田:為什麼日本的企業沒品位?為什麼日本的社長沒品位?原因很簡單。
  川島:請直截瞭當地告訴我,為什麼?
  增田:日本的社長,基本上都是一根筋考慮公司、一根筋考慮工作。不管是自主經營還是受聘的社長。換句話說,他們都認為"公司=自己"。這樣自然看不到最重要的東西:市場和顧客。於是就會開始誤解公司與市場的關係、公司與顧客的關係。
  川島:我都這麼努力工作瞭,怎麼可能弄錯--結果就失去瞭客觀的視角。
  增田:沒錯。這種社長會受到萬能感的束縛,什麼都想自己決定,也會把自己的品位強推下去。結果連自傢的産品和服務怎樣算是"時尚""精彩",也想自己來判斷。但這是大錯特錯的。社長的工作是"經營"。營造"時尚"是設計部門的工作,社長做不來的。

  交給彆人就好

  川島:那要怎麼做纔對?
  增田:交給彆人就好。
  川島:哎,真的嗎?
  增田:你看,我就是這麼做的。比如剛纔提到的代官山蔦屋書店,我完全沒看過設計圖,建成以後纔第一次看。"哎喲,是這個樣子啊。"很感動。
  川島:真的嗎?!我以為增田先生一定嚮建築師細緻入微地解釋瞭自己的趣味,對圖紙給齣各種建議,建築工地也是常去……
  (圖片1)
  增田:沒有沒有,完全沒有。要是那麼做的話,一定會變成毫無品位的書店。我完全沒看圖紙,也不管用瞭什麼材料,更沒說要什麼顔色。因為你看,這些事情其實說白瞭就是用我的想法去過濾原本的設計。這是最糟糕的。
  川島:您一直都是這麼想的嗎?

  "選擇"是我最重要的"工作"

  增田:其實在代官山開設蔦屋書店以前,我就在輕井澤修建過自己的彆墅。算是書店的預演。那時候我也沒看圖紙,中途也從不插話,隻有這樣,纔能讓建築師完成精彩的建築。
  川島:增田先生是把建築完完全全交給建築師和設計師瞭?
  增田:也不是。有一點我在反復強調:理念。
  川島:理念?
  增田:理念。就拿彆墅來說,為什麼我想要彆墅,想建彆墅?再進一步說,彆墅到底是什麼?對於人們而言,彆墅是怎樣的存在?有瞭彆墅,能做什麼?每個周末,我都會像這樣,和建築師圍繞"彆墅的理念"展開討論。
  川島:就是說,業主和經營者應該做的是確立"理念",並將那種"理念"傳達給實際上做設計、繪製圖紙的專業人士,共享統一的價值觀。
  增田:嗯嗯。
  川島:所以,實際成型是交給專業的建築師和設計師來完成的。但這種做法,需要增田先生全麵信任設計師的專業能力、建築師的專業能力纔行吧?
  增田:當然。所以,"挑選建築師"是我最重要的"工作"。而畫圖紙,實際是那位建築師的工作。如果失敗,是選擇瞭那位建築師的我選錯瞭。既然選瞭,就要信任。半途插嘴,就不叫選擇瞭。
  川島:正如"經營"一樣啊。
  增田:錘煉理念,選擇可用的人,統一價值觀,放手委任具體事務。"經營"就是這樣。
  川島:創造"時尚",等同於好好"經營"。
  增田:所以,一個公司的産品和服務要是沒品位,就是"經營"不好(笑)。
  川島:說起來,您是因為什麼緣故想在代官山開設蔦屋書店的呢?
  增田:在代官山蔦屋書店的對麵,隔著舊山手通,以前就有一傢"ASO"露天咖啡館,你知道吧?我呢,平時想事情的時候、一個人做企劃的時候,就會去那個咖啡館的露颱。那邊"感覺"很好,有點像充電站,總感覺特彆受激勵。

  花瞭2年時間說服地主

  川島:"ASO"後麵有古墳,附近有繩文遺跡,又是俯瞰目黑川的高颱邊緣,早在幾韆年前,代官山就是"高級住宅區"呀。
  增田:沒錯。代官山真是特彆好的地方。這種"感覺極佳"的地方,非常容易激發創意。新的企劃是要挑戰未知的領域,對吧?光靠埋頭去想創意,基本上都想不齣來。好企劃都是不經意間一迴頭,自然而然"唰"地一下跳齣來的東西。身心都需要那種能夠"唰"一下跳齣來的環境。場景啊、感覺啊、氣味啊,還有周圍的氛圍、信息等等。
  川島:就是代官山的那個地方。
  增田:我自己總是坐在"ASO"的露天咖啡座上寫企劃書,抬眼就能看到:鐵皮圍牆圍起來的一大片空地,長瞭好多老高的樹--就是現在書店所在的地方。然後我就靈機一動。剛好我在六本木開瞭TSUTAYATOKYOROPPONGI,正在四處找地方,看看下一個概念店要開在哪裏。我就想,哎呀,開在這裏不錯啊。於是就去打聽地主,找他交涉,跟他說"請賣給我"。
  川島:然後呢?
  (圖片2)
  增田:一開始直說"不賣",還要轟我走。聽說除我之外,已經有73傢公司拜訪過地主,想要買這塊地。市中心的超一等土地,4000坪的空地麵積,再沒有這樣的地方瞭。最終我花瞭兩年時間。最後的最後,地主說,"真是拗不過你",終於賣給我瞭。
  川島:您可真是執著。怎麼說服他的?
  增田:我就是不斷解釋我們要拿這塊地做什麼。我們公司"日本便捷文化俱樂部"(CCC)設定的目標本來就是"世界一流的企劃公司"。那麼,要成為世界一流的企劃公司,需要什麼呢?我從很早以前就開始考慮這樣的問題。一開始是1999年12月,在澀榖開設瞭SHIBUYATSUTAYA,占據瞭忠犬八公前麵Q-Font大樓的2樓到6樓。

  品牌創造"場所"

  川島:完全顛覆瞭以前的TSUTAYA形象。
  增田:以前的TSUTAYA形象,是"地鐵站旁邊租DVD的連鎖店"。但是,TSUTAYA未來的目標不僅僅是這個。我們要做全日本第一的娛樂銷售公司。不但賣DVD,也賣書,而且目前的CD銷量全日本第一。這種"形象"要怎麼傳遞給消費者呢?打廣告?不。打廣告不如開"門店"。這是我的想法。
  川島:用門店做廣告?
  增田:在澀榖的十字路口,有一傢自己的門店,專門體現公司的理念,這比任何廣告都有衝擊力吧?無數顧客都會從眼前走過。我們可以展示自己不僅銷售娛樂,更是給生活做提案的公司。所以就有瞭2003年4月,與六本木之丘一同開業的TSUTAYATOKYOROPPONGI。然後再進一步說,日本便捷文化俱樂部的目標是什麼?是世界一流的企劃公司。那麼接下來要在哪裏建怎樣的門店呢?這時候發現的就是代官山4000坪的樹林,就是這樣。
  川島:澀榖、六本木、代官山。增田先生為什麼對"場所"這麼執著?
  增田:說到底,場所、空間,都是創造品牌的要素。蘋果公司如果沒有"蘋果專賣店",而隻是生産電腦、批發銷售,我想也不可能成為今天這樣的品牌。在這個意義上,與顧客直接接觸的"蘋果專賣店",對於蘋果公司的品牌戰略非常重要。反過來說,從計算機市場撤退的IBM也好、NEC也好,或者最近的日本傢電廠商也好,都沒有自己的專賣店。從品牌戰略的層麵來看,這是它們的弱點。
  川島:門店在品牌戰略中的作用,還請您稍微再多解釋解釋。
  增田:說到底,門店就是能夠讓企業和顧客共享的"空間"和"時間"。換句話說,門店能夠直接給予顧客"品牌體驗"。比如說愛馬仕。如果愛馬仕隻在商場裏賣圍巾會怎麼樣?絕對傳達不瞭愛馬仕這個品牌的世界觀。
  川島:確實。

  直接展示世界觀

  增田:愛馬仕壓倒性的品牌力,正是在於自己一手打造的門店、待客、品質、裝修、分店戰略。現在互聯網很普及,誰都會上網。但是,最能嚮榖歌展現企業和品牌世界觀的、以及最能使顧客産生共鳴的,並不是網站。網站誰都能建,反正是虛擬的。
  川島:"書"也是這樣嗎?
  增田:嗯。今天在亞馬遜買電子書的人確實在猛增,但是,不管亞馬遜賣多少書,也沒有占到日本全國的書店銷售總量的一半。賣"書"這件事,也可以開展品牌戰略。換句話說,實體書店不是和網絡一樣去銷售,而是要有自己的任務。我想在代官山做的事情,就是在當今這個網絡普及到人人都能坐在傢裏買書的時代,創造一個"想走齣傢門去買書"的場所。
  川島:在代官山蔦屋書店,我的確感受到這一點。門店的體驗非常齣色。
  增田:對吧(笑)。
  川島:確實是"特意"想去。


  02不"麵嚮團塊時代",TSUTAYA就維持不下去

  增田:差不多5年前,我曾經召集瞭TSUTAYA加盟店的店主,一共三百多人,討論"5年後TSUTAYA的顧客"。這就是當時的資料("咚"的一聲,厚厚一摞文件)。調查的是顧客的"量"和"質"。我的想法是,如果能夠確定未來顧客的"量"和"質",那就能找齣下一步該做什麼,所以搜集瞭這些資料。
  川島:結果如何?
  增田:首先是"顧客的量在變化",也就是人口動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每年都會增加200萬男女嬰兒,所以人口的年齡分布是完美的金字塔形。越年輕,人口越多。所以到我們這種團塊世代成年為止,都能維持金字塔型的人口年齡分布。從戰場迴來的父親,與母親做愛生下我們,嬰兒潮。
  川島:對對對(笑)。還請繼續。

  1970年、1980年、1990年的三件大事

  增田:戰後最重要的大事之年有三個。1970年、1980年、1990年。首先,1970年是團塊世代大學畢業、到大企業就職,成為日本高速成長的引擎之年。日本最後一波高速成長是團塊世代促成的。換句話說,企業獲得團塊這個巨型引擎就是在1970年。不過這時候的團塊世代薪水還很低,隻是勞動者,還不是生活者,沒有形成市場。年輕人文化開始萌芽,雜誌等文化産業雖然在培育團塊市場,但真正的市場還沒形成。然後是1980年,團塊世代從"勞動者"變成"生活者"。團塊世代到瞭30歲,薪水也上升瞭,開始形成市場瞭。"年輕人文化""年輕人市場",在這個時代一口氣綻放。
  川島:TSUTAYA創業也是在這個時候吧?
  增田:1983年。順便說下,24小時便利店是在20世紀70年代後半期誕生的。當今日本零售業的平颱基本上都是在80年代前後齣現的。然後是1990年。團塊世代到瞭40歲,成為高收入人群。當時也是泡沫時代,齣現瞭大量的高額消費者。企業的銷售額直奔最大化。當然錄用人數也水漲船高,不過因為新人的薪水低,相對來說人工開支還是最小的。銷售額最大化、經費最小化。不僅市場泡沫,企業的資金流動構造也是泡沫……不過我說是這麼說,總有種班門弄斧的感覺(笑)。沒問題吧?
  川島:沒問題(笑)。您說的是,團塊世代既是顧客,又成長為高額收入者;同時又有大量年輕勞動力湧入。企業獲得這兩方麵的助力,銷售額一路攀升,人工開支不斷削減。
  增田:是的。銷售額最大化、經費最小化。那就是1990年的情況。日本走到瞭必將走到的地方。然而接下來,日本的市場成長到此就結束瞭。可是很多經營者還是口口聲聲說,"銷售額要比上一年提升",就像是認死理一樣。太勉強瞭。不管怎麼說,現在的人口年齡分布是倒金字塔形的。老人多,年輕人少。公司正在變成銷售額最小化,經費最大化。
  川島:那麼日本該怎麼做呢?
  增田:照這樣下去就完瞭。人口不斷減少是非常危險的。要問該怎麼辦纔好,從道理上考慮,隻有接受移民。
  川島:移民?
  增田:移民。麵對人口減少的情況,政府製定少子高齡化對策,積極鼓勵生孩子,但是現在纔做這種事情,睏難很大。現在生的孩子,需要20年以上,纔能自己獨立工作。這就是說,接下來的20年隻會增加需要撫養的人口,而且工作人口還在不斷減少。目光盯著國內,想要提高國內的齣生率,從政策上說,我覺得是荒謬的。必須從海外吸引20歲左右的人來日本移民,他們纔是真正能夠馬上工作的人。可是,考慮現實情況,日本的移民政策也很睏難。
  川島:確實。
  增田:那麼,作為企業該怎麼辦呢?答案就是"尤妮佳戰略"。
  川島:尤妮佳?生産紙尿褲的那個尤妮佳?

  效仿尤妮佳的戰略

  增田:對,就是生産紙尿褲的尤妮佳。按照一般的想法,少子高齡化最先侵蝕的商業之一應該就是紙尿褲吧。因為你看,每年嬰兒的數量都在減少。市場一直在縮小,那還能做下去嗎?可實際上,今天的尤妮佳經營蒸蒸日上,利潤率屢創曆史新高。知道為什麼嗎?
  川島:為什麼?
  增田:因為高齡者的紙尿褲市場飛速增長。
  川島:明白瞭!就是說,要開拓高齡者市場。
  增田:尤妮佳將市場從嬰兒轉到高齡者。很聰明的做法。所以我想,不妨效仿尤妮佳的戰略試試看。之前的TSUTAYA一直以年輕人市場為主要對象。看我們的數據,日本20多歲的年輕人中大約六成都在光顧TSUTAYA。另一方麵,50歲的兩成,60歲的一成,到瞭70歲隻有5%會光顧。換句話說,我們完全沒有開拓與自己同世代的50歲、60歲人群。但就像剛纔說的,看到人口動態,就應該以今後人數最多的團塊世代為對象,這纔是商業銷售的道理。而且現在並沒有人開拓這塊市場,也就是說,非常有潛力。
  川島:很有說服力的觀點。
  增田:團塊世代有錢,也有時間。他們和以前的60歲年紀的人不同,身體健康,年輕時候就很會享受,比如說想再看一次以前的電影,想讀更多的書,諸如此類。他們對娛樂的需求很大。我將這些50歲、60歲的人,不是叫團塊世代,而是稱之為"銀齡世代"(PremiumAge)。所以自然而然就會考慮,能否建設某個地方,能讓這一世代的人喜歡、會特意前來,就像新的"文化之林"一樣呢?以前的TSUTAYA,不管店麵裝修還是商品綫,歸根結底都是麵嚮20歲人的,50歲、60歲的人不會過來。結論就是,需要麵嚮銀齡世代的TSUYAYA。接下來的想法就是,一定要真正建一傢麵嚮他們的門店,實際做個驗證,看看到底會怎麼樣。
  川島:這就是代官山的由來。
  增田:不過啊,說起來簡單,實際上要建設麵嚮銀齡世代的門店,睏難重重。





 


《老闆,這種設計沒人買!》 一、 導言:設計的睏境與價值重塑 在瞬息萬變的商業浪潮中,設計早已不再是單純的“錦上添花”。它是一種戰略性的投資,一種驅動增長的核心力量,更是企業能否在競爭中脫穎而齣的關鍵。然而,我們常常看到許多企業投入瞭大量的資源用於設計,卻收效甚微,甚至産齣與市場脫節,令人扼腕。 《老闆,這種設計沒人買!》並非一本教你如何“畫齣好看的圖”的書,更不是一本流於錶麵的設計理論堆砌。它是一本直擊設計實踐中那些鮮為人知卻又至關重要的“痛點”的書籍,它將帶領讀者深入剖析那些導緻“設計無人買”的深層原因,並提供一套切實可行、麵嚮結果的設計思維與方法論。 本書旨在為企業管理者、産品負責人、市場營銷人員,以及所有與設計工作相關的人員提供一份清晰的行動指南。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讓您重新審視設計的價值,理解“對的設計”是如何煉成的,並最終學會如何構建一套能夠真正創造商業價值、贏得市場青睞的設計體係。 二、 第一部分:設計的迷思——為何“好看”的設計並非“好賣”? 許多管理者和設計師容易陷入一個誤區:認為設計的好壞,僅僅在於視覺上的美觀與否。殊不知,這種“唯美論”恰恰是導緻設計失敗的根源之一。 1. “我認為”的設計 vs. “用戶需要”的設計: 個人偏好主導: 設計師或老闆基於個人喜好、過往經驗,甚至對時尚潮流的直觀感受來進行設計。這種“我喜歡,所以大傢都會喜歡”的心態,極易忽略目標用戶的真實需求、審美偏好和使用習慣。 “專傢”的傲慢: 擁有豐富經驗的設計師,有時會過度自信,認為自己代錶瞭用戶,從而排斥來自市場和用戶的反饋。這種“專傢”的傲慢,可能將最寶貴的用戶洞察拒之門外。 缺乏數據支撐: 很多設計決策僅僅基於直覺或少數人的意見,缺乏客觀的市場調研、用戶訪談、競品分析等數據支撐。當設計最終推嚮市場時,纔發現與用戶期待南轅北轍。 2. 商業目標與設計目標的脫節: 設計淪為“裝飾品”: 設計被視為一個獨立的部門或環節,其目標僅僅是“做齣漂亮的東西”,而未能與企業的核心商業目標(如提高銷售額、增加用戶活躍度、提升品牌忠誠度等)緊密結閤。 短期審美 vs. 長期價值: 一些設計可能追求一時的視覺衝擊力,卻忽略瞭其是否符閤品牌長期發展戰略,是否能建立持久的品牌識彆度,是否能經受時間的考驗。 忽略用戶旅程: 設計隻關注産品界麵的某個片段,而未能理解用戶從接觸産品到最終轉化的整個旅程,未能識彆並優化旅程中的痛點和機會點。 3. 溝通的鴻溝:設計師與商業團隊的“語言不通”: 抽象的概念溝通: 設計師用視覺語言錶達想法,而商業團隊則用數字和商業指標來衡量成功。當雙方缺乏共同的語言和理解框架時,溝通障礙在所難免。 信息的不對等: 商業團隊未能充分告知設計師項目的背景、目標受眾、市場環境、競爭格局等關鍵信息,導緻設計師“盲人摸象”,難以做齣精準的設計。 反饋的模糊與無效: 商業團隊的反饋可能含糊不清,如“我不喜歡這個顔色”、“感覺不太對”,而缺乏具體、可操作的改進建議,使得設計團隊難以進行有效的迭代。 4. “好設計”的定義模糊: “好看” ≠ “好用” ≠ “好賣”: 這是最核心的誤解。一個設計可能在視覺上非常齣色,但在用戶體驗上卻存在諸多問題,導緻用戶難以理解、使用不便;而用戶體驗不佳的設計,自然難以轉化為銷售。 市場驗證的缺失: 設計成果在投入大規模生産或推廣前,缺乏有效的市場測試和用戶驗證,未能及時發現並糾正問題。 三、 第二部分:設計驅動增長——重塑設計的商業價值 要讓設計真正為企業帶來商業價值,就必須打破“好看等於一切”的迷思,將設計置於戰略高度,使其成為驅動增長的有力引擎。 1. 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思維(UCD): 深入的用戶研究: 用戶畫像的構建: 不僅僅是年齡、性彆,更要深入挖掘用戶的需求、痛點、動機、行為模式、價值觀和使用場景。 用戶旅程地圖: 繪製用戶在使用産品或服務過程中的每一個觸點、情緒和思考,識彆潛在的優化機會。 用戶訪談與可用性測試: 直接與用戶溝通,觀察他們的使用行為,發現設計中的盲點。 同理心設計: 站在用戶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他們的感受,設計齣真正能解決他們問題的方案。 2. 目標導嚮的設計策略: 明確的設計目標: 將設計目標與企業整體的商業目標、産品目標、市場目標對齊。例如,“通過優化結算流程,將用戶支付完成率提升15%”。 數據驅動的設計決策: 利用A/B測試、數據分析等手段,量化設計效果,不斷迭代優化。 定義清晰的“成功”標準: 設計産齣後,應該有明確的衡量標準來判斷其是否成功,這些標準應與商業目標掛鈎。 3. 跨部門協作與溝通: 打破信息孤島: 建立設計部門與産品、市場、銷售、研發等部門的常態化溝通機製。 統一的語言體係: 培養跨部門人員對設計價值的共同理解,學會用商業語言討論設計,用設計語言解釋商業邏輯。 協同設計流程: 讓商業團隊和用戶專傢早期參與設計過程,提供及時、有效的反饋。 4. 設計在産品生命周期中的價值: 早期介入: 設計應在産品概念階段就介入,參與産品定位、功能規劃等,避免後期大改的成本。 迭代優化: 設計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一個持續迭代的過程,根據市場反饋和用戶數據不斷優化。 品牌一緻性: 確保所有設計觸點都傳遞統一的品牌信息和價值,構建強大的品牌認知。 四、 第三部分:實戰工具與方法——讓設計落地生根 理論的價值在於實踐,本書將提供一係列實用工具和方法,幫助您將設計思維轉化為實際行動,並取得可衡量的成果。 1. 用戶研究工具箱: 問捲設計與數據分析: 如何設計有效的問捲,提取有價值的用戶信息。 訪談技巧與提問藝術: 如何通過訪談深入瞭解用戶的真實想法。 可用性測試的方法與流程: 如何設計並執行可用性測試,發現用戶體驗問題。 競品分析: 如何係統地分析競爭對手的設計,學習其優點,規避其缺點。 2. 設計決策與驗證工具: 用戶故事與場景設計: 如何將用戶需求轉化為具體的設計場景。 低保真原型與高保真原型: 不同階段的可用性測試工具。 A/B測試的策略與實踐: 如何通過對比測試,科學驗證設計方案。 用戶反饋收集與管理: 如何係統地收集、整理和響應用戶反饋。 3. 溝通與協作工具: 設計評審會: 如何組織高效的設計評審會,讓各方達成共識。 可視化設計語言: 如何用圖錶、流程圖等方式清晰地傳達設計理念。 原型演示與故事闆: 如何生動地展示設計方案,讓非設計人員也能理解。 4. 衡量與優化體係: 關鍵績效指標(KPIs)的設定: 如何為設計成果設定可衡量的KPIs,如轉化率、留存率、用戶滿意度等。 設計ROI(投資迴報率)的計算: 如何量化設計為企業帶來的商業價值。 持續改進的機製: 如何建立一套持續監控、反饋和優化的設計體係。 五、 結語:設計的未來,商業的共贏 “老闆,這種設計沒人買!”這句話,不應成為中國商業環境中反復上演的悲劇。本書的目的,就是為這個睏境找到破解之道。我們相信,當設計真正理解瞭商業的語言,當商業團隊真正擁抱瞭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思維,當設計師與商業決策者能夠同頻共振,我們就能夠創造齣既能贏得用戶喜愛,又能驅動商業增長的“好設計”。 這是一場關於認知升級的旅程,一次關於設計價值重塑的探索。希望《老闆,這種設計沒人買!》能夠成為您在這個旅程中,最可靠的嚮導與夥伴。讓我們一起,讓設計不再“沒人買”,而是成為企業最強大的競爭力!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可以說是齣乎意料的“接地氣”,一點也不像那種學院派的書籍。作者的筆觸充滿瞭生活氣息,偶爾還會蹦齣一些讓你忍俊不禁的網絡用語。我尤其欣賞他剖析商業決策時那種犀利又幽默的視角。他沒有用那些復雜的經濟學名詞來嚇唬讀者,而是用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將設計如何影響銷售,以及銷售數據如何反哺設計,闡述得明明白白。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用戶畫像”的章節,作者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詳細講解瞭如何通過觀察、訪談甚至是一些有趣的“潛伏”行為,來勾勒齣真正用戶的需求和痛點。這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好設計”,隻是我們自己大腦裏的“好設計”,跟用戶的真實想法可能南轅北轍。書裏還提到瞭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觀點:設計不僅僅是藝術,更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工具。它需要有溫度,有共情,但同時也要有理性的思考和商業的考量。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設計”這個詞的理解更加立體和全麵瞭,不再是單一維度的藝術創作,而是多方博弈、共同成長的過程。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章節順序一本正經地往下講,而是更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前輩,在你耳邊娓娓道來他的職業生涯中的各種“坑”和“路”。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魔力,能把那些聽起來很枯燥的商業道理,講得引人入勝。我特彆喜歡他描述自己初入職場時,因為不懂得跟老闆溝通,導緻無數個心血來潮的設計被一票否決的經曆。這種真實的情感流露,讓我仿佛看到瞭自己過去的影子。書裏關於“如何跟不同類型的老闆打交道”的部分,簡直是職場生存指南,教會我如何用老闆能聽懂的語言,來闡述設計的價值,以及如何在高壓環境下保持冷靜和專業。而且,作者並不迴避設計的失敗,反而將失敗視為寶貴的學習經驗,通過對失敗案例的深入剖析,為我們指明瞭前進的方嚮。這本書給瞭我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慰藉,也讓我看到瞭突破睏境的可能性。它讓我明白,設計不隻是個人的纔華展示,更是團隊協作和溝通博弈的藝術。

评分

這絕對是一本能夠“救命”的書!作者的筆觸,與其說是寫作,不如說是對設計行業現狀的一次“解剖”。他用一種近乎於“病理學”的方式,剖析瞭那些導緻設計失敗的根源。我最喜歡他關於“用戶需求”的論述,他並沒有停留在錶麵,而是深入挖掘瞭用戶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以及這些動機如何影響他們的購買決策。這讓我意識到,很多我們自認為“好”的設計,可能隻是迎閤瞭我們自己的審美,而忽略瞭用戶的真實需求。書裏還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工具”,比如如何快速驗證設計想法,以及如何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做齣最有效的決策。這讓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更是一本操作指南。它幫助我打破瞭一些固有的思維模式,讓我能夠更理性、更客觀地看待設計。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獲得瞭一份“免死金牌”,能夠更有底氣地去麵對那些“為什麼沒人買”的質疑,並且能夠用更專業的語言去迴應。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實在是太吸引人瞭,"老闆,這種設計沒人買!" 簡直是戳中瞭每一個在設計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人的心聲。我一開始拿到這本書,就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好像看到瞭自己曾經無數次想對老闆喊齣又咽迴去的話。翻開第一頁,我就被作者那種直白又帶點無奈的敘述風格吸引住瞭。書裏並沒有羅列那些陳詞濫調的設計理論,反而是從一個更接地氣的角度,剖析瞭設計與商業之間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糾葛。我特彆喜歡作者講的那個關於“設計師的傲慢”的案例,生動地描述瞭有多少優秀的設計,最終因為脫離市場實際而無人問津。這種真實感,比那些空洞的理論更有說服力。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麼樣的設計纔能真正贏得市場?是驚艷四座的創意,還是普適大眾的實用?這本書好像在試圖迴答這個問題,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設計的目的,不再僅僅是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是要深入理解用戶的需求,以及商業的邏輯。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被醍醐灌頂,對未來接手的設計項目多瞭一份清醒的認識,也少瞭幾分盲目的自信。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杯苦咖啡裏,加入瞭一勺蜂蜜。前期的苦澀,是對現實殘酷性的直接點明,而後的甘甜,則是關於如何突破睏境的實用策略。作者的語言非常直接,甚至可以說有些“毒舌”,他毫不留情地揭示瞭設計行業中存在的種種亂象,比如“拍腦袋”式的決策,以及對設計師纔華的“低估”。這讓我一開始讀的時候,感到一絲不適,但很快就被他提齣的解決方案所吸引。他用大量的實例,展示瞭如何通過數據分析、用戶調研,以及更有效的溝通方式,來避免設計上的“無效投入”。我特彆欣賞他關於“設計不僅僅是交付一個漂亮的畫麵,更是要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的論述。這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過於追求形式的美感,而忽略瞭設計的本質功能。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指齣瞭問題,更提供瞭可行的解決路徑,讓設計師能夠更好地理解商業需求,並用自己的專業能力去滿足它。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接下來的工作有瞭更清晰的規劃,也更有信心去麵對那些挑戰。

评分

? 做POS机代理很简单!

评分

生活处处是销售,销售自己,玩转情商,感叹自己情商真低啊

评分

¥23.00

评分

读秒到零 直接点右下角 如果抢不到

评分

不错一下子买了4本,回来还没看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学理科的人情商普遍比较低,销售人员是普遍认为情商最高的人员,对销售人员的情商培养是最高效快速提高情商的途径。在京东买书,送货快,活动多,价格便宜东西又好,我一直在这里买书,赞。

评分

销售软技巧销售就是要玩转情商:99%的人都不知道的销售软技巧

评分

达·芬奇一生勤于记录,写下了数以万计页的手稿,而现存的手稿则有5000多页。在他那卷帙浩繁但疏于整理的手稿里,达·芬奇就像一个被神秘的欲望激动得左冲右突而最终无所斩获的孩子。这些经过诸多波折分散于世界各地的草稿很少注明日期,事实上人们已经习惯于将达·芬奇手稿称作“含义模糊的纸片”。它不仅包括未寄出的信件、各式表格、不同语言的读书笔记、机械和工程草图等,而且即使同一张纸上也往往会有其不同研究领域的痕迹,一篇关于光学的文章旁边可能是一幅人脸素描、一种关于特别颜料的配制方法或者是关于某篇医药配方的论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