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哈爾濱齣版社齣版的《(經典天天讀,哲學經典)--叔本華》係列是一套哲學類圖書,是德國哲學大傢叔本華的著作,由颱灣地區的哲學和佛學專傢張尚德所翻譯的,譯本保留瞭原德文本的精華,又有自己的語言、結構特色,更適閤大眾閱讀。
內容簡介
《作為意誌和錶象的世界》是叔本華著作中的經典,本書對叔本華的哲學思想進行瞭完美展示。可以說,哈爾濱齣版社齣版的《作為意誌和錶象的世界》是研究叔本華哲學思想的必備書目,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哈爾濱齣版社齣版的《人生的智慧》書中以優雅的文體,優美的筆觸闡述瞭作者對人生的看法。討論的內容涉有“人格是什麼”“人能擁有什麼”“地位”“世界的痛苦”“人性”,都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每個人都會思考的人生問題。這些錯綜復雜的因此眾說紛紜的世俗人情話題,經過大師深刻而透徹的討論,變得簡單明晰,話題也幾近窮夷矣。本書在如何幸福地生存方麵能帶給讀者深刻的啓發,引發共鳴。張尚德翻譯的《人生的智慧》有自己獨特的特色,譯者參照資料在文前加瞭一篇長序,詳細記述叔本華的生平、作品、思想,使讀者可以更深刻、透徹地理解叔本華的思想。譯文**限度地以接近普通讀者的語言與口吻進行闡釋,語言優美、精練,適閤廣大讀者閱讀。書中關於如何盡量稱心、愉快地度過人的一生的思考,是每個人都麵臨的話題,因此推薦給廣大的對人生有所思考的朋友們。
哈爾濱齣版社齣版的《認識力——叔本華選集》以優雅的文體,犀利的筆觸闡述瞭作者對人生、宗教文學藝術等的看法,討論的內容涉有“論心理”“論宗教”“論生命意誌的肯定與否定”等,這些錯綜復雜的沒有定論的哲學問題,經過大師深刻而透徹的討論,變得簡單明晰。另外,讀者可以通過本書深刻體會“唯意誌論”集大成者叔本華的哲學思想。
叔本華善於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尋找人生問題,思考世俗話題,加上他的哲學文章不僅沒有哲學味兒,反而帶著文學味兒,這使得他的作品成為哲學界*好讀,*宜讀的書。《觀念力——叔本華論文集》也不例外,這本書翻譯流暢,用文學名著的筆法,但寫的是哲學內容,有一般哲學書沒有的酣暢,更有一半文學著作沒有的深刻,不僅適宜於學術研究,而且對於挖掘思維深度,提高思想境界也非常適宜,幫助從平凡人嚮思想者轉換,非常適閤大眾閱讀。
《愛與生的苦惱》是叔本華論文集中**分量的作品,他的思想一直影響著當代歐美的哲學思想。在叔本華對愛情、意誌、性格、遺傳、生死、厭世等觀念的闡述中,人們能清晰地瞭解到生命問題核心的內容以及對宇宙現象根本的解答。雖然叔本華的觀點有些悲觀,但我們不能因為悲觀,就選擇逃避。我們要麵對人生中的各種問題,積極地解決它們。全書圍繞“愛”與“生”兩方麵,闡述人生中的真理與矛盾。叔本華在書中對人生存在的很多現象提齣異議,對兩性關係也持悲觀看法,但他所說的也都存在於現實之中。在當今社會,對於越來越缺少幸福感的人們來說,這本書可以成為一個指南針,指引讀者審視自身,幫助讀者從欲望之中解脫齣來。
作者簡介
叔本華(1788—1860),德國哲學傢,唯意誌論者。齣生於波蘭,曾在格丁根大學、柏林大學就讀,獲耶拿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818年齣版《作為意誌和錶象的世界》,主要著作有《論處於自然界中的意誌》《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等。
叔本華是世界知名的哲學傢,他的哲學思想對後來的很多大思想傢、大文學傢有過很深的影響,尤其是尼采。至今,叔本華的著作仍然是哲學係師生和社會思想者們的必讀書目。哈爾濱齣版社齣版的《觀念力——叔本華論文集》精選瞭叔本華的11篇論文匯集成書,這11篇論文裏麵,有《生存空虛說》《性愛的形而上學》《論女人》《論天纔》《論自殺》等名篇,體現瞭叔本華的哲學思想精髓。
目錄
《經典天天讀.哲學經典:作為意誌和錶象的世界》:
叔本華的生平及哲學 001
譯者的話 001
英譯者序言 001
捲一 錶象世界初論 001
層麵 002
遵循充足理由原則的錶象:經驗與科學的對象 002
捲二 意誌世界初論 045
方麵 046
意誌的客觀化 046
捲三 錶象世界再論 107
第二層麵 與充足理由原則無關的理念 108
柏拉圖的觀念:藝術對象 108
捲四 意誌世界再論 173
第二方麵 174
達到自覺狀態時,生命意誌的肯定和否定 174
叔本華年譜 271
《經典天天讀.哲學經典:愛與生的苦惱》:
叔本華其人與本書 /001
一 性愛的哲理 /001
生存意誌的核心——性欲 /003
戀愛的激情 /005
愛與憎 /007
戀愛結婚與憑媒撮閤 /012
戀愛是人生解脫的叛徒 /014
二 漫談男性性倒錯 /019
《性愛的形而上學》補述 /021
三 談禁欲 /031
禁欲的禮贊 /033
禁欲的進階 /037
聖者們 /039
基督教的道德觀 /040
印度人的道德觀 /043
心靈的喜悅境界 /044
聖人的心靈掙紮 /045
痛苦的解脫 /046
四 生命的理念 /049
五 素質與遺傳 /061
六 人生的空虛與煩惱 /087
一 /089
二 /092
三 /104
四 /110
五 /114
七 求生意誌的肯定 /141
八 談死亡 /149
叔本華年譜 /195
《認識力 叔本華選集》
叔本華的生平及哲學 001
論存在的空虛 019
一 021
二 021
三 023
四 024
五 024
六 025
論生命意誌的肯定與否定 027
一 029
二 030
三 031
四 032
五 033
六 034
七 035
關於宗教的對話 037
論不朽的根本存在 067
一 069
二 070
三 071
四 072
五 072
六 073
七 077
八 079
論本體與現象的對立 085
一 087
二 087
三 088
四 089
五 090
論哲學與智慧 095
一 097
二 097
三 098
四 098
五 099
六 100
七 100
八 101
九 101
一〇 102
一一 102
一二 102
一三 103
一四 104
一五 105
一六 106
一七 106
一八 107
一九 107
二〇 109
二一 109
二二 110
二三 116
二四 116
二五 117
二六 117
論心理 119
一 121
二 122
三 123
四 123
五 124
六 124
七 125
八 125
九 126
一〇 127
一一 127
一二 128
一三 128
一四 128
一五 129
一六 129
一七 130
一八 132
一九 133
二〇 135
二一 135
二二 136
二三 136
二四 137
二五 137
二六 138
二七 139
二八 139
論宗教 141
一 信仰與知識 143
二 啓示 144
三 論基督教 145
四 論一神教 155
五 《舊約》和《新約》 156
六 教派 161
七 理性主義 162
八 基督教已經衰亡 166
論作品與寫作 169
一 171
二 172
三 173
四 174
五 175
六 176
七 177
八 178
九 182
一〇 183
一一 184
一二 184
一三 186
一四 187
一五 188
一六 188
一七 188
一八 189
雜論 191
一 193
二 200
三 201
四 205
五 208
六 211
七 215
八 218
九 218
一〇 221
一一 222
叔本華年譜 227
經典天天讀、哲學經典:觀念力 叔本華論文集
叔本華的生平及哲學 /001
論女人 /001
關於思考 /023
讀書與書籍 /039
一 /041
二 /041
三 /043
四 /043
五 /044
六 /044
七 /046
八 /047
九 /049
關於噪音 /051
論自殺 /059
觀相論 /069
生存空虛說 /083
關於瘋狂 /095
性愛的形而上學 /105
論天纔 /157
文學的美學 /193
叔本華年譜 /219
《經典天天讀、哲學經典:人生的智慧》
序 001
章 生命的劃分 001
第二章 什麼是人格 013
第三章 人能擁有什麼 045
第四章 地位 057
一 名譽 059
二 驕傲 067
三 官位 070
四 榮譽 071
五 名聲 096
第五章 世界的痛苦 115
一 117
二 118
三 118
四 120
五 121
六 122
七 123
八 125
九 129
十 131
第六章 人性 133
叔本華年譜 165
精彩書摘
《經典天天讀.哲學經典:作為意誌和錶象的世界》:
我們所說的錶象之間的主要區彆,是知覺錶象和抽象錶象之間的差彆,抽象錶象隻有一種,即概念,世上所有動物隻有人類纔具有抽象概念。人類和其他動物有所不同的概念活動能力,通常叫理性6。以後,我們會談到這些抽象概念,但是現在,我們隻要討論“知覺錶象”。知覺錶象包括整個可見世界或經驗總體及其種種可能的條件。我們早已說過,這是康德*重要的發現之一,我們也早已說過,這些條件、這些可見世界的形式,知覺中的絕對普遍要素、所有現象的共同屬性、空間和時間,即使離開它們的內容而就其本身去瞭解,也可以抽象地思考,還可以直接地知覺。同時,這種知覺或直覺,並非産生於經驗的幻想,而是完全獨立於經驗的;空間和時間的種種性質,就其在先天知覺或直覺方式下被認知時,對一切可能經驗都是有效的,就像它本身必須遵循的規則一樣。因此,在討論充足理由原理的論文中,我也討論過空間和時間的問題,我們感覺空間和時間是純粹的,沒有內容,是一種特殊而獨立的觀念。康德發現的這種直覺的種種普遍形式的性質,這種普遍形式離開經驗而就其本身加以認識的性質,即這種普遍形式可以視為錶現數學基礎的那些法則的性質,當然非常重要。可是,空間和時間的另一種性質,也應該說明,把經驗限製為因果法則和動機法則,並作為判斷基本法則的充足理由原理,以一種完全特殊的形式齣現。我曾經給這個特殊形式一個名稱,即“存在者的基礎”,就時間方麵來說,是時間片斷的連續;就空間方麵來說,是空間各部分的位置彼此限定。任何人隻要從前麵的引論瞭解到,在充足理由原則下,所有不同形式的內容完全相同,一定會相信認識這些形式中的*簡單形式也相當重要,這就讓他體驗到自己內在的本性。這個原理的*簡單形式就是時間。在時間中,隻有後一刹那排除前一刹那時,每一刹那纔是它的産生者,而它本身也會很快地又被另一刹那所消滅。過去和未來,像夢一樣空幻,現在不能分開的,是它們之間的短暫界限。在充足理由原理的所有其他形式中,我們會發現一些枯燥空洞的東西,也會瞭解,不但時間隻有相對的存在,空間及時間的內容,所有從原因和動機産生的東西,也隻有相對的存在,它們都隻是通過另一個和本身相似的東西而存在。這個看法古來有之:當赫拉剋利特7嘆息萬物永遠流轉時,就是在錶達這個看法;當柏拉圖把客體對象貶為永遠變動不居而非永遠不變的恒定者時,他也在錶達這個看法;當斯賓諾莎提齣所謂存在、實體的偶然性質的說法時,還是在錶達這個看法。康德把現象和物自體對立。古代印度哲人的智慧告訴我們:“人類眼睛看到的是一個自己無法說存在還是不存在的世界,它是摩耶,是騙人的障幕;它像夢幻,像照在沙上的陽光,讓遠處的旅人誤以為是水,或把草繩誤當作蛇。”但是,所有這些話的意義以及它們所錶明的,隻是我們剛纔所說的服從充足理由原則的錶象世界。
……
《經典天天讀.哲學經典:愛與生的苦惱》:
母子之間的不和,更成瞭定局。
1813年,叔本華齣版他的處女作《論充足理由律的四種根源》,深獲歌德的欣賞,並告訴他母親說她的兒子將來必大大齣名。但這位母親卻不相信在同一個傢庭中會有兩個天纔,反而以不屑的口吻譏誚他的博士論文。叔本華也不甘示弱地反唇相譏:“等到哪都找不到您的作品時,還有人會去讀我的書。”他母親則說:“也許如此!但到那時候,你的著作仍是擺在書店裏的初版。”
彼此針鋒相對,愈吵愈烈,後,他母親氣憤地把他推下樓梯。這是他們母子倆*後的會麵,從此,叔本華未曾迴到魏瑪,雖然他母親此後又活瞭二十四年。直到他母親晚年時,彼此纔恢復通信。臨彆時他尖刻地對他母親說:“您隻會因我而留名後世。”這些話果然都應驗瞭。
叔本華正式踏上學術研究之途,是從十九歲開始的,這以後,到1813年完成博士論文《論充足理由律的四種根源》為止的六年間,都是一連串的學習過程。這位“智慧異常剩餘”的哲學傢,加上他狂熱的求知精神,在此時充分錶現齣他驚人的學習能力,他的腦子成瞭知識的大雜燴。1807年7月,他到科塔補習古典語文,在短短的六個月間,便獲得教授們的極口贊譽,都預料他“將會成為齣色的古典文學學者”。
然後,他迴到魏瑪,心無旁騖地埋首書堆將近兩年,取得瞭大學旁聽學力,考進格丁根大學,再轉到柏林大學。實際上,語文也是他的拿手專業;從他的作品中,再三對古典語文的推崇,我們不難發現他希臘文、拉丁文造詣的高深;他的英語,真可使英國人誤以為他是老鄉,他曾幾度計劃翻譯康德(德譯英)和休謨(英譯德)的作品;他的法文,足可勝任翻譯官之職。1813年拿破侖的鐵蹄踏遍全歐,法軍進襲柏林時,叔本華逃難至魏瑪,在中途被法軍截留,充任翻譯官。後來,他又學習西班牙文,並曾翻譯格瑞顯的作品。
學術方麵,除瞭他的本行哲學外,他還兼習醫學、物理學、植物學、天文學、氣象學、生理學、骨相學、法律、數學、曆史、音樂等。從他做學問的態度來看,可知他對這些學科也是“頗有心得”,他聽課時有記筆記的習慣,然後再加整理,同時附注自己的批評。他做學問一絲不苟,有他獨特的個性和見地,從不人雲亦雲、盲從附和。
如果他的見解和教授不相同,就會不客氣地指齣他們的錯誤,他的哲學係統就是這樣逐漸建立起來的。
……
《認識力叔本華選集》
在某種範圍內,這是一個顯然的先天真理,創造瞭世界現象的意誌一定不會因為處於潛在的狀態而喪失對現象的支配力。現在我們知道,如果前一種狀況構成意誌活動的現象,那麼後一種狀況便構成非意誌活動的現象。從本質上看,這與佛傢的涅槃相同。生命意誌的否定根本不含有消滅實體的意思在內,隻錶示否定意誌活動;以往有意誌活動的東西現在不再有意誌活動瞭。這個作為“物自體”的意誌,我們隻有透過生命意誌的活動纔能知道它,因此意誌不再錶現這種活動以後就無法說明或想象它是什麼東西或要做什麼彆的事情,於是對作為意誌現象的人類來說,這種生命意誌的否定就錶示一種從有到無的變化。
經典天天讀、哲學經典:觀念力叔本華論文集
一
愚昧無知如果伴隨著富豪巨賈,更加貶低瞭人的身價。窮人忙於操作,無暇讀書也無暇思想,淪為無知,不足為怪。富人則不然,我們常見其中的無知者,恣情縱欲,醉生夢死,類似禽獸。他們本可做極有價值的事情,可惜不能善用財富和閑暇。
二
我們讀書時,是彆人在代替我們思想,我們隻不過重復他的思想活動的過程而已,猶如兒童啓濛習字時,用筆按照教師以鉛筆所寫的筆畫依樣畫葫蘆一般。我們的思想活動在讀書時被免除瞭一大部分。因此,我們暫不自行思索而拿書來讀時,會覺得很輕鬆,然而在讀書時,我們的頭腦實際上成為彆人思想的運動場瞭。
《經典天天讀、哲學經典:人生的智慧》
亞裏士多德將人生的幸福分成三類,那就是自外界得來的幸福、自心靈得來的幸福和自肉體得來的幸福。這種劃分除數量外,實際上沒有指齣什麼。據我觀察,人的命運中的根本不同點,可以分為三類:
一、什麼是人。從“人格”一詞的廣泛意義來說,人就是人格;其中包括著健康與精力、美與纔性、道德品性、智慧與教育等等。
二、人有些什麼。人有財富和他可能占有的事物。
三、如何麵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也就是大傢所知道的他人把你看成什麼樣子,或更嚴格一點來說,他人對你的觀感如何。這可以從彆人對你的意見中看齣來,彆人對你的意見又是從你的榮譽、名聲和身份錶現齣來的。上麵類的差異是自然本身賜予人的。正由於是自然本身賜予人的,它對人生快樂與否的影響遠超過後麵兩類對人的影響。後麵兩類隻是人安排的結果。所有具有特權身份或齣生在特權世傢的人士,即使他是齣生在帝王之傢,比起那些具有偉大心靈的人來說,隻不過是為王時方為王而已,具有偉大心靈的人,相對於他的心靈來說,永遠是王。古希臘哲學傢伊壁鳩魯*早的弟子門采多魯斯也說,“從我們內心得來的快樂,遠超過自外界得來的快樂。”
……
《生命的沉思:個體存在的哲學追問》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人類內心深處對生命意義的探尋從未停止。我們從何而來?又將去往何處?個體存在的價值究竟何在?這些古老而深刻的哲學命題,在曆史長河中,吸引瞭無數智慧的頭腦去追問、去思考。 本書《生命的沉思:個體存在的哲學追問》並非對某個特定哲學傢思想的簡單梳理,而是匯集瞭不同文明、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智慧光芒,以一種融匯貫通的方式,深入探討個體生命存在的根本性問題。它不是提供一套現成的答案,而是引領讀者踏上一場自我發現的旅程,激發讀者獨立思考,並在紛繁復雜的現實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力量。 第一篇:虛無的迷宮——個體存在的起點與睏境 在個體生命的初始,我們便被拋入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開始獨立地麵對生與死、快樂與痛苦、自由與必然的張力。本篇將從多個維度審視個體存在的起點,以及在這一起點上所麵臨的普遍睏境。 存在的偶然性與必然性:我們為何存在?這種存在是注定的,還是偶然的?我們將探討生命起源的哲學視角,以及個體在宇宙洪流中的渺小與偉大。從古希臘的“邏各斯”到東方哲學的“道”,再到現代存在的虛無主義思潮,我們將考察人類對自身存在根源的思考。 意識的覺醒與主體性:當個體擁有意識,便意味著我們開始成為“我”。意識的本質是什麼?如何理解主體的獨立性與能動性?本篇將深入分析意識的發生機製,探討主體如何建構自我認知,並在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中確立自身的位置。我們將審視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所帶來的革命性啓示,以及後現代哲學對主體性的解構與重塑。 自由的枷鎖與選擇的重負:個體自由是人類最珍視的價值之一,但自由也伴隨著選擇的責任和可能的迷茫。本篇將探討自由的哲學定義,從自由意誌的辯論到社會契約論中的個體權利,再到存在主義對自由選擇的強調。我們將分析,在看似無限的自由麵前,個體如何做齣有意義的選擇,又如何承受選擇帶來的後果。 痛苦的烙印與存在的憂傷: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痛苦,是構成個體存在的重要部分。從肉體的摺磨到精神的煎熬,痛苦如何塑造我們的認知與情感?本篇將追溯人類對痛苦的哲學理解,從伊壁鳩魯對快樂的追求,到佛教對苦的深刻洞察,再到現代心理學對創傷的解讀。我們將思考,如何在痛苦中找到意義,如何與憂傷共處。 第二篇:意義的追尋——個體價值的構建與實現 個體存在並非僅僅是對生存狀態的被動承受,更是對生命意義的主動追尋。在理解瞭存在的睏境之後,我們便開始思考,如何讓有限的生命綻放齣無限的光彩。 求知與理性之光:知識是照亮人生道路的燈塔。理性思考幫助我們辨彆真僞,理解世界,從而更好地認識自身。本篇將迴顧人類漫長的求知曆程,從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到康德的認識論,再到科學理性精神的崛起。我們將強調,持續的學習和深刻的理性思考,是構建個體價值的重要基石。 道德與良知的召喚:在一個充滿規則與約束的社會中,道德是維係個體與集體和諧的關鍵。良知是內心的指南針,指引我們走嚮善良與正直。本篇將探討不同道德哲學體係的精髓,從功利主義的“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到道義論的“絕對命令”,再到美德倫理學對良好品格的強調。我們將思考,如何在復雜的人際關係中踐行道德,如何成為一個有良知的人。 情感與愛的力量:愛是生命中最動人的色彩,也是個體獲得歸屬感與幸福感的重要源泉。從親情、友情到愛情,情感聯結構成瞭我們生命中最溫暖的畫捲。本篇將深入分析情感的本質,探討愛情的哲學意涵,以及傢庭、社群在個體成長中的作用。我們將思考,如何在付齣與接納中體驗愛的美好,如何在愛的滋養中實現自我。 創造與奉獻的價值:個體生命的價值,往往體現在其為世界留下的印記。無論是藝術創作、科學探索,還是社會貢獻,創造與奉獻都賦予生命以永恒的意義。本篇將審視不同領域中的創造精神,從藝術傢的靈感迸發到科學傢的嚴謹探索,再到社會活動傢的默默付齣。我們將思考,如何發掘自身的潛能,如何以自己的方式為世界增添光彩。 第三篇:存在的藝術——個體生命的最佳實踐 認識到存在的睏境和追求意義的重要性之後,我們便進入瞭如何更好地“活”的階段。本篇將提供一套關於個體生命實踐的哲學指南,幫助讀者在日常生活中活齣生命的深度與廣度。 平靜的心靈——駕馭情緒的智慧:情緒是生命中的潮汐,時而洶湧,時而平靜。學會駕馭情緒,是保持內心寜靜的關鍵。本篇將藉鑒古希臘斯多葛學派的“理性控製”到東方禪宗的“活在當下”,以及現代積極心理學的“情緒調節”策略。我們將學習如何識彆、理解並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從而擺脫負麵情緒的睏擾,擁抱平和的心態。 審美的視角——發現生活中的美:美是生命中最動人的體驗之一。從自然風光到人文藝術,從平凡瑣事到宏大敘事,美無處不在,隻待我們去發現。本篇將探討美的哲學,以及審美能力如何提升我們的生命品質。我們將學習如何培養敏銳的審美觸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和創造美,讓生命充滿詩意。 孤獨的陪伴——在獨處中獲得力量:孤獨並非全然的負麵體驗,它更是個體反思、沉澱、獲得內心力量的契機。本篇將探討如何與孤獨和解,如何在獨處中發現自我,獲得真正的自由。我們將學習如何利用獨處的時間進行深度思考,發展個人愛好,從而在人群中保持獨立,在內心世界裏找到堅實的根基。 接納無常——與變化的和諧共處:生命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接納無常,意味著擁抱生命的自然流動。從生老病死到世事變遷,我們無法阻止,但可以改變看待事物的方式。本篇將藉鑒道傢“順其自然”的思想,以及佛教“無常”的智慧。我們將學習如何以豁達的態度麵對生活中的起伏,如何在變化中找到新的機遇,與生命的無常和諧共處。 知足常樂——簡樸生活的哲學:在這個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貪婪與欲望往往成為幸福的阻礙。知足是一種心態,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本篇將探討“少即是多”的哲學,以及如何從物質占有轉嚮精神充實。我們將學習如何培養感恩之心,如何在簡樸中發現真正的快樂,實現內心的豐盈。 《生命的沉思:個體存在的哲學追問》是一本獻給每一個熱愛思考、勇於追問的靈魂的書。它希望通過對個體存在睏境的深刻剖析,對生命意義的不懈追尋,以及對生命實踐的智慧指引,點亮讀者內心的智慧之光,幫助讀者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之道,活齣獨一無二的精彩。這是一場心靈的洗禮,一次智慧的啓迪,更是一次通往自我覺醒的偉大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