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至上與教皇至上(影印本) [Conciliarism and Papalism]

教會至上與教皇至上(影印本) [Conciliarism and Papalism]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伯恩斯 編
圖書標籤:
  • 教會史
  • 教皇權力
  • 宗教改革
  • 中世紀
  • 神學
  • 教會會議
  • 權力鬥爭
  • 曆史
  • 影印本
  • 西方教會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23838
版次:1
商品编码:1021942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剑桥政治思想史原著系列
外文名称:Conciliarism and Papalism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3-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5
正文语种:英语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Almost on the eve of the sixteenth - century Reformation, the long - running debate over the respective authority of popes and councils in the Caholic Church was vigorously resumed. In this collection the editors bring together the first English translation of four major contributions to that debate.In these texts.complex arguments derived from Scripture ,theoloty and canon law are deployed. The issues that emerge ,however,prove to have a broader significance.What is forshadowed here is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absolutism and constitutionalism which was to be adominant theme in the politics of early - modern Europe and beyond. Even on the threshold of the twenty - first century the concerns that underlie and animate the scholastic disputations in these pages retain their force.This volume includes introductory material which elucidates the context of the debate,as well as a comprehensive bibliography.

目錄

Editors`note
Introduction
A note on terms
Chronolgy
List of abbreviations
Bibliography
1.CAJETAN: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authority of pope and council
2.ALMAIN:A book concerning the authority of the Church
3.CAJETAN:The apology of Brother Tommaso de Vio...conceernin the authority of the pope comparde with that of the council
4.MAIR:A disputation concerning the authority of the council over the supreme pontiff
Index

前言/序言



教會至上與教皇至上(影印本) 本書簡介 在十四世紀末至十五世紀中葉,歐洲的政治與宗教格局經曆瞭一場深刻的動蕩,而這場動蕩的核心議題,便是“教會至上”(Conciliarism)與“教皇至上”(Papalism)之間的激烈博弈。本書以影印本的形式,精心收錄瞭這一時期最具代錶性的文本,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深入理解這場曠日持久的理論與實踐鬥爭的窗口。通過這些珍貴的原始資料,我們可以窺見當時教會內部對最高權力歸屬的深刻反思,以及圍繞這一核心問題所展開的復雜論辯。 曆史背景 要理解“教會至上”與“教皇至上”的爭論,必須首先迴顧那個時代的特殊曆史背景。十四世紀,教皇的權威在經曆瞭一段時期(如阿維尼翁之囚)的削弱後,又遭遇瞭更為嚴峻的挑戰——教會大分裂(The Great Schism)。歐洲各強國紛紛擁立自己的教皇,導緻整個西方教會陷入瞭前所未有的分裂狀態。教皇的閤法性受到廣泛質疑,教會的統一性和權威性岌岌可危。正是在這樣的危機中,“教會至上”的思想應運而生。 “教會至上”思潮的崛起 “教會至上”論的核心觀點認為,教會的最高權威不屬於某一個特定的教皇,而是屬於整個教會的全體信徒,其精神體現在由主教和神父代錶的宗教會議(Council)之中。按照這一理論,宗教會議擁有高於教皇的權力,它能夠召集、評判甚至罷免教皇,從而在教皇缺位、失職或分裂時,成為教會的最終仲裁者。支持這一理論的思想傢們,如約翰·吉爾森(John Gerson)和皮埃爾·達伊(Pierre d'Ailly),他們試圖通過恢復早期教會的傳統,即定期召開宗教會議的模式,來解決教會的危機,恢復教會的統一與秩序。 他們認為,教會在本質上是一個由所有信徒組成的集閤體,而教皇隻是這個集閤體中的一個服務者。當教皇的言行違背瞭教會的教義或損害瞭教會的整體利益時,宗教會議就負有糾正的責任。這一思想在康斯坦茨公會議(Council of Constance, 1414-1418)和巴塞爾公會議(Council of Basel, 1431-1449)等重要的宗教會議上得到瞭集中體現。這些會議試圖通過決議,確立宗教會議的至高無上地位,並試圖解決分裂的局麵,選齣閤法的教皇。 “教皇至上”論的堅守 與“教會至上”論針鋒相對的是“教皇至上”論。這一傳統觀點認為,教皇作為聖彼得(Saint Peter)的繼承人,在教會中擁有絕對的、不可剝奪的最高權威。這種權威是上帝直接賦予的,不受任何世俗或宗教機構的製約。教皇是教會的最高首腦,其教令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並且教皇的判斷是不可謬誤的(infallibility)。 支持“教皇至上”論的思想傢,以及曆任教皇,都堅決反對“教會至上”論。他們認為,“教會至上”論是對神聖秩序的顛覆,是對教會統一性的威脅。他們強調教皇權威的唯一性和神聖性,認為任何試圖削弱或製約教皇權力的行為都是異端。在他們看來,教會的統一性必須以教皇的統一性為基礎。 文本的價值與閱讀指導 本書所收錄的影印本文本,涵蓋瞭來自“教會至上”派和“教皇至上”派的代錶性著作、公會議的決議、教皇的訓令以及相關評論文章。這些文本的原貌呈現,能夠讓讀者直接接觸到當時思想傢們嚴謹的邏輯推理、深刻的神學辨析以及充滿激情的辯論。 閱讀這些文本,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曆史知識和神學素養。我們鼓勵讀者在閱讀前,先對十四至十五世紀歐洲的曆史、天主教會的結構以及當時的政治格局有一個基本的瞭解。同時,對於一些重要的神學概念,如“恩典”、“救贖”、“教會的本質”等,也需要有所認識。 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會發現,這場爭論不僅僅是學術上的辯論,更是政治權力鬥爭的集中體現。各國君主、貴族、城市以及大學,都在這場爭論中扮演著各自的角色,他們的立場往往受到現實政治利益的影響。因此,理解文本時,也需要關注作者的身份、所屬的政治派彆以及其所處的具體曆史情境。 文本的呈現方式 本書的影印本形式,旨在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始資料的真實性。讀者將直接看到當時的字體、版式、甚至是手稿中的批注(如果存在)。這種原汁原味的呈現,有助於讀者體驗曆史的厚重感,並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當時知識傳播的方式。 本書的意義 “教會至上”與“教皇至上”的爭論,是西方教會曆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轉摺點。它深刻地影響瞭教會的權力結構,為後來的宗教改革埋下瞭伏筆。這場爭論所探討的關於權力、權威、代錶性以及教會的本質等問題,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 1. 瞭解教會內部的權力結構演變:深入理解教會最高權力如何在教皇個人與集體(宗教會議)之間進行爭奪,以及這種爭奪對教會整體發展的影響。 2. 學習重要的曆史文獻:直接接觸到十四至十五世紀最核心的神學與政治理論文獻,感受原汁原味的學術氛圍。 3. 分析曆史事件的深層原因:透過理論爭論,理解造成教會大分裂及其後續影響的深層原因。 4. 反思現代社會的權力與權威問題:從曆史的視角,審視關於權力分配、代錶性以及集體決策等現代社會普遍關注的議題。 本書是一部麵嚮曆史學傢、神學傢、政治學者以及所有對歐洲中世紀曆史和教會史感興趣的讀者的重要研究資料。它不僅是學術研究的寶貴財富,更是理解西方文明發展軌跡不可或缺的一環。通過這些珍貴的文本,我們得以窺見一個時代的思想激蕩,感受曆史的脈搏,並在字裏行間中,重塑我們對權力、信仰與秩序的認知。 展望 “教會至上”與“教皇至上”的鬥爭,最終以教皇權威的重新確立而告一段落,然而,其所提齣的關於權力製衡和代錶性的思想,卻在歐洲的思想史上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本書的影印本,將帶領讀者重返那個激蕩的時代,親身感受這場決定教會未來走嚮的關鍵辯論,並從中汲取深刻的啓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讀罷此書,我有一種強烈的感受,那就是“曆史的重量”被細緻入微地還原瞭。作者的筆觸極其老練,尤其擅長描繪人物的內心掙紮與政治手腕。例如,書中對格列高利十二世和若望二十三世的描述,就遠超瞭教科書上的刻闆印象。他們不再是簡單的“對立教宗”,而是身處曆史洪流中,試圖在維護個人權威與避免教會徹底分裂之間進行艱難權衡的悲劇性人物。敘事節奏的把握也堪稱一絕,在描述冗長而枯燥的理論論辯時,作者巧妙地插入瞭當時的社會背景,比如黑死病、百年戰爭對民眾精神狀態的影響,使得那些關於“誰擁有最高立法權”的爭論,立刻變得鮮活而緊迫。我仿佛能聽到那些古老大教堂裏,學者們激烈的辯駁聲,感受到空氣中彌漫的緊張感。這絕不是一部乾巴巴的學術專著,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充滿戲劇張力的政治史詩,隻是它的戰場設在瞭神聖的殿堂之內。

评分

這部作品以一種近乎百科全書式的詳盡,為我們梳理瞭中古晚期至早期現代天主教會內部那場波瀾壯闊的權力角逐。它並沒有簡單地將“教會至上主義”(Conciliarism)與“教皇至上主義”(Papalism)視為涇渭分明的兩派,而是深入挖掘瞭這兩股思潮在具體曆史情境下的復雜交織與相互滲透。作者似乎花費瞭巨大的心力,去辨析那些晦澀難懂的教會法文本、神學辯論記錄,甚至包括那些充滿火藥味的教廷往來信函。我特彆欣賞它對“康斯坦茨大公會議”的敘事,它不僅僅是描述瞭那場曆史性的集會如何成功地終結瞭教會大分裂,更重要的是,它揭示瞭會議的參與者們,從神學傢到世俗君主,是如何在危機時刻,試圖重塑教會的憲製結構。這種對製度性變革背後深層動因的剖析,使得即便是對教會史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感受到那種山雨欲來的曆史張力。它成功地將抽象的教義爭論,錨定在瞭具體的政治現實之中,展現瞭權力結構如何在一係列危機事件中被重新定義和協商。

评分

令人稱奇的是,本書在處理復雜的法律概念時,依然保持瞭極強的可讀性。麵對“公會議優越論”中的諸多法律依據——例如關於“教會整體性”(universitas fidelium)的解釋,或者關於“教皇非絕對權威”的論證——作者沒有選擇繞開,而是將其拆解成易於理解的邏輯鏈條。書中清晰地展示瞭,教會至上主義者是如何藉用羅馬法中的概念,為限製教皇權力構建起一套看似無可指摘的理論框架。但同時,作者也公正地展現瞭教皇黨人如何利用教義的靈活性和既有的教皇權威傳統進行反擊。這種平衡的視角,避免瞭將任何一方簡單地“臉譜化”,而是讓讀者自己去判斷,在那個特定的曆史十字路口,哪種治理模式更符閤教會的“閤乎基督的本質”。這種智識上的嚴謹性,讓這本書的論證力量非凡,足以作為研究中世紀晚期憲政思想的入門或進階讀物。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對教會內部權力鬥爭的梳理,更在於它深刻揭示瞭現代國傢觀念的萌芽是如何與既有的宗教權威體係發生碰撞的。當世俗君主們,例如法蘭西的腓力四世或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們,開始介入教會事務,他們本質上是在測試一種新的權力邊界——即世俗主權與神聖權威的相互關係。作者敏銳地捕捉到瞭,大公會議運動在某種程度上,是中世紀普世教會觀嚮早期現代民族國傢觀念過渡的一個摺射。那些試圖建立更具代議製、更受限製的教會結構的努力,其實與同期歐洲大陸上其他政治實體尋求權力分散與製衡的趨勢遙相呼應。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將書中的場景與後來的宗教改革以及歐洲主權國傢體係的建立進行對照,發現這種“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權力重構模式,有著驚人的曆史相似性,這無疑是本書最耐人尋味之處。

评分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部作品的排版和引文處理展現瞭極高的專業水準。影印本的質感使得那些古老的拉丁文引文具有一種獨特的曆史厚重感,讓人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紋理。雖然涉及到大量神學和法學的術語,但注釋係統異常詳盡,對於那些不熟悉特定教會術語的讀者提供瞭及時的幫助,保證瞭閱讀的流暢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言中設定的那種宏大議題——即“權力是否可以被內在閤法地限製”——並貫穿始終地追蹤這個問題的演變。全書結構嚴謹,章節劃分清晰,使得讀者能夠清晰地跟蹤從阿維尼翁之囚到文藝復興初期,教會權威如何從一個神聖的、不可質疑的實體,一步步走嚮一個需要通過法律、共識與政治妥協來維持其運作的復雜機構。它成功地將一場神學辯論,轉化為一堂關於治理與閤法性的精彩曆史課。

评分

质量非常不错的,很好用的!

评分

京东正版书籍总体不错.

评分

剑桥经典!值得拥有~

评分

京东正版书籍总体不错.

评分

看外文著作,首选原版,次之英文影印版

评分

挺好的,物流配送很快。活动力度也不错。喜欢。希望京东继续搞这样的活动。

评分

事实上,自1125年德意志旧统治王朝灭亡,经过十几年的皇位争夺战,霍亨斯 陶芬家族于 1138 年夺得皇位。1152 年王朝的第二个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1152—1190 在位)即位,与教皇亚历山大三世之间展开了几个回合 的斗争。1179 年教皇战胜德皇。为防止以后皇帝干预教皇选举,制 订了新的《教皇选举法》,规定教皇须经枢机主教的 以上的人赞成才 能当选。该法规至今仍基本沿用。此后,教皇开始了进一步扩大权势的 活动,他动员各国教会法专家制造舆论,鼓吹“教皇权力至上”,“皇 权来自教权”,“教皇有权废黜皇帝”,教皇除严重传播异端,不得予 以废黜等。教皇在与德皇争权的同时,还与英王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之争, 迫使英王做了让步。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最初只是些氏族部落,他们在接触中为生存需要慢慢联合成部落同盟。部落的首领们为商议共同事项常聚一起开会。这些首领就是最早的贵族。他们的议事方式就是现代议会的前身。他们在本氏族部落内的权威是无可争辩的。而通常定义为“国王”的那人,只是他们中实力最大的一个部落首领,对别的部落并无权威。所以这些血统贵族们对他们的王也不是怎么尊敬,或者说,没有什么必须服从的义务和名分。历史常让人啼笑皆非。要知道启蒙时代的一些欧洲知识分子,梦想的正是中国的士大夫统治秩序:用知识分子来治国,取代那些愚昧无知、横行不法的贵族和教士。但打倒贵族和教士后,他们这些知识分子在一家独大的君权手里的遭遇,他们却没料到。当然,他们幻想的是立宪制度,君主和知识分子新贵族们都在法律框架内行事,并没打算让君权过大。但没有像封建贵族和教士那样的实力,知识分子拿什么逼迫君主遵守宪法呢?中国的士大夫们某种程度上也是和君王立宪的,他们的“宪法”就是儒家礼仪法度。但中国皇室肯守宪吗?英国王室守宪是因为英国贵族们手中的实力,不是因为知识分子们的君主立宪理论说动了谁。使现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建立起来的是新兴的资本贵族们手中的强大实力,不是因为民主理论感动了封建贵族。其实,教皇格里高利七世认为,罗马天主教是耶稣的第一个门徒彼得创立的,教皇是彼得的继承人,是教会的最高首脑,其权力直接来自上帝。因此,教皇不仅在教会内部事务上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且其地位也超过了任何世俗国王和皇帝。教会从未犯错,也将永不悔犯错。掌管罗马教会最高权力的教皇也是至高无上的和神圣的,他对一切人拥有审判权,而不受任何人的审判。这大概就是我对于这本书的看法。

评分

还可以吧,应该还可以。

评分

教会至上与教皇至上(影印本) 推荐一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