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
這本書簡直是育兒路上的“及時雨”!我發現自己最近跟孩子溝通越來越睏難,一說學習,孩子就立刻竪起耳朵裝聽不見,或者乾脆頂嘴。市麵上那些育兒書,要麼講得太高深太理論化,要麼就是一味地強調“愛與陪伴”,聽起來很美好,但具體操作起來卻讓人摸不著頭腦。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接地氣,它沒有上來就批判傢長的做法,而是先引導我們迴顧自己小時候的成長經曆,用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剖析瞭我們現在對孩子的要求和期待,其實很多都源於我們自身未被滿足的需求。讀到關於“傾聽的藝術”那一章節時,我簡直茅塞頓開,原來我一直都在“聽”,卻沒有“聽懂”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和需求。書裏提供瞭一係列非常實用的對話腳本和情景模擬,比如孩子因為考試失利而沮喪時,如何避免說齣“我就知道你沒認真學”這類傷人的話,轉而用更具支持性的語言去引導。我試著在傢裏運用瞭其中一個“反射性傾聽”的技巧,效果立竿見影,孩子竟然主動跟我說瞭更多心裏話,那種感覺,就像是為我們之間緊閉的交流之門,找到瞭那把正確的鑰匙。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告訴你該做什麼,而在於幫你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從而自然而然地改變瞭你的行為模式。
评分
☆☆☆☆☆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它不像傳統教育書籍那樣按照年齡段劃分,而是圍繞著幾個核心的“教育睏境”來展開論述,這使得它具有很強的跨度適應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如何應對孩子的負麵情緒”時所展現的心理學深度。我們通常的反應是“糾正”或“轉移”,比如孩子哭瞭,我們就說“彆哭瞭,有什麼好哭的,笑一笑”,這在無形中剝奪瞭他們感受真實情緒的權利。本書則詳細闡述瞭“情緒命名”和“情緒容器”的概念。它教我們如何幫助孩子清晰地錶達“我現在很生氣/難過/嫉妒”,而不是任由這些情緒在我們不理解的情況下爆發。我用書中提到的方法,引導我小學三年級的兒子,在他因為比賽失利而沮喪時,準確說齣“我感覺很不公平,我覺得自己很沒用”。當我能平靜地迴應“我理解你現在的不甘心和失望”時,孩子的情緒得到瞭真正的安撫,而他自己也學會瞭如何與自己的負麵情緒共處。這本書不是教你怎麼“解決問題”,而是教你如何“接納情緒”,這一點是教科書級彆的乾貨,極具操作性。
评分
☆☆☆☆☆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不像那種一本正經的說教型書籍,反而更像一位經驗豐富、幽默睿智的長輩在跟你促膝長談。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探討“規則與自由的平衡”時所采取的視角。我們總怕孩子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於是各種“不許”、“必須”成瞭傢裏的常態,結果弄得孩子要麼是過度順從變得唯唯諾諾,要麼就是以叛逆來爭取獨立空間。作者沒有直接給齣“紅綫在哪裏”的標準答案,而是通過講述幾個傢庭的真實案例,展示瞭不同教育理念碰撞齣的火花。其中一個關於“晚餐桌禮儀”的案例讓我印象深刻,原本是僵硬的規定,在作者的引導下,父母和孩子一起製定瞭一套“我們傢庭共同遵守的用餐約定”,把單方麵的要求,轉化成瞭雙嚮的協商和承諾。這種從“管教”到“共同成長”的理念轉變,對我衝擊很大。它讓我意識到,教育孩子,其實也是重新認識自己、重塑自我邊界的過程。這本書的排版和用詞也處理得非常舒服,讀起來毫無壓力,很多觀點即便不完全同意,也能引發深刻的反思,是那種值得反復翻閱的“工具書”之外的“心靈指南”。
评分
☆☆☆☆☆
我是一個比較偏嚮“自然成長”的教育理念的傢長,對那些強調早期智力開發的書籍通常持保留態度。但這本書在“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這一塊,給我帶來瞭全新的啓發。作者並沒有鼓吹超前的知識灌輸,而是深入分析瞭“興趣”與“能力”之間的辯證關係。它強調,真正的學習能力,來源於孩子對探索過程的享受,而非對外部奬勵的追求。書中有一個非常實用的“任務分解與自主選擇”的方法論,它指導傢長如何將一個看起來艱巨的任務(比如整理房間),拆解成孩子可以獨立完成的小步驟,並將選擇權交給孩子。這種做法,極大地保護瞭孩子的“自主感”和“掌控感”。我試著在我的孩子麵前,放棄瞭“我幫你做”或“你必須馬上做完”的指令,轉而使用“你覺得我們應該從哪一步開始呢?”這種提問方式,結果孩子不再拖延,反而錶現齣瞭前所未有的責任感。這本書沒有給我任何“捷徑”,但它提供瞭一個清晰的“方嚮盤”,讓我們知道,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培養一個能夠自我驅動、對生活充滿熱情的個體,而不是一個聽話的“執行機器”。
评分
☆☆☆☆☆
坦白說,我是一個比較焦慮的母親,看到彆人傢的孩子成績好、情商高,就容易陷入自我懷疑,並把這份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我買過好幾本關於“如何培養高情商寶寶”的書,但讀完往往更迷茫,因為它們總是在描述一個“完美孩子”的畫像。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非常坦誠地討論瞭“父母的自我接納”在傢庭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作者沒有美化育兒過程,直言不諱地指齣,很多我們認為是“孩子的問題”,其實是我們“父母情緒失控”的投射。書中有一個專門章節討論瞭“憤怒管理”,不是針對孩子發脾氣時如何應對,而是針對我們自己被孩子激怒時的內在機製。我發現自己每次對孩子大吼大叫後,內疚感會持續很久,而這本書教我的第一步是:允許自己不完美。當你不再苛求自己是一個“完美的、永遠有耐心的媽媽”時,你反而能更平和地麵對孩子的不完美。這種由內而外的改變,比任何外部技巧都來得持久和有力。它讓我從一個“控製者”的角色,慢慢過渡到瞭一個“陪伴者”的角色,傢庭的氛圍也因此變得更加輕鬆和有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