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09年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
定價:45.00元
作者: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招生辦公室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030228871
字數:680000
頁碼:42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目錄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09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簡章
北京地區
數學與係統科學研究院/數學科學學院
力學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
聲學研究所
理論物理研究所
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國傢天文颱
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
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理化技術研究所
化學研究所
過程工程研究所
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大氣物理研究所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遙感應用研究所
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
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物理科學學院
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
地球科學學院
資源與環境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管理學院
人文學院
外語係
計算與通信工程學院
動物研究所
植物研究所
生物物理研究所
微生物研究所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
計算技術研究所
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半導體研究所
電子學研究所
自動化研究所
電工研究所
軟件研究所
國傢科學圖書館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微電子研究所
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青藏高原研究所
光電研究院
國傢納米科學中心
寜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煙颱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城市環境研究所
上海教育基地
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天文颱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上海藥物研究所
上海微係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
南京分院
閤肥地區
武漢教育基地
瀋陽分院
長春分院
西安分院
蘭州教育基地
昆明分院
廣州教育基地
成都教育基地
新疆分院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09年碩士招生學科、專業索引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細讀這份目錄,我的關注點更多集中在對特定專業方嚮的入學要求描述上。雖然目錄主要篇幅是列舉專業代碼和名額,但零星散落的報考說明和體檢要求,無聲地描繪齣瞭當年對一個“閤格”碩士研究生的基礎畫像。例如,對某些理工科專業,對數學和物理基礎的強調程度,與現在更側重編程能力和跨學科背景的傾嚮,形成瞭鮮明的時代對比。我甚至在想,當年那些被這份目錄吸引而來的學生,他們對“科學研究”的理解,和今天經過互聯網信息海量轟炸後的年輕人相比,有著怎樣的認知差異。這份目錄就像一張靜態的“知識許可協議”,規定瞭誰有資格進入那扇通往中科院殿堂的大門。它沒有多餘的渲染,沒有對未來職業前景的美化,它隻是一個嚴肅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書,要求求學者拿齣百分之百的誠意和實力。這份嚴肅性,是現在很多更偏嚮市場化宣傳的招生簡章所不具備的,它讓人感受到的是對學術共同體純粹的尊重。
评分說實話,我拿到這本目錄時,最大的感受是“樸素”,一種不同於現在各種花哨宣傳冊的、近乎原始的樸實感。它沒有精美的封麵設計,更沒有那些吸引眼球的“成功故事”或“校園風光照”,它純粹是一份功能性的信息集閤體。我逐行比對瞭一些我們現在看來非常熱門的交叉學科,比如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信息學,發現它們在2009年的錶述方式相當保守和基礎化,很多前沿的細分方嚮尚未獨立成係或專業,而是被歸入更宏大的學科母體之下。這讓我深刻理解瞭學術前沿的迭代速度。這份目錄像一個冰冷的記錄者,它不會給你任何情感上的安慰或鼓勵,它隻是冷峻地羅列著:你是誰,你要去哪裏,你需要什麼條件。對於我們這些後來的學習者而言,它提供瞭一個重要的參照係,讓我們明白,今天的“熱點”是如何從過去的“基礎”中生長齣來的。我饒有興緻地研究瞭不同研究所的招生規模變化趨勢,這其中藏著中國科學院在不同科研領域投入資源傾斜的微妙信號,雖然目錄本身沒有數據分析,但數據的原始排列,本身就提供瞭分析的土壤。這份目錄,與其說是招生指南,不如說是一份靜態的曆史文獻,值得細細品味。
评分我將這本2009年的招生目錄與我手邊現有的幾本近年來齣版的目錄放在一起進行並排比較,那種衝擊感是極為直觀的。最顯著的差異在於“院係”與“研究所”的並列關係。在那時,研究所作為主體單位的色彩更為濃厚,而現在的目錄則更多地強調瞭以學院或大學部為主體的學術組織結構。這種變化本身就反映瞭中科院在教育體製改革中的重要轉型——從科研機構的教育附屬品,逐步嚮一個擁有獨立高等教育體係的綜閤性大學的演進過程。這份舊目錄,記錄的是一個過渡時期的結構模型。我特意圈齣瞭那些當時名額極少、競爭異常激烈的專業,並查閱瞭這些領域在過去十多年中的發展軌跡,發現它們幾乎都成瞭今天科技領域的核心支柱。這本薄薄的冊子,無意中預言瞭未來的科研熱點,它就像一本未被解讀的“先知之書”,隻是當時的人們還未意識到,他們正在遵循的這份指引,塑造瞭未來十年的中國科研版圖。它是一份凝固的決策曆史,冷靜地記錄瞭時代的抉擇。
评分這本沉甸甸的“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09年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所蘊含的分量,那種跨越時空的厚度,仿佛能觸摸到當年無數考生的期盼與焦慮。我特意找來這本舊目錄,純粹是齣於一種對曆史的獵奇和對學術變遷的好奇心。我並不是要報考,而是想研究一下,在那個特定的年份,中科院體係對於人纔的需求側重是怎樣的,哪些學科是熱門,哪些是新興。翻開扉頁,那些清晰排布的院係名稱和專業代碼,就像一張張泛黃的地圖,標示著知識海洋的舊日航道。我尤其關注瞭那些在今天看來已經高度細分或閤並的學科方嚮,比如當年“信息科學”與“計算機科學”的界限劃分,與現在交叉學科的融閤趨勢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份目錄,對於研究高等教育史的人來說,簡直是一份無價的考古樣本,它忠實記錄瞭特定時期國傢科研機構在人纔培養上的戰略布局。那種嚴謹、規範到近乎刻闆的排版風格,也摺射齣那個時代對官方文件格式的尊崇。我甚至能想象齣,在2009年春天,許多考生在颱燈下,用熒光筆密密麻麻地標注著自己心儀的專業,每一個圈點背後,都承載著對未來的無限想象與精心籌謀。它不是一本指導性的教科書,而是一份時代的切片,記錄著科研理想主義與現實選拔機製的交匯點。
评分作為一個純粹的“局外人”,我在翻閱這本2009年的招生目錄時,産生的不是報考的衝動,而是一種類似於翻閱舊報紙時油墨味道帶來的懷舊感。我留意到一些已經停招或改名的專業名稱,有些名字聽起來十分具有那個年代的科技浪漫色彩,而現在已經被更符閤國際趨勢或更具應用指嚮性的名稱所取代。例如,對“XX技術科學”這類名稱的偏好,似乎預示著當時對基礎科學嚮應用轉化效率的迫切追求。我試著去理解當年主導招生政策的那些學者們的思維框架,他們是如何平衡基礎研究的深度與國傢戰略需求的廣度。這份目錄的結構本身就是一種話語權力的體現,它決定瞭“被看見”的知識體係是什麼。我特彆對比瞭不同地區中科院研究所的專業設置差異,試圖從中解讀地域科研優勢的形成脈絡。比如,某些側重資源環境的專業,在特定地理位置的研究所裏占據瞭絕對主導地位,這清晰地勾勒齣中科院體係內部的專業化分工。它不提供“為什麼”,隻提供“是什麼”,這種客觀的、信息壓縮的錶達方式,反而迫使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邏輯建構和曆史解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