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孩子的問題不是問題
定價:29.80元
作者:張嚮葵著
齣版社:北方婦女兒童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3857286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3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孩子的問題不是問題》這是中國首部由兒童心理學專傢針對解決中國兒童的心理問題打造的“寶典”。就當下關於兒童熱點的心裏問題,張嚮葵教授以*的視角進行剖析;就目前傢長迫切想解決孩子心理問題的心情,張教授用貼近生活的語言從中點撥。《孩子的問題不是問題》是張嚮葵以多年的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為基礎,將多年來與兒童交往的經驗整理成冊,是以全中國兒童普遍齣現的心理問題為視角,全方位的進行分析與解答,真正做到瞭“想兒童之所想,解傢長之所急”。
目錄
作者介紹
張嚮葵教授,1979—1983年就讀於東北師大教育係,1983—1986年,在東北師大教育係攻讀心理學專業碩士學位,1986—1890年,在東北師大教育係任教,1990—1995年,在希臘亞裏士多德大學哲學院心理學係攻讀博士學位,1995年12月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7年破格晉升為教授,2001年,在牛津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2001年,榮獲“吉林省普通高校巾幗教師”稱號,2002年,被評為吉林省有突齣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纔,2002年,榮獲教育部第四屆“高校青年教師江”,2006—2007年,在美國加利亞福尼亞大學訪問,2006—2012年,任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傢指導委員會委員,2010—2012年,全國幼兒教育園長培訓首席專傢,2011年,吉林省高級專傢,2011年9月,榮獲第式六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稱號。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結構編排也極具匠心,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章節遞進模式,而是通過一係列高度濃縮的案例分析,構建瞭一個全景式的教育圖譜。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完美主義陷阱”的論述。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都潛意識地將自己的未竟之夢投射到孩子身上,導緻孩子在追求“優秀”的過程中,反而失去瞭對過程的享受和對失敗的耐受力。作者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描述瞭“允許孩子平庸”的可貴。她指齣,當父母不再以外在的成就(分數、奬狀)來衡量孩子的價值時,孩子纔能真正釋放齣內在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這不僅僅是教育理念的轉變,更是一種對生命本體的尊重。它要求父母放下自身的焦慮和攀比心,迴歸到對孩子作為“獨立生命體”的欣賞上。這種深層次的自我反思,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越瞭親子教育範疇,它觸及到瞭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績效崇拜”文化對個體精神的壓抑。讀完全書,我感覺肩膀上的擔子輕瞭許多,因為我終於明白,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遠比任何外部光環都要重要得多。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為精妙,它不像那種乾巴巴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和現場感。我讀到關於青春期孩子與父母之間那段“沉默的戰爭”時,感觸尤為深刻。作者沒有用激烈的語言去渲染衝突的嚴重性,而是用瞭一種近乎人類學傢的冷靜觀察,剖析瞭青少年在自我同一性構建過程中,對權威的必然疏離和對同伴群體的極端依附。她提齣瞭一個觀點,即父母對孩子“界限感”的每一次試探性突破,其實都在無形中加固瞭孩子建立自身“主權”的決心。書中舉例的那個沉迷於網絡遊戲的少年,與其說他是“沉迷”,不如說那是他在現實世界受挫後,為自己搭建的一個可控的、能獲得即時滿足感的堡壘。作者引導傢長去思考的不是如何“拔掉電源”,而是如何重新構建一個足夠吸引人的“現實入口”。這種細緻入微的心理描摹,讓我對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有瞭全新的認識。它讓我明白瞭,教育的本質不是塑造,而是鬆手,是在恰當的時機,將信任的火炬傳遞給那個正在努力發光的個體。全書的文字流暢自然,讀起來毫無壓力,仿佛一位經驗豐富、充滿智慧的長者在耳邊娓娓道來,讓人心服口服。
评分讀完這本名為《孩子的問題不是問題》的書,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以一種近乎溫柔卻又無比堅定的筆觸,描繪瞭現代傢庭教育中那些看似棘手,實則蘊含著深刻成長契機的瞬間。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孩子“行為偏差”時的那種哲學思辨。她似乎總能透過那些錶麵的喧鬧和不閤作,看到孩子內心深處最原始的需求和錶達方式。比如,書中關於“為什麼孩子總是在餐桌上搗亂”的分析,完全顛覆瞭我過去那種“必須糾正”的簡單粗暴想法。作者沒有將注意力放在如何讓孩子“坐好”,而是深入探討瞭餐桌這一特定情境下,孩子如何通過身體的動作和微小的反抗,來試探傢庭的邊界、爭取自主權,甚至是在尋求一種更高層次的被看見。這種視角的轉換,猶如撥開雲霧,讓我清晰地意識到,我們常常將“問題”歸咎於孩子本身,卻忽略瞭環境的設置、我們溝通的方式,乃至我們自身的焦慮感,纔是真正的“催化劑”。這本書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管理”孩子的工具書,更像是一麵鏡子,讓我們得以審視自己作為養育者的局限與潛力,引導我們進入一種更具同理心、更少評判的育兒模式。它提醒我們,每一個看似“麻煩”的舉動,都是孩子發齣的、亟待我們去破譯的信號語言,一旦理解瞭這種語言,所謂的“問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瞭。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震撼,在於它對“傾聽”這一簡單動作賦予瞭全新的定義。我們總以為自己在聽,但實際上我們更多的是在“等待插話”或者“準備反駁”。作者花瞭大量的筆墨,去解析那些“未說齣口的話”——孩子那些含糊不清的抱怨、突然的沉默、甚至是對抗性的肢體語言,其實都是在用非語言的方式,嚮我們發送強烈的求助信號。書中提到瞭一種“迴音式傾聽”,即不僅要聽清孩子說瞭什麼,還要用自己的語言去復述和確認,讓孩子知道他的信息已經被完整接收,且被賦予瞭價值。例如,當孩子說“我討厭學校”時,一個無效的迴答可能是“有什麼好討厭的,快去做作業!”而一個有效的迴應則是:“聽起來你對學校裏發生的一些事情感到非常沮喪,是這樣嗎?”這種細微的措辭差異,卻能瞬間拉近心理距離。它教會我,在教育中,效率從來都不是第一位的,有效連接纔是。整本書讀下來,我仿佛完成瞭一次深度的心理按摩,不僅對如何與孩子相處有瞭更清晰的藍圖,更重要的是,我開始用一種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眼光,去審視自己與這個世界的互動模式。它是一部關於“看見”與“被看見”的深刻指南。
评分我必須說,這本書在方法論層麵的啓發性是顛覆性的。以往很多育兒書籍都強調“一緻性”和“規則的不可動搖”,但這本書卻巧妙地引入瞭“彈性”和“情境適應”的概念。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對於“情緒接納”與“行為引導”之間微妙平衡的闡述。很多時候,我們急於糾正孩子的哭鬧或憤怒,結果往往是把情緒壓製瞭,卻留下瞭怨懟的種子。書中提到,一個孩子大發脾氣時,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講道理,而是要用行動去“錨定”住孩子的情緒,告訴他“你現在很生氣,這是可以的”,而隻有當情緒的浪潮退去後,關於行為的討論纔有意義。這種“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的邏輯,在我的實際生活中進行小範圍試驗後,效果立竿見影。它不再是簡單的“對事不對人”,而是深入到瞭“先確認人,再解決事”的層麵。這種細膩的處理方式,讓親子關係中的權力鬥爭大大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基於相互尊重的閤作關係。讀罷此書,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教育不是一場戰鬥,而是一場耐心的、充滿人文關懷的“引導工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