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探索兒童的繪畫世界 大夏書係
定價:48.00元
作者:李甦
齣版社: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6756288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探索兒童的繪畫世界》是首本以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學研究為基礎,係統闡述兒童繪畫心理發展與教育的書籍,是中科院教授18年從事相關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的成果提煉。
源自研究,基於實踐,通俗易懂地幫助父母和教師理解幼兒繪畫的那些事。
繪畫作為開啓兒童藝術之門的重要活動,一直受到父母及教師的高度關注。但在兒童“學藝”的路上,父母和老師卻被諸多問題所睏擾:
孩子怎麼總是畫不像?
是不是有天分的孩子纔能學畫?
要不要給兒童示範畫?
如何解讀和評價兒童畫?
怎麼給孩子選擇繪畫培訓班?
父母和老師怎樣為兒童繪畫提供支持?
……
本書作者專注於兒童繪畫研究領域18年,將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迴答有關兒童繪畫的諸多問題,並將科學的理念與多年實踐研究經驗傳播給大眾。
內容提要
《探索兒童的繪畫世界》以兒童繪畫心理發展與教育的核心問題為導引,結閤案例進行細緻描述和深入解析,梳理睏擾教師、傢長及大眾有關兒童繪畫心理及教育的諸多問題,將科學的理念與實踐研究經驗傳播給大眾。
目錄
前言
導言
01我眼中的菠蘿:認識兒童畫
什麼是兒童畫?
繪畫(活動)的本質
錶徵性繪畫與錶達性繪畫
繪畫是兒童的認知活動
02怎麼畫都不像:兒童繪畫的發展特點
錶徵性繪畫的發展
錶達性繪畫的發展
具有繪畫天分的兒童
基於繪畫發展特點認識兒童繪畫
03畫得少說得多:繪畫與語言的關係
兒童的繪畫與語言都是符號
繪畫與語言在發生發展過程中具有相似性
繪畫與語言在兒童發展過程中的關係是動態變化的
兒童對兩種符號所傳遞意義的“轉譯”
在繪畫和語言之間架起橋梁
04要不要教兒童繪畫 _ 059
為什麼要教?_ 061
教與不教都糾結_ 062
兒童繪畫時會麵臨什麼睏難_ 063
兒童繪畫的發展需要學習_ 067
兒童繪畫的發展需要成人的支持_ 068
藝術素養的培養是提升繪畫能力的核心_ 069
05如何支持兒童的繪畫活動 _ 071
支持兒童繪畫活動的基本原則_ 072
為兒童提供“發展適宜性”的繪畫經驗_ 079
掌握解讀/評價兒童畫的方法_ 081
幼兒園繪畫集體教學活動的設計與組織_ 084
不同年齡幼兒繪畫活動的指導要點_ 096
後記_ 099
作者介紹
李甦 教育學碩士,心理學博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亞洲讀寫協會(ARWA)秘書,北京市學前教育研究會第十屆常務理事,學術指導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嚮為兒童早期讀寫與語言發展、兒童繪畫心理與教育。目前已主持並參與多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國際和刊物上發錶研究報告及論文40餘篇,齣版專著《學前兒童心理學》(獲第五屆教育科學研究成果二等奬)、譯著《兒童繪畫心理學-兒童創造的圖畫世界》、《兒童繪畫和心理治療:解讀兒童畫》。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甸甸的質感,紙張的紋理,都透露齣一種對閱讀本身的尊重。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承載的厚重與精良。我尤其喜歡封麵那幅抽象卻又充滿生命力的圖案,它沒有直接描繪具象的形象,卻仿佛在嚮你低語,關於色彩的碰撞、綫條的自由,以及那種未經雕琢的原始創造力。內頁的排版也處理得極為考究,字裏行間留有的呼吸空間,讓閱讀體驗變得舒緩而愉悅,即便是麵對一些理論性較強的內容,也不會感到壓迫感。裝幀的每一處細節,從書脊的加固到內封的插頁,都體現瞭齣版方對於“書籍”這一媒介本身的執著與匠心,這在快餐式的閱讀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讓我忍不住想反復摩挲,感受那份紙墨交融的溫度。這種對形式美的追求,無疑為內容本身增添瞭一層難以言喻的魅力光環。
评分這本書的啓發性是極其強大的,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連接理論知識與個體實踐的堅固橋梁。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待世界的視角發生瞭微妙但持久的改變。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分析框架,幫助我重新審視瞭許多原本習以為常的現象背後的深層結構。更重要的是,它不僅僅停留在“解釋”世界,更激發瞭“改變”的渴望。它不是一本讀完就束之高閣的工具書,而更像是一個持續提供能量的“思想催化劑”。它鼓勵讀者將書中的理論內化,並將其作為批判性思維的起點,去質疑、去構建屬於自己的認知體係。這種由內而外的推動力,纔是真正優秀書籍的價值所在,它讓你在閤上書本後,依然能感受到思維的活力在持續燃燒。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一股清流,它既有學者探討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傢描摹的畫麵感。作者似乎深諳如何用最簡潔、最富於畫麵感的文字,去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微妙感受。我尤其欣賞那些穿插在正式論述中的小故事或個人片段,它們不是無關緊要的調劑,而是起到瞭一種“錨點”的作用,將冰冷的理論一下子拉迴到真實的生活經驗中。閱讀時,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特有的氣味,能感受到光綫在不同時間投射下的角度變化,文字的力量被發揮到瞭極緻。這種兼具知識密度與審美愉悅的敘事手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的層次,讓人在獲取信息的同時,也享受到瞭一場純粹的文字盛宴,是那種讀完後會讓人忍不住想把精彩段落抄錄下來的作品。
评分這本書的論述邏輯嚴密得令人贊嘆,作者似乎擁有將復雜議題拆解得如同瑞士鍾錶般精準的能力。我注意到,它並非僅僅停留在對現象的簡單羅列或感性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背後的文化土壤與心理動因。開篇提齣的幾個核心概念,雖然初聽有些晦澀,但隨著章節的推進,作者總能通過一係列精心構建的案例和引證,將這些抽象的理論“落地”,使其變得清晰可見、可感可觸。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迴味剛剛讀到的那幾段話,它們像是一塊塊精細打磨的基石,支撐起瞭整個宏大的知識體係。不同於一些為瞭追求閱讀速度而犧牲深度的作品,這本書強迫你慢下來,去跟隨作者的思緒進行一場深度的智力漫步。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使得即便是對該領域瞭解不多的初學者,也能在迷霧中找到清晰的路徑,最終抵達豁然開朗的境界。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衝擊在於它對“過程重於結果”這一理念的深刻闡釋。在很多領域,我們習慣於將最終的成品視為衡量價值的唯一標準,然而,這本書卻將焦點堅定地對準瞭創作的那個“當下”,那個充滿不確定性、充滿探索與試錯的動態瞬間。作者筆下的世界觀是極其包容和開放的,它鼓勵人去擁抱那些看似“失敗”的嘗試,因為恰恰是這些偏離預設軌道的探索,孕育著真正的創新與自我發現。我被那種強調“在做中學”的教育哲學深深吸引,它打破瞭傳統教育中對標準答案的盲目崇拜,轉而頌揚個體經驗的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這種視角上的巨大轉變,讓我反思瞭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許多既定模式,開始嘗試以一種更加寬容和好奇的目光去看待每一次嘗試的起點而非終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