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愛與智慧:大師的傢教手記 |
| 作者 | 梁啓超、季羨林、瀋從文等 |
| 定價 | 42.00元 |
| 齣版社 | 國際文化齣版公司 |
| ISBN | 9787512508354 |
| 齣版日期 | 2016-03-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本書所選為近百年來近二十位大傢談子女教育和青年學的問題和方法。所選這些影響整個文化、教育界的大傢不僅自身成就顯赫,其在子女教育問題上也都有著諸多值得學習和藉鑒的經驗。書中充滿瞭大師們對孩子無限的深情,字裏行間充滿著濃濃的溫情和無限的期望。大師們的寶貴經驗是人生的積澱是智慧的結晶,那些滿懷愛意的囑托,那些孜孜不倦的教誨,值得莘莘學子細細品讀,更值得傢長們體味思考。 |
| 作者簡介 | |
| 季羨林(1911-2009),國際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傢、文學傢、國學傢、佛學傢、史學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精通吐火羅文,北京大學終身教授。 馮友蘭(1895-1990),哲學傢。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其作品為中國哲學史建設做齣瞭重大貢獻,被譽為“現代新儒傢”。 梁漱溟(1893-1988),的思想傢、教育傢、社會活動傢、愛國民主人士、學者、國學大師,現代新儒傢代錶人物之一,有“中國後一位儒傢”之稱。 瀋從文(1902-1988),現代作傢、曆史文物研究傢、京派小說代錶人物。瀋從文14歲時投身行伍,曾在北大任教,建國後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曆史的研究。 傅雷(1908--1966),20世紀中國傑齣的翻譯傢、作傢、教育傢、文藝評論傢。早年留學法國巴黎大學。他翻譯瞭包括巴爾紮剋、伏爾泰等名傢著作。 鬍適(1891-1962),中國新文化運動首舉義旗的倡導者之一,又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傢,被譽為“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錶”。 巴金(1904-2005),20世紀中國傑齣的文學大師,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有影響的作傢之一,被讀者稱為“時代的良心”,曾獲但丁文學奬等。
梁實鞦(1903—1987),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理論批評傢、作傢、英國文學史傢、文學傢、翻譯傢,個研究的。 硃自清(1898—1948),現代傑齣的、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對他寜肯挨餓不領美國“救濟糧”的精神,贊揚他“錶現瞭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
| 目錄 | |
| 孩子,我想對你說 一番語重心長的話——給現代中國青年(硃光潛) 孩子(梁實鞦) 兒女(硃自清)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節選)(季羨林) 過幾年吃苦生涯,樹將來自立基礎(梁啓超) 如何成為今天的我(梁漱溟) 曾經那個不的我 我在清華大學念書的時候(季羨林) 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瀋從文) 康奈爾大學的學生生活(鬍適) 我在北京大學當學生的時候(節選)(馮友蘭) 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瀋從文) 憶清華(梁實鞦) 用久彆重逢的心情來愛你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魯迅) 緻梁再冰(林徽因) 《傅雷傢書》緻傅聰(節選)(傅雷) 小端端(巴金) 再說端端(巴金) 三說端端(巴金) 一堂關於讀書的公開課 從我怎樣學國文說起(硃光潛) 讀書的習慣重於方法(鬍適) 藏書與讀書(季羨林) 讀書不求強記,卻需弄個明白(曾國藩) 為什麼讀書(鬍適) 談讀書(硃光潛) 我喜愛的書(季羨林) 我的讀書經驗(馮友蘭) 生活,沒那麼簡單 學生與社會(鬍適) 現代青年的煩悶(傅雷) 做一度冒險吃苦的旅行(梁啓超) 我還是願意你冒險前去(梁啓超) 畢業後的立身(梁啓超) 每一朵花都有盛開的力量 談(硃光潛) 與傅聰談音樂(傅雷) 教育的信仰(硃自清) 傅聰的成長(傅雷) 談英雄崇拜(硃光潛) 學外語(季羨林) 漫談撒謊(季羨林) 東西人的教育之不同(梁漱溟) 給差一點錯過的夢想 贈予今年的大學畢業生(鬍適) 有誌氣的孩子,總應該往吃苦路上走(梁啓超) 我對未來教育的幾點希望(季羨林) 大學生選擇科係的標準(節選)(鬍適) 談理想的青年——迴答一位青年朋友的詢問(硃光潛) 關於人的素質的幾點思考(季羨林) 希望在你們身上(季羨林) |
| 編輯推薦 | |
| 無論我們生活在哪一個時代,有著怎樣的境遇,都對孩子擁有同一樣的愛。我們都願意把好的奉獻給孩子,我們更希望傳承給孩子一種方法,讓他們學會麵對現實,創造未來! 萃取大師們的智慧精華,讓普通父母培育齣精英人纔! 讓孩子和大師進行對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觸摸更高遠的未來。 本書涵蓋瞭大師們教育的箴言與心得,並結閤瞭大師自己青少年時期的親身經曆和成年後的教子經驗。這不僅僅是一部循循誘導的教子經典,也可以作為一部成人的修身指南。攜同傢長及孩子走進大師們的傢庭教育,讓父母及孩子在大師們的傢教智慧中一起創造崛起的神話。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光是名字就帶著一股沉甸甸的重量感,初拿到手時,我其實是有些猶豫的。它不像那些輕鬆的暢銷書那樣能讓人一口氣讀完,反而更像是一壇需要時間去品味的陳年老酒。我最欣賞的一點是,它似乎並不急於告訴你“標準答案”,而是更側重於引導你去思考“為人父母”這件事本身所蘊含的深層哲學。那種感覺就像是,你原本以為自己在學一套具體的育兒技巧,結果不知不覺中,自己的人格和價值觀也得到瞭梳理和升華。書中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時而慷慨激昂,講述教育的宏大意義,時而又細緻入微,描摹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微小而關鍵的瞬間。讀到一些關於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的章節時,我甚至會停下來,默默在腦中對應著自己與傢人的相處模式,那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實在難以言喻。它不是那種教你如何“管教”孩子的書,而是教你如何“滋養”孩子心靈的書,這纔是現代教育真正缺乏的視角。
评分讀完這本厚厚的記錄集,我最大的感受是,真正的教育智慧,往往隱藏在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日常點滴之中。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成功地將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傢庭場景,提升到瞭一個可以被審視和反思的高度。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尊重個體差異”的論述,作者們顯然不是那種一刀切、要求孩子必須符閤某種模闆的教育者。相反,他們展現齣一種極大的耐心和洞察力,去觀察、去捕捉孩子身上那些獨一無二的光芒,即便是那些不被主流社會看好的“怪癖”或“偏執”,也被賦予瞭深入探究的價值。這種對“不同”的包容和引導,是許多當代傢庭教育中缺失的一環。我們太習慣於將孩子塑造成我們希望他們成為的樣子,卻忘瞭先去理解他們“本想成為誰”。全書的文字風格是那種非常沉穩、帶著曆史厚重感的文筆,讀起來需要一定的專注力,但絕對物超所值。
评分如果說市麵上大部分育兒書都在談“術”,這本書則是在探討“道”。它的敘述脈絡非常清晰,似乎是從宏觀的文化傳承講到微觀的每日習慣,邏輯性極強。我尤其被其中關於“審美教育”和“人格養成”的部分所吸引。作者們似乎深諳,一個人的精神底色,往往決定瞭他未來能走多遠。他們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將對藝術、對曆史、對人性的深刻理解,融入到孩子日常的閱讀和生活中去的?這本書沒有提供一套可復製的“SOP”,反而提供瞭一套思維框架,讓你能夠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去構建屬於自己的教育體係。它仿佛在對讀者低語:“最好的方法,永遠是為你自己的孩子量身定製的那個。”這種高度的啓發性和實用性結閤,讓這本書成為瞭我書架上可以反復翻閱的工具書。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更多來自於它對“知識分子傢庭”內部教育生態的展現。我們總以為,那些齣身名門、學識淵博的傢庭,他們的孩子自然會優秀得不成問題。然而,這本書卻非常坦誠地揭示瞭其中的復雜性與挑戰性。它告訴我們,知識的傳承遠比物質的給予要睏難得多,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引導孩子篩選有效信息,如何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而非盲目崇拜權威的能力,纔是真正的考驗。書中有些片段,記錄瞭父母與孩子之間關於某個學術觀點或人生選擇的激烈辯論,那種平等的、充滿思辨性的對話方式,讓人耳目一新。它讓我意識到,傢庭教育不應該是一個單嚮灌輸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場持續升級的、共同成長的思想交鋒。這種“鬥智鬥勇”式的教育過程,遠比溫室培養來得更有生命力。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極其典雅而富有感染力的,讀的時候總有一種被大師們的氣場所籠罩的感覺。它對我最大的影響,是徹底改變瞭我對“成功教育”的定義。過去,我可能會將分數、名校視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標準,但讀完之後,我開始更加關注孩子的情緒穩定度、麵對挫摺的韌性,以及他們對世界的好奇心是否被完整地保留瞭下來。這種教育觀的轉變是根本性的。書中提到的一些關於如何處理孩子“失敗”經曆的記述,讓我深受觸動,它強調的不是如何避免失敗,而是如何利用失敗來建立更堅固的內心世界。總而言之,這是一部超越瞭時代局限的教育經典,它不隻是給父母看的,更是給所有渴望提升自我認知的人看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