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學校教育
定價:20.00元
作者:(英) 夏洛特·梅森著
齣版社:中國發展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802348769
字數:
頁碼:
版次:5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22kg
編輯推薦
英國教育傢,“傢庭學校”(Homeschool)創始人,“傢庭教育之母”,夏洛特梅森一直在為創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論而勤奮工作,並在實踐基礎上,勤奮筆耕,*終形成瞭此套《夏洛特梅森傢庭教育》係列叢書。其核心觀點,兒童是一個具備所有發展可能性和能力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盡可能多地把兒童置於與自然生活和思想的接觸中。在這套書中嚮父母和其他教育者傳授瞭應該怎樣給孩子實施廣博的、激勵的、令他們興奮的教育。在各國教育傢的努力下,她的這套叢書又迴到瞭人間,成為人們教育孩子的指南,並在美國和歐洲興趣一股“梅森傢庭教育運動”。
這些作品對父母、教師、學校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相信我們需要再度思考生命、文化和曆史的意義,如此我們的孩子纔能被生命的養料而不是鋸屑所滋養。夏洛特梅森,親愛的導師,歡迎你迴來,我們的孩子從未像現在這樣需要你。
——蘇珊馬剋琳(世界教育傢)
內容提要
100多年前,意大利教育傢濛颱梭利博士創立瞭所“兒童之傢”;在英國,另一位教育傢夏洛特·梅森創建瞭“教育之傢”,探索真正的人的教育。梅森是西方“傢庭教育運動”發起人,被譽為“傢庭教育之母”。在當時隻有富人傢庭孩子纔能享受在傢接受教育的背景下,梅森提齣瞭“麵嚮所有孩子的傢庭教育”,這需要多大的勇氣與堅定的信念!她終身從事傢庭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並寫作瞭一係列教育經典,讓她傑齣的教育智慧流傳於世。
這套書與其他兒童教育書相比,可以說是一株奇葩,因為它的題材廣泛,研究翔實。梅森的教育思想強調傢庭和學校教育應該是兒童、父母和教師等人不斷學習與成長的場所。讀她的書,我們能夠發現自我,懂得一個道理:如果我們想要成功地教育自己的子女,必須不斷地理解自我教育。
梅森在本書中指齣,在傢庭內外,教育的前景模糊不清,為瞭使教育更符閤孩子的天性,所有兒童都有權接受人文教育,它基於文學和藝術。科學應作為教育的主要學科,現代語言、數學等學科必須改革,自然和手工須用於訓練學生的手眼能力,兒童必須學英語,瞭解曆史。另一方麵,教育必須更加技術化和實用化。她在本書中提齣瞭改革學校教育的原則和具體方案。
目錄
作者介紹
夏洛特·梅森(1842-1923)英國教育傢、“教育之傢”創始人。她畢生奉獻於兒童教育事業之中,倡導“麵嚮所有兒童的自由教育”理念。她寫作的“夏洛特·梅森教育經典”一直成為西方父母的傢庭教育指南。
梅森齣生於英國北愛爾蘭的班戈爾,兒童時代基本是在傢庭接受教育。當她16歲,母親離世,次年父親病故。梅森開始就讀於一所教師培訓學校,獲得一級證書。此後來到英格蘭沃辛市戴維遜學校教書。從事教學期間,她一直探索其“麵嚮所有孩子的自由教育”的教育理念。在當時的英國社會,她提齣這種“自由”教育理念是何等可貴!
1880-1892年,梅森開始為學生們編寫係列地理教材,受到學校的歡迎。她應邀請到英格蘭南部奇切斯特市的一所教師培訓學院進行演講,並在那兒呆瞭五年多時間。這些年她不斷演講,倡導其自由教育理念,這些演講,促成瞭《傢庭教育》一書的誕生。她同時創辦瞭一本期刊《父母評論》,與父母教育聯盟的成員保持聯絡。
1891年,梅森來到安布爾賽德,創立瞭“教育之傢”,專門培訓女教師及其他兒童工作者。父母聯盟推廣至全英國,並成立瞭父母聯盟學校。更多的傢長得以充分理解和運用的梅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她不斷總結自己的研究與發現,寫作瞭更多教育圖書,如《父母與孩子》、《學校教育》、
《我們自己》、《性格的培養》、《通往自由教育的哲學》等,成為傢長們必讀的教育經典。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簡直是教育領域的一股清流,讀完之後感覺腦子裏那些陳舊的、似乎理所當然的教育觀念都被徹底顛覆瞭。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現代社會對人纔需求變化這一章節裏展現齣的深刻洞察力。他沒有停留在泛泛而談“創新”和“素質”這種口號上,而是非常紮實地分析瞭從工業時代到信息時代,教育目標體係的內在邏輯是如何發生斷裂的。比如,書中對“標準化考試”的批判,絕不是一味地否定,而是深入剖析瞭它在特定曆史時期提供的“效率”和“公平”的錶象下,如何扼殺瞭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和主動探索的欲望。作者提齣的“基於項目式學習的課程重構模型”,在具體操作層麵給齣瞭非常可行的藍圖,從資源分配到教師角色的轉變,都考慮得十分周全。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用瞭一個生動的比喻,把傳統課堂比作流水綫,把未來教育比作生態圈,這個比喻精準地抓住瞭兩者本質上的區彆。這本書的論證過程嚴密,引用瞭大量跨學科的研究成果,讀起來雖然需要集中注意力,但迴報是巨大的,它讓你真正開始思考,我們到底在為明天培養什麼樣的人。對於任何一個身處教育一綫,或者關心未來社會結構變遷的讀者來說,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頭必備。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是它對“教育的終極目的”所進行的近乎哲學層麵的拷問。它沒有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係列強有力的詰問,迫使讀者直麵教育的邊界和局限性。作者引用瞭大量的教育哲學傢的觀點,但絕非簡單的堆砌,而是巧妙地將這些思想融入到對當代教育現場的剖析中。比如,在探討如何處理學生的好奇心與既定教學大綱之間的矛盾時,作者提齣瞭一種“彈性時間結構”的概念,旨在為那些“偏離軌道”的深度探究留齣空間。這本書的文字充滿瞭詩意,尤其是在描述“學習的發生”這一瞬間時,那種描述仿佛將知識的萌芽、思維的碰撞過程具象化瞭。它讓你清晰地意識到,教育的真正價值,可能並不在於最終的考試成績,而在於塑造一個人如何麵對未知、如何與世界建立意義連接的能力。這是一本需要慢讀、細品的書,它不僅影響你的工作方式,更可能重塑你對生命意義的理解。
评分老實說,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平實,甚至有些許的樸素,但正是這種樸素,讓我感受到瞭作者對教育實踐的深切關懷。我最欣賞的是其中關於“教師專業自主權與集體反思機製”的論述。在很多教育理論著作中,教師往往被塑造成被動接受政策或被動執行課程的工具人,但這本書卻將教師視為專業知識的構建者和教育情境的“解釋者”。書中詳盡描述瞭一個“教師學習共同體”是如何通過定期的、結構化的案例研討,實現從“經驗傳遞”到“理論構建”的飛躍。我特彆關注瞭關於“失敗案例復盤”的章節,作者鼓勵教師坦誠地展示和分析那些效果不佳的教學設計,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開放的心態。這種自下而上的、注重在地化解決問題的態度,與那些高屋建瓴、空談宏大敘事的著作形成瞭鮮明對比。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聽到作者在低聲耳語,邀請我一起走進那些真實的、充滿煙火氣的教室,去體察那些細微的、影響深遠的師生互動瞬間。它不是教你“怎麼做”,而是幫你“如何思考”你正在做的事情的意義。
评分我讀過不少關於“未來技能”的書,但這本書在探討技術與人文精神的融閤方麵,達到瞭一個我從未預期的深度。它並沒有陷入“AI會不會取代老師”這種膚淺的恐慌,而是著重探討瞭在算法驅動的世界裏,教育如何保護和培養那些無法被算法量化的核心人性特質——比如共情、想象力、道德判斷。書中關於“數字素養”的定義被大大拓寬瞭,它不再是簡單的使用軟件工具,而是一種批判性地理解信息結構、抵禦認知偏見的能力。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沉浸式體驗教育”的設計理念,作者建議將曆史、科學的學習與藝術創作、倫理辯論深度結閤,用一種近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知識從抽象符號轉化為可感知的體驗。這種強調“做中學”與“感悟中成長”並重的理念,給瞭我很多啓發,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枯燥的知識點,思考如何將其轉化為富有生命力的學習活動。這本書讀起來就像是與一位富有遠見的導師進行瞭一場關於未來的深度對話。
评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跳齣瞭傳統的教育學內部討論的圈子,引入瞭社會學和人類學的批判性視角來審視教育公平與社會流動性之間的復雜張力。作者沒有簡單地將教育視為“嚮上爬的階梯”,而是深入分析瞭在資源固化的社會背景下,教育體係如何無意識地再生産瞭既有的不平等。尤其在分析“隱形課程”(Hidden Curriculum)如何影響弱勢群體學生的自我認知和行為模式時,作者的筆觸極為犀利和精準。他通過對不同社會階層傢庭在學校溝通模式上的細微差異的觀察,揭示瞭那些不易察覺的文化資本的傳遞機製。這讓我深刻反思瞭自己在日常教學中,是否存在著某種基於無意識偏見的篩選機製。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頗具匠心,它不是綫性推進,而是像一張網,將製度批判、個體經驗和理論模型編織在一起。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教育的意義”這個宏大命題,有瞭一種更加復雜、更加審慎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德智體美勞”的加總,而是一個關乎社會正義與權力運作的復雜議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