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重金的《越南通史》是第一部以拉丁國語字寫作、使用新史學方法編撰的通史。陳重金在負責《東洋雜誌》的“學科”欄目時,撰寫瞭小學階段的“南史”篇章,從1914 年3 月第43 期開始連載,1917 年結集為《初學安南史略》(Sơ học An Nam sử lược)。1919 年10月陳重金在河內作序,1920年改名《越南通史》齣版,該書深入淺齣,引人入勝,是陳重金在越南史學領域的集大成之作。齣版至今,一直被視為文獻可徵、風格鮮明的信史,是越南史學名著。《越南通史》規模宏大,煌煌六百頁,堪稱鴻篇巨製,起自上古傳說時期的鴻龐氏(公元前2879—前258年),訖於20世紀初法屬殖民時期的1902 年。全書內容精煉而有係統,詳略得當,主要曆史細節均未遺漏。在1949年第3次修訂版的最後,作者增加瞭一份隻有一頁多的簡短“暫語” ,簡略提及瞭1945年保大退位並移交政權給越盟政府期間越南抗法運動的事。《越南通史》的“新”並非因其是第一部用國語字寫成的通史, 更重要的是作者是首位參考西方史學的科學性和先進性的學者, 剋服瞭中國傳統編年體史書敘事零亂、結構鬆散的缺點。將越南曆史根據不同階段的特點分為相對客觀的五個曆史時期,前後相因,將曆史事件按照時間順序編撰為有機整體。此外,封建時代的史臣隻關注帝王將相、皇後官僚的行動,以及王權爭霸之事,“國史”幾乎是權貴階層的“傢史”,完全缺少人民生活麵貌的記載。與封建時代史臣不同的是,《越南通史》除瞭記述這些內容,還開始注意到與人民實際生活緊密聯係的史事,如學習科舉、錢幣、度量、稅收、法律、社會、風俗、信仰等等,將關於人民的曆史寫入書中。
##越南书名含义为越南史略,窃以为更合适。
评分##越南书名含义为越南史略,窃以为更合适。
评分 评分##安南地区在上古时代的“中原化”程度不仅远高于同时期的广西、湘西(存在大量羁縻地区)。也高于普遍被认为是“先秦后裔”扎堆的珠江三角洲和“河洛正统”的福建。从公元前1世纪西汉吞并南越到《朱雀》中描述的中唐晚唐,长江以南的湘赣浙闽等地仍然呈现出沿要道汉化殖民点分布,内陆山地各类俚人、洞主盘踞时,远在天南的红河三角洲倒是经常被洛阳当局视为“内地”。汉唐时期交州时常出现名人儒士,存在感远高于大部分长江以南“自古以来”地区,便是这种汉化和存在感的证明。
评分##体例完备而简明的越南通史,划分为上古、北属、统一、纷争、近今五个时代,囊括了从传说到法国殖民时期的越南历史。既有时间的线性,又有制度、文化、财政等多个领域的描述,章节末尾处还有作者的评价。将越南历史的全貌清晰展现出来。书后收录的两篇附录也很重要,论述了作者的史学观乃至越南史学史,读来颇有启发。以及译者也很见功力,这哪里是翻译,简直就是治学!P.S发现一处年份笔误,不知道是原著如此还是编辑粗心。
评分##体例完备而简明的越南通史,划分为上古、北属、统一、纷争、近今五个时代,囊括了从传说到法国殖民时期的越南历史。既有时间的线性,又有制度、文化、财政等多个领域的描述,章节末尾处还有作者的评价。将越南历史的全貌清晰展现出来。书后收录的两篇附录也很重要,论述了作者的史学观乃至越南史学史,读来颇有启发。以及译者也很见功力,这哪里是翻译,简直就是治学!P.S发现一处年份笔误,不知道是原著如此还是编辑粗心。
评分 评分##非常不错的了解越南历史的书籍。通俗,易懂。通读下来,可见越南历史是随着中国历史起伏而变化的。在越南国民心中,中国一直侵占南国数百年,但在老挝人心中,越南也是一直侵占老挝数百年啊。 越南在一个虎视眈眈大国的旁边,艰难险阻,举步艰难。而越南人民通过自我觉醒,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当日本,朝鲜半岛还在用汉字的时候,越南已经创造了区别汉字的喃字,这就显现出自我觉醒的锋芒!就和当年苏联老大哥引导我们一样,不可以依靠外力,要靠自己!越南,真的是一个非常值得且有意思深究的国家。毕竟,现在还在像我国学习,希望越南可以拜托军政府,改革开放吧! 记得当年新加坡成立之初,就是拿越南作为目标,没想到如今,越南颓势,简直可惜!
评分##安南地区在上古时代的“中原化”程度不仅远高于同时期的广西、湘西(存在大量羁縻地区)。也高于普遍被认为是“先秦后裔”扎堆的珠江三角洲和“河洛正统”的福建。从公元前1世纪西汉吞并南越到《朱雀》中描述的中唐晚唐,长江以南的湘赣浙闽等地仍然呈现出沿要道汉化殖民点分布,内陆山地各类俚人、洞主盘踞时,远在天南的红河三角洲倒是经常被洛阳当局视为“内地”。汉唐时期交州时常出现名人儒士,存在感远高于大部分长江以南“自古以来”地区,便是这种汉化和存在感的证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