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思想的“連鎖”

中國近代思想的“連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阪元弘子
圖書標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前言
——早期全球化/“传统的发明”/性别1
第一章中国近代思想的一个断面
——谭嗣同的以太(ether)论1
序1
第一节通往《仁学》之路4
第二节以太论的性质7
第三节“以太”“心力”的原型——《治心免病法》13
第四节佛教思想——杨文会19
第五节平等思想——礼教批判25
小结28
第二章章太炎的个体思想和唯识佛教
——中国近代的万物一体论的走向31
序31
第一节“佛声”以前——《菌说》34
第二节哲学课题和唯识佛教37
第三节个体、共同性——万物一体论45
(一) 个体、共同性46
(二) 新的万物一体论48
第四节佛道儒思想融合的形态52
(一) 《齐物论》——道家52
(二) 从王学到孔子55
(三) 朝向融合60
小结65
第三章章太炎与“传统的发明”67
序67
第一节国学、历史、记忆和印度、佛教72
第二节针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国粹”——《中华民国解》的
问题79
第三节国学讲演84
小结88
第四章试论章太炎的道家、佛教思想和身体、性、医学观91
第一节道家、佛教思想和性、身体94
第二节医学和“实验”99
小结104
第五章熊十力《新唯识论》哲学的形成
——从20世纪前期的中国哲学思想界来看107
序107
第一节熊十力的生平和人物形象114
第二节理论框架的形成——《新唯识论》以前121
(一) “真/幻”“起/断”和物化——《心书》121
(二) “体/用”“生/灭”——《唯识学概论》126
(三) 心物同源说——罗素129
(四) 背景——东西文化、“科学/人生观”论战132
第三节尝试——文言文本《新唯识论》134
(一) 写作意识135
(二) 原理137
(1) 有宗批判——物化=私化137
(2) “翕/辟”141
(三) 佛教论争——《破破新唯识论》147
第四节哲学的确立——语体文本150
(一) 体用不二论151
(1) 有宗、空宗151
(2) 王夫之批判157
(二) “生生”的立场——儒家159
(三) 展开162
(1) “翕/辟”—“生/灭”163
(2) “内在矛盾”“相反相成”165
(四) 《量论》的挫折169
(五) 大同思想和民族性172
小结176
第六章民国时期梁漱溟思想的定位
——超越“现代新儒家”的范畴180
序180
第一节围绕佛教的思想历程183
(一) 少年时代183
(二) 青年期184
(三) 由佛家转入儒家186
第二节佛教和西欧哲学187
(一) 西欧哲学——罗素和柏格森187
(二) “归宗儒家”后的佛教思想193
第三节“东西文化论”196
第四节从“东西”论到“乡村”论202
小结205
第七章李叔同(弘一法师)的思想
——与马一浮的思想和丰子恺的艺术观之关联209
序209
第一节李叔同出家之前的生涯和思想212
(一) 从天津到上海——民族革命和诗酒声色212
(二) 日本留学——西洋画、西洋音乐、汉诗、新剧215
(三) 自上海至日本时期的艺术民族主义219
(四) 回国——从天津、上海到杭州222
第二节李叔同的出家227
(一) 断食、出家227
(二) 佛教和神经“病”233
(三) 出家后——弘一法师234
(四) 作为佛教徒的苦恼239
第三节与马一浮以及丰子恺的关联240
(一) 马一浮和佛教240
(二) 与丰子恺的艺术观的关联251
小结257
后记(兼终章)261
人名索引271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中國麵臨著西方的巨大衝擊,許多知識分子以經曆瞭“明治維新”後已經“現代化”的日本為媒介,直麵西歐文化。本書即主要考察譚嗣同、章太炎、熊十力、梁漱溟和藝術傢李叔同(弘一法師),在麵對時代課題與西歐思想的衝擊時,如何進行中華民族思想與哲學的建構,以及在此過程中他們的精神軌跡,特彆重點關注他們的思想與佛教的關聯。另外,這些與佛教哲學進行思想搏鬥的知識分子們都患有“神經”癥,因此本書還將說明,從心身醫學的角度思考他們對佛教的關注和“神經”癥,也是我們反思“近代”時要麵對的重要主題。

用户评价

评分

##极佳,处理的中心问题是部分学者如何藉由佛学思想资源通往现代的。

评分

评分

评分

##近代思想家,如何在儒学素养基础上,以佛学(特别是唯识论)为中介,回应西方。几个有启发的:1章太炎学说,a 个性与共同性中,“妄想”(虚无主义色彩),“三性说”建构,从“我执”确立主体性自我,到以其中的自我否定性契机作为个体向共同性转变的动力。b“传统的发明”,引入佛教的“念念生灭”,“如瀑流恒转”的阿赖耶识,辅以柏格森哲学,强调时间的持续性与历史记忆之必要。2 熊十力与章太炎在“生生”上的分歧 3 梁漱溟乡建思考中,对“习惯”的思考与唯识中的“习气”相通 4 丰子恺所描绘的日常生活情景中,所蕴含的民俗性方向,及“童真”作为李叔同佛性的替代物。 不足在于,比起专著,更像文集,各篇目比重不一,对“连锁”的阐述侧重在其佛学思考的共性,而非延续性。身心/神经症、性别的视角,没太说透

评分

##前面两章写的特别好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