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中國麵臨著西方的巨大衝擊,許多知識分子以經曆瞭“明治維新”後已經“現代化”的日本為媒介,直麵西歐文化。本書即主要考察譚嗣同、章太炎、熊十力、梁漱溟和藝術傢李叔同(弘一法師),在麵對時代課題與西歐思想的衝擊時,如何進行中華民族思想與哲學的建構,以及在此過程中他們的精神軌跡,特彆重點關注他們的思想與佛教的關聯。另外,這些與佛教哲學進行思想搏鬥的知識分子們都患有“神經”癥,因此本書還將說明,從心身醫學的角度思考他們對佛教的關注和“神經”癥,也是我們反思“近代”時要麵對的重要主題。
##极佳,处理的中心问题是部分学者如何藉由佛学思想资源通往现代的。
评分 评分 评分##近代思想家,如何在儒学素养基础上,以佛学(特别是唯识论)为中介,回应西方。几个有启发的:1章太炎学说,a 个性与共同性中,“妄想”(虚无主义色彩),“三性说”建构,从“我执”确立主体性自我,到以其中的自我否定性契机作为个体向共同性转变的动力。b“传统的发明”,引入佛教的“念念生灭”,“如瀑流恒转”的阿赖耶识,辅以柏格森哲学,强调时间的持续性与历史记忆之必要。2 熊十力与章太炎在“生生”上的分歧 3 梁漱溟乡建思考中,对“习惯”的思考与唯识中的“习气”相通 4 丰子恺所描绘的日常生活情景中,所蕴含的民俗性方向,及“童真”作为李叔同佛性的替代物。 不足在于,比起专著,更像文集,各篇目比重不一,对“连锁”的阐述侧重在其佛学思考的共性,而非延续性。身心/神经症、性别的视角,没太说透
评分##前面两章写的特别好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