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與未來之間》被鄂蘭視為她最好的一部作品,這本政治思想文集成書於《極權主義的起源》、《人的條件》等钜著之後,包含瞭八篇睿見迭齣的文章,呈現齣她對不同領域與主題的廣博思考,包括自由、權威、傳統、歷史、政治、文化,以及太空科技的發展。
儘管主題各異,這些文章都流貫著同一種精神。鄂蘭意圖告訴生活在現代世界的你我:過去曾指引人們、賦予我們力量的思想與文化傳統已經中斷,因此我們必須深入歷史河床尋覓這些思想的遺產,並不斷思考當下的現實事件,從中找齣未來方嚮的路標。「介於過去與未來之間」一方麵固然是當前的道德與政治睏境,卻也是真理嚮我們閃現的時刻。
鄂蘭認為「所有思想都是來自生活經驗」,本書是她自己的思想實驗,也是她召喚所有讀者一同進行思考習練(exercise)的邀請。儘管寫作於五十年前,但對於深刻影響當代的「後真相」、「人類世」等主題,鄂蘭早已提齣瞭預言性的敏銳洞見。今日的我們,依然可以從她獨一無二的思考中舉步,朝嚮有著無限可能的遠方。
##读的译林版。经过《论革命》的震撼与冲击,到《人的境况》的充实,阿伦特的思想基本能摸到大概,因此读这本书时少了当初的醍醐灌顶的感觉,但仍是一把思想的刀子,在其基本的思想之上,延伸探讨自由、权威、传统、历史概念、文化和教育,全书少了框架,多了自由的花火。在工作期间断断续续读完,以后正式工作了,还会有这样的时间吗,虽然现在读书的时间本就非常少了。还是觉得可惜啊。
评分 评分##阿倫特利用她對西方傳統的深刻理解對政治和歷史進行了一次現象學解讀。儘管她並沒有尋求一些定義現代歷史、政治、教育或文化的基本因素,但她確實回到了一套從希臘和羅馬對政治、藝術和判斷的理解中提取的主題,以闡明困擾當前局勢的理解危機。對阿倫特來說,表演性的行動和在有限的範圍內行使判斷力的能力標誌著真正的人類活動,它定義了擁有歷史的意義;與此相反,現代社會以其多種形式或偽裝,試圖通過烏托邦式的政治計劃、技術理性和將政治還原為社會來抹殺判斷力和行動,從而抹殺歷史和文化。 它們經得起熟悉哲學史和阿倫特對二十世紀思想的貢獻的人的閱讀,也可以被那些對西方文化有所了解,但沒有沉浸於現象學和解釋學的普通讀者所接受。在大多數情況下(除去教育)對於21世紀的讀者來說都很有說服力,因為她對困擾現代的問題的診斷並沒有消失
评分##代标译林2019简中版。权威的失落和传统的式微。
评分##代标简中版,想说阿伦特值得更好的译者,有时候我真的不知道是我确实在某方面不认同阿伦特观点呢,还是因为翻译太差以至于我没能理解阿伦特,或是我误读了阿伦特(毕竟她的观点经常被人误解)。看了下这版词条是今年新出的,我得找这个译本来读一下。
评分 评分##读台版最难的,果然还是译名差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