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亞洲卓越新聞報道奬”得主張泉
曆時9年,采訪24位傑齣思想者,勾勒中華文明嬗變的軌跡
許知遠特彆推薦
★一部彆樣的“文明史”
本書采訪的學者,來自不同的國度,不同的領域,但共同的是,都是從邊緣齣發,挑戰中心。
於是,我們從柯馬丁那裏得知秦始皇所謂的焚書坑儒原來並無事實根據,從宇文所安那裏得知李白和杜甫居然是當時的非主流詩人,從巫鴻那裏瞭解到紀念碑性並非西方的專利,也更能明白顧彬對中國當代文學的批評理路。
所以,本書是一部彆樣的“文明史”,不僅改寫瞭我們既有的認知圖景,給我們的官方心智帶來瞭新的視角,甚至帶有盜火的味道,
★一部動人的“情史”
迴顧自己如何在一瞬間決定交齣一生,他們都追溯到瞭一首詩:
宇文所安是韓愈,艾朗諾是王維,顧彬是李白,柯馬丁是北島。希尼說一首詩無力阻止一輛坦剋,但它可以讓一個人成為漢學傢。當然,大木康的一瞬間是因為馮夢龍筆下的賣油郎和名妓的愛情。
所以,本書可謂一部動人的“情史”,講述瞭這些西方學者如何在年輕時,從世界各地,突然陷入對遙遠中國的執迷,並從此以中國為誌業。
★一部辛酸的“奮鬥史”
迴顧自己的一生如何沒有被時代埋葬,他們都追溯到瞭兩部書:
錢理群是《魯迅全集》和《毛澤東選集》,巫鴻是《曆代鍾鼎彝器款識法帖》和《英漢詞典》,張隆溪是希臘羅馬文學選本和英國文學作品選段。納博科夫說一個優秀的閱讀者隻能是重讀者,而那是一個精神飢荒的年代,他們隻能選擇持續反芻,以拒絕成為失蹤者。
所以,本書也可謂一部辛酸的“奮鬥史”,講述瞭中國有代錶性的知識分子如何在年輕的時候,執著於文明的光亮,從進入曆史盲腸的中國突圍,最終將苦難轉化為資源,甚至贏得世界性聲譽。
【內容簡介】
宇文所安、柯馬丁、夫馬進、顧彬、錢理群、王汎森、舒衡哲、巫鴻、張隆溪、黃進興……他們是我們這個時代傑齣的思想者,來自不同的國度,專注於不同的領域,擁有各自或麯摺或傳奇的人生,卻與中國保持著隱秘的精神關聯。
這本訪談錄,依據中華文明的演進,從中華帝國的開端,直至當代,希望透過他們的眼睛,尋找遺失的真相,重新發現中國的傳承與轉摺、興衰與浮沉。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解讀古代中國的真相,追隨學者的腳步,走齣曆史的迷宮。第二部分集中於晚清民國知識分子的抉擇與現代化的代價,曾經的陣痛也許至今仍在發作。第三部分更關注當下與未來,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文化多元,理論多變,中國該如何自處,又該如何與世界相處。
##于我,这本书叫《海外学者的24个中国历史事件重构访谈录》。好开心的书,另一个视角下对立的中国史片段。访问的主要是海外港台汉学家,不同的利益绑定不同的阐释,感受不到扭曲历史,反而提出的解释更得劲。 其中的一些事件已重新开始解释,比如书中第一个提到焚书坑儒,由于儒生直到民国才瓦解,这个故事也讲了千年。书中第一二部分好喜欢,第三部分是现当代的事,大词太多,各种主义,呃,可能也是没有办法吧。
评分访谈稿写得太好!既有脉络式学术成果的梳理,又在极细节处描出可称为“惊心动魄”的颊上三毫,不经意间酝酿出场场摧枯拉朽的精神风暴。将来我一定要将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学生。除了动人文笔,我还期待他们能受前辈学者动人精神的鼓舞,踊跃起来,眼界开阔,“做世界知识的公民”(黄进兴)。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我们都是前辈人期许的新民(梁启超)与试图拯救的孩子(鲁迅),在优越于前人的环境下,却绝不能因之妄自尊大,不能停止与古今中外的对话。凭借爱和勇气,确信“那些迂回和怀疑同坚定的信仰、意识形态的确信一样重要”。无论是钱钟书先生称之为“我那松弛不成形的庞然大物”,还是舒衡哲名之曰“脆弱却又绵延不断的联系”,都将成为世间仅有的能对抗时间流逝的东西。当我们的肉骨都腐朽,唯有它们将继续,鲜活地照耀遥遥而来的一代又一代。
评分##历史学家汤因比有个关于文明的“挑战—应对理论”,一个文明经过严酷考验和挫折,若挺了过去,没有崩溃,在应对危机后,必将反弹至更高境界。——这说的就是中华文明,也只有中华文明。书中有一段钱理群关于鲁迅的话,我认为讲得很好:既不能仰视鲁迅,也不能俯视鲁迅,要平视鲁迅。同样,对于西方文明,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也要予以平视,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绝不能固步自封,但也绝不卑躬屈膝,只有这样,中华文明才能永葆生机,在更长的岁月中积淀出更丰厚的养料,滋养更多的中华儿女乃至世界人民。
评分##历史学家汤因比有个关于文明的“挑战—应对理论”,一个文明经过严酷考验和挫折,若挺了过去,没有崩溃,在应对危机后,必将反弹至更高境界。——这说的就是中华文明,也只有中华文明。书中有一段钱理群关于鲁迅的话,我认为讲得很好:既不能仰视鲁迅,也不能俯视鲁迅,要平视鲁迅。同样,对于西方文明,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也要予以平视,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绝不能固步自封,但也绝不卑躬屈膝,只有这样,中华文明才能永葆生机,在更长的岁月中积淀出更丰厚的养料,滋养更多的中华儿女乃至世界人民。
评分##这是一本不太好评价的书,作者积攒了24位中外著名汉学家的访谈并对访谈对象进行了相应的介绍,读者可以按图索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更深入的阅读和了解;但是或许因为采访者的记者身份更多的在于经历以及一些学术趣味的访谈,没有跟深入的,浅尝辄止的感觉。(综合评分3.5星)
评分##书名有点标题党(或者说过于宏大)了,不过内容还是挺丰富的,读起来也挺容易。虽说不够深刻但可以当作一种入门读物,囊括了大多数有影响的“汉学家”,更令人有感触的是每个访谈前面的那一段话,尤其是生平介绍,给人一种要更加努力的感觉呀!不过,作为“访谈录”来说,谈话内容还是太少了,希望能有更厚实的版本,或者音像资料吧。
评分##于我,这本书叫《海外学者的24个中国历史事件重构访谈录》。好开心的书,另一个视角下对立的中国史片段。访问的主要是海外港台汉学家,不同的利益绑定不同的阐释,感受不到扭曲历史,反而提出的解释更得劲。 其中的一些事件已重新开始解释,比如书中第一个提到焚书坑儒,由于儒生直到民国才瓦解,这个故事也讲了千年。书中第一二部分好喜欢,第三部分是现当代的事,大词太多,各种主义,呃,可能也是没有办法吧。
评分##读完可能会觉得有些浅,但如果对比过作者发表在《生活》杂志上的版本,会意识到这不是作者的问题。有的篇目甚至干脆“整体消失”。事实上,这本书能出来就不容易,书名本来应该是《何处是中国》。
评分##采访的人和聊的话题基本上都是我深感兴趣的,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媒体稿,总觉得深度上略有欠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