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給日文中的漢字貼上異質性的標簽,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看法,但這樣的漢字觀背後隱藏的問題卻往往被忽視。究其源頭,本居宣長《〈古事記〉傳》中將漢字視為藉來之物的觀念,對後世日本的漢字觀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在本書中,子安宣邦進行瞭大量的梳理和知識考古學式的分析工作,迴顧瞭明治時代以來日本思想史中“漢字問題”的來龍去脈,選取瞭本居宣長、山田孝雄、太宰春颱、龜井孝、武內義雄、井上哲次郎、時枝誠記等日本學者的相關論述,重現瞭漢字在日本是如何被打上外來標簽的文化史過程。
作者試圖由此闡述這樣一個批判性的觀點:對於日本人來說,漢字既不是排他的、産生自我之異端性的他者,也不是接受者自身語言認識必須承受的、作為外傷之異質性的他者。漢字和漢語,其實是日文、日語得以成立和發展的“不可迴避的他者”,是使日語可以不斷嚮外部拓展的一個語言契機。
##看了一章觉得无趣弃了。估计我手里的子安宣邦都回卖掉。
评分##「国語」的外部性与内部性。本居宣长在《<古事记>传》开创的“训读意识形态”提供了汉、和两语的虚假对等,设定汉字的他异身份并将之放逐于外,在内部“创造地推出”古代和语的本来面貌。其内核主要是民族意识形态和单一国家语言观,掩盖汉文/字的优越前提,整体又返回子安的批判母题了。另外和语(训读)本就作为翻译存在,于是也就没有讨论“起源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了,构成和流变才是对象。或可说是类似“和语谱系学”。
评分##「国語」的外部性与内部性。本居宣长在《<古事记>传》开创的“训读意识形态”提供了汉、和两语的虚假对等,设定汉字的他异身份并将之放逐于外,在内部“创造地推出”古代和语的本来面貌。其内核主要是民族意识形态和单一国家语言观,掩盖汉文/字的优越前提,整体又返回子安的批判母题了。另外和语(训读)本就作为翻译存在,于是也就没有讨论“起源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了,构成和流变才是对象。或可说是类似“和语谱系学”。 @2021-12-04 15:18:53
评分##虽然有些内容是重复的,但是子安宣邦的观点是颇为鲜明的:不应该像本居宣长与山田孝雄等人那样认为汉字只是借来物,存在一个相对于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立的、固定的“国语”本质,并不是排除汉字就能纯洁日语,而是汉文训读创造了和语本身。再就是强调了训读(及其创造的和语)的“事后性”,即所谓“国语”必以汉字为基础与依托,这也是副标题中“不可回避的他者”的意义所在。
评分##虽然有些内容是重复的,但是子安宣邦的观点是颇为鲜明的:不应该像本居宣长与山田孝雄等人那样认为汉字只是借来物,存在一个相对于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立的、固定的“国语”本质,并不是排除汉字就能纯洁日语,而是汉文训读创造了和语本身。再就是强调了训读(及其创造的和语)的“事后性”,即所谓“国语”必以汉字为基础与依托,这也是副标题中“不可回避的他者”的意义所在。
评分##反思了国语学史上仅仅将汉字视为异质性他者的立场,认为汉字在日语的成立与发展过程中是“无法回避的他者”。“和”与“汉”也始终都是探究日本文学文化时无法回避的一对范畴吧。
评分##「国語」的外部性与内部性。本居宣长在《<古事记>传》开创的“训读意识形态”提供了汉、和两语的虚假对等,设定汉字的他异身份并将之放逐于外,在内部“创造地推出”古代和语的本来面貌。其内核主要是民族意识形态和单一国家语言观,掩盖汉文/字的优越前提,整体又返回子安的批判母题了。另外和语(训读)本就作为翻译存在,于是也就没有讨论“起源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了,构成和流变才是对象。或可说是类似“和语谱系学”。
评分##反思了国语学史上仅仅将汉字视为异质性他者的立场,认为汉字在日语的成立与发展过程中是“无法回避的他者”。“和”与“汉”也始终都是探究日本文学文化时无法回避的一对范畴吧。
评分##反思了国语学史上仅仅将汉字视为异质性他者的立场,认为汉字在日语的成立与发展过程中是“无法回避的他者”。“和”与“汉”也始终都是探究日本文学文化时无法回避的一对范畴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