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我拿到這本“前批判時期”的閤集時,內心是抱有一種強烈的期待和隱約的畏懼的。期待的是能找到康德思想的“根基”,畏懼的是怕它晦澀難懂到讓人望而卻步。坦率地說,閱讀過程充滿瞭挫敗感和頓悟的瞬間交替齣現。這並不是一本適閤休閑閱讀的書,它要求讀者具備相當的耐心和對18世紀哲學辯論背景知識的瞭解。它像是哲學史上的一個“過渡期”的記錄,裏麵充滿瞭對當時各種思潮的積極迴應和批判性吸收。你能在其中看到他如何消化洛剋和休謨的經驗主義,如何掙紮於形而上學的泥沼,試圖在純粹的理性推演和經驗的觀察之間搭建一座堅實的橋梁。有時候,我會覺得康德似乎在用他自己的方式“翻譯”當時流行的德語哲學,試圖用更清晰、更具邏輯性的方式來錶達那些原本模糊的概念。文風的變化也很有意思,早期的一些小冊子顯得比較輕快,但進入到更核心的形而上學論述時,那種句子結構和術語的密度陡然增加,像是在進行一場精密的學術攻防戰。對於希望深入瞭解康德如何構建其批判哲學的學者來說,這套書是不可或缺的“考古現場”,見證瞭他是如何一步步清理和排除掉那些他認為不可靠的哲學基石。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度分裂的。有一部分內容,比如關於“有限性”和“無限性”的早期思辨,讀起來充滿瞭古典的莊嚴感,仿佛迴到瞭古希臘哲人的辯論場。康德在這裏試圖為上帝的存在尋找理性的、非經驗性的辯護,這部分內容即便放在今天來看,其邏輯的精妙之處依然令人贊嘆。然而,緊接著就會跳到一些關於“自然哲學”的具體討論,比如行星的運動、物質的連續性等,這些內容帶有強烈的18世紀科學的印記,讀起來時常需要查閱一些當時的天文學或物理學背景知識,否則會覺得“信息密度過低”,與他深邃的哲學思辨格格不入。這種在純粹思辨與經驗科學之間來迴搖擺的狀態,正是“前批判時期”的魅力所在——它展現瞭一個偉大的思想傢在尚未找到自己核心方法論之前,那種全方位、無死角的知識飢渴。總而言之,這本書提供的是一種“溯源”的視角,看清瞭偉岸的批判大廈在奠基之前,地基是如何一塊塊被精心放置和校準的。
评分這本厚厚的書,光是看著就讓人覺得沉甸甸的,充滿瞭曆史的重量感。我花瞭很長時間纔真正下定決心去啃它,畢竟康德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令人敬畏的氣場。我本來以為會是那種枯燥乏味、充滿瞭形而上學抽象概念的文本堆砌,但翻開第一頁後,纔發現自己錯瞭。初期的康德,他的思想還在摸索中,充滿瞭對自然科學和形而上學邊界的探索欲。讀起來就像是跟著一位充滿好奇心的年輕人一起,在知識的曠野中探險,他試圖調和牛頓的機械宇宙觀與萊布尼茨-沃爾夫的理性主義體係之間的矛盾。那些關於物質、空間和時間的早期論述,雖然不像後來的《純粹理性批判》那樣係統和嚴謹,但那種萌芽期的活力和對世界本源的執著追問,反而更具有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比如他論述宇宙起源和星雲假說的部分,那種將數學的精確性與哲學思辨巧妙結閤的嘗試,令人贊嘆。這本書更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位哲學巨匠是如何從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普魯士學者,一步步成長為那個定義瞭西方思想史的“哥白尼”。對於那些隻讀過康德晚期巨著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寶貴的背景和參照係,它清晰地展示瞭其思想的演變軌跡,而不是直接擺齣結論。我尤其喜歡其中那種對物理學抱有的近乎癡迷的熱情,這在後期的哲學著作中已經很少見瞭。
评分我購買這本《康德著作全集:前批判時期著作1》的初衷,主要是想搞清楚他早期對“美學”和“情感”的看法,因為後期這方麵的內容相對集中在《判斷力批判》中,而我想追溯源頭。閱讀這些文本後,我發現早期的康德在處理美學問題時,比我們通常想象的要更加貼近經驗世界。他並沒有立即跳入先驗的範疇討論,而是花費瞭大量篇幅去討論感覺、愉悅、無功利性等具體現象。這種對經驗的細緻觀察,讓我感到非常親切。他試圖用一種近乎科學解剖的方式去分析“審美判斷”的構成要素,而不是簡單地訴諸於“天賦的靈感”或“神聖的啓示”。當然,這中間也夾雜著一些我不太熟悉的、關於“氣質論”和“經驗心理學”的討論,這些內容在現代哲學討論中顯得有些過時,但它們是理解康德如何處理人類精神和身體關係的關鍵所在。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展示瞭康德的理性如何不甘於僅僅停留在純粹的邏輯推演,而是渴望觸及人類經驗的最深層結構,哪怕早期的方法略顯稚嫩。每一次閱讀,都像是重新審視一次思想的“胚胎發育過程”。
评分坦白說,如果不是因為工作需要,我可能不會主動去閱讀這個時期的康德。它讀起來不像一個“成熟的宣言”,更像是一係列“論證的練習”。其中有一部分關於“客觀性”和“真理”的論述,非常直接地迴應瞭當時形而上學爭論的焦點,那些拗口的德語詞匯在翻譯過來之後,依然顯得像一堵高牆,需要反復揣摩纔能理解其間的細微差彆。我注意到,康德在這個階段對笛卡爾和斯賓諾莎等人的批判,雖然尖銳,但尚未達到他後期那種“一錘定音”的力度。它更像是一種“旁敲側擊”,在不斷試探對手的防綫,尋找最薄弱的環節。我發現這本書的排版和注釋非常精良,這一點對於理解這種“史前”文本至關重要,否則光是那些晦澀的典故和引文就足夠讓人迷失方嚮瞭。它不是一本能讓你讀完後立刻獲得某種“宇宙真理”的書,而更像是一份詳盡的哲學史料,讓你瞭解思想是如何在曆史的熔爐中被鍛造和重塑的。
评分康德的意义,想了解哲学,必须看康德.
评分在研读了邓的论文和本书以后,对中国历史和中国哲学有了新的思考,也有了新的困惑。但是过程是令人愉快和激动的。
评分这恐怕也就是为什么,一如本文之初,尼采在都灵的街头,会抱着马颈痛哭的原因——与禽兽相比,我们对欲望的克制并不怎么高明。我们危垂在悬崖的索桥上,等待我们的,不是远方,便是死亡。
评分康德有一句名言:“有两样东西,我们越经常越持久的加以思索,它们就越使心灵充满有与日俱增的敬畏和景仰: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评分“我们曾经倾向于相信,人类的本质是某种内在的精神;而非人类的本质也是某种内在的东西,它们的意义只有人类能够领悟,而且人类可以通过精神的力量在理想的认识环境中直接地把握这种东西。
评分听别人推荐的说,据说全套很值得读一下,全新的书,要是有平装版的就好了
评分家里有了两本,这次正好买齐了
评分康德是个固执的小老头,因为他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哥尼斯堡。就在他那一亩三分地里,写出了《纯粹理性批判》,然后全世界的哲学家都开始仔细研读。他生活几十年如一日,他每天午后的散步是如此准时,以至于哥尼斯堡人都拿他来调对挂钟的时间。他就这么按部就班的生活,没有妻子,没有儿女,直到生命的花儿萎谢。叔本华说,只有哲学家的婚姻才可能幸福,而真正的哲学家是不需要结婚的。这个悖论,想必康德也深谙其中味吧?
评分“战争即和平,奴役即自由,无知即力量。”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用辛辣的笔触预言了全民超人梦想的破灭。在小说当中,对人性的反溯和颂扬成为了主题。在近六十年后,我们发现了奥威尔所预言的事物当中有近四分之三成为了现实。这告诉我们,我们无法脱离人性而建立起一个美丽新世界,于是共产主义的梦想,成为了历史的惨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