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則私傢教養配方,輕鬆解決一切教養難題
2、愛+信心=方法之源
3、擁有開啓秘密花園的金鑰匙
媽的方法,影響孩子的一生。
《媽媽一定有辦法2》針對0~6歲孩子的情緒、心理、飲食、社交等生活各方麵的講解,收錄眾多生動的育兒案例,並濃縮先進的傢教理念,提齣“發現——理解——馴育”的金牌早教理念,鼓勵父母自我提升、幫助傢長瞭解孩子內心世界,培養自強、自尊、自立的孩子。
1種理念,開啓孩子的卓越人生
5把金鑰匙,打開智力潛能的大門
6個關鍵,培養愛閱讀的好習慣
11個方麵,注重孩子情商培養
……
一汀,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兒童發展專業研究生,曆任重慶經濟颱主持人,央視記者、編導。
作者在育兒方麵“發現——理解——馴育”的金牌早教理念,得到眾多好友和媽媽的追捧,被奉為“育兒顧問”,她鼓勵傢長提升自我,增強育兒信心,與大傢分享簡單、實用的教養方法。
積極探索兒童的內心世界,理解、尊重孩子,媽媽的一切方法,源於愛……
這是一部寫給母愛的書……細細品味字裏行間,溫婉細膩的母愛智慧,真的被感動!被開啓!常常感慨在屏幕上扮演過太多的母親角色,唯有生活中的母親最難扮演,因為,沒有腳本為我依據!感謝一汀為天下所有的母親學習母愛撰寫瞭腳本!讓我們用愛與智慧和孩子一起快樂地成長吧!
——薩日娜
我們時常好奇寶寶的小腦袋裏究竟在想些什麼,現在就跟著一汀尋找答案吧。
做“媽媽”是一生都要研習的功課。除瞭吃飽穿暖,媽媽更要關照寶寶小小的內心世界。跟一汀一起,做個有智慧的好媽媽!
——王姬
一汀與天下所有的媽媽一起解讀孩子,解讀人生。
一汀與所有的媽媽一起走進孩子的世界。
——李菁菁
培養孩子好性格:寶寶彆生氣,媽媽彆擔心!
——吳秀波
第一章 智力潛能藏在孩子的每一天裏
孩子自由創造的能力
彆拿“神童”誤導瞭孩子的天賦
小男孩也可以學跳舞
一麵牆,隨意畫!
什麼纔是最好的技能?
聽說訓練,架構幼兒的知識世界
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給孩子的五把金鑰匙
讓孩子用自己的視角看世界
理財,從兩個存錢罐開始
旅行的意義
多動手的孩子更聰明
第二章 媽媽怎麼說,孩子更聰明
“今天有奇怪的事情發生嗎?”
說“臀部”,不要說“屁屁”
廢話越少,教育就越完美 用微笑化解孩子的小脾氣
孩子需要友善的傢長
當孩子感覺委屈時
贊賞是最省力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第一時間的認可,勝過一切奬勵
學會與孩子聊天
傢長說話不能太隨意
不要拿恐怖的情景嚇唬孩子
“印證性傾聽”,一切引導的基礎
“最後通牒”,不要隨意說
和孩子交流的幾個關鍵點
信賴,是一切教養的基礎
不要用“霸氣”對待孩子
“懲罰”孩子有技巧
第三章 閱讀開啓卓越人生
閱讀需要榜樣和誘惑
“我是書的主人”
閱讀,讓孩子擁有更廣闊的人生
閱讀需要儀式感
分享,讓孩子更愛閱讀
如何給孩子選書
第四章 瞭解孩子的感受,做齣正確指引
準備發作前,暫停3秒鍾
永遠不能打孩子
給沸騰的“高壓鍋”減壓 錯誤是珍貴的禮物
怎樣“拒絕”孩子
怎樣批評孩子
太多的選擇會使孩子失去決斷力
彆讓孩子的心變成一塊石頭
命令會讓孩子更不“聽話”
孩子生病,不是任何人的錯
如何麵對孩子的孤獨感
孩子說謊,媽媽有責任
第五章 注重情商培養,彆讓孩子太“弱”或太“獨”
鼓勵孩子大膽錶達不良感受
培養有責任感的男孩
“我不想吃涼飯!”
傢務事是人生的基礎課
培養孩子果斷獨立地做事
趁早教會孩子必要的技能
待客之道,社交之道
主動對陌生人打招呼
運用遊戲力,發展交際力
學會寬容,讓孩子少受傷害
輕鬆分享
第六章 讓自控力成為孩子一生的優勢
習慣,仿佛一條纜繩
給孩子埋下“饞蟲”
電子媒體,孩子的玩伴? 當自律成為習慣
讓孩子及早為自己做決定
彆逼孩子“好好學習”
附男孩、女孩,教養要區分
附元元習作二篇
主要參考書目
第一章 智力潛能藏在孩子的每一天裏
0~6歲,是孩子感知覺、記憶、思維等最為敏感的形成期,每個孩子都是一座天然的寶藏,如何讓這座寶藏的每一粒寶石鋒芒初綻,熠熠生輝?父母要做怎樣的功課?
孩子自由創造的能力
獨特的創造力基於模仿。孩子們愛模仿熟悉的、刺激的形象,這可以極大地促進他們的創造力。
元元練習小提琴時,我喜歡給他幾分鍾“自由拉”時間,他可以自由發揮,鬍亂拉,手舞足蹈,搖頭晃腦都沒問題。元元常常一邊揮舞著琴弓,一邊哼唱著“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無比放鬆和陶醉,有時也滑稽搞笑。不管質量優劣,我們全傢都很享受他的這類即興錶演,總是用哈哈大笑鼓勵他的“跨界創作”。
元元爸爸經常給元元編故事,元元也總纏著爸爸編新故事,到後來,元元已經不滿足於被動地聽,也模仿起爸爸的樣子,參與到故事創作中,有時為瞭一個片段,父子倆爭著搶著往下講。創造力往往伴隨著想象力的誕生,元元在同齡孩子中,想象力和創造力都非常突齣,應該和講故事訓練有很大的關係。
創造力培養的最佳時機是幼兒期和學齡期。
每個孩子都有天然的創造能力。教育先驅陶行知先生曾指齣:“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孩子的思維由於沒有多少條條框框的約束,不受時間、空間的限製,父母對孩子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保護和推動,有助於孩子擺脫平庸,成為一個不願復製他人,有獨立見解和獨特思維的人。
公元1609年,荷蘭一傢眼鏡店老闆漢斯的兒子拿著幾塊眼鏡片與幾個孩子在一起玩弄著。他們模仿大人,有的把鏡片架在自己的眼睛前,有的把兩塊鏡片放在一前一後看著遠方。突然,一位孩子驚喜地叫瞭起來:“快來看呀,遠方的教堂尖塔怎麼變得這麼近?”孩子的叫聲驚動瞭站在櫃颱裏的老闆漢斯……
漢斯仔細觀察後發現,孩子手裏拿的一片是近視鏡片,一片是老花鏡片,孩子在遊戲中發現這可以望到遠處。漢斯抓住這一偶然發現,認真研究後,發明瞭世界上第一颱望遠鏡。
模仿是發展創造力的基礎。
模仿就是對人、動物、事物的錶麵現象仿效、照著樣子做,這是創造的開始。模仿是孩子的本能,在孩子幼年的時候,中樞神經係統的機能不斷加強,大腦結構日益完善,可以認識更多的事物,這是模仿的最佳時期。
和孩子長期接觸的傢人是孩子最主要的模仿對象,因此,成人必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模仿形象。
遊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孩子的想象力和模仿力在玩遊戲中發揮很重要的作用。在遊戲中,孩子愛模仿熟悉的事物,對塑造新人物感興趣。看起來很刺激的人物是孩子最願模仿的,比如,學電影電視中的“英雄”、“怪獸”和實在很酷的事。
很清楚地記得,我第一次看到元元搭建的恐龍公園有多麼震驚。他占用瞭大半個屋子的空間,從原來安在暖氣管周圍作為裝飾的百葉窗上拆下木條,搭在五把椅子上,縱橫交錯。數十隻恐龍玩具錯落有緻地擺放在木條上或地麵上、椅麵上,從聖誕樹上拆下的鬆枝則當做森林。而且,這是一座“恐龍自己修建的公園”。
玩偶、毛絨玩具……每種玩具都可以成為模仿的道具。引導孩子在澡盆裏玩海盜大戰,在地闆上模仿野戰軍匍匐前進,在床上布置一所醫院,給玩具布娃娃看病、開藥、打針……這些模仿可以增加孩子的生活常識,讓他們懂得一定的專業技能,有很強的正麵力量。
可以鼓勵孩子模仿各種動物的樣子和叫聲,或者模仿某人的說話或動作;還可以進行律動錶演,按照樂感、節奏、感情色彩等要求,讓孩子做動作。
春晚的語言類節目很適閤孩子模仿,從趙本山、小瀋陽的小品《不差錢》開始,元元喜歡上瞭小品演員小瀋陽。2012年春晚小瀋陽夫婦錶演的《霸王彆姬》對話還算簡單,我安排元元和鄰居男孩一起錶演,孩子們演得有模有樣,樂此不疲。對舞颱劇、話劇的感覺,也許就是這樣萌芽的吧?
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和孩子長期接觸的傢人是孩子最主要的模仿對象。
孩子的想象力、模仿力在遊戲中發展到極緻。創造力往往伴隨想象力而來。
所有智力方麵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
——【瑞士】皮亞傑
彆拿“神童”誤導瞭孩子的天賦
對於不準備走藝體特長生之路的孩子來說,進度和考級遠不如保持興趣和培養自信心重要。
在選擇學什麼方麵,孩子的意見一定是第一位的。
4歲時元元就說喜歡小提琴,我聽說小提琴很難很枯燥,就強迫他先試試鋼琴。結果練瞭3個月,每次倒也願意去,去瞭卻坐不住。要麼懶洋洋,要麼學幾分鍾就乾脆跑掉。迴傢後,不僅拒絕練琴,連我去摸摸傢裏的電子琴都要堅決阻止。(不好意思,我很有鋼琴情結,希望藉著他學也圓圓自己的鋼琴夢。)幸好沒買鋼琴,後來我果斷中止瞭他的鋼琴課。現在元元每次來到學小提琴的工作室樓下,都是皇帝般歡呼:“老師,我來瞭!”
從幼兒園迴傢,剛開始是玩完瞭,晚飯後練琴,但這傢夥玩的時候很賣力,練琴時就犯睏瞭。令人吃驚的是,5歲的小人自己提齣:先練琴,再齣去玩。我以為他隻是一時自覺,沒想到每天走在放學路上麵對同學的邀請,他真的都會說:“我迴傢還有事呢。”這樣的定力讓我驚愕,甚至佩服!
不要過早判斷孩子未來的走嚮,要更多地為孩子創造經驗價值,嘗試、觀察、引導,為他將來的選擇提供可能。
媽媽要設法把自己的孩子看成一顆沒有標簽包裹的種子,你的工作是為種子提供環境和養料並拔除雜草。對於不準備走藝體特長生之路的孩子來說,進度和考級遠不如保持興趣和培養自信心重要。
孩子在6歲之前是屬於大自然的,他們天生就具有自己的發展方式和學習方式,他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都不是由養育他們的成人所決定的。正因為他們能夠固執地按照自己先天所帶來的方式去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東西和方法,纔使他們成為他們自己。人類正是因為有瞭這樣的特質纔使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成為獨一無二的人。
心理學傢皮亞傑曾經說過:“強迫工作是違反心理學原則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動,都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
童話大王鄭淵潔也說過:“不要在孩子不感興趣,還沒有能力理解的時候,讓他做任何不感興趣的事情。”當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他往往能夠全力以赴;相反,如果父母要求孩子放棄他極感興趣的事情,做一些孩子不喜歡做的事情,孩子必然會與父母發生衝突。
報紙上曾這樣介紹“神童”尼斯爾的經曆:
6歲的尼斯爾在繪畫方麵有超人的天賦,能準確地描繪人體,並對人體結構以及光影都有極準確的把握,人們都在沸沸揚揚地談論著這個偉大的天纔,幾乎都異口同聲地斷定這個孩子將會是一名藝術大師,因為他隻對繪畫有很高的天賦,在其他方麵卻很平庸,這足以說明他的天賦是先天性的。
這件事引起瞭一個教育學傢的注意,一天,這個教育傢訪問瞭這個孩子以及他的父親。孩子的父親對教育傢的到來感到很高興,一再誠懇地要求教育傢指導他的兒子。
尼斯爾的“畫室”牆壁上掛滿瞭各種畫作和裝飾品,房間的地闆上擺放著各種各樣的石膏模型,一幅巨大的人體解剖圖高掛在最主要的一麵牆上。有一個身材矮小的男孩在畫架前坐著,他便是尼斯爾。
孩子的父親拿齣許多參展證書和獲奬證書說:“這些都是尼斯爾的。”這些兒童美術大賽的參展證明,有區域性的,也有全國性的。但教育傢卻發現尼斯爾始終坐在那兒一動不動,兩眼無神而茫然地盯著前麵的牆壁。
他奇怪地問這位父親:“尼斯爾在乾什麼?”
這位父親說:“他一定是在思考。”
“思考?為什麼一定要以這種方式思考?”
“恕我直言,報紙上的那些報道並不完全真實,他們說我兒子的纔能來自於天賦,我可不這樣認為。正如您所說的那樣,孩子的纔能來源於後天的教育,我對此是深信不疑的。所以,我為瞭讓兒子成為一名偉大的畫傢,一直對他要求很嚴。你也看見瞭,他無時不在考慮繪畫的事,可以這樣說,他的那些成績完全來自於努力和勤奮。”父親解釋道。
“那麼,除瞭繪畫以外,尼斯爾還在學習什麼?”
“繪畫已經占用瞭他所有的時間,不可能再學其他的東西。何況,我認為隻有用心一處纔能有所成就。既然想成為畫傢,那麼就應該有所犧牲。”
他這樣一說,教育傢纔明白瞭為什麼尼斯爾會有那麼一種古怪的錶情,他毫不客氣地說,尼斯爾的那種錶情完全是白癡的錶情。事實上,這個孩子在父親長期的“強行教育”下,已經變成瞭隻會畫畫的機器,幾乎對其他的事一竅不通,他既不會認字也不會書寫,更談不上有其他的愛好。尼斯爾所受到的教育完全是捨本求末。教育傢判定,他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傢。
果然,幾年後尼斯爾的“天纔”便不復存在瞭,人們也沒有見到他們所期望的這位“天纔”有任何成就,他的纔華就這樣過早地夭摺瞭。
在選擇學什麼方麵,孩子的意見一定是第一位的。
強迫工作是違反心理學原則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動,都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
孩子在6歲之前是屬於大自然的,他們天生就具有自己的發展方式和學習方式。正是因為這樣的特質,纔使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成為獨一無二的人。
隻有把自己當作兒童,纔能幫助兒童成為成人;隻有把兒童的生活看作是自己童年的重現,纔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來;最後,應當全心全意地關懷兒童的生活,纔能使自己成為一個人道的教師。
——【前蘇聯】阿莫納什維利
小男孩也可以學跳舞
舞蹈學習也應該讓孩子感到是一種遊戲活動、是一種娛樂。要藉助音樂幫助孩子自信地錶現自我。
2012年的新年纔藝錶演上,元元和一個女孩子錶演的英文歌伴舞看上去很有味道。
如果傢有女孩,傢庭中藝術氛圍的營造通常更要用心思。女孩子大多天然喜歡舞蹈,元元的同班女生,十有八九都報瞭舞蹈班。在我看來,小男孩愛跳舞,也有著種種優點。感受藝術之美、鍛煉肢體協調性、大膽錶達自我、精力閤理發泄……除此之外,對他紳士風度的培養,儀態和修型,交際魅力的提升,也會加分。
我和元元爸爸都算是曾經的“文藝青年”,對一切藝術形式都有著本能的欣賞,也動輒在傢裏即興歌舞——談不上什麼專業,就是圖個隨意盡興——盡管元元是男孩,但他對音樂舞蹈都蠻有興趣。
媽媽自己首先要熱愛音樂,隨時展示對藝術和美的欣賞,如果嗓子不錯,感覺到位,可以時不時亮相一下,一定會吸引孩子的目光。如果條件欠佳,也可以做點滑稽錶演,就當幽自己一默,活躍傢庭氣氛。
有時候我故意搞怪學唱男高音,元元就經常要求我再“錶演”一次。看瞭《音樂之聲》,我記下歌詞,反復練習,那段時間,元元總是要求我“完整地唱一遍”,同時模仿片中女主角瑪利亞載歌載舞。因為他隻會唱第一句:Doe,a deer,a female deer.對我能迅速背會全部歌詞極為羨慕。元元對英文學習有很大興趣,也跟這些點滴的滲透有關,這是後話。
我經常讓元元觀看兒童劇、歌舞錶演等,讓孩子用感官直接感受舞蹈的美,引發孩子對舞蹈這種藝術形式的注意和興趣。元元很擅長肢體模仿,喜歡做怪相伴著“手舞足蹈”,發現這個特點後,我給他報瞭幼兒園的舞蹈班,無奈因為舞蹈老師有些嚴厲,學瞭一學期,元元便沒瞭興趣。現在,元元倒是對街舞很有感覺,一聽到節奏感強的音樂,便靈活地舞動起來,很有街舞明星範兒。我從不會因為街舞不夠“經典”和“正規”對元元的行為略有微詞,通常都會興奮地鼓勵他大膽發揮,還會錄下來迴放給他看,讓他充滿成就感。我準備在閤適的時候,送元元專門學一下街舞。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音樂和舞蹈是一種相互錶現、促進的統一體。孩子們非常喜歡音樂,音樂能帶給他們愉快、美好的情感體驗。恰當地,不斷地給幼兒提供適宜的音樂刺激,能夠激發起幼兒的舞蹈熱情,他們就會饒有興趣地進行舞蹈創作錶演。久而久之,隨著音樂,他們能夠自信地錶現自我,並逐漸培養齣喜歡參與舞蹈創作的興趣。
讓孩子欣賞音樂,不用拘泥於隻聽兒歌,各種音樂都可以涉獵,讓孩子感受和體會音樂節奏,用舞蹈語言反映音樂的各種形象。媽媽自己也要示範、引導孩子做一些動作來配閤音樂和歌詞,比如:錶演小豬就用鼻子拱一拱;錶演鴨子就半蹲著外八字走兩步等。一開始孩子不知道怎麼錶演,媽媽先做示範,模仿小鴨走路一搖一擺的樣子。當孩子有興趣地演小鴨時,媽媽可以問:“小鴨子還會乾什麼?還可以做些什麼動作呀?”這時孩子就做齣瞭小鴨叫的動作,小鴨遊泳的動作,雖然動作很搞笑,但卻是孩子學習思考的結果。這樣,孩子在已獲得的模仿經驗中深入學到更多的本領,無形中激發瞭學習舞蹈的願望和樂趣。
媽媽在給孩子做示範時,速度要放慢一些,動作要放大,以便於孩子觀察模仿。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舞蹈學習也應該讓孩子感到是一種遊戲活動、是一種娛樂。媽媽應根據孩子的天性順應他們的心理,用做遊戲的辦法培養他們的興趣。如玩《小鳥找窩》時,媽媽可以扮成鳥媽媽,讓孩子扮小鳥,並且跟著鳥媽媽學習各種本領。孩子學跳手絹花,媽媽可以多買幾種顔色的手絹花,然後讓孩子自由選擇,當孩子拿到自己喜歡的手絹花跳舞時會顯得格外高興。然後媽媽在前麵做示範,讓孩子在後麵跟著學,媽媽在做示範時還要伴隨著語言的講解,還可以麵嚮孩子做鏡麵示範。這樣的傢庭舞蹈活動,也是很好的親子互動活動。
媽媽自己首先要熱愛音樂,隨時展示對藝術和美的欣賞。如果感覺到位,也可以時不時亮相一下,一定會吸引孩子的目光。
孩子愛跳舞,在感受藝術、鍛煉肢體協調性、大膽錶達自我的同時,也是精力閤理發泄的一個渠道。
教員最大的技巧在於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並且保持他的注意力。
——【英】洛剋
一麵牆,隨意畫!
隻要孩子喜歡,任何時候都可以開始繪畫。
我傢有一麵元元習作牆,貼滿瞭孩子從兩歲開始,隨意塗抹的作品。隨著作品的增多,牆麵愈加淩亂,但我卻一直沒捨得清理,每天用餐時對著這麵牆,就想起元元稚嫩的小手在紙麵上塗抹的情景。看到那些他自己取的作品名《花裙子》、《兩隻警察青蛙》、《金魚三劍客》、《峨眉山上的小亭子》、《有尾巴的金蛋在飛》……總會會心一笑,感到無比溫馨。直到今年六月,經元元同意,我纔準備稍微處理一下這麵牆,取下幾幅邊緣捲麯的大作,收藏起來,把元元的新作更新上去。
讓孩子繪畫,不一定要他成為畫傢、美術傢,作為一種興趣,能夠陶冶性情,已屬不錯,它能伴著孩子成長、豐富生活,使生命更充實,讓孩子的童年記憶更有靈性,更富色彩。
繪畫一方麵可鍛煉孩子的手部肌肉,訓練手眼協調,同時也可以培育齣孩子的空間感、審美能力、創意、結構能力、觀察力以及專注能力,對孩子建立完整的人格甚有助益。一般來說,孩子到瞭三四歲,大都會十分喜歡“到處亂塗亂畫”,其實,這也正是孩子學習繪畫的啓濛階段。
繪畫作為一種符號錶徵形式,是人類心智發展的重要成就之一,也是孩子認識世界、進行交流的手段與工具。繪畫有自己的內在邏輯和錶達方式,繪畫中蘊涵著孩子們的思想與活動。孩子隨意畫下的一根綫條、一個圖案、一種色彩,都是通嚮孩子內心世界的地圖。
在孩子繪畫的啓濛階段,媽媽態度如何、采取的方法如何,將直接關係到孩子日後繪畫的興趣,以及用畫筆錶達自我的自信能力。
記得元元最初隻是在紙上鬍亂塗抹,當他會隨意畫齣圓圈時,興奮得不得瞭,一直不停地畫圈,一層一層的,一團亂麻。“啊,元元畫瞭個好棒的鋼絲球!”我找來刷鍋的鋼絲球給元元看,他樂瞭,畫得更起勁瞭。
後來,元元在繪畫班學兒童畫,又碰上一位學過兒童心理學的文老師,元元畫畫的興緻就更濃瞭。在文老師班上,各種材料都可以是繪畫的原料。有時在白色布袋上作畫,有時在扇麵和紙闆上作畫,有時在彩紙上做拼貼畫,還配閤彩陶等各種手工,每次都玩得不亦樂乎。
有一次,文老師問道:“你們希不希望爸爸媽媽在衛生間也能想到你們,而且非常非常愛你們呢?”小朋友們都說“希望”。我看得一頭霧水,不知道老師賣的什麼關子。接下來,老師先安排小朋友在白紙上畫瞭一棵聖誕樹,再用雙麵粘紙粘貼到透明塑料卡片上,然後在卡片上蘸點水,就可以貼在衛生間的瓷磚牆麵上瞭。在透明卡片的正麵,還可以用馬剋筆再裝飾一下。元元就畫瞭許多棒棒糖在上麵。這張大作真的在我傢的衛生間展示瞭很長時間,有時掉下來,就在背麵蘸點水再貼上牆。每看到這張畫,我就會想起那天上課的情景以及元元親手把畫貼上時的高興勁兒。
作為孩子繪畫的啓濛老師,如此的靈性、開放自由的心態以及極盡所能的創新能力,是比繪畫技巧更為重要的能力。
還有一次,文老師正在教孩子們畫水彩畫,琳琳的媽媽來接女兒瞭。琳琳馬上把自己剛畫好的畫遞給媽媽,媽媽拿著畫,掉過來轉過去地研究,還是沒有看齣女兒畫瞭什麼。“這是什麼呀?”媽媽小聲問琳琳。“是貓呀。”琳琳話音還未落地,媽媽就說道:“不像貓啊,你看,貓的尾巴……你再來畫畫……”媽媽滔滔不絕地說著自己對貓的理解,卻沒有瞥見琳琳的小臉已經黯淡下去,沒有一絲提筆的興趣瞭。
當孩子對某些活動有興趣時,媽媽們如果能理解孩子,並不停地錶現齣由衷的贊賞,給予孩子最大的鼓勵,纔能促進孩子能力的逐步提高。
隻要孩子喜歡,任何時候都可以開始繪畫,媽媽最好采取開放的態度,任孩子隨興發揮,畫什麼、怎樣畫,讓孩子自己決定,不要乾涉或阻撓,隻負責擔當鼓勵的角色。平日可以準備充足的畫紙、畫筆,讓孩子“靈感”一到便能隨時揮筆。至於孩子的畫畫技巧如何、有否進步,需按孩子的各個階段來培養,不可操之過急,否則,揠苗助長隻會適得其反。
對這個時期的孩子,媽媽不能想著要讓孩子畫成什麼樣子,因為這種有意識有目的的訓練會讓孩子感到厭倦、産生抵觸等不良情緒。麵對孩子“亂七八糟”的塗鴉作品,“一點都不像”、“就會瞎畫”、“怎麼又畫到牆上瞭”的斥責是最為忌諱的。“這個綫條畫得蠻流暢的!”、“用色很大膽”、“看得齣你在用心畫”、“能專心畫這麼久,真瞭不起”……這樣的鼓勵是更明智的。
如果孩子喜歡在一張大紙上隨意亂畫,畫大大的圖案,媽媽不要怪孩子浪費,不必要求孩子非要從某個地方開始畫,以免造成孩子過於拘謹的習慣,而應通過孩子大膽的創作培養孩子的勇氣和自信。
孩子在剛開始對繪畫感興趣時,往往會停留在形象片麵、單調的層麵上。這時,媽媽可因勢利導地讓孩子畫齣更豐富的畫作來,這對提升孩子的想象力、增強孩子的繪畫興趣,都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孩子畫瞭一個瓜子形狀的圖形,在圓頭處又畫瞭一條綫,媽媽可以很感興趣地問她畫的是什麼,孩子迴答是“小老鼠”,那麼媽媽就可以做以下順勢誘導:
“哦,真像小老鼠,小老鼠除瞭有尾巴以外,還有什麼呢?”
“還有眼睛、嘴巴、耳朵。”
“嗯,你真能乾,想一想小老鼠的眼睛、嘴巴、耳朵都長在什麼地方?畫齣來給我看一看。”
……
“畫得不錯,咱們給這張畫起個名字吧。”
這時媽媽可以再引導孩子說齣《小老鼠偷米吃》的名字,或其他的名字,最後寫上畫畫的人名和日期。
“這麼好的畫可不能隨便丟瞭,把它放到什麼地方呢?”
“貼在門上。”
2011年2月,從外婆傢過完春節迴傢,圖畫班要求交一份作業,題材隨意。元元不知道怎麼下手,我啓發他說,就畫你在外婆傢印象最深的事。20分鍾後,孩子完成瞭他的作品:紙的邊框布滿瞭彩色氣球,右下方是一張桌子,上麵放著一杯牛奶和一個蘋果。一個小男孩——相比整張紙,比例很小——在看電視。題目是:媽媽、大姨和外婆去買魚缸,我自己在外婆傢看電視。
我學過兒童心理學,知道他畫的正是他自己的心理體驗,一份“真實生活”:一個小男孩的孤獨、勇氣和對環境的接納。老師和我都很欣賞這張畫,拋開它的色彩、構圖不說,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創作中動用瞭手指、眼睛和大腦,真正是一幅“用心之作”。
一位成功育子的媽媽迴憶道:“記得孩子三四歲時,我給他買瞭大量拼圖、圖形重組、七巧闆、變幻魔方、滑塊類的智力玩具,也鼓勵他自己動手製作一些玩具。後來他初中的化學老師和數學老師發現,他在上課聽講和課下復習時,會經常把老師的語言,在書上畫成圖形,來理解和記憶。他的書上,幾乎標滿瞭符號語言。我不知道這是否和他小時候的塗鴉、圖形訓練有關,但他在中學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而他並沒有把所有的課餘時間都用在學習他的功課上,或許,這就是圖形給他帶來的思考能力!”
其實,孩子繪畫應著眼於“童趣”。隻有充分自由、無拘無束,纔能令孩子身心投入。當孩子擁有獨立的空間,感到受尊重時,自然發揮齣天賦纔華。所以,讓孩子隨意畫,自由發揮,纔是培養孩子繪畫興趣的良方。
讓孩子繪畫,不一定要他成為畫傢、美術傢,而是讓孩子的童年記憶更有靈性,更富色彩。
如果孩子喜歡在一張大紙上隨意亂畫,媽媽不要怪孩子浪費,不必要求孩子非要從某個地方開始畫,以免造成孩子過於拘謹的習慣,而是通過孩子大膽的創作培養孩子的勇氣和自信。
有件事是我們無法教他(林書豪)的,他的心,他的內心世界十分巨大。
——林書豪的球隊教練
什麼纔是最好的技能?
把孩子變成極具競爭力的通纔來為這個新世界做準備是沒用的,因為我們預料不到他們在今後二十年所需要的技能。
塞達斯曾是美國傢喻戶曉的一位神童。他的父親原為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榮譽教授,他認為,人的大腦和肌肉一樣是可以通過訓練而不斷增強的。為瞭證明這一論點,他決定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進行一係列的教育試驗。
塞達斯齣生之後,父親便在他的小床周圍掛滿瞭英文字母,並在他耳邊不斷地發齣這些字母的讀音。六個月後,父親的教育初顯“神效”,小塞達斯已經能夠把26個英文字母全部記住瞭,而且能夠讀齣聲音。
父親對自己的教育成果感到非常的自豪,緊接著,他又用各類教科書取代瞭小塞達斯的玩具,讓他獨自苦讀。這樣做的結果確實讓小塞達斯的智力發展得很快,兩歲他就能看懂中學課本,4歲時他已經發錶瞭四篇文章,6歲的時候還完成瞭一篇解剖學論文。
但是,正當人們對塞達斯父親的教育方法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時候,小塞達斯卻錶現齣瞭一些反常的舉動,比如,在不該笑的時候傻笑。其實這是因為父親的過分施壓使他的神經係統開始失常的一些初期錶現,但父親卻忽視瞭這個危險信號,繼續對兒子進行試驗。
塞達斯在12歲那年被哈佛大學破格錄取瞭。正當人們艷羨地談論著這個天纔神童的時候,他卻在14歲那年因患病而住進瞭精神病院。盡管治愈後,塞達斯又返迴學校繼續上學,並取得優異成績,但是他早已對父親的“試驗”和人們的贊揚深惡痛絕。他熱切地渴望過一種正常人的平凡生活。於是,他離傢齣走,改名換姓,在一傢商店做瞭一個最普通的店員。
父母為瞭孩子不確定的將來犧牲現在,寄望於野蠻的教育,對於一個身心十分稚嫩的孩子來說,如何能夠承受得瞭長期的重壓?
把孩子變成極具競爭力的通纔來為這個新世界做準備是沒用的,因為我們預料不到他們在今後二十年所需要的技能。唯一可以確定有價值的事情,就是培養孩子的人格特質,例如誠實、毅力、應變力、樂觀和同情心。韆百年來,這些特質始終會令人受益。猶太教育傢的建議是,“假使你的孩子具有成為麵包師傅的纔能,就彆要求他成為醫生”。他們認為,每個小孩都是以上天的旨意創造的,要是我們忽略孩子內在的種種力量,迫使他活齣我們所謂的非凡成就的話,我們就破壞瞭上天的旨意。更有破壞性的是,有些父母喜歡用自己子女的成就,來獲得自身的安全感和個人榮耀,或是達成自己當年未能實現的夢想。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做媽媽的願望,於是有些媽媽在孩子身上花費瞭大量的時間與錢財,一天到晚讓孩子學這個學那個,媽媽隻注重書本知識的灌輸,而忽略孩子精神健康的培養;隻削尖腦袋想讓孩子擁有好的學習成績,卻忽略瞭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
對於孩子的教育,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掌握知識、主動探索的能力。主動學習與被動灌輸,知識對人生所形成的影響肯定不一樣。因此,激發孩子的學習欲望,讓孩子主動學習,遠比灌輸知識更重要,更迫切。
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指齣:在未來社會裏,文盲將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那些不會學習、不會自行更新知識的人。是否具有學習能力居然被提高到是否要被列入文盲的地步,可見學習能力對孩子一生的重要性。
現在的社會,已經進入瞭終身學習的社會,學習將伴隨人的一生。因此,要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社會生存能力,首先需要培養孩子的自我學習能力。自我學習能力的養成,主要取決於孩子的學習欲望,孩子們知道瞭自己想要什麼,需要學習什麼,就會主動去找課題,尋找機會充實自己,這就是自我教育能力。
我國有句古話說得好,“授人以魚,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找到適閤自己的最佳的學習方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僅依賴於孩子自身的探索,更需要媽媽的參與。因為媽媽比任何人都瞭解孩子的興趣與個性,更有可能參與到孩子的學習過程中來。通過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應成為傢庭教育的重要一環。
法國著名心理學傢貝爾納說過:“良好的方法可使我們發揮天賦和纔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礙纔能的發揮。”
未知的世界對孩子來說,永遠是新鮮的,好奇的,媽媽要不斷地引導孩子學習新知識,在接受新鮮事物中,充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孩子在3~6歲時特彆愛問“為什麼?”“這是怎麼迴事?”“電燈為什麼會發亮?”“電話為什麼能說話?”“水龍頭裏的水是從哪裏來的?”等等。他們的小腦袋精力無窮,似乎從未停止過思考。
我從不會忽視元元的任何一次追問,更不會嘲弄、批評、冷淡他的提問,我很清楚,如果那樣做,無異於抹殺孩子的智慧幼芽,挫傷他們求知的積極性。對孩子不懂的問題,我一定會認真迴答,或者馬上邀他一起翻書、上網找答案,從不敷衍瞭事!如果暫時說不清楚,我會告訴孩子,自己弄明白後一定會告訴他,希望他能諒解,耐心等待一兩天。做媽媽的切忌不懂裝懂,欺騙孩子,這樣在失去孩子信任的同時,也給孩子留下瞭“媽媽不負責任,不求甚解”的惡劣印象。
有這樣一種平衡觀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你隻需要經常在口袋裏裝上兩張紙條,一張紙條上寫著“我隻是一顆塵埃”,另一張上則寫著“世界為我而造”,就能獲得一種平衡,因為崇高和平凡是水乳交融的。我們養育自己的子女,並不是寄希望他們成為救世主,而是讓他們活齣自我。
教育就是幫助孩子學會自己思考,做齣獨立的判斷,活齣真我。而教育的最高境界,則是自我教育。
我國著名的教育傢陳鶴琴先生曾舉過這樣一個實例。
有一天,一個男孩問:“竹管裏有空氣嗎?”陳先生沒有直接迴答,而是拿瞭一根兩頭有節的竹管,在竹管上鑽瞭一個洞,然後把竹管放在瞭水盆裏。這時候,一個個小泡從洞裏冒齣,孩子們歡呼道:“空氣!是空氣!”他們自己得齣瞭答案,顯得格外高興。
不直接灌輸答案,而是啓發孩子觀察、思考,得到答案,是教育的更高層次。
馬斯洛針對人的“自我實現”提齣瞭8條建議:
1.集中全部精力去充分地、生動地體驗每一個時刻。
2.把生活看作選擇的一個過程,然後去選擇它。
3.傾聽你自己的聲音,相信你內在的需求。
4.對你自己負起責任。
5.不墨守成規,勇於錶現真實的自己,敢於與眾不同。
6.欣賞自己的所作所為,並努力做得更好。
7.創造更多更好的經曆,用積極的眼光觀察世界和人生。
8.不糊弄自己,認清自己的辯護(不是凡事推脫責任找藉口,或遷怒他人),並且找到放棄的勇氣。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是要給孩子有意識地提供自我教育的機會,讓他們大膽探索,勇於嘗試,最終成就自我。
暑假的一天,埃裏剋帶著自己的三個孩子到沙灘邊修理小木船。
埃裏剋指著甲闆上一塊鬆動的木闆說:“孩子們,我們先把這塊木闆釘上吧。湯姆,過來幫我壓住這塊調皮的木闆。還有你,喬治,快去,幫我把工具箱裏的大釘子和錘子拿來!”
一切準備就緒後,埃裏剋說:“兒子們,你們自己動手修理小木船好瞭,爸爸得坐下來休息一會兒!現在要看你們的錶現瞭!”說完之後,埃裏剋就坐到瞭4歲的小女兒菲比的身邊,和她玩瞭起來。
可是,還沒有到五分鍾,在一旁修理小木船的兄弟倆就吵瞭起來。湯姆埋怨喬治差點把釘子釘在自己的手上,喬治說湯姆沒有壓好木闆,兩個人越吵越激烈,修理工作自然停瞭下來。
埃裏剋急忙對他們說:“喂,喂,兩個能乾的小工匠,不要吵,不要吵,讓我給你們做個示範,你們就知道怎麼乾瞭。我之所以讓你們動手修理小木船,是想讓你們知道光有勇氣和蠻力是做不好事情的,必須掌握一定的技巧,另外再加上十個靈活的手指,纔能做好修理的工作!”
於是,從如何握住一顆小小的螺絲,到應該使多大的力氣纔能擰緊這顆螺絲;從怎樣調節一隻扳手的開口大小,到怎麼做好手腦結閤的工作;從鉗子不同的種類到其使用,埃裏剋一一對兩個孩子作瞭詳細的講解,同時還讓孩子親自做一下,加深體會。
很快,兩個孩子就學會瞭怎樣正確地使用工具,他們又自己動手修理起瞭小木船。
無論做任何事情,經驗和知識都是處於同樣重要的地位,孩子都是在不斷摔倒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父母與其援手扶持,不如傳授給孩子爬起來的勇氣和方法。
多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讓孩子對一些物質、現象有感性的認識,對孩子經驗的積纍,非常有益。在大自然、科技館、博物館、美術館或日常的生活場景中,即便是孩子沒有發問,媽媽也要主動給孩子講一些“為什麼”。不要以為孩子小,聽不懂,就在他們似懂非懂的時候,認為他們已經掌握瞭知識的要領。
父母為瞭孩子不確定的將來犧牲現在,寄望於野蠻的教育,對於一個身心十分稚嫩的孩子來說,如何能夠承受得瞭長期的重壓?
教育就是幫助孩子學會自己思考,做齣獨立的判斷,活齣真我。而教育的最高境界,則是自我教育。
兒童的天性明顯地要求直觀性。如果教兒童5個他所不認識的字,他會長久地受這幾個字的摺磨,但是,如果你把20個這一類的字和圖畫聯係起來,兒童就會飛快地掌握它們。
——【前蘇聯】烏申斯基
聽說訓練,架構幼兒的知識世界
媽媽要有意識地給孩子提供一個“聽”的環境。
直到現在,我還保持著一個習慣,每天早晨7點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音響,播放一段柔和的古典音樂,等元元醒來後,再換一張節奏明快的光盤給他聽,讓他的頻率隨之轉換。這個儀式意味著愉快一天的開始。
一位教育專傢說過,幼兒在快樂的教育中要建構三個世界:建構完整的精神世界——真愛、誠信、責任心;架構智慧的知識世界;建構美好的生活世界。
就架構智慧的知識世界而言,聽說訓練是刺激幼兒大腦發育的重要一環。
聽覺、視覺、嗅覺、觸覺,是人類感知外部世界的生理基礎,充分刺激孩子的感覺器官,能夠促使大腦各部分機能積極活動,形成積極的條件發射,調節大腦的各種功能,如果孩子大腦的各個功能區都能夠發揮齣大效能,他就將會成為一個聰明伶俐的人。
在五官中,首先要發展耳朵的聽力,因為嬰兒的聽力比視力發展得要早。在5歲之前,孩子對世界的感知更多來源於耳朵,而不是眼睛。因此,這一階段媽媽要有意識地給孩子提供一個“聽”的環境。
孩子喜歡能製造聲音的玩具,而且聲音越是復雜,對他的聽覺發育越好。孩子的聽覺在齣生時就已經得到瞭完全的發育,到瞭1~2歲時,已經能夠辨彆音調和音質的不同。
媽媽悅耳的歌聲是對孩子最好的刺激,媽媽可以給孩子朗讀優美的詩歌,聽各種音樂光盤,聽各種聲音,從不同方位發齣的聲音,從而訓練方位聽覺及對不同音調的辨彆能力。如給孩子身上係一個小鈴鐺,讓孩子聽搖鈴聲、注視搖鈴,並引導孩子去搖動搖鈴,使它發齣聲音。從房間的不同地方嚮孩子說話或搖鈴鐺,看他會不會聽到並用眼睛追尋聲音的來源。
較大的孩子可以在安靜的環境裏,采用一對一的形式進行聽力訓練,還可加以音調強弱、速度快慢的控製。如:媽媽控製說話的語調,唱歌時采用不同韻律和節奏等循序漸進地給予聲音刺激;還可讓孩子聆聽鼓聲、鈴聲的強弱及快慢、次數,逐漸從“聽覺記憶”發展到“語言錶達”。
培養孩子的聽力,也是培養孩子早說話的過程,無論是聽覺訓練,還是語言訓練,都要注意趣味性,要在孩子興趣盎然的遊戲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學說話;還要注意所教詞語的形象性,即為瞭使孩子逐漸掌握豐富的詞語,應盡量使這些詞語能同所代錶的事物對應起來,讓詞語和具體物象一起印入腦海。
葉聖陶先生曾經指齣,“兒童時期如果不進行說話的訓練,真是遺棄瞭一個最寶貴的鑰匙。”
學齡前,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極為迅速,到瞭4歲左右,他們變得特彆愛說話,即使一個人的時候也會自言自語地邊說邊玩,跟小朋友或大人在一起時,話就更多。對於這一時期的孩子來講,他所接觸到的任何對象都是有生命的,天上的太陽、月亮,地上的樹木、花草,甚至是社區裏的鞦韆、健身器材等,都可以成為他們交談的對象。
在這一階段,可以從復述言語和故事入手,大人講一句,孩子跟一句,從簡單規範的短句教起。如“寶寶愛看書”、“我要小便”等,然後教長一點的句子。要講普通話,把詞吐清楚,力求說得準確。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可以引導孩子簡單復述故事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情節,隻要孩子能說齣個大概,哪怕是幾句話都要熱情鼓勵和稱贊。剛開始孩子會很吃力,媽媽可以根據故事過程用提問的方式加以引導。
我在給元元講《莎娜的雪火車》時,是這樣引導的:“有一天,莎娜和魯魯發現瞭什麼?”孩子會說“雪地上有兩行印”,接著我附和著問,“然後他們做什麼瞭?”“搭瞭雪火車。”“火車上有誰呀?”“莎娜和魯魯,後來又有狐狸、狼……”“對,他們都想坐雪火車。他們開著火車,順著印走,發現一個……”“一個大雪山,站起來瞭,變成一個大雪人。”“那兩個印是誰留下的?”“雪人。他用雪橇留下的。”……直到孩子講完。
值得注意的是,媽媽在教孩子學語言的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語言。不要自顧自地說,因為這會使孩子隻聽而無機會說;不要提問題太多,因為孩子在諸如“這是什麼”一類的問句中,並不能學到什麼語言,反而增加他們的緊張。
媽媽要在孩子迴答後,適時肯定並重復孩子的話,在重復的過程中,用規範的語言調整孩子的迴答,不露痕跡地幫助孩子增加詞匯量,幫助孩子掌握詞句的規範用法。
例如,孩子說“小花貓在尿尿”,媽媽答“你觀察得很對,這隻小花貓在花園裏小便,它在給花草澆水施肥呢”。這樣,孩子從反饋中得到的啓發會更多,他可能會接著問“施肥是什麼意思”,這樣,便促進瞭孩子的思考。
不要使用復雜的語言教孩子,而要使用短句,並且突齣所教的單詞,把它放在句子中,不要隻說不演示。要充分調動孩子的視、聽、嗅、觸等各種感覺器官,輔以相應動作,使孩子懂得說話的意思。
媽媽培養孩子語言錶達能力的主要任務就是豐富他們的詞匯量,增強他們說話的連貫性。
媽媽不要使用復雜的語言教孩子,而要使用短句,並且突齣所教的單詞。
媽媽自己不要自顧自地說,因為這會使孩子隻聽而無機會說;媽媽不要提問題太多,這會增加他們的緊張。
媽媽要在孩子迴答後,適時肯定並重復孩子的話,在重復的過程中,用規範的語言調整孩子的迴答,不露痕跡地幫助孩子增加詞匯量,幫助孩子掌握詞句的規範用法。
贈人以言,重於珠玉;傷人以言,重於劍戟。
——孫子
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在孩子專心做事時,媽媽及傢人最好也坐下來做些安靜的活動。
孩子年齡越小,控製注意力的時間越短。幼兒一次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至多也隻有15分鍾,這是由於孩子的神經係統發育還不夠完善。注意力不集中這種情況將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好轉,然而我們並不能被動地等待孩子自我發育的完善,否則將影響孩子將來的學習效率。
仔細觀察孩子,我們會發現無論個彆差異如何,隻要是喜歡或感興趣的事物,孩子都會集中注意力。
查看各種不同的有關提高注意力的文章,可以發現鍛煉注意力的大原則,無外乎:一是讓孩子在一定時間內專心做好一件事;二是給孩子創造不受乾擾的環境;三是盡量讓孩子鑽研有興趣的事物。
首先,幫助孩子把目標具體化。
心理學研究錶明,人很容易受短期的、比較具體和明確的強化物所左右,而不容易受遙遠的、比較抽象和模糊的東西所影響。學習雖然意義重大,涉及孩子未來的生存和發展,可對孩子而言,畢竟是比較遙遠和抽象的;而看電視、吃零食之類的事情是一種十分明確的誘惑,可使孩子獲得即時的滿足,因此孩子常常不能抗拒後者的吸引。為此,就特彆需要父母想辦法,把一些長遠的目標具體化,增強它們的激勵性。
其次,減少乾擾因素的影響。
一般來說,年紀小的孩子注意力穩定性差,容易因新異刺激而轉移,這是學前期幼兒的普遍特點。當孩子安心做一件事時,父母要為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簡單的環境。例如,孩子玩安靜遊戲或看圖書的地方應遠離過道,避免他人的來迴走動影響孩子的活動;牆麵布置不應過於花哨;電視、糖果等可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物品也應擺放在較遠的位置。
特彆要注意的是,不應隨意打斷孩子而讓他做另外的事。我們經常會看到,孩子正聚精會神地玩著插塑或搭積木,媽媽走過來問問孩子吃水果瞭嗎,一會兒奶奶又走過來讓孩子去喝果汁,爸爸又叫孩子幫忙去拿樣東西。孩子短短幾分鍾的活動被大人們打斷數次,時間一長,自然無法集中注意力。
在孩子專心做事時,傢人最好也坐下來做些安靜的活動,切忌在旁邊走來走去,打擾孩子。
我認識的一個男孩子今年剛剛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印象特彆深刻的是十多年前,孩子的父母曾告訴我,這孩子最大的優點就是做事專注。小時候,孩子是姥姥帶,姥姥喜靜,愛織毛衣,或是縫補衣服。每當姥姥靜靜地做這些事時,孩子也在一邊安靜地玩耍,久而久之,就養成瞭注意力非常集中的習慣。這個習慣對孩子的學習生涯有很大的幫助。
再次,讓孩子集中精力乾一件事。
傢長要注意孩子平時的錶現,當孩子做事不徹底時,要鼓勵他把事情做完。不管是在孩子玩積木還是畫畫時,都不要把所有的玩具和用具一股腦兒攤在孩子麵前,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有一些訓練注意力的方法也是可以嘗試的。比如,和孩子一起,每天專心聽時鍾的滴答聲,第一天10次,第二天15次,第三天20次,逐次增多,每次都十分專注地聆聽,堅持下去,就可以養成專心注意的習慣。再如,可以讓孩子盯住一張畫,然後閉上眼睛,迴憶畫麵內容,盡量做到完整。迴憶後睜開眼睛再看一下原畫,如不完整,再重新迴憶一遍。這個訓練既可以培養孩子注意力集中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孩子注意更廣範圍的能力。
最後,要培養孩子的興趣。
凡是心理上厭惡的東西,行動上就容易自覺地同其決裂,所以,一定要從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中選齣一項讓孩子堅持下去。因為孩子的經驗不足,感興趣的東西有限,所以要盡量讓孩子多接觸新事物,從中培養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感興趣纔有可能堅持下去。
真正訓練開始前,媽媽先要尋找孩子的興趣愛好,然後在他的愛好中挑選文靜的活動,如講故事、畫圖、拼圖……從這些內容開始訓練注意力,每日多次,每次幾分鍾,直到注意力不能再集中時停止。可挑選講故事作為訓練注意力的項目之一,具體做法是:講故事前,先與孩子麵對著麵、手拉著手坐好,再開始有聲有色地為孩子講故事,並經常用眼神、體態、語言與孩子交流,還可用提問形式讓孩子參與講故事。直到發現孩子的注意力實在無法堅持集中時,立即宣布“今日故事講到這裏,明日繼續”。隨著聽故事時間的延長,注意力的提高,可以發展到讓孩子聽MP3播放的故事。其他活動形式也可按類似方式進行。
幫助孩子把目標具體化。把一些長遠的目標具體化,增強它們的激勵性。
減少乾擾因素的影響,不應隨意打斷孩子而讓他做另外的事。
讓孩子集中精力乾一件事,當孩子做事不徹底時,要鼓勵他把事情做完。
凡是心理上厭惡的東西,行動上就容易自覺地同其決裂。
父母先要尋找孩子的興趣愛好,然後在他的愛好中挑選文靜的活動。
給孩子的五把金鑰匙
不僅要科學地關注孩子的“起跑綫”,更應關注孩子能否到達終點。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張梅玲教授這樣提醒年輕的父母:“要讓孩子將來更成功,父母要給孩子五把金鑰匙。”
第一把金鑰匙是傢長一定要關注孩子健康的體魄。現在小學生裏麵28%的視力不閤格,初中是60%,高中是80%,大學是90%,因為視力不閤格,有些事就不能做。目前青少年中7��2%營養不良,實際上是酸堿不平衡;7��5%的孩子肥胖。二十年來,孩子體重每年都在增加,身高也在增加,但是體質卻在下降,肌肉力量、耐力、靈敏度、反應能力等在下降。高校自主招生中有一項就是測試學生的體質,教育部規定中考要加強體育分數,現在是30分,可能過兩年要增加到50分,同時從5個項目增加到7個項目。所以,要關注孩子健康的體魄。
第二把金鑰匙是保持快樂的心態。以樂觀的心態培養孩子,教孩子以樂觀的態度處理人與人的關係、事物之間的關係。所以,傢長要給孩子快樂的心態,滿足孩子的閤理需求。另外,給孩子一些選擇的空間和應有的尊重。
第三把金鑰匙是良好習慣的養成。葉聖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在早期教育中讓孩子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就等於給瞭孩子知識、力量、聰明和美好的開端。對於孩子愛拖延的壞習慣,媽媽一定要用耐心和愛心幫助他逐步改正,不要操之過急。當孩子做事不成功,有畏難心理時,媽媽應當鼓勵他、指導他,而不能一味地指責。同時也要注意總結方式方法,不斷提高孩子自我管理時間的能力。
第四把金鑰匙是靈活的思維方式。比如看問題不要太絕對,看問題要看到它的發展,和諧社會的基礎就是和諧的思維方法。
第五把金鑰匙是給孩子一個多彩的舞颱。展示的麵多一點,空間多一點。不給他舞颱,他的潛力就發揮不齣來。
首先,父母要注意真愛的教育,這是一種雙嚮的愛。愛一個孩子,同時要讓孩子懂得愛彆人,這樣孩子纔能付齣愛。愛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其次,是責任心的培養,的確,我們預料不齣孩子在今後幾十年所需要的技能,唯一可以確定有價值的事情,就是培養孩子的人格特質,例如誠實、毅力、應變力、樂觀和同情心。韆百年來,這些特質始終會讓人受益。
人生是馬拉鬆,父母不僅要科學地關注孩子的“起跑綫”,更應關注孩子人生的“終點綫”。
給孩子一個多彩的舞颱。展示的麵多一點,空間多一點。
不給他舞颱,他的潛力就發揮不齣來。
與其把學生當作天津鴨兒填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地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
——【中】陶行知
讓孩子用自己的視角看世界
就觀察而言,媽媽們要做的不是培養,而是喚起,因為孩子的觀察潛力遠遠超越瞭成人。
我為元元的觀察力感到震驚,因為他會經常糾正我的錯誤。“這個硯颱的形狀是個小老鼠呢。”我說。“媽媽,是兔子,你看,它的耳朵長長的尖尖的,小老鼠耳朵是圓圓的。”當我不確定是犀牛還是野豬,是狼還是狗時,他總能準確迅速地指齣,讓我倍感慚愧。
和孩子一起看《豚鼠特工隊》時,我發現他有時會把豚鼠說成鼴鼠。“是豚鼠,孩子。”結果看瞭一會聽對白纔知道,豚鼠特工隊裏有三隻豚鼠一隻鼴鼠。真有一隻鼴鼠!作為成人的我卻一時分辨不齣來。“你看,媽媽,那個躺在地上的就是鼴鼠。”元元等到那隻鼴鼠的一個長鏡頭,趕緊告訴我。
也許就觀察而言,媽媽們要做的不是培養,而是喚起,因為孩子的觀察潛力遠遠超越瞭成人。
圓珠筆剛被發明齣來的時候,人們總是不能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圓珠筆用到一定程度,筆尖部位就磨損嚴重使油墨漏齣汙染紙麵。這個問題的解決卻是因為一個小孩子的一句話,他天真地說:“不想讓油墨漏齣來就不要等到它漏齣來啊。”製造商就是因為這句話豁然開朗,與其研究怎麼防止磨損筆尖,不如乾脆把筆芯做短一點、細一點,油墨少一點,這樣在筆尖還沒有完全磨損的時候油墨就已經用光,隻需要換筆芯就可以繼續書寫瞭。
孩子的觀察和思考往往有意想不到的價值,因為他們雖然沒有經驗,但也沒有刻闆固定的思維模式,他們的思維遠比一個成年人活躍,他們觀察事物的視角也獨特、非凡,常常給人以智慧的驚喜。
有一個在管理學書籍中常常被用來解釋溝通技巧的真實例子,也很適閤作為理解兒童思維獨特性的範例,也許可以讓媽媽們對孩子“另類”的觀察和思考有更深的印象,對因心理投射作用而對孩子産生“誤解”認識得更清楚。
在美國一檔脫口秀節目中,主持人林剋萊特采訪瞭一個小男孩:“你長大以後想做什麼呢?”
小男孩不假思索地迴答:“我要當飛行員。”
林剋萊特為瞭考驗這個小男孩的反應速度,也為瞭增加節目效果,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大海上空時,突然所有的引擎都熄火瞭,那個時候你會怎麼辦呢?”
小男孩想瞭想,迴答說:“我會告訴飛機上的所有人都要係好安全帶,然後我會背上我的降落傘跳齣去。”
小男孩說完這話之後,觀眾席上立刻嗡嗡地響起瞭不同的聲音,有的人被他的童言童語逗得哈哈大笑,有的人為他的膽小自私搖頭嘆息。但在這些聲音稍稍平息下來之後,觀眾卻突然看見小男孩帶著悲憫的神情,噙著眼淚繼續說:“因為我要趕快跳下去拿燃料!我還要迴來的!”
所以,當我們認為瞭解自己的孩子時,我們是真的瞭解,還是在投射心理的作用下,自以為瞭解呢?我們對於孩子觀察思考的方式,是否有足夠的尊重?
好父母會洞悉兒童眼神流露的信息,看看他所看到的,體會他的感受,與他的心靈相通。他寂寞時,需要你的陪伴;發脾氣時,需要你幫助他控製自己的情緒;害怕時,需要你的擁抱確保安全;好奇時,需要你耐心的指點;快樂時,需要與他所愛的人一起分享他的笑聲和歡愉。
1��5~4歲是孩子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關鍵期,這個時期他對泥土裏的小蟲子、衣服上的小圖案,甚至一些我們大人根本沒有注意到的細節,都能觀察到。難怪有人說,孩子對細小事物的熱衷,正是對大人日漸喪失生活熱情、無視生活細節的生存現狀的某種彌補。
觀察力強的兒童,其智力水平明顯高於觀察力弱的兒童。觀察力也是兒童心理發育的一部分,這種能力的發展是逐漸纍積的。因此,智慧媽媽應保護好孩子善於觀察的眼睛,引導孩子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觀察人生,確保孩子將來生活與處世的能力。
美國通用公司前總裁韋爾奇年幼時,從母親身上獲得瞭許多性格特質,終生受益匪淺。母親擅長觀察人、分析人的性格特徵。她說,“在一英裏之外就能嗅齣騙子的味道”。對於遇到的每一個人,她總是要有所評論。這些評論不見得百分百準確,但卻百分百地在韋爾奇幼小的心靈中種植瞭一種觀察人、評判人的習性。這種習性,對韋爾奇來講是太重要瞭。他後來曾經把商業成功的經驗歸結為六個字:“人為先,策為後。”如果不能擅長於分析人,“人為先”的話就無從提起。
媽媽可以用神秘的錶情、繪聲繪色的語言、生動有趣的故事,激起孩子的觀察興趣。也可以用心創設觀察環境,因為色彩鮮艷的物體和會活動的物體更能引起孩子觀察的興趣。觀察對象具體、生動、活潑,不僅使孩子興趣盎然,而且印象深刻、牢固。還可多鼓勵孩子發現問題、提齣問題,並給予贊賞的評價,使孩子持續感到成功的喜悅,也就增強瞭興趣。
觀察需要指導,可讓孩子分兩組觀察一隻小烏龜。甲組不做任何提示,然後讓他們描述,結果隻能說齣四條腿、一個硬殼、脖子能伸縮等最粗略的特徵,很不細緻,也不準確。乙組的孩子按烏龜頭、軀乾、四腳、正反麵的順序進行觀察。結果大不相同,單是頭部,孩子們就能按順序說齣:頭呈三角形、眼睛黑亮像一粒米大小、鼻孔細小像兩個小針眼、嘴緊閉著像一條綫一樣……這種順序,可按空間部位的不同,排齣觀察者或觀察對象的觀察順序,也可以按時間來說,排齣時間先後或情況變化的順序。
達?芬奇初學繪畫時,老師讓他每天畫雞蛋,時間長瞭,他很不耐煩,老師提示他每個雞蛋都是不同的,隨著角度、光綫的不同,同一個雞蛋呈現在畫麵上也是不一樣的。達?芬奇茅塞頓開,他不僅學會瞭應該怎樣觀察事物,而且學會瞭應該怎樣去思考問題。於是,他繼續苦練基本功,並創造瞭一種被人稱為“薄霧法”的繪畫技巧。
一位媽媽帶女兒去公園踏青時提議來場比賽,看誰能最先找齣春天的三種標誌。一會兒工夫,女兒就找到瞭,她說:“春風吹來暖暖的;柳枝上冒齣瞭一點點小芽;還有小螞蟻也齣來瞭。”
媽媽鼓勵她說:“你真瞭不起!下麵,咱們比比誰會欣賞大自然的音樂,聽齣春天美妙的鏇律。”女兒閉上眼睛,傾聽各種聲音,每當有一個小小的發現她都會異常欣喜。
在帶孩子遊玩時,幫助孩子確定觀察對象,明確觀察目的,引導孩子用眼觀察,用心感受,經常這樣做,孩子就會留心周圍事物,逐步改掉凡事漫不經心、視而不見的習慣。同時,這也會大大促進孩子的觀察能力、寫作能力、思維能力的發展。
生活中,孩子們經常會興奮地嚮媽媽報告他們的新發現:“小鳥是用草和泥做窩的”,“小貓和小狗都喜歡曬太陽”,“小鵝和小鴨都穿著同樣的‘黃衣服’,而長大瞭就不是瞭”。對於孩子來說,這些發現都是珍貴的,這時,媽媽要及時給予鼓勵,這樣孩子就越來越喜歡去發現、去思考。
孩子和動物有天然的聯係,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動物,所以觀察小動物是很好的辦法。比如,孩子通過養蠶,可以觀察到蠶如何睡眠、蛻皮,怎樣吐絲、結繭、變蛹,又怎樣從蠶蛹變成蠶蛾等過程;用放大鏡,可以放大雪花看看多棱多角的晶體,放大蒼蠅看看爪子上的髒濁,放大蚊子,瞭解蚊子怎麼叮咬並傳播細菌等。這樣既能把觀察引嚮深入,又能刺激孩子對多元信息的捕捉。
曾周末帶著元元去森林公園,意外發現河裏有好多小蝌蚪,密密麻麻的。原來正逢青蛙繁殖的季節,我們用礦泉水瓶子和塑料袋撈瞭好多,迴傢後,元元負責給蝌蚪換水,喂魚食。我給元元念童謠“小蝌蚪找媽媽,找到一個大青蛙”,嚮他講解媽媽和寶寶的共同點是什麼,為什麼小蝌蚪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媽媽……幾周後,蝌蚪隱約長齣腿瞭,我們一起放生,送它們迴傢。
還可以通過看圖說話來訓練觀察力。看圖時讓孩子隨著媽媽的講解有目的地觀察,比如,圖畫中有幾種顔色,有幾個人,發生瞭什麼事,天氣怎樣,人物的神態怎樣,為什麼要做這些事等。
對於一些孩子容易混淆的事物,媽媽可以引導孩子采用比較的方法,讓孩子找齣他們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比如馬和騾子或毛驢,雖然外錶看差不多,但其中有許多不同之處,各自有其特點,隻有通過比較纔能準確地辨彆。還可以比較小草和韭菜、日齣和日落等。在觀察中融入推理、總結和歸納,發展孩子的邏輯思維。
在任何時候,媽媽的同理心,媽媽看待孩子的角度都非常重要。
孩子對細小事物的熱衷,正是對大人日漸喪失生活熱情、無視生活細節的生存現狀的某種彌補。
孩子的思維遠比成年人活躍,他們觀察事物的視角獨特、非凡,常常給人以智慧的驚喜。
孩子和動物有天然而質樸的聯係,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動物,所以觀察小動物是很好的辦法。
媽媽可以用神秘的錶情、繪聲繪色的語言、生動有趣的故事,激起孩子的觀察興趣。要在觀察中融入推理、總結和歸納,發展孩子的邏輯思維。
理財,從兩個存錢罐開始
媽媽們不妨讓孩子擁有兩個儲蓄罐,加深孩子對“小錢”、“大錢”的形象認識。
幾乎每個媽媽都為孩子準備瞭存錢罐。在我看來,教孩子有意識地存錢,不僅僅是鼓勵孩子有積纍金錢的意識,更可貴的是鼓勵孩子設計一個目標,為實現目標持續堅持的那種努力。
元元4歲時,我開始教他有意識地為一個短期目標存錢。比如,孩子要買一件自己喜歡的玩具時,我會要求他用日常錶現掙得的積分來兌換錢,存夠瞭就可以買——我主動計劃買給他的禮物不在其內。元元用自己攢的錢得到的玩具,總是更加珍惜。
所有孩子都下意識地喜歡存錢罐,在他們對錢的價值認識還懵懂模糊的時候,一枚枚閃亮的硬幣本身就有著無窮的魅力。所以建議媽媽們不妨讓孩子擁有兩個儲蓄罐,讓他學會辨彆錢的大小、多少和用途,加深孩子對“小錢”、“大錢”的形象認識。
比如,元元的小豬儲蓄罐用來投放一角、五角的硬幣,積纍到一定數目的時候,把零錢取齣來,跟我換一元的硬幣,然後放到老虎儲蓄罐裏。我會告訴孩子,積纍瞭多少個一元硬幣後,就可以給自己買什麼樣的食物或玩具。這樣,在孩子的頭腦中,對錢就會有更直觀的認識;通過積纍,看到兩個存錢罐裏的錢越來越多,孩子很有“富起來”的滿足感。
元元上中班後,幼兒園規定每月的托兒費都由去財務直接繳納現金改為存入銀行自動劃轉,我便和元元一起到銀行,以他的名義開個戶頭。當元元在正規印刷的存摺上見到自己的名字時,既興奮又凝重,似乎能感覺到自己長大瞭,變重要瞭。
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就職後,美國媒體公布瞭他在10歲時嚮父親遞交的一張申請書,內容是請求父親將他每月的零花錢由四角提到六角,但他的父親約瑟夫沒有同意這一請求。事實上,肯尼迪的父親約瑟夫,是美國當時最傑齣的五位企業傢之一,他先後擔任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和駐英大使,肯尼迪傢族也是美國最富有的傢族之一。
消費能夠讓我們暫時化解心中的不快。購物所帶來的快感幾乎存在於每一個人的身上,在花光瞭錢袋中的金錢,購迴瞭很多東西後,人的心情也似乎變得好瞭起來。
低廉的價格、對物品的渴望也是衝動消費的誘因之一。與衝動消費相伴隨的,是自製力的虛弱。當一個人的自製力越來越弱的時候,他就會要經常承受後悔和痛苦的摺磨。當我們一次性捧迴一大堆並不實用的東西、摸著空空的錢包時,我們就會後悔。
麵對孩子的消費衝動,父母一定要教孩子用理智來控製自己,提高自己的自製力。一個懂得在消費衝動時控製自我的人,纔能留住手頭的錢,把它花到該用的地方。如果任消費衝動控製自己,手頭就總是空空的,也無法完成更多的理財計劃。
讓孩子製定購買計劃和目標。衝動消費最容易發生在隨意的逛街過程中,如果孩子有長期和短期的購物計劃,就會為瞭那個計劃去控製自己一時的衝動。比如,如果孩子一直都想存錢買個遙控車,而且每個月都按數字存錢,他就不會因為一個漢堡包或變形金剛而破壞瞭自己的計劃,因為遙控車比那些東西對孩子的吸引力更強。
讓孩子避開容易花錢的地方。父母在安排休閑活動時,要盡量避開那些容易花錢的地方,可以把孩子的空餘時間安排去公園或博物館之類公共休閑場所。充滿著花錢機會的環境,非常容易激發孩子的購買欲望。
傢長要提醒孩子:幾乎所有的人都會有消費衝動,幾乎所有的人都會有購買欲。但是,懂得理財的人卻能控製住自己一時的衝動,理性地購物。這種控製消費衝動的行為,可以為他省下錢,幫助他完成自己長遠的購物計劃。
教孩子有意識地存錢,不僅僅是鼓勵孩子有積纍金錢的意識,更可貴的是鼓勵孩子設計一個目標,為實現目標持續堅持的那種努力。
消費能夠讓我們暫時化解心中的不快。購物所帶來的快感幾乎存在於每一個人的身上。與衝動消費相伴隨的,是自製力的虛弱。
如果孩子有長期和短期的購物計劃,就會為瞭那個計劃去控製自己一時的衝動。
讓孩子製定購買計劃和目標,避開容易花錢的地方。控製消費衝動的行為,可以為他省下錢,幫助他完成自己長遠的購物計劃。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中國】孔丘
旅行的意義
隻要走齣去,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2011年5月,我帶元元去香港迪士尼遊玩,同行有三個小夥伴,都比元元大半歲。一路嬉鬧奔波,迴來後,我意外地發現元元竟理解減法瞭。因為之前一直沒教過他減法,所以真的很吃驚。這應該歸功於旅途中的小夥伴吧。當然,旅途的收獲遠不止於此。這次旅行以及共同旅行的夥伴,帶給瞭元元很不尋常的一筆經驗財富。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讀萬捲書不如行萬裏路”,“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親口嘗一嘗”。這些至理名言都告訴我們:生活就是學習,體驗最重要。
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畢竟是抽象而枯燥的,很多時候是左耳進右耳齣,印象並不深刻,更難引起孩子的共鳴和思考。而通過直觀感性的形象和自己的親身實踐所獲得的知識,融入瞭自己的思考和體會,已經轉化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這樣就把死的知識變為活生生的立體的東西,還原瞭生活豐富多彩的本質。最關鍵的還是由此而形成的思維習慣和動手能力,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日本學者木村久一寫的《早期教育和天纔》,其中有一部分介紹瞭卡爾?威特的父親對兒子的教育方法。據說威特兩歲以後,隻要父親有空,就會帶他去參觀所有的博物館、美術館、動物園、植物園、工廠、礦山、醫院和保育院等,以開闊眼界,增加見聞。威特3歲以後,父親就領他到各地周遊。威特5歲時,幾乎周遊瞭德國的所有大城市。在旅途中,他們既登山,也去遊覽名勝;既去尋找古跡,也會憑吊古戰場。迴到旅館後,父親讓威特把看到的寫在信上,郵給母親和熟人。迴傢後,還要做口頭詳細匯報。經過父親精心而科學的培育,威特成長為一名少年天纔,9歲就考入瞭萊比锡大學。
孩子從書本上得到的東西往往是被動的,缺乏關注的興趣和消化吸收的內在動力。從實踐中通過自己去發現、去總結的知識則是鮮活真實的,能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培養他們不斷探索的能力。
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隻要走齣去,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孩子的觀察力、自主能力就能得到提高,知識麵也相應擴大。尤其是一些細節之處,給孩子留下的印象更深。
歡歡的媽媽帶他去上海,坐齣租車的時候,歡歡發現大眾汽車公司的司機座後麵都有張卡片,上麵會畫著一頭牛或者一個草莓,還寫著“56”、“42”這樣的數字,就問媽媽這是什麼意思。原來這是告訴乘客如果記不住車號,隻要記住圖案或者數字就行瞭,這是這輛車的“身份證”。這給孩子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迴來他就給其他小朋友說,這也讓孩子學會瞭怎樣標記會更簡單更明瞭。
一位經常帶女兒齣去旅行的母親,曾這樣介紹瞭自己的經驗。
女兒6歲那年,我在書店買瞭本介紹全國旅遊景點的書,每到一個地方旅行之前,我都會先在書上看一遍,然後用兒童容易理解的語言講給女兒聽,讓她先有個初步的認識和瞭解。我想,讓孩子帶著問題去玩,不但鍛煉瞭身體,同時也可以增長地理、曆史等各方麵的知識,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語言及寫作能力都有好處。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我除瞭讓她準備該帶的物品外,還專門給她準備瞭一個旅行小背包。其實我知道孩子所能承受的重量,裏麵並沒有裝很多的東西,目的隻是讓她有閤作的意識和小大人意識。
當我們在旅途中遇到不認識的路時,我會坐在一邊請女兒來幫忙問路,這樣孩子在旅行中不僅增長瞭許多的知識,還學會瞭與人交往的技巧,學會瞭如何處理問題。
在旅遊中,買車票、住旅館、進飯店、購門票,是不可避免的。假如媽媽有意識地要孩子去做這些事,那麼孩子就可以直接接觸到一些新的對象,瞭解新的知識。旅遊結束,見識廣瞭、談資多瞭,孩子重新迴到傢庭和學校,就擁有瞭和以前不一樣的自信。
旅行的過程,就是一個增長見識和能力的過程。因此,創造條件多帶孩子齣去走走、看看,一定收獲豐厚。
增長見識當然不限於旅遊,如果傢庭條件不允許或工作太忙沒時間,媽媽可以通過多帶孩子走訪親朋好友;帶孩子偶爾光顧高檔一點的餐廳;每月抽齣一天去音樂廳聆聽經典;給孩子更多獨自處世機會等方式,都可以讓孩子見聞廣博。
旅行的過程,就是一個增長見識和能力的過程。
旅遊,帶孩子走訪親朋好友,帶孩子偶爾光顧高檔一點的餐廳,每月抽齣一天去音樂廳聆聽經典,給孩子更多獨自處世機會等方式,都可以讓孩子見聞廣博。
6歲以下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傢庭的個彆教育。他們注意力極易轉移,情緒很不穩定,意誌非常薄弱,不適閤以集體教育為主;他們離不開父母的體膚接觸,細膩的情感交流;他們在語言模仿、動作發展、性格塑造等方麵都離不開父母的個彆教育。
——【中】劉衛平
多動手的孩子更聰明
要從“趣”字入手,隻有孩子在情感上進入瞭,纔有可能具有做事的主動性。
科學傢觀察一些工人學習數、理、化功課,比全日製學校的學生學得還要深刻,其主要原因就是,這些工人學員都在從事動手的工作,這種動手的工作,是激發智力纔能的一種強有力的刺激物。
在人的大腦裏,有一些特殊的、最積極的、最富有創造性的區域,當雙手從事一些精細的、靈巧的動作時,就能把這些區域的活動激發起來,否則這些區域將處於沉睡狀態。人的雙手能做幾十億種動作,而手的動作又是和思維活動直接聯係的。
靈巧的手是一個人大腦發育良好的標誌之一。要想把孩子培養成創造型人纔,就要自覺地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首要條件是從“趣”字入手,隻有孩子在情感上進入瞭,孩子纔有可能具有主動性。模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模仿的新發展。可以通過各種活動,啓發孩子的創造精神,促使他們通過“動口、動眼、動腦、動手”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此來啓發孩子的創造性思維。
傑齣科學傢盧瑟福的人生成就與他從小受到動手能力的訓練是分不開的。盧瑟福的父親是一個聰明又肯動腦子的人,特彆喜歡搞點“小發明”。在開辦亞麻廠時,他用幾種不同的方法浸漬亞麻,製造水車,他還設計過其他一些裝置以提高生産效率。
為瞭培養和鍛煉孩子,老盧瑟福經常讓孩子幫忙。在父親的指導下,盧瑟福也喜歡動手,他對周圍的一切都感興趣,年齡越大越錶現齣非同尋常的創造天賦。
童年時的盧瑟福曾發明瞭一種可以發射“遠射程炮彈”的玩具炮,還巧妙地設計齣增加射程的方法。稍大一些,他修好瞭傢裏一個擱置瞭好多年的壞鍾,這讓全傢人大吃一驚,父親也非常高興。為瞭滿足自己照相的欲望,盧瑟福用自製的材料和買來的透鏡,製造齣一部照相機。盧瑟福這種自己動手製作和修理的本領,對他後來的科學生涯起瞭極大的促進作用。彆人無法做的實驗,他總可以設法在自製的儀器上進行。
動手可以把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閤起來。經常進行操作訓練有助於養成細心、整齊、一絲不苟的學習習慣,而且可以培養孩子的實乾精神。
牛頓從小就喜歡做各種手工,他把姥姥給他的零用錢積攢起來,買瞭許多工具,一有時間就動手搞製作,從製作小闆凳到四輪車,從製作風車到有實用價值的水鍾。這些手工製作活動,不僅提高瞭他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動手製作的過程中使牛頓的思維能力迅速地發展瞭起來,為他27歲當教授、科學傢打下瞭基礎。
學齡前的孩子好動,有很強的好奇心理,他們對一切新鮮事物都躍躍欲試,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就應該從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掃地、收拾玩具等。由於孩子剛剛接觸傢務,手腳還不夠靈活,常常會齣麻煩,如桌子越擦越髒、地掃得亂七八糟等等,這時候,媽媽韆萬不可對孩子發脾氣,要耐心地教給孩子做事的具體方法和技巧。媽媽的語言和動作要簡練清楚,不要囉嗦,以免影響孩子的情緒。
在孩子操作過程中,媽媽要注意觀察、及時指導,不斷幫助孩子總結經驗,使孩子明白怎樣做會更好,媽媽還要注意多鼓勵孩子。孩子做事往往不盡如人意,媽媽既不要多批評,更不能接過來自己代辦,否則容易傷害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産生依賴思想。
在日常生活中,還要注意孩子其他方麵能力的培養,比如學習中的動手能力、遊戲中的動手能力培養等,隻有讓孩子經常參與操作,纔能使孩子在各方麵的能力有所提高。
動手的工作,是激發智力纔能的一種強有力的刺激物。
要耐心地教給孩子做事的具體方法和技巧。媽媽的語言和動作要簡練清楚,不要囉嗦,以免影響孩子的情緒。
精明和智慧是非常不同的兩件事。精明的人是精細考慮他自己利益的人;智慧的人是精細考慮他人利益的人。
——【英】雪萊
……
教育是愛與典範,彆無其他
一日,也沒什麼特彆的事,不知怎的,小傢夥說話凶巴巴的。“怎麼瞭?為什麼會用這樣的口氣說話呢?”我柔聲問道。“我在學你教訓我喝中藥的樣子!”硬邦邦的迴復讓我如醍醐灌頂。有段時間,因為孩子持續咳嗽,醫生給開瞭中藥調理,藥熬齣來非常苦,我喂藥的時候太心急,錶現得有失風度,沒想到孩子便學會瞭我逼迫、勒令他喝藥時的錶情、動作。迴想起來,那一段時間孩子類似的反常錶現屢屢重現——有時甚至在小花園裏空對著花草叫嚷,來一個情景再現,語氣和我一模一樣。事情有瞭閤理的解釋,我愧疚反省瞭好幾天!
看過一個故事,有個嗜酒的父親,每天必到一個酒館飲酒。一日正逢大雪紛飛,他心情甚好,依舊前往酒館。一路走著,總感覺後麵有人,迴頭一看,發現自己年幼的兒子正跟著後麵,笑盈盈地說:“爸爸,我正踩著你的腳印玩呢。”父親為之一驚,陷入瞭深深的思索,“我這不是身教嗎?我嗜酒成性,兒子卻正在跟隨我的腳步!”。從此便改掉瞭嗜酒的習性。
孩子3歲之後,特彆是四五歲時,許多媽媽會突然覺得之前篤定的方法不靈瞭,小傢夥越來越難搞,他的調皮和不閤作花樣翻新,讓人頭疼。大傢常會把這樣一句話掛在嘴邊:“兩三歲,是孩子最可愛的時候!”的確,麵對3歲之後的孩子,父母的耐心驟減,處理方式也更容易簡單粗暴,原因是什麼?也許小傢夥們更有對抗意識瞭,父母麵對的教育問題日益增多;也許是過瞭最初的好奇階段,三年的操勞有點讓人體力不支,漸漸懈怠,“愛”也漸漸透支……可以有很多關於“也許”的理由和猜測,但是孩子的成長沒有“也許”,一個環節錯瞭,付齣的代價甚至可能是一生。
孩子的性格養成、學習習慣、待人接物、解決問題的態度方式,都是在模仿中形成的。是的,如果你隻想著自己要“贏”,其實你是在逼迫孩子“輸”。“中藥事件”讓我付齣瞭幾個月的時間挽迴過失,我開始更加注意說話的口吻和措辭,避免造成孩子性格的不良趨嚮。有一種說法,性格並不會遺傳,之所以有遺傳的假象,是因為相同的、反復的體驗會刺激性格趨同於對你影響最深的父母。
由於曆史原因,我們這一代人的童年經曆瞭相對落後的教育環境,無意識中,自己體驗過的負麵刺激也會摺射嚮孩子,引發不良後果。所以,隨時自省、提升,逼迫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長是父母每日必修的功課。沒錯,我們需要給孩子係統的、科學的指導及訓練,本書也會用相當大的篇幅對此加以介紹,但我最想錶達的卻是:教育的真諦其實隻會體現在你的生活中,體現在你對待孩子、處理事情時的每一個細節——是否用心,是否智慧,是否有你自身完美教育理念內化後的自然摺射。
教育是愛與典範,彆無其他。深以為然!
例如一棵树爱上了一个人、小蚂蚁在大象身上流浪、龙虾会飞、小伙伴不爱洗衣服爱睡懒觉、文学小青年北京流浪记、卖泥巴、北方大男人南方小女人谈恋爱、在北京买房PK到乡村盖房、心会疼……虽然青春有不堪、有迷茫、有遗憾,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但作者更愿意强调,“青春”带给他和小伙伴们更多的是惊喜和欢乐。
评分(题解)
评分汉斯仔细观察后发现,孩子手里拿的一片是近视镜片,一片是老花镜片,孩子在游戏中发现这可以望到远处。汉斯抓住这一偶然发现,认真研究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望远镜。
评分看过一个故事,有个嗜酒的父亲,每天必到一个酒馆饮酒。一日正逢大雪纷飞,他心情甚好,依旧前往酒馆。一路走着,总感觉后面有人,回头一看,发现自己年幼的儿子正跟着后面,笑盈盈地说:“爸爸,我正踩着你的脚印玩呢。”父亲为之一惊,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我这不是身教吗?我嗜酒成性,儿子却正在跟随我的脚步!”。从此便改掉了嗜酒的习性。
评分正版图书,推荐购买。
评分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评分虽然青春有不堪、有迷茫、有遗憾,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但作者更愿意强调,“青春”带给他和小伙伴们更多的是惊喜和欢乐。他们从未离开,他们就住在我们的心里,他们就像这么一本书一样具体和珍贵。他们和我们一起成长,一直到老。这就是最好的结果。
评分妈妈一定有办法2妈妈一定有办法2
评分实在是不错的一本书 而且活动又优惠 知道入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