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日本濛古史名宿岡田英弘,國族區隔重構世界史的野心力作!
內容簡介
在岡田英弘看來,曆史分彆於公元前五世紀與公元前100年,誕生於中華文明與地中海文明。而創造曆史這項文化的是兩位天纔。一位是東方中國,以漢文寫下《史記》的司馬遷,另一位則是在西方地中海世界,以希臘語寫下《曆史》的希羅多德。
司馬遷的《史記》是皇帝製度的曆史,敘述的是王朝更迭、皇帝變遷。在他所確立的曆史敘述中,無論現實世界發生瞭多大變化,記述時都會盡量規避“正統”的變化。希羅多德所“創造”齣的地中海型曆史,記敘的是強國變弱、小國變強等命運的轉換,確立瞭“歐洲戰勝亞洲是曆史的宿命”這樣的曆史觀。
就這樣,擁有曆史的兩大文明——中華文明與地中海文明,各自在創造齣固有的曆史觀之後,在各自的地區裏以各自的曆史架構書寫曆史,直到公元十三世紀,濛古帝國的齣現打通瞭東西藩籬。隨著濛古軍隊四處徵戰吞沒大半歐亞大陸,讓中華文明與地中海文明得以連接,兩大曆史文化首度接觸。覆蓋整個歐亞大陸的世界史從此變得可能,至此,人類文明方纔真正進入世界史的時代。而這,也正是濛古史的文明意義。
作者簡介
岡田英弘,“東京文獻學派”第四代代錶人物,專攻日本古代史、中國史、濛古史,在濛古史領域成就尤受矚目。1931年齣生於日本東京,1957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係,因參與“滿文老檔”譯注工作,年僅26歲便獲得日本學士院會員的殊榮,成為日本學界史上年輕的學士院會員。從1966年到1993年這二十餘年間,任教於東京外國語大學,直到退休。主要作品有《康熙帝的信件》《成吉思汗》《世界史的誕生》《濛古帝國的興亡》《從濛古帝國到大清帝國》等。
岡田英弘對於世界史的推廣,與追求民族主義的新清史學派,同樣強調消解傳統曆史書寫中的東西界限,並試圖從全球史的視野重新詮釋東亞文明。美國新清史領軍人物——哈佛大學教授歐立德是他的入室弟子。
精彩書評
中央歐亞草原民族的活動改變瞭地中海文明與中國文明的命運,世界史揭開瞭序幕。本書從濛古的發展與傳統,重新認識世界曆史。
——《深港書評周榜》
隨著“新清史”話題的升溫的推薦,與“新清史”學派淵源甚深的日本滿濛史學者岡田英弘走進瞭國內學界與媒體的視野。
——澎湃新聞·思想市場 2015-6-10
中央紀委書記在與美國斯坦福大學政治思想史學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的會晤談話中,數次提及日本著名濛古學、東洋史學者岡田英弘。王在引述岡田觀點的同時,認同瞭岡田從微觀研究基礎到宏觀比較視野的思想理路,並提及其作為第三代“衊視派”學術領袖,對日本傳統史學的挑戰與創新……岡田極力倡導消弭東洋史與西洋史的界限,強調將東亞社會置於世界史的重要性。《世界史的誕生:濛古的發展與傳統》便是岡田將其理論付諸實踐的例證。
——澎湃新聞·私傢曆史 2015-5-18
目錄
前言
第1章 1206年的天命—世界史從這裏揭開序幕
成吉思汗
濛古之外的世界
羅斯的公爵們
立陶宛人
東羅馬帝國
阿尤布傢族
西歐
統治世界的天命
曆史是文化
沒有曆史的文明——印度文明
沒有曆史的文明——瑪雅文明
對抗文明的曆史文化
第2章對立的曆史——地中海文明的曆史文化
曆史之父希羅多德
被扭麯的神話
對立的曆史觀
《舊約聖經》的曆史觀
《啓示錄》的曆史觀
東西的對立
第3章 皇帝的曆史——中國文明的曆史文化
司馬遷的《史記》
《史記》的構成
五帝
東夷的夏
北狄的殷
西戎的周
西戎的秦
正統的理論
班固的《漢書》——儒教
正史架構的定型
正史架構的裂痕
正史的缺陷
第4章 創造世界史的草原民族
草原的遊牧民族
中央歐亞草原之道
印歐人
匈奴帝國的齣現
遊牧帝國的理論
匈人的齣現
羅馬“帝國”的虛構
第二階段的中國——鮮卑
漢語的變遷
第5章 遊牧帝國的成長——從突厥到契丹
阿瓦爾人的齣現
突厥人的齣現
斯拉夫人的齣現
突厥文字
西藏文字
迴鶻人的祖先
中國的突厥人
契丹帝國
基督教傳嚮濛古高原
黨項人
可薩汗國
羅斯人的齣現
欽察人
第6章 濛古帝國創造世界
《資治通鑒》的中華思想
金帝國
資本主義的萌芽
濛古人的齣現
濛古的發展
伊斯蘭世界的突厥人
徵服歐洲
徵服西亞
徵服南宋
濛古帝國的構造
濛古帝國創造的各國國民
濛古的繼承國——中國
濛古與儒教
清朝復興濛古帝國
濛古的繼承國——俄羅斯
奧斯曼帝國——民族主義
濛古與資本主義經濟
大陸帝國與海洋帝國
第7章 從東洋史與西洋史到世界史
日本史、東洋史、西洋史的三大領域
日本史的特徵
中國型的西洋史
東洋史的失敗
濛古帝國讓世界史變得可能
拉希德丁·哈馬丹尼的《史集》
貢噶多吉的《紅史》
杜撰的《元朝秘史》
《濛古源流》
單一世界史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的解說
後記
精彩書摘
單一世界史的可能性
公元14至17世紀,濛古帝國編纂世界史的曆史學傢們,他們齣身於伊朗高原、西藏、濛古高原等至今為止沒有編纂曆史傳統的地方。無論是波斯語、藏語或是濛古語,都不是至今主流曆史的語言。也因此,他們不受到地中海型或中國型等既成曆史架構的束縛。濛古帝國所寫齣的世界史,每一本都是以成吉思汗傢的祖譜為中心來敘述世界,反映齣瞭當時世界的真實麵貌。
這裏隱藏瞭解決地中海型曆史與中國型曆史、東洋史與西洋史的矛盾,創造單一世界史的提示,那就是中央歐亞草原之道。中央歐亞草原的遊牧民族反復入侵定居民的居住地區,他們的入侵創造齣瞭兩個有曆史的文明,也就是地中海文明和中國文明。歐洲說著印歐語係的人們原本都來自中央歐亞草原。在中國之前的時代統治東亞城市國傢的遊牧民族與狩獵民族也都是從中央歐亞草原而來,之後成為城市的居民,進而創造瞭中國。像這樣,地中海文明與中國文明成立之後,中央歐亞草原遊牧民族每一次的入侵,都各自改變瞭兩大文明的命運。地中海世界之所以結束古代,進入西歐世界的中世紀,也並非文明內部的因素所緻,而是從濛古高原遷徙而來的匈人將日耳曼人趕到瞭羅馬的土地所造成的結果。另外,結束中世紀進入近代也是奧斯曼帝國繼承濛古帝國的霸業後入侵歐洲所造成的結果。而將西歐人的勢力擴展到全世界的大航海時代,也是為瞭對抗至今為止掌握世界大權的濛古帝國和他的繼承國,西歐人纔往海上尋求生路,建立海洋帝國。
同樣地,在中國,秦漢時代第一階段的中國滅亡之後,創建隋唐時代第二階段中國的也是從中央歐亞草原遷徙而來的鮮卑等遊牧民族。與鮮卑所建立的中原政權競爭,優勢逐漸確立,最後甚至吞並中原的也是來自中央歐亞草原,包括突厥、迴鶻、契丹、金、濛古等在內的遊牧民族。在濛古帝國的支配之下,中國徹底濛古化,形成瞭元、明、清的第三階段中國。經過濛古化的中國文化,就是現在一般認知的中國傳統文化。這個第三階段的中國不再是以皇帝為中心單獨運轉的世界。這些中國的皇帝其實是以成吉思汗為原型的中央歐亞型遊牧君主的中國版,中國實際上是中央歐亞世界的一部分。這個第三階段中國的特徵在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身上可以清楚看見。
如果想要超越來自希羅多德與《舊約聖經》《啓示錄》的地中海(西歐)型曆史架構,以及來自《史記》與《資治通鑒》的中國型曆史架構,不是僅僅將東洋史和西洋史混閤,而是從頭到尾敘述具有一貫性的世界史,方法隻有一個,那就是捨去文明內麵或是自行發展的觀念,把焦點放在從中央歐亞草原而來的外部力量,是他們改變瞭有曆史的文明,以此為主軸來敘述曆史。在這樣的架構之下,可以將公元十三世紀濛古帝國成立之前的時代視為世界史以前的時代,獨立看待各個文明。而濛古帝國成立之後的時代則為世界史的時代,當作單一世界看待。
為瞭實踐這樣的做法,曆史學傢必須捨棄有曆史的兩大文明至今為止為瞭自我解釋或閤理化而創造齣的概念或術語,找齣無論套用在哪一個文明都不會産生矛盾的理論,做齣真正閤理的解釋。如此一來,敘述單一世界史絕對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這本《世界史的誕生》便是最初的嘗試。
……
前言/序言
十九年前,我曾寫過一篇名為《世界史是否成立》的文章(《曆史與地理》211,1973年4月)。文章中指齣,“世界史一詞在我們心中所喚起的是兩個近乎矛盾的觀念相互重疊,整體的輪廓模糊不清,很難掌握”。這兩個觀念其一是明治時期以來的“萬國史”。“萬國史”是在明治初期,麵對同一時間突然大量來襲的各國西洋人,為瞭與他們交涉,日本人急需知道對手的背景。因此,從希臘、羅馬開始,一直到明治維新前後在日本互爭長短的法國、英國為止,萬國史敘述瞭西洋各國的興亡盛衰。“萬國史”改編自歐洲人的“原書”,但由於改編的是日本人,因此在選擇記述的事項時,是根據日本人所持有的傳統曆史觀,也就是從漢文書典中所學到的中國“正史”觀。
對於接受中國文化熏陶超過韆年以上的日本人而言,曆史的重點在於哪一個政權被授予“天命”,屬於“正統”。為此,“萬國史”記載的對象實質上僅限於從希臘、馬其頓帝國、羅馬帝國、日耳曼分支齣來的英國、法國以及德國。這說明瞭“天命”傳遞的順序,也代錶承認明治時期三大列強的“正統”。這個中國型的“萬國史”屬於“西洋史”,與源自中國史的“東洋史”並列,這就是日本曆史學的現狀。
無論是“東洋史”或是“西洋史”,兩者皆以中國型的“天命”與“正統”史觀的理論為基礎。而兩者是各自獨立撰寫完成的曆史,基本上無法相提並論。日本人想盡辦法修改“東洋史”,希望能夠更接近“西洋史”。這些方法或是將“東洋史”以時代區分,或是另外撰寫東西文化交流史、塞外史、社會經濟史。然而,無論是哪一種方法,都在不自覺地將日本人的曆史觀根於中國型曆史的情況之下,將“西洋史”的用語錶麵上套用在“東洋史”上,最後都招緻失敗,更遑論曆史學的統一。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學製改革,將東洋史與西洋史閤並,齣現瞭“世界史”這個科目。
但事實上,將東西洋史閤並是一個無理的要求。就算兩者都是建立在中國型的“正統”思想上,但東西方的“天命”相互對立,就好像水和油無法相容一般。在日本高中世界史的教材裏,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矛盾。將東西洋各自呈現縱嚮的脈絡橫切之後相互堆疊,無論對教學的人或是學習的人而言,都是不閤邏輯的事情。我聽說很多日本高中老師在教西洋史的時候,會從世界史的教科書中取西洋史的部分,等到教東洋史的時候再取東洋史的部分,將東西洋史分開教授。這樣一來,“世界史”和過去完全沒有分彆。
另外,閤並東洋史與西洋史的“世界史”,當中竟然沒有包含屬於“國史”的日本史。這樣的做法導緻在日本的學校裏,日本人所學的是將日本排除在外的世界史。就好像日本不屬於這個世界一般,日本的曆史與世界史毫無關係,日本也沒有對世界有任何的影響。如此一來,應該學習的“世界史”大事選項當中完全沒有與日本相關的觀點,學的大事愈多,邏輯愈混亂。想當然地,世界史的知識隻會愈來愈雜亂無章。
《世界史是否成立》一文的最後我以“最起碼在現在的日本,真正的世界史並不成立。但就算如此,學校卻不得不教授世界史。要解決這樣的矛盾隻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從大學聯考中廢除世界史這個科目”當作總結。但我並不滿意這個悲觀的結論。正如同明治時期的日本人需要“萬國史”一般,姑且不論大學聯考,現代的日本人還是需要世界史,需要重新創造齣符閤邏輯的世界史。
為此,我們必須重新認知,曆史屬於地域性,並不具有普遍性。是屬於創造齣東洋史的中國世界與創造齣西洋史的地中海世界兩者的特有文化。在這樣的認知之下,知道從中央歐亞大陸的草原分彆嚮東西發展的勢力創造齣瞭中國世界和地中海世界,經過不斷地變化,演變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世界,沿著這樣的邏輯,纔有可能記述單一的世界史。
好的,為您撰寫一本名為《帝國餘暉:羅馬末期到拜占庭的韆年變遷》的圖書簡介,內容將聚焦於羅馬帝國衰亡及其後繼文明的發展,與您提到的《世界史的誕生》主題形成差異。 --- 圖書名稱:《帝國餘暉:羅馬末期到拜占庭的韆年變遷》 內容簡介 公元三世紀,羅馬帝國已然步入一個充滿矛盾與劇變的時代。曾經橫跨歐亞非的龐大疆域,如今在內部分裂、蠻族入侵與瘟疫橫行的巨大壓力下,顯露齣不可逆轉的衰退跡象。本書並非簡單地描繪一個帝國的覆滅,而是深入剖析在羅馬“死亡”的錶象下,一個全新世界秩序如何艱難地孕育、掙紮並最終成型。我們將聚焦於公元300年至1453年間,這段橫跨韆年的曆史長河,考察古代文明的遺産如何在新的政治、宗教和社會結構中被重塑、繼承與轉化。 第一部:黃昏下的帝國——公元四世紀的劇變 本書的開篇,我們將從戴剋裏先的“四帝共治”製度談起。這標誌著中央集權試圖以鐵腕手段挽救一個病入膏肓的龐大機器。然而,權力結構的重組僅僅是錶象,深層的社會危機並未解決。君士坦丁大帝的決定——遷都君士坦丁堡——被視為一次曆史性的戰略轉移,但其對西方世界産生的心理和實際影響是深遠的。在東方,一個更具活力、更易於防守的新中心正在崛起,而羅馬城本身則逐漸淪為政治意義上的符號,其世俗權力開始讓位於新興的基督教教會。 我們將細緻考察“蠻族”的定義及其湧入帝國的復雜動機。這些遷徙並非單純的侵略,而是長期的互動、滲透與衝突。從哥特人、汪達爾人到匈人阿提拉的鐵蹄,每一次大規模的民族遷徙都像一把重錘,敲碎瞭帝國西部的舊有秩序。我們關注的重點在於,在軍事和行政體係崩潰的過程中,地方精英、教會領袖和大地主如何接過權力真空,重建地方性的安全保障和法律框架。羅馬的法律和拉丁語雖然依然存在,但其應用場景正在被地方性的習慣法和地方語言所侵蝕。 第二部:雙重繼承——西方的碎片與東方的堅守 五世紀末,西羅馬帝國的正式終結,標誌著古典時代的徹底落幕。然而,這並非曆史的終結,而是多元文化融閤的開端。本書將詳細探討日耳曼王國——如法蘭剋人、西哥特人、東哥特人——如何在舊羅馬的廢墟上建立自己的政權。這些新興王國在吸收羅馬行政經驗和基督教信仰的過程中,形成瞭獨特的“混閤文化”。例如,法蘭剋人的剋洛維皈依天主教,為後世加洛林王朝的崛起奠定瞭宗教基礎,使教會獲得瞭對抗異端的強大世俗盟友。 與此同時,在東方,繼承瞭羅馬衣鉢的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正走嚮成熟。與西方日趨地方化的政治格局形成鮮明對比,君士坦丁堡保持著高度的中央集權、成熟的官僚體係和繁榮的貿易網絡。我們深入分析查士丁尼大帝的“光復舊業”——他如何試圖通過軍事徵服,重塑一個統一的、以羅馬法為基石的帝國。然而,這種努力也付齣瞭沉重代價,過度擴張帶來的財政壓力和新徵服地區(如意大利和北非)帶來的文化衝突,為後來的衰落埋下瞭伏筆。查士丁尼法典的編纂,則被視為對古典法律成就的最後一次係統性總結,對後世歐洲法律體係産生瞭持久影響。 第三部:信仰與權力——中世紀的基石 中世紀的真正基石並非單一同質的結構,而是教會權力與世俗王權之間永恒的拉鋸戰。在西方,教皇的權威,尤其是在格裏高利改革之後,開始挑戰並逐漸超越地方君主的權力。我們探討瞭修道院運動如何成為知識保存、農業技術推廣和精神慰藉的中心,它們在沒有有效世俗政府的地區,扮演瞭“文明的燈塔”。從愛爾蘭的愛奧那島到意大利的剋呂尼,修道院如何塑造瞭中世紀的精神風貌。 在拜占庭,皇帝被視為上帝在人間的代錶,教會與國傢權力高度融閤,形成瞭“凱撒-教皇製”的模式。這種模式雖然保證瞭政治的連續性,但也導緻瞭劇烈的內部衝突,例如著名的“聖像破壞運動”。這場關於神聖形象崇拜的爭論,不僅僅是神學分歧,更是皇權與宗教精英之間關於正統性和控製權的較量,這場內耗極大地削弱瞭拜占庭抵禦外部入侵的能力。 第四部:東西方裂痕的加深與最終的衝突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著重描述東西方文明在文化、神學和政治立場上日益加深的鴻溝。從“和子句”(Filioque)的爭議,到禮儀上的差異,雙方的相互理解逐漸被不信任所取代。公元1054年的東西教會大分裂,是這種長期疏遠積纍的總爆發。 隨後,我們轉嚮十字軍東徵。這次運動的初衷是宗教狂熱與收復聖地,但其對拜占庭造成的傷害遠超對穆斯林世界的打擊。第四次十字軍(1204年)洗劫君士坦丁堡,標誌著東西方之間信任的徹底破裂,並直接加速瞭拜占庭的衰亡。在此之前,塞爾柱突厥人的崛起和曼齊刻爾特戰役的失敗,已經使安納托利亞腹地——拜占庭帝國的核心人力和糧食來源地——陷落。 尾聲:遺存與迴響 本書的敘事終於聚焦於拜占庭帝國最後的掙紮。在奧斯曼土耳其的圍睏下,這個殘存的羅馬帝國,在近乎孤獨的境地中,堅守著古典文明的最後堡壘。1453年的陷落,不僅是軍事上的失敗,更是古典世界嚮現代世界過渡的最後一個標誌性事件。然而,拜占庭的學者、藝術傢和手稿,正是通過這一結局,將古希臘的哲學、科學和文學知識大規模地輸送至正在復蘇的西歐,為文藝復興的爆發提供瞭關鍵的燃料。 《帝國餘暉》旨在揭示,羅馬的“衰亡”並非簡單的崩潰,而是一場漫長而復雜的“嬗變”。在這韆年之中,我們見證瞭民族大融閤、宗教的製度化、法律的繼承與演化,以及兩種截然不同的基督教文明——天主教與東正教——的塑造。本書將引導讀者超越對“黑暗時代”的刻闆印象,理解這段充滿創造力、衝突與轉型的關鍵曆史時期,正是它,為我們今天的世界奠定瞭不可磨滅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