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兒童焦慮心理不可忽視。隨著時代的發展,傢長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綫上。於是乎,傢長將大部分金錢和精力都用在孩子的文化教育上,卻不知不覺間忽視瞭孩子的心理教育。殊不知,不僅成人的焦慮情況在加劇,孩子的焦慮水平也呈上升趨勢。如果傢長對孩子的焦慮心理不加關注,孩子很可能被其乾擾,導緻身心發展都受到嚴重的影響甚至破壞。這本《兒童焦慮心理學》,能讓你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的孩子,更明白如何幫孩子擺脫焦慮。
2.孩子“不可理喻”,或許是焦慮心理在作怪。孩子做齣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時,很多傢長會認為這是孩子調皮搗蛋,故意為之,於是對孩子進行說教甚至體罰。事實真的如此嗎?也不盡然。孩子做齣讓人難以理解的行為,也可能是焦慮心理在作怪。由於無法確切錶達自己的內心感受,也無法消除焦慮心理,他們隻能被動接受,無奈接受被焦慮控製的結局。捫心自問,你認真分析過孩子“不可理喻”的行為嗎?懂得如何讓孩子改變這種行為嗎?讀讀這本《兒童焦慮心理學》,學習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孩子,纔能真正瞭解孩子,幫助孩子。
3.焦慮齣現,讓孩子勇敢麵對。很多傢人擔心孩子被焦慮睏擾,於是韆方百計地讓孩子躲避可能導緻焦慮的場景或因素,結果適得其反,孩子的焦慮越發嚴重起來。正確的做法是,一旦發現孩子被焦慮睏擾,就應該和孩子一起積極發現導緻焦慮的因素,並循序漸進地讓孩子麵對和接受焦慮,隻有這樣,纔能慢慢驅除孩子的心理“惡魔”。《兒童焦慮心理學》這本書,幫助傢長正確看待孩子的焦慮,正確處理孩子的焦慮,讓傢長和孩子一起,慢慢走齣焦慮的陰霾,重獲幸福美滿的生活。
4.“論述+案例”,深入淺齣,實操性強。心理學著作,常常會讓讀者覺得晦澀難懂,畢竟一些專業性的術語讓人很難深刻理解和掌握。《兒童焦慮心理學》采用“論述+案例”的錶述方式,避免瞭枯燥的說教,給讀者帶來不一樣的閱讀感受。另外,本書融入瞭故事、測驗等內容,並配備瞭許多生動活潑的插圖,增加瞭閱讀的趣味性。對於傢長和孩子來說,這都是一本很好的讀物,相信讀者能從書中得到有益的知識。
現代傢庭中,兒童是被關注、需要照顧的人,傢長在兒童身上傾注的金錢和心血越來越多,然而,在關注物質條件的時候,很多傢長往往忽視瞭兒童心理的教育,尤其是對兒童焦慮心理的的關注,並沒有達到應有的程度。正因如此,兒童焦慮的一些癥狀會被傢長誤解甚至錯解,這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是有害而無益的。
本書介紹瞭弗洛伊德、阿德勒、等著名心理學專傢對焦慮心理的認知和觀點,從本質上分析兒童齣現焦慮心理的原因,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說服力。並且分彆從特殊恐懼、社交恐懼、強迫癥、分離性焦慮、廣泛性焦慮、創傷後應激障礙、恐慌癥、失眠等方麵解讀兒童的焦慮心理,結構嚴謹,條理分明。另外,在理論之外,本書特意精選許多具有代錶性的案例,很好地解決瞭理論過於枯燥、晦澀的問題,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各種不同的兒童焦慮心理的錶現。理論和實際的完美地融閤,相信可以給讀者帶去良好的閱讀體驗。
周一凡,優秀的傢庭教育工作者。大學期間,初涉教育學領域,並因幼年時期的留守經曆而對兒童教育學産生濃厚興趣。由此開始,便專心研讀國內外著名大師的教育理論著作,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瞭自己的理論體係。近年來,成功創作瞭多本與兒童教育相關的暢銷書籍,幫助許多傢長走齣瞭兒童教育的誤區。
第一章 心理學傢眼中的焦慮
弗洛伊德:不斷演進的焦慮理論 // 002
葉剋斯-道森定律:過度焦慮會阻礙能力的發揮 // 006
剋爾愷郭爾:存在就會有焦慮 // 010
羅洛·梅:焦慮是非特定的 // 014
奧托·蘭剋:個體化是産生焦慮的源頭 // 018
阿德勒:焦慮源於自卑 // 021
霍爾奈:焦慮與敵意存在一定的關係 // 024
第二章 被忽視的兒童焦慮心理
探尋引發兒童焦慮的真相 // 028
焦慮兒童的思維方式 // 032
兒童焦慮癥的常見類型 // 035
焦慮兒童的行為特點 // 038
警惕焦慮的遺傳性 // 041
第三章 特殊恐懼癥:對特定對象的恐懼
什麼是特殊恐懼癥? // 046
特殊恐懼的形成機製 // 049
教孩子給特殊恐懼分級 // 052
如何幫孩子戰勝特殊恐懼 // 055
改變之旅:怕狗的磊磊 // 058
第四章 社交恐懼癥:兒童對社交充滿焦慮
社交恐懼癥是怎麼迴事? // 062
什麼是社交恐懼思維? // 065
邁齣社交的第一步 // 068
改變之旅:不喜歡說話的琳琳 // 072
第五章 強迫癥:完美主義孩子的焦慮之旅
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 // 076
儀式感的強大吸引力 // 079
強迫癥有多可怕 // 082
戰勝強迫癥,幫孩子找迴真實的自己 // 086
改變之旅:容不得一絲淩亂的樂樂 // 090
第六章 分離性焦慮癥:兒童黏著傢長的根源所在
走近分離性焦慮癥 // 094
建立自信,就能擺脫焦慮的睏擾 // 097
幫孩子樹立獨立自主的觀念 // 100
改變之旅:不願上幼兒園的依依 // 104
第七章 廣泛性焦慮癥:莫名其妙地為所有的事情擔心
什麼是廣泛性焦慮癥? // 108
廣泛性焦慮是如何形成的 // 112
剋服廣泛性焦慮癥的方法 // 116
改變之旅:杞人憂天的鼕鼕 // 120
第八章 創傷後應激障礙:憂心壞事再次降臨
創傷帶來瞭應激障礙 // 124
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典型錶現 // 128
創傷後應激障礙産生的影響 // 133
尋求專業幫助,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 // 136
改變之旅:撫平傷痕的軍軍 // 140
第九章 恐慌癥:突然襲來的焦慮
恐慌發作時的感受 // 144
初次驚恐發作 // 147
剋服恐慌的有效手段 // 151
改變之旅:走齣傢門的洛洛 // 154
第十章 失眠:兒童也有睡眠焦慮
睡眠與焦慮之間的關係 // 158
兒童睡眠焦慮的錶現 // 161
培養良好的睡眠方式 // 164
講故事有助於兒童入睡 // 168
改變之旅:被失眠睏擾的丁丁 // 172
第十一章 擺脫焦慮,有法可循
讓孩子學會接受,踢開焦慮這塊絆腳石 // 176
提升孩子的專注力,不給焦慮生存的空間 // 179
教孩子學會做最壞的打算 // 182
讓孩子做憤怒的主人,而非奴隸 // 186
讓孩子采取正確的交往方式 // 189
改變孩子的思維模式,換種思維看焦慮 // 192
讓孩子學會和自己談一談 // 196
直麵恐懼,做勇敢的自己 // 200
附錄一 心理測評 您的孩子有考試焦慮癥嗎? // 204
附錄二 心理測評 兒童恐懼情緒測試 //207
後記 教孩子獨立麵對焦慮 // 212
第一章 心理學傢眼中的焦慮
對焦慮問題的研究,很多心理學人士都進行瞭艱苦而漫長的工作,在不懈努力中闡述各自對焦慮的理解,弗洛伊德、剋爾愷郭爾、羅洛·梅、阿德勒等學者的研究成果,均對焦慮問題的研究做齣瞭巨大的貢獻。盡管他們的某些觀點有待商榷,但是我們依然能從他們的論述中得到有益的啓發。
弗洛伊德:不斷演進的焦慮理論
弗洛伊德對焦慮的認識是不斷演進的,在不同的階段,他對焦慮進行瞭不同的解讀,他的某些理論雖然還應進一步商榷,但是就整體而言,他對焦慮的認知是不斷發展和深入的。
弗洛伊德是一位心理學大師,他在心理學領域取得的成就,可謂舉世矚目。他以自己的研究和努力,成瞭心理學界的偉大象徵。無論我們是否跟從弗洛伊德,都必須承認自己正受到弗洛伊德理論的影響。
弗洛伊德雖然不是第一個認識到焦慮會對人的行為産生影響的人,但是他對焦慮的理解達到瞭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高度。盡管弗洛伊德的很多論點被證明需要重新進行詮釋,可是這並不影響他的曆史地位。通過研究弗洛伊德對焦慮的論述,我們不難發現,他對焦慮的思考一直處於演進的過程中。他對自己的焦慮理論不僅進行過數次小的修正,還做過革命性的改變。
在弗洛伊德看來,焦慮是導緻一個人情緒與心理紊亂的根本問題。既然是根本問題,那就很難找到確切的答案。弗洛伊德自己也承認,他所提齣的隻是對焦慮問題的假設,而非對這個問題的終極解決方案。即便如此,我們從弗洛伊德的見解和觀點中,依然可以描繪齣他在焦慮概念方麵的演進方嚮。
1.第一焦慮理論
在第一焦慮理論中,弗洛伊德想要錶達的是,當力比多(心理學名詞,泛指一切身體器官的感覺,與思想和本能相關聯)被壓抑的時候,它就會轉化成焦慮。例如,母親不在身邊的時候,孩子會感覺焦慮,這是因為孩子無法對母親消耗力比多,力比多便隻能以焦慮的形式釋放齣來。當一個人的感受受到壓抑時,他就會變得焦慮,無論這個人在事情尚在常態時所展現的是何種狀態,此時的他除瞭感到焦慮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的感覺。其原理在於:這個人的經驗發展為力比多的衝動,且被大腦解讀為危險信號,於是力比多衝突受到瞭抑製,並自動轉變成焦慮,使得焦慮以不同的形式包括以病態的方式錶現齣來。
2.第二焦慮理論
在長期的臨床觀察中,弗洛伊德發現自己的第一焦慮理論有許多不閤理之處。例如,在強烈而持續的欲望被製止或抑製的時候,有些人會錶現得非常焦慮,有些人則沒有焦慮的錶現;在分析患有不同焦慮癥狀的患者時,發現其焦慮程度和過程都有很大的不同,等等。一係列的研究證明,弗洛伊德需要一個新的理論來闡明自己對焦慮的看法。於是,他推翻瞭自己的第一焦慮理論,給齣瞭新的見解:焦慮並非因抑製而産生,而是早就與抑製一同齣現瞭。弗洛伊德認為,人之所以産生焦慮,是因為“自我”的存在,當自我感受到危險時,便創造齣患病癥狀和壓抑,以免自己變得焦慮。可見,第二焦慮理論更加強調“自我”在焦慮中的作用,與其他焦慮心理學有瞭相通之處,心理學方麵的味道更加濃重一些。
3.第三焦慮理論
在第二焦慮理論形成之後的研究過程中,弗洛伊德逐漸形成瞭一種與“有機組織體”近似的觀點,但由於他受到各種不同理論的綜閤影響,無法給齣一個確切的定義,這就使得第三焦慮理論並沒有形成閤理的結論。
弗洛伊德對焦慮的認知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這讓眾多學者無法從某個特定的視角去評判他的觀點。也是因為這種變化發展,弗洛伊德的觀點時常齣現雜糅的情況。比如,有的時候他認可第二焦慮理論而否定第一焦慮理論,有的時候他又覺得第二焦慮理論與第一焦慮理論具有一定的融閤性,可以綜閤進行考量。由於弗洛伊德的各種理論都糅閤在一起,許多人便認為弗洛伊德的理論不但不成體係,而且理論的準確性有待考量。
無論弗洛伊德的焦慮理論是否準確,也不管有多少人對它持否定態度,他在焦慮這一問題上做齣的努力和貢獻都是不可磨滅的。
心靈寄語
應該笑著麵對生活,不管一切如何。
——伏契剋
我從來不知道什麼是苦悶,失敗瞭再來,前途是自己努力創造齣來的。
——徐特立
你應該用這樣的思想寬解你的厄運,什麼都比不上厄運更能磨煉人的德行。
——莎士比亞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焦慮中心前主任艾爾娜·亞丁博士說,在美國,焦慮癥患者的人數大約占人口總數的18%,這一數據是抑鬱癥患者的2倍。在精神疾病醫療的總支齣中,治療焦慮所需的費用占比達到1/3。而且,焦慮癥患者的數量正逐步增加,兒童患者的比例也在不斷上升,焦慮癥將對大約16%的兒童的未來産生嚴重影響。在中國,同樣有很多關於焦慮癥的報道,而且兒童焦慮癥患者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中。
通過實際調查發現,焦慮癥兒童無論是在學習方麵還是在與人交往方麵,往往都會遇到更多的問題,而且這類兒童在長大成人之後比常人更容易齣現心理障礙方麵的問題。可以說,焦慮心理已經變成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巨大障礙之一。
很多兒童都曾遭受或正在遭受焦慮心理的睏擾,隻是因為對其瞭解不多或是關注不夠,所以許多人並未將某些問題與兒童的焦慮心理聯係在一起。實際上,特殊恐懼、社交恐懼、強迫癥、分離性焦慮、廣泛性焦慮、創傷後應激障礙、恐慌癥、失眠等問題都是焦慮心理的某種錶現形式。當兒童齣現上述問題時,應該從焦慮心理的角度加以考慮和分析,以便采取正確的方式和手段去解決,這會對兒童的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幫助。
研究和學習兒童焦慮心理學,不僅對兒童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兒童的傢庭影響重大。要知道,每個兒童幾乎都是其所在傢庭的中心,如果這個“中心”齣現焦慮,那麼整個傢庭都會受到影響,所有傢庭成員都可能變得鬱鬱寡歡,這無疑會令傢庭氛圍變得無比糟糕。推而廣之,被焦慮影響的傢庭越多,社會受到的消極影響也會越大。從這個角度上說,兒童焦慮不僅僅是兒童的問題,也不單單是傢長、傢庭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都應該關注的問題。
本書采用理論和實際相結閤的方法,分彆從特殊恐懼癥、社交恐懼癥、強迫癥、分離性焦慮癥、廣泛性焦慮癥、創傷後應激障礙、恐慌癥、失眠等方麵對兒童的焦慮心理進行解讀,列舉瞭大量的案例,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和實用性,相信會對深受焦慮心理睏擾的兒童及傢長有所幫助。
坦白說,我買這本書之前是抱著很大懷疑態度的,市麵上關於育兒的書太多瞭,很多都是華而不實的“成功學”口號。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它沒有給我“速效藥”,而是給瞭我一套長期的“免疫係統構建方案”。我尤其欣賞它對“依戀關係”和“安全基地”構建的論述。作者用非常清晰的語言闡釋瞭,一個穩定的情感聯結是孩子抵禦外界壓力的第一道防綫。我們常常隻關注孩子的行為錶現,卻忽略瞭他們內心深處對“確定性”的需求。書中有一章專門講瞭如何通過日常的“微互動”來鞏固這種安全感,比如,認真傾聽孩子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抱怨,或者在他們犯錯時給予無條件的接納。這些細節,正是我們平時最容易忽略的“軟技能”。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冷靜和客觀,很少使用煽動性的詞匯,這反而讓人更加信服。它像是一個冷靜的觀察者,精準地描摹齣孩子內心的波瀾,然後不動聲色地遞上工具,讓你自己去搭建橋梁。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孩子的“情緒風暴”有瞭更高的耐受度,不再急於“撲滅”它,而是學著去“穿越”它。
评分我是一個偏愛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理解問題的讀者,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不是簡單地介紹技巧,而是把所有現象都放在瞭神經科學和認知發展的框架下進行解釋。比如,它會提到杏仁核的反應模式,以及前額葉皮層在壓力下的功能受限,這讓作為父母的我,對孩子那些“不理智”的情緒爆發有瞭更科學的理解——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他們大腦的某些部分在特定條件下暫時“下綫”瞭。這種科學背書讓書中的所有建議都顯得堅實可靠。更令人稱贊的是,它對不同年齡段的“常模焦慮”界限劃分得非常清晰,這有效幫我排除瞭很多不必要的恐慌。我的孩子正處於小學階段,書中針對學業壓力和同伴關係的處理策略簡直是雪中送炭。它建議我們如何和老師溝通,如何教孩子識彆和錶達“我不喜歡”,而不是壓抑。這本書的論證邏輯嚴密,腳注和參考文獻也讓人感覺資料紮實可靠,絕對不是市麵上那些東拼西湊的育兒指南可以比擬的。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和文風,給我帶來瞭一種罕見的“被理解”的感覺。它不像很多心理學書籍那樣,隻聚焦於“病理”和“問題”,而是花瞭大量篇幅去探討“韌性”和“積極心理學”如何與焦慮管理結閤。作者非常強調,育兒的目標不是消除所有的不適,而是培養孩子麵對不適的能力。書中提齣的“情緒命名”練習對我傢那個錶達能力有限的孩子幫助太大瞭,學會瞭說齣“我現在感覺‘煩躁’而不是‘生氣’”,溝通效率立刻提高瞭一個檔次。此外,這本書對“傢長倦怠”的關注也讓我很感動。它沒有指責我們做得不夠好,反而提齣瞭很多自我關懷的策略,比如如何設定閤理的育兒邊界,如何從“全能父母”的角色中解脫齣來。這種互相滋養的理念,讓閱讀體驗充滿瞭溫暖和力量。它教會我,隻有父母自己內心充盈,纔能真正為孩子提供一個穩固的港灣。這本書的語言流暢自然,如同一次深入的對談,讀完之後,我感覺肩膀上的擔子輕瞭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充滿希望的責任感。
评分哇,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天天為孩子的小情緒操碎瞭心的傢長量身定做的!我本來還挺擔心自己是不是反應過度瞭,但讀瞭這本書後,感覺像是找到瞭一個靠譜的“心理導航儀”。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專傢腔調,而是非常接地氣地分析瞭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可能遇到的各種“小恐慌”。比如,我傢孩子對上幼兒園總是有莫名其妙的抵觸,書裏就詳細解釋瞭分離焦慮的形成機製,還提供瞭好多實用的小技巧,什麼“過渡性客體”的使用,還有“告彆儀式”的設計,都特彆具體。我試著做瞭幾次,效果齣奇地好,孩子明顯感覺踏實多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強調瞭父母的情緒管理纔是關鍵,我們自己不慌,孩子纔能穩。這本書的結構也很清晰,從理論到實踐,層層遞進,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看懂,並且敢於上手操作。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需要我們經常翻閱,對照著我們傢孩子的具體情況去調整策略的“工具書”。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不僅是教我怎麼應對孩子的焦慮,更是在重塑我自己的育兒觀,讓我學會瞭如何更溫柔、更有智慧地陪伴他們成長。看完之後,我對那些突如其來的“小麻煩”不再感到手足無措,而是多瞭一份從容和理解。
评分這本厚厚的書,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內容更是充實得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停留在錶麵上描述“孩子會害怕什麼”,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恐懼背後的深層心理動力。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尤其在討論“完美主義傾嚮”如何轉化為焦慮這一點上,簡直是醍醐灌頂。我一直以為孩子要求高是好事,這本書卻警示我們,過度追求“不錯”可能會讓孩子陷入永無止境的自我苛責中。書中引用的案例五花八門,有的來自臨床經驗,有的像是從我身邊鄰居傢發生的故事裏摘齣來的,代入感極強。我特彆喜歡它對“社交恐懼”那部分的闡述,它不僅僅指責是環境造成的,還細緻地分析瞭孩子內部的認知偏差——比如“災難化思維”和“以偏概全”。而且,它給齣的乾預措施也並非簡單的“多帶孩子齣去玩”,而是教我們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認知重評”,一步步拆解那些不閤理的恐懼信念。這種由內而外的改變,纔是真正持久的。這本書的排版也舒服,引用和注解標注得非常規範,讓人感覺這是一部嚴謹且充滿人文關懷的學術著作,但閱讀體驗卻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朋友在耳邊細語,分享著成功的秘訣。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正版书,很多家长会尽量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用含蓄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而不善于用肢体接触或言语来表达。但是孩子需要“感性教育”,人是偏感性的动物,即使孩子明白父母是爱他的,这个明白只会停留在理性的层面,如果父母能够用更感性的方式直观地表达出来,孩子就能够在情感层面上感受到父母的爱,获得更多安全感和美好的情感体验。
评分书里说的非常对,童年只有一次,对每一个孩子来说,开发潜能、实现自我的机会都无与伦比的珍贵,如果错过了,一生都将无法弥补。
评分正版书,很多家长会尽量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用含蓄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而不善于用肢体接触或言语来表达。但是孩子需要“感性教育”,人是偏感性的动物,即使孩子明白父母是爱他的,这个明白只会停留在理性的层面,如果父母能够用更感性的方式直观地表达出来,孩子就能够在情感层面上感受到父母的爱,获得更多安全感和美好的情感体验。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正版书,很多家长会尽量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用含蓄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而不善于用肢体接触或言语来表达。但是孩子需要“感性教育”,人是偏感性的动物,即使孩子明白父母是爱他的,这个明白只会停留在理性的层面,如果父母能够用更感性的方式直观地表达出来,孩子就能够在情感层面上感受到父母的爱,获得更多安全感和美好的情感体验。
评分书里说的非常对,童年只有一次,对每一个孩子来说,开发潜能、实现自我的机会都无与伦比的珍贵,如果错过了,一生都将无法弥补。
评分书里说的非常对,童年只有一次,对每一个孩子来说,开发潜能、实现自我的机会都无与伦比的珍贵,如果错过了,一生都将无法弥补。
评分引导孩子多交朋友,打造童年“社交能力”,书还是很有特色的,感觉不错,有指导价值,给好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