嘮叨型父母:父母整天嘮叨,孩子會“選擇性失聰”
會教育孩子的父母,是寬容的、寬鬆的、寬厚的,而不是一味地嘮叨;反過來,如果孩子長期被嘮叨,在負麵情緒的影響下,麵對逃無可逃的處境,就會啓動“選擇性失聰”來保護自己。一旦齣現這種情況,父母的教育就不起作用瞭。
2014年的一天,我在小區門口遇見瞭薇薇媽,她一見到我拉著我訴苦:
唉,現在的孩子,怎麼一點兒都不知道理解父母呢?早上,薇薇吃完飯,收拾書包準備上學,我一邊幫她收拾,一邊叮囑她:“上課好好聽講;放學後彆在路邊攤買東西吃,上迴亂吃東西拉肚子,你還記得嗎?”……還沒等我說完,她就不耐煩地皺瞭皺眉頭,對我說:“媽,我知道瞭,你彆囉嗦瞭!”
下午,薇薇坐在書桌前寫作業,我走過去,說:“薇薇,今天都上什麼課瞭?老師講課都聽懂瞭嗎?能跟上老師講課進度嗎?跟不上我給你請個傢教怎麼樣?你們老師的普通話不好,我和學校說說?”
我沒覺得自己說瞭什麼不該說的話啊,可是她卻衝著我大喊:“哎呀,媽,我求求你彆說瞭!你真嘮叨!聽得我耳朵都起繭子瞭!”
你看看,現在的孩子怎麼這樣和自己媽媽說話?我還不都是為瞭她好!
不難發現,薇薇媽犯的*大錯誤就是喜歡嘮叨女兒,以至於女兒産生瞭抵觸情緒。
嘮叨幾乎是每位中國父母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的問題。父母愛孩子,為瞭讓他們少犯錯誤、少遇到些挫摺,時常喋喋不休地提醒他們:放學早點迴傢、下雨記得帶傘、天冷瞭穿厚點兒……
要知道,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庸,而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確實需要引導,但並不想每天父母重復同樣的話。試想,工作中,如果你的上司整天對你嘮嘮叨叨,你會不會感到厭煩?如果你是個敏感的人,或許還會覺得領導不相信你的能力。孩子同樣如此,他們需要父母的信任、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嘮叨。父母整天以愛的名義嘮叨孩子,他們遲早會疏遠我們,那麼如何不嘮叨地愛我們的孩子呢?
一個夏天的午後,天氣悶熱,我騎著電動車送妞妞上學。炎熱的太陽照著我,感覺皮膚都在發疼。終於快到學校瞭,我鬆瞭一口氣,結果妞妞突然小聲說:“媽媽,我差點兒忘瞭,老師讓買水彩筆,下午有美術課。”
我感到陣陣“疲憊”,有點不耐煩地說:“你不早說呢,現在騎迴去買,你就遲到瞭。下次如果老師要再讓買東西,你早點說,可彆想這次似的。再說,送完你,我還要工作呢……”我的話還沒說完,女兒便跳下車,一臉不高興地說:“不買瞭,學也不上瞭!”然後,大步流星地往傢的方嚮走,全然不顧人來人往的車流。
我在後麵騎車追,衝到她麵前,剛想質問她為什麼這麼不聽話,卻看到她兩眼紅紅的,眼淚不停往下掉:“媽媽,我覺得我很可憐!”
我的頭像被木棍打瞭一下,悶悶的疼。妞妞越哭越大聲:“媽媽,你心煩時可以衝我發火,可是我也委屈啊!……”
“我覺得我很可憐”這句話使我猛然驚醒,意識到可能在教育方麵齣瞭問題,給瞭孩子不好的感覺。這件事情後,我開始有意控製自己的情緒,變說為聽,認真聽孩子內心的想法,不論自己多忙、多纍。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是不是對孩子太疏於引導瞭。我反倒覺得,這是為人父母必須做到的一點。自從轉變瞭相處模式,漸漸地,我發現與女兒的關係越來越密切,溝通也順暢多瞭。
真正懂教育的父母,絕不會對孩子做的每件事指手畫腳,而是給予他們更多的尊重和寬容。放手讓孩子去做,隻有在他們犯原則性錯誤時加以引導,往往這樣更容易獲得孩子的信任和認同。作為父母,更應該認真傾聽孩子的話,做到真正、全麵地瞭解孩子,而不是一味地嘮叨孩子。
我的一個同學,40歲時纔懷孕,結果孩子早産,生下來纔4斤多點,在北京兒研所的保溫箱待瞭半個月纔順利活下來。為瞭錶達孩子的來之不易,他們給孩子起名為星星。
星星簡直就是他們一傢人的心肝寶貝,我這個同學更是恨不得將*好的都給孩子。星星不僅吃的是進口奶粉,穿的、用的也全是品牌貨。星星漸漸長大,但體質比較弱,時不時生病,我同學就更心疼瞭。擔心孩子吃不飽,就端著碗在後麵追著喂;孩子不愛喝水,她就想方設法設置各種奬勵。
星星上瞭小學,每天早上我同學都會叮囑他說:“在學校要多喝水!”“今天天氣有點冷,你多穿件衣服。”……*開始星星耐心答應,慢慢他就厭煩瞭。有一次,星星被問急瞭,竟然瞪著眼說:“媽,你能不能彆總嘮叨我!”
當同學跟我說起這件事時,她滿臉的無奈:“我也知道這樣喋喋不休地問,孩子肯定會厭煩,可是我真的擔心他的身體。”
我安慰她,並給她分析瞭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然後提齣一些建議。從那以後,她減少瞭對星星的嘮叨、叮囑,也不再追問學校發生的一切瞭,母子倆的關係也逐漸改善。
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都想把*好的給孩子,可是如何把握愛的分寸呢?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對孩子的事情件件插手,飲食起居事事操心,不停地叮嚀囑咐,不厭其煩,很容易讓孩子齣現負麵影響。*好的方法就是給孩子適當的愛。
獨裁型父母:不懂平等,再怎麼溝通都是無用功
很多父母不懂得與孩子之間也是平等瞭,總是為瞭顯示自己的威嚴,說什麼就是什麼,孩子必須言聽計從。長期下去,父母與孩子之前就會因為缺乏溝通而齣現矛盾。
2015年的一個周末,妞妞叫瞭幾個關係很好的小夥伴到傢裏玩。這幾個小傢夥中午都沒吃多少,我怕他們下午玩太瘋早早就餓瞭,打算做些小甜點。之後,妞妞便跟小夥伴商量吃什麼,蛋撻還是麯奇。
一個名叫靜靜的孩子說:“阿姨,我非常喜歡你!我爸媽從來不會聽我的意見,而且我說什麼他們都認為不對。妞妞有你這麼好的媽媽,真幸福!”
我問她為什麼這麼說,她便說瞭一下新近發生的一件事。原來,他們傢一個月前買瞭新房子,爸爸媽媽商量著如何裝修。有一天,媽媽問:“靜靜的房間怎麼弄?”
“她的房間放張書桌,放一張床就夠瞭。”靜靜還沒有迴答,爸爸就直接說道。
“我想把我的房間刷成藍色,和天空一樣的顔色!”靜靜忍不住插嘴道。
“你懂什麼?小孩子的房間越簡單越好!”爸爸不耐煩地說。
“我們班的闆報都是我畫的,大傢都說我畫得好……”靜靜小聲嘟囔瞭一句。
“今天你喜歡這樣的,也許明天就不喜歡瞭,刷一次牆很費功夫的。”看著爸爸不滿的神情,靜靜的眼淚一下子湧瞭齣來。
孩子與母體分離的一刻,就成瞭獨立的個體,雖然他們一直在父母身邊,卻不是父母的附屬品。當他們開始認識與感知這個世界時,更有瞭獨立的思想。作為父母,應該*大程度地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韆萬不能因為孩子小就不跟他們溝通。那麼,如何溝通纔有效呢?
孩子的內心是非常豐富的,不耐心聽他們說話,隻知道訓斥他們,連解釋的機會都不給他們,甚至認為他們的話無足輕重,采取敷衍的態度來對待他們……都是錯誤的。
妞妞上幼兒園的時候,隻要在傢,她就圍著我轉,並把她遇到的有趣的事說給我聽,上瞭小學之後也會給我講有關同學和老師的事。
那段時間,正是我事業的上升期,工作非常忙,根本沒有時間去聽她說那些“小事”。不論她對我說什麼有趣的事,我都會說:“好,我知道瞭。”如果她跟我說自己遇到的睏難,我會停下手頭的工作,安慰她一下:“這次已經這樣瞭,下次要注意避免。”多餘的話,一句都不說。
有一天,妞妞迴到傢,沮喪地對我說:“媽媽,今天運動會,我參加瞭100米賽跑,是*後一名。”當時,我正忙著寫稿,聽她這麼說,我捧著她的臉蛋說:“沒事,下次努力就行瞭。我現在很忙,你自己先玩會啊。” 聽瞭我的話,妞妞轉身迴瞭自己的房間。
後來,班主任老師給我打電話,說妞妞運動會比賽時本來可以跑第1,可是跑到一半,一個同學不小心摔倒瞭,她為瞭幫助同學纔影響瞭比賽成績。老師為此誇奬瞭妞妞,說她關愛同學的品德值得錶揚。我突然意識到,那天妞妞或許想把整件事告訴我,我卻因為寫稿沒能聽她把話說完。
我知道自己做錯瞭,也很後悔,從此以後,妞妞隻要跟我說她的事,我都會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傾聽。妞妞做得好時,我錶揚她;妞妞犯錯時,我耐心糾正。現在,妞妞什麼都願意對我說,我們的關係更貼近瞭。
在孩子嚮你陳述一件事情時,如果你隻顧自己而忽視瞭他們的感受,他們就會覺得你是不關心他們、不愛他們的,很可能下次再發生瞭什麼事情時,他們就不會跟你說瞭。做父母的一定要明白這一點:當孩子跟你說話時,一定要認真聽,韆萬不要讓他們覺得你心不在焉,敷衍他們,這樣隻會讓他們不信任你。
我的父親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雖然隻上過小學,沒有太多文化,但他對我的教育卻一直影響著我。
在許多人看來,父親都是高高在上的、威嚴的象徵,可是在我的印象中,父親從來沒有對我嚴厲過,不會把我當成一個孩子來看待。我小時候,他跟我說話總會蹲下來,保持跟我的目光平行,一邊注視著我,一邊耐心地告訴我應該如何做,他聽我說話時也是如此。
由於受父親的影響,妞妞齣生後,我和妞妞爸就做瞭一個約定:要傾聽孩子。
很多人都說“孩子是一種神奇的生物,與孩子簡直是無法溝通”,之所以會齣現這種問題,是因為父母在和孩子溝通時無法做到與孩子平等。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父母站在那裏大聲嗬斥孩子“快過來”“一邊去,彆煩我”……諸如此類居高臨下、命令式的語言腔調確實能顯示齣父母的威風,可是在孩子心目中,這樣的父母是不可敬的,所以纔導緻雙方溝通不暢——不論父母說什麼,孩子都仿佛沒有聽到。究其原因,問題還是齣在父母身上。而且,孩子年齡越大,父母在與他們溝通時,越要注意糾正這一點。
或許你不是教育專傢,但是隻要選擇瞭本書,你就可以成為大傢眼中的優秀父母!
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將所有“熊孩子”的行為都歸咎於父母的教養不當,而是非常細膩地探討瞭環境因素、孩子的氣質類型,甚至包括父母自身的情緒狀態對育兒效果的影響。它提供瞭一個更全麵、更具人情味的觀察維度。我以前總覺得自己如果不夠有耐心,就是個失敗的父母,讀瞭這本書後,我開始理解,有時候孩子的問題,也是在嚮我“求助”——可能是我的壓力太大,影響瞭我的溝通質量。書中有一個專門的部分討論瞭如何識彆和應對“高敏感兒童”的行為,這讓我立刻聯想到瞭我傢老二,很多他以前被誤解的行為,在書中的描述下竟然變得如此清晰可解。這種“反嚮體諒”和“自我關照”的引導,讓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育兒指南,變成瞭一本幫助父母實現自我成長的工具書。它讓人意識到,教養孩子的過程,其實是父母二次成長的絕佳機會。
评分這本書的章節編排邏輯實在是太清晰瞭,簡直是為我這種時間碎片化的傢長量身定做的。我通常隻能在通勤的地鐵上或者等候孩子下課的間隙翻幾頁,以往看的育兒書常常因為內容過於龐雜而讓我抓不住重點。但這本書不同,它把復雜的育兒問題拆解成瞭一個個獨立的小模塊,比如“餐桌上的權力鬥爭”、“睡前磨蹭癥候群”等等,每個模塊都有明確的標題和清晰的步驟指南。我可以直接根據當天遇到的具體問題去查找對應的章節,快速獲取解決方案,簡直像一本隨身攜帶的育兒“故障排除手冊”。我尤其欣賞它在每個小結末尾設置的“一分鍾迴顧”環節,用最精煉的語言總結瞭核心要點,即使隻看瞭幾分鍾,也能確保關鍵信息被吸收。這種結構設計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學習育兒知識不再是一項需要完整大塊時間纔能完成的任務,而是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且高效實用的過程。
评分這本書在處理“界限設定”這一敏感議題時,展現瞭一種非常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我以前讀過的書很多都傾嚮於強調嚴格控製和立即服從,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導緻親子關係緊張。而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有愛而堅定”的框架。它不是教你如何“壓製”孩子的反抗,而是教你如何與孩子一起“協商”和“共建”規則。其中關於“後果的自然發生”和“邏輯後果”的區分,對我觸動很大。作者強調,懲罰是針對人的,而後果是針對行為的,這個細微的差彆瞬間打開瞭我的思路。我嘗試著運用書裏提到的“選擇權給予”技巧,比如在催促孩子穿衣服時,不是命令“快點穿”,而是提供“你想先穿鞋子還是先穿外套?”這樣的選擇,結果孩子的配閤度明顯提高瞭,而且主動性增強瞭。這本書真正做到瞭教父母如何“賦能”孩子,而不是僅僅“管束”孩子,這對於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和責任感至關重要。
评分這本書的插圖簡直是神來之筆,色彩的運用和綫條的流暢度都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水準,讓原本枯燥的育兒理論變得生動有趣起來。我特彆喜歡其中對孩子情緒變化的描繪,那些細微的錶情變化,真的能讓人一下子就産生共鳴。記得有一次我傢孩子正因為玩具壞瞭而大發脾氣,我當時束手無策,翻開這本書正好看到“情緒的火山”那一章,裏麵的漫畫形象地展示瞭一個即將爆發的情緒,以及父母如何“降溫”的步驟,那種直觀的衝擊力比單純的文字描述強太多瞭。而且,作者在設計這些圖畫時,似乎非常注重細節,比如孩子衣服的褶皺、背景環境的布置,都透露齣一種用心良苦的感覺。我常常帶著孩子一起看這些插畫,他不僅能聽懂我的講解,還能從圖畫中自己去解讀一些信息,這極大地提高瞭我們親子互動的質量。這本書的配圖真的不是隨便畫幾張應付瞭事,而是真正融入瞭育兒哲學的精髓,讓閱讀變成瞭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對於那些不太喜歡長時間閱讀文字的傢長來說,這簡直是一大福音。
评分我必須稱贊作者在語言風格上的平衡掌握,既有專業育兒專傢的嚴謹態度,又充滿瞭鄰傢大姐般的親切和幽默感。書中沒有那種高高在上、居高臨下的說教腔調,而是用非常接地氣的口吻分享經驗,仿佛是一位經曆過同樣“戰場”的朋友在跟你交心。比如,她在描述“熊孩子”的經典語錄時,引用的那些句子簡直是神還原,讓我忍不住笑齣聲來,同時也暗自慶幸,原來不是隻有我傢孩子會說齣那種“驚天地泣鬼神”的話。這種幽默感有效地緩解瞭閱讀過程中的焦慮和自我懷疑,讓人感到被理解和支持。專業性上,作者引用的一些發展心理學的概念闡述得非常到位,但她從不堆砌晦澀的術語,而是總能找到一個完美的比喻來解釋復雜的理論,讓像我這種非教育專業齣身的父母也能輕鬆理解並應用到實踐中去。這種亦師亦友的交流方式,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