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的鄉土意識

近代中國的鄉土意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佐藤仁史
圖書標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序章
第Ⅰ部 地方的制度化与地域对立
第一章 清末的城镇乡自治与自治区设定问题:以江苏苏属地方自治筹办处的管辖地区为中心
导言
第一节 从地方自治《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来看城区与乡区
第二节 环绕城区设定的城乡对立
第三节 乡区设定问题与地域意识
小结
第二章 清末民初政争中地方的对立局势:以江苏省嘉定县的地方领导、自治、政党
导言
第一节 夫束之构造及其得利者
第二节 清末、地方领导层的「地方战略」与城乡对立
第三节 民初、县议事会运作与民政长选举的纠纷
第四节 政党组织与地方领导层
小结
第三章 从一个在地有力者看清末民初的官民对立:以上海县的乡绅秦锡田的活动为中心
导言
第一节 上海县农村地区的有力者层与地方自治
第二节 清末地方自治的诸问题与秦锡田的改革案
第三节 民初的地方行财政与秦锡田的活动
小结
第Ⅱ部 如何叙述乡土
第四章 地方志和乡土志中的近代中国的乡土意识:以江南地方为中心
导言
第一节 《川沙县志》中关于地域的叙述法
第二节 从乡镇志中展现的乡土的城市化、文明化及风俗
第三节 在乡土志中展现的文明化和乡土
小结
第五章 近代中国乡土教科书的爱乡与爱国:《陈行乡土志》及其背景
导言
第一节 上海农村的在地指导层
第二节 在地指导层的乡土教育活动
第三节 以《陈行乡土志》来观察在地指导层与地方财政
第四节 《陈行乡土志》的教育观与秩序意识:“改良”与“合群”
小结
第六章 文学作品中所见清末民初地方领导阶层的民俗观:以“歌谣”为线索
前言
第一节 上海县陈行乡的领导层和“歌谣”
第二节 地方领导层的“知识世界”
第三节 启蒙和民俗
小结
第Ⅲ部 新文化与市镇社会
第七章 清末民国时期近代教育的引进与市镇社会:以江苏省吴江县为例
前言
第一节 清末民初近代学校设立中所见的市镇与农村
第二节 1920年代的平民教育与市镇社会:以盛泽镇为中心
第三节 从私塾看清末民国时期的农村教育
小结
第八章 新文化与地域空间的嬗变:1920年代吴江市镇社会与地方知识分子
前言
第一节 1920年代吴江的地方报与新南社
第二节 民治与绅治:地方自治与市民公社
第三节 「新文化」与市镇社会的转型
第四节 平民教育所见的民俗观
小结
终章
终 章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王汎森——近幾十年來,我們對晚清民初的思想、政治、社會、經濟等方麵的研究,已經到瞭汗牛充棟的地步。但是我們很少從在地的眼光齣發,討論地方上的變化,甚至由“下”而“上”去厘清國傢的變化。即使有,也都是從動亂時代的材料與狀態著手,對於非動亂時代的狀態瞭解不多。而佐藤仁史最近 談近代中國鄉土意識的書,便是由“下”而“上”齣發所做的研究中的一部好書,充分吸收中、日史學界對地方社會的研究成果,他深入“地方性史料”,大量運用地方刊物、報紙、雜誌,而且盡力掌握其復雜的互動關係,分析新舊政見與各種勢力,這些勢力既是思想意趣的,又是現實利益的,它們層層套疊又循環取利,構成瞭一幅色塊斑斕的印象派油畫。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看日本人做学术不禁要感叹功夫下得很深。史料运用得当,结构严谨,但是...但是很乏味

评分

##“本书考察江南地方县、市镇层级的地域社会如何接受新制度。乡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参与了新的政治机会和革命事业。本书在此进一步关注地域社会(县城、市镇、农村等)的差异,如何影响了接受新制度的情况,又在地域间、官民间引起了怎样的纷争,以及此时乡土是如何[以何种形式]被阐述的。”

评分

##国进是否民退了,这是一个值得重新思考的问题,清末地方自治使得地方制度化和可视化,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产生权利意识,与国家政权产生的对立也更加激烈。最后一章写得很好,近代所形成的乡土秩序意识可以成为20年代中后期党国体制的容受器,而且将这种乡土意识放在了明末到近代的长时段中考察,是很有创意的。另外也考察了近代江南乡镇一级的思想、社会形态和近代化运动,虽然此一地区具有极大的特殊性,但是也能够使我们加大对地方社会的理解。

评分

##此书比较偏学术研究,以江南江苏、上海史料讲述地区自治。原来还有过自治,日本学者对中国的研究领域深度佩服。 思考:县、乡、村的地方自治如何与省一级协调统一?如何避免地方精与上一级权力合谋造成权力垄断、政治组织力变弱?

评分

##国进是否民退了,这是一个值得重新思考的问题,清末地方自治使得地方制度化和可视化,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产生权利意识,与国家政权产生的对立也更加激烈。最后一章写得很好,近代所形成的乡土秩序意识可以成为20年代中后期党国体制的容受器,而且将这种乡土意识放在了明末到近代的长时段中考察,是很有创意的。另外也考察了近代江南乡镇一级的思想、社会形态和近代化运动,虽然此一地区具有极大的特殊性,但是也能够使我们加大对地方社会的理解。

评分

评分

评分

##整本下来的总体感觉是从清末开始的地方自治其实是维持并不很久的权力转移。类似漕总这样的“胥吏”其实本来就相当于得到有司许可和默认的自治组织,但新的精英需要起来推翻他们,这造成了新旧之间的紧张。而办报办刊又是“新起”的士绅(他们需要将自己以往间接的权力变为针对地方的制度化的直接的权力)推行理想化社会的舆论造势工具,可以这么说,这群士绅是明确感受到来自外来世界危机的阶层,他们有被称为“进步”的理念,而不是像普通的胥吏一般安于旧有的秩序。但这个“新旧紧张”的自治进程很快也被掐断,紧接着就到了党国体制下的“新革命”,这不在此书的讨论范围内。按我的理解,士绅从胥吏手里夺权(主要是经济利益)的出发点是扭曲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下的国家民族振兴话语,这自然在党国一体的“政治实相”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