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傢有孩子上小學
定價:32.8元
作者:盧曉勤
齣版社: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68203609
字數:199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從無憂無慮的童年邁入正規的校園,許多孩子都要麵臨生活習慣、學習能力培養等一係列難題。如何銜接幼升小,一直是許多傢長的難題。而且,作為人生學習階段*重要的開始,小學一年級也對孩子今後十幾年的學習生涯至關重要。為瞭讓廣大父母能更清晰地瞭解這一階段孩子得成長特點,給孩子們*好的傢庭教育知道,教育專傢、知心媽媽盧曉勤與大傢分享她的教育秘笈。
◆*專業的學習指導,*貼心的親子溝通,*溫馨的生活陪伴,閱讀本書,孩子會因為傢長的成長而贏在起跑綫上。
內容提要
孩子上小學啦!很多傢長在自豪、興奮的同時又都有些惴惴不安。從整天嬉鬧的孩提時代突然邁入學習生涯,孩子會不會不適應?他能不能給自己的學習生涯開個好頭?在心理上、在生活上,他們能不能順利過渡?甚至,他們會不會和同學吵架……
小小的孩子是脆弱的,但同時他們又是堅強的。隻要有父母陪伴在他們身邊,能夠及時采取正確的教育策略,他們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為瞭幫助年輕的父母們,給他們好的建議,讓他們為剛剛進入“社會”的孩子保駕護航,高級教師、知心媽媽盧曉勤特意編寫瞭本書。
目錄
作者介紹
盧曉勤,中學高級教師,知名傢庭教育導師。作為一名從事一綫教學多年,教學經驗豐富,成績顯著的教育者,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深受傢長和學校好評,先後多次被評為省級老師。為瞭給傢長更多的指導,她潛心研究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悉心學校教的教學經驗,結閤自己的教育實踐,形成瞭頗有個性和特色的兒童教育理論和方法,為眾多年輕父母提供瞭教育支持。
文摘
小學一年級,要陪著孩子一起走!
升入一年級之後,孩子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不適應學校環境、沒有規矩、不想學習、喜歡玩遊戲,沒禮貌、不尊敬老人、不懂得關心同學……凡此種種,都會讓傢長們大傷腦筋。
其實,任何一個剛升入一年級的孩子,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從幼兒園升入小學之後,孩子就從小朋友的身份變成小學生身份,原來無拘無束的,很難一下子成為一個守紀律的小學生。剛進入小學,孩子們往往學習觀念淡薄,還不明白知識對自己意味著什麼。因此,對剛入學的孩子來說,養成良好的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有一個朋友,她的女兒非常,在美國留學,獲得瞭雙博士學位。很多人都很羨慕她,問她教育孩子的秘訣。
她說:我從一年級就開始教育女兒瞭。孩子上瞭小學,我就告訴她:應該怎樣吃飯,應該怎樣寫作業;迴傢件事是先洗手,吃點東西,然後寫作業;寫作業時,不能趴在桌上,手拿鉛筆的時候姿勢要正確;寫完作業的件事,是把書和書包都收拾好;睡覺的時候,要先把外麵的衣服脫下來,放在底下,然後一件一件脫,後把襪子擱在上麵……
所有這些規矩,我都先告訴孩子,然後跟她一起做。半年之後,孩子的行為習慣就有瞭很大的改善: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然後又堅持瞭半年,孩子便養成瞭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
習慣,是一個人內在的非常重要的品質。如果形成瞭良好的習慣,孩子就會輕鬆地步入更高層次的階段;反之,不良的習慣則會阻礙他們正常、地發展。由此可見,在一年級這個階段,幫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在小學階段,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可塑性也強。剛入學時,他們就像一棵棵從未經過修剪的幼苗,枝枝杈杈全長在上麵,隻有通過逐步的修剪,纔能讓他們成材。傢長要對孩子進行有意識的訓練,在反復的訓練中使孩子的行為得到完善和鞏固,真正將其內化到他們身上。
培根在《論人生》中指齣:“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應通過教育去建立一種良好的習慣。”所以,要想培養孩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就要從一年級抓起!
……
序言
前言小學一年級,要陪著孩子一起走!
升入一年級之後,孩子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不適應學校環境、沒有規矩、不想學習、喜歡玩遊戲,沒禮貌、不尊敬老人、不懂得關心同學……凡此種種,都會讓傢長們大傷腦筋。
其實,任何一個剛升入一年級的孩子,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從幼兒園升入小學之後,孩子就從小朋友的身份變成小學生身份,原來無拘無束的,很難一下子成為一個守紀律的小學生。剛進入小學,孩子們往往學習觀念淡薄,還不明白知識對自己意味著什麼。因此,對剛入學的孩子來說,養成良好的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我有一個朋友,她的女兒非常,在美國留學,獲得瞭雙博士學位。很多人都很羨慕她,問她教育孩子的秘訣。
她說:我從一年級就開始教育女兒瞭。孩子上瞭小學,我就告訴她:應該怎樣吃飯,應該怎樣寫作業;迴傢件事是先洗手,吃點東西,然後寫作業;寫作業時,不能趴在桌上,手拿鉛筆的時候姿勢要正確;寫完作業的件事,是把書和書包都收拾好;睡覺的時候,要先把外麵的衣服脫下來,放在底下,然後一件一件脫,後把襪子擱在上麵……
所有這些規矩,我都先告訴孩子,然後跟她一起做。半年之後,孩子的行為習慣就有瞭很大的改善: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然後又堅持瞭半年,孩子便養成瞭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
習慣,是一個人內在的非常重要的品質。如果形成瞭良好的習慣,孩子就會輕鬆地步入更高層次的階段;反之,不良的習慣則會阻礙他們正常、地發展。由此可見,在一年級這個階段,幫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在小學階段,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可塑性也強。剛入學時,他們就像一棵棵從未經過修剪的幼苗,枝枝杈杈全長在上麵,隻有通過逐步的修剪,纔能讓他們成材。傢長要對孩子進行有意識的訓練,在反復的訓練中使孩子的行為得到完善和鞏固,真正將其內化到他們身上。
培根在《論人生》中指齣:“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應通過教育去建立一種良好的習慣。”所以,要想培養孩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就要從一年級抓起!
第三段: 我必須承認,我這個人看書比較挑剔,尤其對那些隻會販賣焦慮的育兒書感到反感。但是,這本書的敘事風格,簡直是一股清流。它不像很多同類書籍那樣,用大量的數據和研究來堆砌觀點,而是通過一係列生動、甚至有些“糗事”的個人經曆,來闡述教育理念。例如,作者分享瞭自己孩子在一次學校活動中因準備不足而受挫的經曆,以及她當時那種自責和無助,讀來讓人感同身受。正是這種“不完美”的展現,讓讀者覺得作者是和我們站在同一條戰綫上的“戰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專傢。這本書的後半部分關於“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摺能力”的部分,我感覺尤其受用。我過去總想為孩子鋪平所有的荊棘,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強大不是永不跌倒,而是知道如何爬起來。它提供瞭一套係統的“失敗復盤流程”,教父母如何在孩子失敗後,第一時間給予情感支持,然後再引導他們進行理性分析,而不是急於指責或安慰。這種“先處理情緒,再解決問題”的步驟,極大地改善瞭我們傢處理衝突的模式。
评分第四段: 這本書的內容編排非常注重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而不是空泛的理論探討。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親子溝通障礙”上的著墨。作為一名忙碌的職場母親,我常常發現自己迴到傢後,注意力總會被工作上的郵件和瑣事分散,導緻和孩子交流時心不在焉,孩子給我的反饋也是敷衍瞭事。書中有一個章節專門討論瞭如何高效利用“碎片時間”進行深度交流,比如“十分鍾的專注聆聽”的技巧,強調的是質量而非數量。作者建議,每天設定一個“無設備交流時段”,哪怕隻有十五分鍾,但在這段時間內,放下手機,眼睛看著孩子,全神貫注地去聽他們今天在學校裏遇到的“大事”——哪怕對他們來說隻是換瞭塊橡皮的糾結。我試著運用瞭書中的“開放式提問”技巧,不再問“今天在學校開心嗎?”這種隻能迴答“開心/不開心”的問題,而是問“今天哪件事讓你笑得最大聲?”或“哪個同學今天做瞭件讓你覺得很酷的事情?”效果齣奇地好,孩子開始願意主動分享更多細節。這本書真正幫我找迴瞭與孩子之間那種心意相通的感覺。
评分第五段: 這本書的妙處在於,它不僅僅關注學業成績,更著眼於孩子未來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全麵發展。我過去總覺得小學階段,考試分數就是硬道理,但這本書用很細膩的筆觸描繪瞭“非認知能力”的重要性,比如責任心、同理心和時間管理能力。其中關於“責任心培養”的章節,我個人認為價值連城。作者提齣瞭“從傢務勞動中建立自我價值感”的理念,她沒有把傢務簡單地看作是“幫父母做點事”,而是將其定義為“傢庭成員對共同生活的貢獻”。我根據書中的建議,為孩子設計瞭一份可視化的“傢庭貢獻清單”,並且明確指齣,完成清單上的任務,是享受傢庭資源的“前提條件”,而不是“額外奬勵”。這種將義務與權利清晰掛鈎的做法,讓孩子第一次真正理解瞭“責任”的含義,不再是敷衍瞭事,而是帶著一種“這是我的工作”的態度去完成。這本書的視角是宏大而長遠的,它提供的不是短期提分的秘籍,而是塑造孩子良好品格的藍圖,對於希望孩子未來能成為一個內心強大、懂得閤作的人的傢長來說,這本書是必讀的經典之作。
评分第二段: 坦白講,我最初買這本書,是衝著它的封麵設計去的,那種溫暖的色調和簡潔的排版,給人一種很舒服、很可靠的感覺。然而,真正讓我驚喜的是其對“規則建立與執行”的深刻剖析。小學階段,孩子從“聽話”的幼兒過渡到開始有“自我意識”的個體,很多父母都在“立規矩”這件事上栽瞭跟頭。這本書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構建規則的底層邏輯,讓我明白瞭“規則”不是用來約束孩子的,而是用來保護孩子的心靈空間和安全感的。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電子産品使用權限”的那一節。作者用瞭一個非常巧妙的比喻——把手機/平闆比作“能量棒”,強調使用它需要像遊戲角色升級一樣,通過完成現實世界的任務(如閱讀時長、傢務勞動)來“賺取”使用時間。這種“遊戲化”的激勵機製,比我過去簡單粗暴地“沒收”有效得多。我立刻和我的小侄女嘗試瞭這個係統,她居然主動要求完成額外的閱讀任務,隻為瞭解鎖周五晚上的“屏幕時間”。這種思維上的轉變,是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寶貴的財富,它教會我如何用更智慧、更尊重孩子天性的方式去引導他們走嚮成熟。
评分第一段: 這本書簡直是給所有正處於“小學陣痛期”父母的及時雨!我原以為,孩子上瞭小學,那些雞飛狗跳的幼年時期總算要翻篇瞭,結果呢,新的挑戰接踵而至,那種“學業”二字帶來的壓力,比我想象的要沉重得多。我特彆喜歡作者處理“作業焦慮”的那一章,她沒有用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口氣,而是非常接地氣地分享瞭自己傢裏的實戰經驗。比如,她提到如何區分“需要傢長陪同的”和“孩子必須自己麵對的”作業,這一點對我觸動很大。我之前總覺得,隻要孩子寫得慢,就一定是偷懶,恨不得盯著他一秒不眨。但讀完這本書後,我開始反思,是不是我過多地介入,反而削弱瞭孩子的主動性和獨立思考能力?書中提供的那個“作業時間錶”調整方案,我試著用瞭一個星期,效果立竿見影——晚飯後的傢庭氛圍明顯緩和瞭,不再是劍拔弩張的“寫作業時間”,而更像是一個互相支持的“學習夥伴時間”。這本書的文字很有溫度,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教科書般的枯燥感,更像是鄰居傢那位經驗豐富、又幽默風趣的阿姨在跟你掏心窩子聊天。對於那些正在為孩子的小學過渡期焦頭爛額的傢長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值得反復翻閱的“傢庭教育寶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